《蹇叔哭师》读书笔记
“本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蹇叔哭师》读书笔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蹇叔哭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蹇叔哭师》读书笔记
《蹇叔哭师》读书笔记
“利令智昏”,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秦穆公,也算是一个有为的国君,为什么这样说呢?且看后来的丞相李斯对他的评价:“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可见,秦穆公是一个关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人。并为秦国最后的统一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蹇叔就是他发现的人才之一。可是,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他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从而导致了这一次战役的`失败。这就是“利令智昏”。
文章开始,在殡葬晋文公时,卜偃算出,秦国必偷袭郑国。这虽然是迷信,带有唯心主义,但说明晋国已经看出秦国的意图了。但秦穆公不知道,当大臣杞子告诉他,秦国来偷袭,杞子作内应,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郑国时,秦穆公欣喜若狂,立马付诸行动,根本不加思索,不计后果。
但,蹇叔是清醒的,且看他的分析:一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意思是:劳师动众,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个事情从未听说过能成功。军队行军那么远,将士劳累,战斗力将消耗殆尽,而别国一旦做好了准备,这怎么可以呢?二是“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自己的军队的一切行为,郑国必然知道。你再劳师动众,跑那么远偷袭,却毫无所获,将士们必然会有厌倦反感;并再三强调,军队行军那么远,郑国怎么可能不知道?别人知道了,这还能偷袭成功吗?
秦穆公根本听不进去了,立即召集军队,准备前进。蹇叔忠心不改,拳拳服膺,第二次劝谏,他对主师说,孟将军啊,今日我来送行,恐怕你们不可能回来了。这话,虽然是对主帅说的,但他知道自己的劝谏秦穆公肯定能听到,希望秦穆公能及时回心转意,为时未晚。但秦穆公被再次泼冷水,头脑非但未清醒,反而大怒,叱责蹇叔,说你老糊涂了,不要再阻挠了;只是寿命大,才活到现在;要是只活到平均寿命,已经死很久了,墓地上的树都能两手合抱了。
蹇叔很是伤心绝望,知道局面已经无法扭转了,也痛心于自己即将老来丧子,他哭泣着为他参加作战的儿子送行,他知道,现在,看到儿子活鲜鲜地站在自己面前,将是最后一面了,不久,他必将弃尸崤地了。
秦国军队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发了,由于秦穆公“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去意见,他终将自食苦果。
篇2:蹇叔哭师
先秦.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杞子:秦国大夫。
掌:掌管。管,钥匙。
潜:秘密地。
国:国都。
访:询问,征求意见。
远主:指郑君。
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拱:两手合抱。
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鉴赏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划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创作背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秦伯向蹇叔咨询。他凭着自己漫长的阅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方情况,将潜在的危险无不一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
篇3:《蹇叔哭师》译文
【作品介绍】
《蹇叔哭师》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
【原文】
篇4:《蹇叔哭师》译文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白话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解析】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
篇5:《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
《蹇叔哭师》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篇6:《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篇7:《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篇8:《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篇9:蹇叔哭师的知识点
(1) 蹇(jiǎn)叔:春秋时秦国大夫。
(2)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3)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4)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5)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6)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 杞子:秦国大夫。
(8) 掌:掌管。管,钥匙。
(9) 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è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中等年纪。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 拱: 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篇10: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秦伯向蹇叔咨询,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他凭着自己漫长的阅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方情况,分析全面,陈词剀切,将潜在的危险无不一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拱: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篇11:蹇叔哭师原文及赏析
蹇叔哭师原文及赏析
蹇叔哭师
左丘明〔先秦〕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杞子:秦国大夫。掌:掌管。管,钥匙。潜:秘密地。国:国都。访:询问,征求意见。远主:指郑君。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拱:两手合抱。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鉴赏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划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篇12:文言文《蹇叔哭师》鉴赏
文言文《蹇叔哭师》鉴赏
【说明】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文章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篇13:蹇叔哭师原文、注释及赏析
蹇叔哭师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先秦: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冬,晋文公卒。庚(gēng)辰,将殡(bìn)于曲沃。出绛,柩(jiù)有声如牛。卜偃(yǎn)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杞(qǐ)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jiǎn)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杞子:秦国大夫。掌:掌管。管,钥匙。潜:秘密地。国:国都。访:询问,征求意见。远主:指郑君。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悖心:违逆之心,反感。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中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xiáo),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gāo)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赏析: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划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篇14:蹇叔哭师的诗歌鉴赏
蹇叔哭师的诗歌鉴赏
蹇叔哭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①。”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⑤: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⑥。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 ①管:犹今钥匙。潜师:秘密地派军队。
②劳师:使军队辛劳。袭远:袭击远方的国家。
③悖:悖逆,背离。
④中寿:约六七十岁。蹇叔当时大约已七八十岁。拱:两手合抱。
⑤二陵:殽山的两座主峰。南陵即西殽山,北陵即东殽山。因这里地势险要,所以晋军于此伏击秦军。
⑥辟:同“避”。
【鉴赏】 本文所述之事乃秦晋两国殽之战的前奏。这年,晋文公卒,一直与晋文公争霸的`秦穆公见此蠢蠢欲动,企图趁着杞子等戍守郑国的时机,派兵偷袭晋国东面的郑国。结果消息泄漏,无功而返,归途中遭到晋国攻击,在殽山被打得一败涂地。本文写的即是出征前的情况。秦穆公在出兵时征求老臣蹇叔的意见,蹇叔极力劝阻,认为秦军千里迢迢袭击郑国,劳师动众,不可能出奇制胜,势必会劳而无功。在遭到秦穆公的训斥后,蹇叔哭着为秦军送行,并预言秦军将在殽地被晋军阻击。
可以说蹇叔哭师是这一战役的前奏,也是全文的总纲,秦、郑、晋三方的军事活动都围绕蹇叔论战的预见而展开,故左氏将之作为重点进行详写。蹇叔一哭再哭,不仅体现了其对秦国的忠诚、关切和忧虑,表明了其对当时形势的透彻分析,突出了其战略远见,同时也暗示了后来殽之战秦军战败的原因。所以蹇叔哭师这一细节,既具有声响的艺术效果,又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把一位老谋深算、远见卓识、忠心耿耿的老臣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章在记事上井井有条,渲染了一个悲壮的场景,并留下悬念引导人们去探求、思索战争的结果。而蹇叔的忧哀,秦穆公的骄矜,也皆历历如在目前,令人千载之下仍能想见当时的情境。
■妙评 一片沉痛,却出之以异样兴会。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一
哭师凡两番:前一番只一句,其词决绝;后一番用细嘱,其词悲咽。中夹以秦伯詈语,字字着恼,合成绝妙文字。
——清?李骏岩《左传快读》卷六
前已将“有两师”作提,以下潜师、劳师、出师、御师,直至“秦师遂东”,一线穿成,章法绝佳。
——近代?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卷十二引冯李骅评
蹇叔开口一言,便见老成更事,所云“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是左氏妙于传神之笔。
——近代?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卷十二引吴曾祺评
篇15:宗璞《哭小弟》读书笔记
宗璞《哭小弟》读书笔记
初读宗璞的《哭小弟》,单单是一种纯粹的催人泪下的感觉。然而当我反复细读,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奥妙”时,不禁发现全文结构之巧、感情之深、语言之细等特点是一般文章远远不及的,更不是一句简单地纯粹的“催人泪下”就能统而概之的。
下面,我就从结构、感情、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哭》这篇文章的看法。
首先,结构巧妙的是《哭》一文的第一个特点。《哭小弟》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悼念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的回忆,边叙事边抒情,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悼念的目的。这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一。另外,作者在行文中,把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切割成许多点和块,然后以“哭”字为焦点,以忆念为引线,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各种材料交叉迭积,抒情与叙事交互为用的有机整体。
如文章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由“我”见到的小弟的出国名片回想到小弟的逝世,进而抒发心中悲痛之情,再由失去这份骨肉亲情的刻骨铭心之痛,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弟生平和病逝的回忆……如此般现实与追忆交相往复,这就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刻板、抒情的空洞,增强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立体感,而且充分体现出作者伏案写作此文时那种思绪万千、难以控制的痛切激情。这便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二。文章结构巧妙的第三个表现在于文眼“哭”。
我们可以看到,《哭小弟》这篇文章虽在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哭”字,但全文正文中“哭”字并不多,全都加起来也超不过十个。而仅在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一段中,就出现了七个“哭”,所占比重如此大,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该段的注意。该段中先由“我哭小弟”,到“我也哭蒋筑英”,再到“我也哭罗健夫”,进而到“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最后到“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这一连几个“哭”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把文章全面铺开,从而深化了主题。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那一代“迟开而早谢”、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绝不只小弟一个!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是千万“迟开而早谢的花朵”中的一个代表。可见作者如此巧妙的安排是不无道理的。
其次,感情深厚、催人泪下是第二个特点。我们都知道,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指结构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神聚则指感情凝炼,主题集中。一般来说,读者通过阅读既能对散文的形散一目了然,而鉴赏散文神聚则不那么容易,主要方法是找到“文眼”(“文眼”指的是片言只语显豁地提示文章内容情感和谋篇布局的语句),把握线索。
因此,我们把握《哭》这篇悼念性散文的凝炼的感情,就可以从文眼“哭”字入手。标题中一个“哭”字简单而直接地告诉读者,小弟的病逝给家人、朋友带来的痛苦已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程度。另外,文中所用的“哭”字虽寥寥无几,字对往事的点滴回忆,却事事透露出“我”的丧弟之痛。
例如,文章真切诉说了小弟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冬天用冷水洗脸,志愿到西南工作,癌症不治仍面带笑容,工作中常痛得大汗淋漓,事虽平凡细小,却跳动着一颗美好的心灵;朋友的相助,同事的内疚,父亲的挽联,姐姐的泪水,虽都是侧面点染,却昭示着小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记事真实,抒情真挚,真事与真情交融,字字句句浸透泪水,这里行间无处不“哭”。正所谓平凡出真情,姐姐对小弟的生平回忆如此真切,如此细腻,如此清晰,犹如往事历历在目,可见姐弟情深似海。如此般骨肉情深,而今分离,阴阳相隔,怎教人不为之所动?想必文章尚未读完,你亦禁不住潸然泪下了!
最后,语言细腻是第三个特点。例如,文中第二、三、四节开头第一句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小弟病逝了。但仔细分析“去了”“过早地去”与“过早地永远地去了”这三个短语的差别,便能体会到感情上是逐层深入的。又如,第七节中,当“我”回忆小弟在事业上的进展时,并没有用一些俗套的诸如“过了几年”“没过多久”等词汇来修饰,而是用两个“不知不觉间”,让读者亲身感觉时间的流逝虽快,但小弟在工作上的进展更快。由此,姐姐对小弟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
像这样细腻的语言文中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总之,细腻的语言有助于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蹇叔哭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3.管叔简介
5.作文 哭没有用
6.哭-说明文作文
7.哭的成语
8.杨给事师皋哭亡爱,杨给事师皋哭亡爱姚合,杨给事师皋哭亡爱的意思,杨给事师
9.李叔同语录
10.陈叔宝简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