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

《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

2023-01-25 07:55: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喵喵不离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

篇1:《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无条件养育》,梳理一下收获和感触,以待下一次的阅读。

一、为何生、养

我们的祖父辈在养育后代的观念中,在“为何生、养”这个问题上,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想法应该是主流想法吧(完全不是否定祖父辈们对子女的爱,而是探讨表意识层面能够归纳的想法)。到了我们这一辈,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是不同程度的有,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70、80后的父母逐渐思考、面对传宗接代是不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养儿能不能防老?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偏向于否定,那我们又为何生、养?有人为了生活看起来更圆满、更完美;有人为了创造美妙的“爱情结晶”;有人沉醉于孩子纯真无邪的笑容,认为这就是世间的最美好;有人是为了完成这辈子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还有人从没有想过为何……

可能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想得很明白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就经由我们的这些期待和理由,在预期中、不预期中到来,并快速成长。

小屁孩儿每天的吃喝睡、屎尿屁、感冒咳嗽拉肚子,小小读书郎每天的家庭作业、奥数英语、琴棋书画体育艺术的各种兴趣,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起伏、言语顶撞、不爱上课爱早恋、对父母的不以为然……接踵而来。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这样在埋头苦干中,生生把曾经憧憬的“温馨、和谐、美满”的'美好画面,演绎成了“向前、向上、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战斗场景。

扯太远了。我们付出那么多,为了个啥?为了爱,希望对孩子的引领和托举,能让他或她在我们之上走得更好,过得更好。

艾尔菲.科恩说:“父母给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应该得到的礼物。”我们生下了孩子,只是给了他/她生命,把他/她放在了生命旅程的入口,我们还要用爱护持这他走向成熟。

二、什么是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如何表现呢?

给他最好的。

吃穿温饱,已经不是现在的父母担心的问题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最有营养、最健康、最安全的。

发展兴趣爱好,只要是娃感兴趣的,或者我们想娃感兴趣的,都上。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主持、表演、体育、艺术……技多不压身呀!

带娃旅游,走出家门,野外的、省外的、国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最重要的学习成绩,焦点中的焦点。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能想的办法我们都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期中期末出成绩,家长的心情指数以分数的高低为绝对参照,小升初、中考、高考,我滴神……想想都怕怕呀!

满满的爱啊,我们的责任多么的重大,唯恐有半点懈怠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加之社会新闻中经常曝光的极端事件,甲学生的跳楼、乙学生厌学、丙学生殴打老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中的冲突,我们又开始质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

虽然我们丝毫不质疑对孩子的爱,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自认为付出的是爱,那孩子收到的是不是爱?我们自认为给予孩子的是支持、是激励,那孩子翻译理解的是不是支持激励?我们想指引孩子要走的那条路,是不是孩子自己想要选择的路?

在这本书里,科恩花了大量的笔墨从各个方面阐述什么是“有条件的爱”,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表扬也没能幸免于难,而是被批驳得体无完肤,读书笔记.因为表扬也是控制手段。科恩还详细分析了养育为什么不能以培养孩子“听话”为目的,被迫“听话”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付出什么样的人生代价。

总的来说,科恩的观点是:有条件的爱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受我们的控制,但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造成很多问题,而无条件的爱则着眼长远,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独立、自信、品行端正、敢于担当的人。

三、什么是无条件养育

书中,科恩首先邀请父母来看有一个根源的问题“我们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源就是方向。根源找到了,方向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我们想好了我们要去到的目的地,并坚定向着这个方向迈进,途中的艰难困苦或许就不那么容易让我们迷茫和焦虑。

无条件养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孩子为本,看到孩子这个人的存在,看到他或她的感受和需求,才能陪伴他或她更好的地长成他或她自己。

(一)无条件的爱:因为孩子本身而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接受和爱他们。反思我们对孩子的言行是否会被孩子解读成了有条件的爱“你只有……我才是爱你的。”

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当无条件的爱和真诚的热情永远在场时,“干得好”是多余的,当他们缺席时,“干得好”则根本无效。当我们觉得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可以简单的说出我们所看到的,并允许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去感觉,而不是告诉他们如何去感觉。

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最有效(且破坏性最小)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爱上他正在做的事,不那么关注他获得了(或可能获得)多大的成功,帮助他对任务本身抱以更多的兴趣。

(二)让孩子选择

我们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小卒”,经历自主感很重要。自主感的长期受挫会让人恼怒,沮丧甚至是生病。

人生道路需要做抉择的时候太多,我们多希望他能够在选择面前游刃有余。“孩子学习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高明的家长会从倾听开始,与孩子保持高度互动的同时,积极主动的支持孩子发展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丰富他们的自主感,与他们共同思考如何协商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个过程,会为孩子社交、道德和心智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

(三)透过孩子的视角

走出自己的视角,思考别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人类最不同寻常的能力之一。帮助孩子提高换位思考的能力,就帮助孩子打开了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窗户。

同样,作为家长要想孩子能够换位思考,首先,我们要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把孩子看做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立观点的个体。换到孩子的位子上来思考:一能帮助我们看到事情的真相;二能让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是更有耐心;三是树立榜样。

当然,理论总是能够把事情描述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我们最不容易换位思考的时候却是最需要我们做换位思考。

经由孩子的养育,我们更多地看清自己,理解自己、成长自己,互为馈赠--或许是最美好、最温情的画面。

用科恩为父母们总结出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原则结尾,即时时问自己: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真正的兴趣和需要。

篇2:《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

我手中有一本书,书名是《无条件养育》,美国人艾尔菲科恩著,小巫,耿丹译。正是这本书促使我必须正视孩子,关注他的内心需求,而不是视孩子为敌人,时刻戒备,随时准备压制他身上出现的各种不配合,不听话,不乖。我无条件地爱着他,因为他是我的儿子,所以我爱他。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高兴或者悲伤,无论他让我难堪还是高兴,我都是爱他的。那么他有没有让你火冒三丈的时候?有,而且我打过他三次。事后我反思,均是把我自己的情绪发泄到他身上而已,三次都是,无一例外。可能有人在打过孩子后能咬牙切齿的控诉孩子的种种不端,信誓旦旦说自己打他有绝对的理由。但我反思后真的认为是我自己把火气发到孩子头上,他仅仅是一个替罪羊而已。

我在成长,孩子是促进我改变的一个因素,我会反思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我自己的行为。从今天开始,我将写《无条件养育》的读后感,重新读一遍该书,写总结,在总结中发现,很多人认为的孩子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篇3: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无条件养育》里面谈到我们有的时候,会选择孩子做对了什么,我们才认可孩子,这就是有条件养育。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篇4:《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

当我听到“特权,不是权利”这样的话时,我总是很好奇说话者是如何看待“权利”的。有什么是人类生来应得的吗?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不靠经济法则来维系?诚然,成人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报酬,就像得到食物和其它生活必需品要付钱一样。但问题是,“互换法则”是否需要被应用在朋友和家人身上?或者如果需要,应该在何种情况下被应用?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某些人之间确实存在“互换关系”:只要你为我做某事,我就为你做某事(只要你给我某样东西,我就给你某样东西),但心理学家随即补充道,这种互换关系并不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也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有些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关心之上,而非互惠互利之上。事实上,研究结果发现,将自己与配偶的关系视为互换的人会对付出和回报斤斤计较,其婚姻关系满意度较低。

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会有足够的机会扮演经济角色,如消费者和工作者,可以精细核算各种自利法则和互换条款。但是,家庭不是这些交易的港湾和庇护所,特别是父母给予的爱,它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这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

篇5:《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学校开展幸福工程也已很多年,老师们在工作中享受着运动、读书等带来的幸福。从每学期末图书馆的统计中发现,我们生活老师的阅读量是最大的,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这学期因为图书馆改造,老师们无法借阅书籍,生活部就为大家购买了一些教育书籍,不定期的交换阅读。这次我们工会分发到的书籍是《无条件养育》,老师们看了这本书后,在对照目前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感叹的确做得不够到位。

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孩子总是听不得批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比别人更有价值,所以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有价值。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真正独特的价值,孩子所有表现都有价值的,没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期望同样有价值,因为孩子在朝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走,这是一种享受。

我们需要的是还孩子自主感,不是被贴画所控制的喜怒哀乐,当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就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即使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也让孩子更好地看待自己。

篇6:《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看完《无条件养育》,之前认为惩罚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属于居高临下的判罚,其实表扬孩子同样属于居高临下的施予,是属于硬币的两面。虽然一个听起来残忍,一个听起来是赞赏,但都属于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评判。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不管是之前的传统教育里的惩罚包括体罚,还是现在所倾向的不打赏识教育,本质上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我们做到宠辱不惊,不因为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好的表现就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心理上首先保持一个平常心。特别是优秀的孩子,不需要有压力地成长,他们需要自我感觉好,对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认同自己。因为优秀的孩子就是老师口头表扬的对象,尤其要摆正心态。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无条件认同。所以中等的孩子更容易保持平常心。

我们的教育模式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无条件接纳她。一下子心理就没有负担了,真正拥有了健康的心灵..

《无条件养育》的读后感

在《无条件养育》第七十二页里,艾尔菲。科恩提到关于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里面谈到在作者小的时候家长倾向于让孩子早一年上幼儿园,因为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现在会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因为孩子可能会因为比同学年龄大而更加老练。他认为,这种养育行为上的180度大转变滑稽而可笑,但是二者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决定是否是真正建立在孩子的需要之上。

这也让我反思,几年前我就决定让锐宝晚一年上学,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行为。

不得不承认,我也有觉得让锐宝比同学年龄大显得有些沾光的想法,因为孩子越小,差几个月接收和理解能力都会有不同,我的确有这样可以增加锐宝自信心的认识。但又不完全是,这是因为国内教育现状以及锐宝的年龄相联系的。 锐宝出生在九月,如果去年入学,他才不到六岁,在班级里会是最小的孩子。可能在识字量和数学上不会比别的同学差,但是他在力量和身体发育上,手指肌肉发育能不能跟上一年级作业多的情况,都是我要考虑到的。如果早一年上学,可能会让锐宝会因为作业过多而失去对学习探索本身的兴趣,这才是我担心的。并且,因为在班级里会是年龄最小的,就有可能在作业上不如别人写的快,而拉整个班级的后腿,老师有可能会经常有批评,批评有时会伤害到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与其这样,还是让锐宝晚一年好点。对于低年龄的孩子,老师和来自外界的批评,有可能会引起孩子对学习兴趣减弱,我不想去冒这个险。

而晚一年上学,锐宝和一起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入学,可以多玩一年,在身体发育上,接收理解上更加好一些。如果学校作业少,当然更好,他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就可以去打打乒乓球或者报名参加他喜欢的小牛顿实验班。如果作业多,他的手指肌肉发育强劲一些,写作业的时候,伤害有可能就少点。如果他作作业快,当然好,可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做作业慢,也不会引起他太多的反感。即便是晚上一年学,锐宝还是有曾经因为作业多而泪眼汪汪让人心疼的时刻。即使是现在,他还会说不喜欢周末,因为作业布置的会比平时要多!

我改变不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尽管当时为锐宝挑选这个学校,在我们当地还是作业最少的,可是因为年级组长是一个以作业多为好的教育理念。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我都要去考虑到!怎么样做,可以保护好锐宝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我还是觉得,我让锐宝上学早一年还是晚一年,都是为了保护他探索、学习的兴趣来选择的!很庆幸,目前来说,晚一年上学的决定,还算好!

就在刚才锐宝睡觉前,我还和他聊天,问他,现在是复习了,他会喜欢吗?(因为我担心复习会不会有些让他枯燥)锐宝说,他喜欢,“因为复习也会有些有意思,有趣的知识”。我想,关于入学年龄早晚这件事情,就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对他来讲,兴趣,会是他最好的动力!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篇7:无条件养育读后感400字

我是一位母亲,当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当孩子出生后,我在思考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时我的反应,我想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和我这样去思考。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再将刚换好的寮步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可偏偏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我想大多家长会和我一样没有做到在孩子最难带时给予无条件的爱。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需要鼓励更多,评价更少,永远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篇8:无条件养育读后感400字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当然,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健康的,有责任心的,积极向上的,充满爱心的,自信的……那么我们每个孩子都会如父母所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天下没有生来就“听话”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一无二的人格,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挑战,尤其是挑战我们的耐心。面对现在生活和社会的压大,于是我们对孩子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无形地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孩子,所以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教育不能以“听话”为目标,强迫孩子听话,或者是要求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都是有条件的爱。这样的教育有失短视,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犯,受我们的控制,但这样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问题。而无条件的爱则目光长远,着眼于长期效应,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正、负责任、有担当的人。

篇9:无条件养育读后感400字

曾经我也是多么坚定的认为“将规则内化,让孩子做到自律”是纪律教育的一个目的,我同样认为,做父母的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并传递给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这句话却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虽然,当上完生命的课程,我一直在思考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是不是应该有着“变通”和弹性,但却仍然认为“自律”还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并不曾怀疑。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篇10:无条件养育读后感400字

当孩子不肯把玩具和小朋友分享时,你可以认为他是自私,也可以假设这也许是他刚拿到的新玩具自己也没有玩够;当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打闹时,你可以认为他很野蛮,也可以假设他真的受了委屈和不公正对待一时不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当孩子大哭大闹时,你可以认为他很讨厌,也可以假设他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没有睡好身体不舒服;当孩子晚上迟迟不肯睡觉时,你可以觉得他故意烦人,也可以假设他是真的睡不着或者想和妈妈再多呆一会儿……

我们并不是说要纵容孩子的行为,只是你会发现,即使最终我们都要修正或者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当你用不同的角度去揣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不同的想法,会让你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当你认为孩子就是无理自私野蛮时,你会批判性地制止他的行为,而且难免态度简单粗暴;当你认为这就是一个好孩子在情绪不佳时的反应时,你会有更宽容的心态更耐心也更平和。

篇11:无条件养育读后感400字

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章让我印象很深,逼向成功,其实是另一种控制方式,看似是由于社会存在“竞争”而产生的,实则是因为家长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产生的。学业成绩或运动排名,都是这样的模式。这种逼向成功,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消失殆尽。身为家长的我,孩子妈妈的我实感惭愧。

又想到自己,就完全是这种模式下的牺牲品。小的时候,父母也要求成绩。但实则,即便成绩优异也不能让我开心多久,因为后面还有无数次的考试。为了考试而学的东西,完全不是兴趣,所以当毕业以后,所有学过的东西“烟消云散”,一点都不记得了。

“无条件的自我评价”对预测人生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问题或许在于他拥有多少自我评价,即使“自我评价”接近于“无条件的人”,仍然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失败时感到失望,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有所起伏,因此他们取得成功时不会自我膨胀,觉得高人一等,失败时也不会感到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篇12: 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分数

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关于分数

《无条件养育》第73页,谈到分数的问题。整体文章没有看完,作者最快想提醒各位警惕“分数”的整体概念。他谈到,一名学生是以“高分”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或“理解内容”为目标,二者存在很大差别。

记得前些天,还和小牛顿的赵伟老师谈到锐宝的学习成绩,他还说,小学前几年的成绩是不能说明什么的。我还有些不太舒服,也许我们可能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他认为这里有吃幼儿园的老本的可能,并且头三年有打基础成分在,到后面,有可能别的`孩子会后来居上。

于我而言,我考虑的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其实是从一点点的小成功开始的,如果能收获到知识的同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取得好成绩,对于锐宝这个是从学习兴趣出发的孩子来讲,至少是没有坏处的,不同的只是我们探讨的方向。因为对于锐宝来讲,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他学习的动力之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锐宝确实是把学习当成一件比较快乐的事情来做的,就拿他考试的看图说话,真的里面就会有一些很出彩的,你都意想不到的句子写出来,老师也都会因此额外而给他加分!

记得开学最初一个多月,锐宝学习鸟这个字,还要组词,我想让他早点写完好下楼去玩,我就举例说:“小鸟在唱歌”,结果锐宝却说“妈妈,我不喜欢你造的这个句子,我想造‘小鸟在天空飞翔’”,锐宝的造句又有创意还很有诗意,让我这个当妈的都会为自己的粗制烂造而觉得难为情。平时写作业时的认真劲,就更是如此了,写的不好的字,一定是自己擦掉再重新写,我跟他讲,下回写好就行了,因为实在想让他多点时间玩!!可是锐宝都是主动要做最好!

所以,还是那句话,主动学习的兴趣,会是最好的动力!!“解决问题”还是“理解内容”又为什么不能二者都可以做到?我也不认为“分数”就能证明孩子优秀怎么着,因为在学校生活之外,有着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学习。说实在的锐宝的学习能优秀,完全是他自己就是个对知识,无论是学校知识还是别的什么知识就充满好奇心,愿意去探索的一个孩子,我也一如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保护好他的未知欲,用爱、自由、尊重来陪伴他,而不是以我的喜恶控制干扰他来探索他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思考和读书继续中。

我知道,会有些家长认真看我的日志,也请你们一起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吧,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小、初、高中生的家长,也许当我们读透了,也在生活中用无条件的爱来养育我们自己的宝贝、甚至是我们自己时,幸福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相关文章:

1.《无条件养育》400字教师读后感

2.昆虫记读后笔记

3.红楼梦读后笔记

4.格林童话读后笔记

5.《情人》读后笔记

6.《边城》读后笔记

7.《廊桥遗梦》读后笔记

8.百年孤独读后笔记

9.红楼梦六年级读后笔记

10.傅雷家书读后笔记

下载word文档
《《无条件养育》读后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