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梁家河》读后感精选
“蔚早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读书心得:《梁家河》读后感精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书心得:《梁家河》读后感精选,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读书心得:《梁家河》读后感精选
正值暑期,我和上小学的女儿一起读了《梁家河》一书。封面上那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女儿和我说:“妈妈,我们一起看看啥是习总书记说的梁家河的大学问”。
一幕一景,展现了总书记在1969年至1975年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工作历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书平铺直叙,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一个平凡青年七年知青岁月里不平凡的涅槃重生。看完之后,很受鼓舞。
读这本书,感受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时说过的一句话:“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总书记所说的这个大学问,在这本书中就表现为——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简而言之,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实践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
作为一名党员,深入一线群众当中是党赋予我的责任,也是公司对我提出的要求。公司倡导“联络员”制度,开展走访公寓、打饭盛汤活动,目的在于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一线工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公司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公司始终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6+1”S管理,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公司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古人有云:“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梁家河》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学习领悟《梁家河》,就是要我们把群众观的改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一些扪心自问,多一些自查自省;在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去磨练意志,提升境界,做一个思想干净、作风正派、诚实守信的人。女儿说,她也一定会好好学习,多学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2:《梁家河》读书心得精选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篇3:《梁家河》读书心得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层淬炼自我,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献力量。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年少的他就坚定了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这种信念和抱负,注定习总书记是一位不平凡的领导者。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存在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成为形容习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习总书记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总书记从不退却,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是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要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要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立志成才。
篇4:《梁家河》读书心得
最近,全国掀起了学习《梁家河》的热潮,作为一名青年员工,一名党员,我也邂逅了《梁家河》。不过,我和《梁家河》的邂逅,并不寻常。首先,我不是在安静的图书馆,也不是在舒适的房间里,而是在工地上,充满各种机械的轰鸣声,充满各种机油味的一线工地。其次,我不是在读《梁家河》,而是在听《梁家河》,听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听发生在梁家河的故事。当工地生活遇上《梁家河》,将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
一天,我和同事正在工地干着活,隐约的听到有新闻联播的声音,我想,在工地上,怎么会有新闻联播的声音呢。往远处看去,一个工人坐在一台小型的装载机上,声音好像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想听播的什么内容,但总是听不清楚,断断续续的,还夹杂着隆隆地机械声。同事说:想听的话,你自己有手机,也可以听啊。对啊,我自己也可以听啊,我马上拿出手机,下载了一个喜马拉雅电台,在搜索界面,我看到了题为《梁家河》的一个栏目,我便点击了收听。两天的时间,我听完了所有的内容。在工地听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别有一番滋味,声音穿过机械声,显得如此的清脆悦耳。它就像一阵风,在炎热的天气里给我带来了清凉,更像是一剂兴奋剂,让我瞬间精力充沛,忘记了工地的苦与累。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写在《梁家河》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态度。在陕北插队的七年岁月里,总书记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当时梁家河的条件十分艰苦,发展落后,甜水井、铁业社、沼气池等都是习总书记在当村支书的时候带领群众创建的。令人敬佩的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还坚持读书,他博览群书,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学,从国内文学到西方文学,还涉猎历史、军事、哲学等范围,可谓是相当的广阔,30里借书的故事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善于总结的精神。作为一线员工,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创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人民群众的好帮手,就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就有党的旗帜迎风飘扬。
很幸运在一个既偶然又必然的机会,我在工地上邂逅了《梁家河》,它激发了我对工作的激情,也指明了我努力的方向。中国的版图上虽然只有一个梁家河,但是在我们心中,应该有千千万万个梁家河 。
篇5:《梁家河》读书心得
最近,《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对于我而言,关于“梁家河”的记忆,还要追溯到7月,局党委组织广大党员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窑洞、带领贫苦乡亲们艰苦创业建设的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在村史馆参观和聆听了梁家河村的革命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带领乡亲们干在实处、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而就是这次仅有两天的实地学习教育活动,却让我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坚强党性和党员意志情怀,感悟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最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通过在实地感受梁家河,在书本上感知梁家河,我觉得梁家河是有“温度”的,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感悟。习总书记他那发生在窑洞里满满的故事、他那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情怀、他那句“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让我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和感动。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梁家河的乡亲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篇6:《梁家河》读书心得
《梁家河》读书心得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
篇7: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人们常言:故乡的饭最让人回味。梁家河的酸菜常常让-想念,虽说梁家河并非是-的故乡,但他曾在年少时带着书箱只身一人来到梁家河,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七年,梁家河也已经算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记得书中提到-曾说:“直到今日,我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酸菜虽然不算是美味佳肴,但是对于-来说却是朴实而又美味的家乡味道。
时过境迁,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身处远方的我也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想念父母为我做的菜卷以及家乡的每一个味道,这些小菜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让我无时无刻都在怀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在成长,在蜕变,他磨练了意志,升华了青春,在当时的社会,仅仅是吃饭问题都能锻炼一个人的品质。书中说到:直到自己做饭,知青们才知道把食物吃进嘴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不易首先体现在柴火上,因为柴火不够,知青们常吃夹生饭。而且打柴本身对知青来说就是大难题,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甚至连灌木都没有,到哪里打柴呀!正如马克思曾说:“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它发出的光越灿烂。”从未干过苦力的知青们就在这次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通过梁家河这面镜子中,我看到的却是当代领袖的朴实无华以及他们坚定的意志。
回想起近些年来去农家乐时,父母常常说到不再是当年的味道了,而我们吃起玉米馍馍却是津津有味,因为我们从未感受过父母他们那辈人当年所遭受过的苦痛,在那个缺席少粮的年代,由于没有白面,他们只能吃着糙面蒸的馍馍,时常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当代社会,衣食问题不再困扰着我们,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校争光,为国争光。
在这个优越的年代,我们应该主动承担我们的责任,要明白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也更应该主动扛起建设祖国的大旗,甘于奉献,埋头苦干,为百姓谋福祉,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们要像革命者那样艰苦奋斗,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我们应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
篇8: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__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篇9: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近期,《梁家河》一书在全国热学。“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人生观。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 。在梁家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是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梁家河的农民养育了他,保护过他,在这里他也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畏艰苦磨砺,坚定信念。-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说“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篇10: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报告中,-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篇11: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层淬炼自我,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献力量。
我们要学习-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年少的他就坚定了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这种信念和抱负,注定-是一位不平凡的领导者。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存在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学习-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成为形容-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这也是--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从不退却,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是-的信念,也是我们要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要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立志成才。
篇12: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让我对-的知青生活有了更亲近、更深刻的了解。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青年时代对-,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不同对是,-在经历理想与现实对博弈之后,毅然选择了扎根农村。这种抉择,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实事求是、回归理性,并且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对意志,默默储存能量,等待搏击长空。
试看现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弯不下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遇到一点点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红尘。熟不知这并不是现实与社会残酷,而是我们自己不堪一击,没有足够的韧性和勇气去生活,去拼搏,去改变。一时的迷茫无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却让人难以原谅。就像青年时代的-一样,短暂的迷茫后,选择了脚踏实地,战天斗地,不仅学会了劳动,锻炼了坚强意志,还博览群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种子没有在泥土里饱润甘露,哪来的破土而出。拳头没有缩回来的间距,哪来的力量与速度。学会在平淡中积聚能量,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正当其时。
篇13:《梁家河》读书心得教师
在建党97周年之际,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的出版发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这是又一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成长足迹,也是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导读物。
水流千里必有源。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细读《梁家河》,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是有源头的。
细读《梁家河》,坚定理想信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15岁来到黄土地,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这份大地情结、人民情怀,他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等等,为梁家河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西北山村到华北县城,从东南特区到执掌一省,从直辖市市委书记到掌舵“中国号”巨轮,总书记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功成不必在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细读《梁家河》,坚守党性宗旨,头顶上有国家,心里头有人民。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总书记是“有泥土味的基层干部”,心里老惦记着“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时光飞逝,初心不变。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书记心中时刻挂念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脉相承。从梁家河时“要为人民办实事”到当前“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种思想贯穿始终,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讲不忘初心,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初心。只要心里装着人民,干事创业才有方向、有激情、有底气。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头顶上要有国家,心里头要有人民,任何时候,党的传统不能丢、使命不能忘!
【读书心得:《梁家河》读后感精选】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