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

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

2023-10-09 08:32: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仙女奇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个人心中,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所不同。而这本书让我对三国里面的历史人物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易中天对曹操的认识。平常我们在我们读的三国演义等书籍里面,都对曹操塑造了一个戒心重、艰险狡猾、冷血无情的形象,因此在我们心目中,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都是个反面人物。但是在易中天的眼里,曹操却是个好人。特别是对于吕伯奢一家的遭遇,一向在历史人的眼里,吕伯奢一家帮助了曹操却被他杀了,是因为曹操猜忌心重,而且冷血无情,面对一个多年的朋友,竟然一点也不念旧情。但是在易中天眼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他的描述到“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在他眼里,曹操杀人是迫不得已,而且心里很愧疚的。

当我看完后,神经触觉好像触动了心弦一样,我发现易中天所想的方方面面,我总是从来不曾考虑过的。对于一本书,书里写的是怎样,我想的就会是那样,少有过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更没有考虑下这个情节是否存在疑点。原来读书,不是要投入沉醉书里,而是要在书里找到自己,找到自我。

篇2:品三国读书心得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只有短短六十年时间。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只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篇3:品三国读书心得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对自己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只不过后来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篇4:品三国读书心得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又如诸葛亮,我们应该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己,成功之后奖励功臣。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后来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直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可以酿酒的。”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通读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该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知道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篇5:品三国读书心得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后来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在《品三国》上部的最后,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该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篇6:品三国读书心得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篇7:品三国读书心得500字

为了花话费,一直在买电子书,也算有收获吧,一个月看了三本书,写写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却没有看过原版书籍,当时拍出电视剧,小时候跟着爸爸哥哥看电视剧版本的,深深的被他们的兄弟情义所感染吸引,但是最后英雄们的结局却让我伤碎了心,决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再看过,然而这次鼓足了勇气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借此了解下未知的历史。

读着读着,慢慢的对易中天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喜欢上了这段有喜悦有忧愁又有遗憾的三国历史。

不管是从爷爷奶奶,戏剧,电视剧中,感觉到的曹操都是个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对象,然而读完《品三国》,曹操却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气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气,以及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能够隐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够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对部下的信任,还有他那一丝的小做作,都让他无愧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称谓。

当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对待他的部下,他很会装,包括刘备,能够通过自己的表现(或许他为了大局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能够赢得众谋士,将士的信任,这真的很重要。在现在依然需要,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少人会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己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对你很客气很尊重,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黑暗。有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虽然刘备,给我的感觉一直很窝囊,哭哭啼啼,但是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很感动人,在刘备不得意时不离不弃,能有几人做的到。

孙权,我一直比较喜欢,18岁撑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艰难的走下来,其中的艰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如果只靠他自己恐怕也很难在追随孙坚孙策建功杀敌的老英雄们中确立自己的威信,多亏了鲁肃跟周瑜的力挺啊!一个人作战还是难成大事的!

或许古代的君王无论年轻时多么的英勇神武,英明决断,到了晚年,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内心的恐慌,变得暴戾乖张,导致他们错杀忠臣,残害忠良,杀害自己的骨肉。。。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老师的力作,很实在,句句经典。冯仑老师抛弃了安逸的环境,放弃了能够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己放到最低。如果没有做好吃苦当孙子的准备就不要创业。我想我没有准备好,我抹不开情面,厚不起脸皮,吃不了苦,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碍,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是一种奋斗的心态,努力的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熬,是在无法前进,人生必须原地踏步时,必须坚持的一种无奈心态,但是为了继续,却一定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丽令人注目,因为她度过了黑暗的独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艰难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可能因为冯仑老师是搞房地产的,关于房子说了很多,的确,年轻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面,不断的 还 房贷,变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轻人就是要吃苦,年轻人吃苦不叫罪,因为年轻力壮,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复,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轻时,奋斗吧!

我个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奋斗好久依然买不起房,我想,我会选择裸婚,没有房子,难道就没有爱情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是那个你爱的人是不是能让你觉得踏实!跟相爱的人一起吃苦也是甜的。

爱情与面包,生活不能只有爱情,没有面包,因为爱情会为了生活而变味,但是生活不能只有面包没有爱情,否则面包吃起来,会是发霉的味道!

篇8:品三国读书心得500字

经过一个暑假,终于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以前通过《三国演义》只知道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国中的“智多星”诸葛亮来说吧,他在我们心中就像智商高达165的爱因斯坦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用了“空城计”逃离了一场灾难,但是易中天老师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因为按照司马懿的性格,会派几个士兵闯进城池,并把城池上装扮成老人的诸葛亮射下来。而且诸葛亮也是一个为人谨慎的人,不会做出“空城计”这种冒险的计谋。易中天老师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学依据啊。

易中天老师的剖析不仅具有科学依据, 还 非常多面。

就拿易中天老师笔墨花费最多的曹操来说吧,他并非只有雄霸的脸面,他还有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使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根本不是民间传说奸诈的曹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我到现在一直记住易中天老师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一位勇气过人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吴国的樊城。虽然用水淹了七支军队,可是由于轻敌,被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易中天老师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一是轻敌,二是骄傲,三是对手下太严,四是疏忽大意。

三国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镜子,而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使我们解开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国人物。里面的众多历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不会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错, 还 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

虽然暑假即将过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书,也无悔了!

篇9:品三国读书心得500字

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 篇章。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篇10:品三国读书心得800字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谈的第三个人物是窦婴,名字是《窦婴与外戚》。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我详细阅读了《史记》中的《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还仔细读完了王立群教授《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读完这些资料后,掩卷长思,一个问题总在脑子中困扰着我,怎样评价这个人,从他的身上又能汲取些什么样的做人的经验与教训呢?

先说说外戚是怎么回事儿吧。一个人,他一般这样几门亲戚,父族、母族和妻族。父族,即兄弟、叔、伯辈及其亲属,母族则是母亲的娘家人,如舅、外公等,妻族则是自己的妻子的娘家人,如岳父、小舅子,乃至于连襟(妻的秭妹的丈夫)。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在古代,一个男人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但妾的娘家与自己是不存在亲戚关系的,这就看出来,古代的妾的身份是很低的。其原因可能是,古代讲究嫡庶之分的缘故,即夫人生的孩子与妾生的孩子的待遇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想想,《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贾宝玉与赵姨娘、贾环的境况,就很明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妾的娘家人与夫家也算亲戚,那就是皇家,即皇帝的嫔妃的娘家人仍然是国戚。

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皇家的亲戚。父族,都有着皇族的血统,都是龙子凤孙,千金之躯,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的政治待遇却不高。为什么?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因为他们都有着做皇帝的可能,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地也会这样想。譬如,汉惠帝死后,却无后,在平定了诸吕后,周勃和陈平就迎立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儿子代王刘恒做了皇帝,也就后来的汉文帝。又譬如,明成祖朱棣,本来他是燕王,但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时,朱棣就反了,自己做了皇帝。这一点,历代皇帝都明白,所以他们一旦继位,对自己的兄弟、堂兄弟们都会有所顾忌的,必要的时候,皇帝们是会大义灭亲的,会痛下杀手,以维护皇权不会旁落。母族,是与自己是有着血缘关系,妻族,则与自己仅有姻缘关系,虽然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却不会对自己的皇权

构成威胁。为什么呢?因为,母族、妻族他们没有做皇帝的资格,不是皇族血统,他们一旦篡位,譬如,王莽篡柆,那是属于谋反,是大逆不道,会遭到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因此,父族可以叫做皇亲,而母族和妻族则可以叫做国戚,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外戚。

弄清这个关系后,我们就会明白了,皇族的人只能享受荣华富贵,在政治上是不能抱有任何非分之想的,一旦让皇帝感觉到你对他的皇权构成的威胁,哪怕是潜在的威胁,那么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遇。而对于母族与妻族来说,反而会在政治上享受较高的待遇。一则,他们一般不会对皇权构成致命的威胁;二则,毕竟是亲戚关系,用起来还是比较放心的,知根知底,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三则,汉代有着重用外戚的传统,其起因是吕后,因为,汉代的江山的建立,吕雉在其中功不可没,刘邦和吕雉实际上开的是夫妻店,一统江山后,吕氏的娘家人得到了重用。但,有一点必须要认识清楚的是,外戚重用的前提是,自己的靠山,也就是皇帝的祖母、母亲或者妻妾,必须得到皇帝的尊敬和恩庞,一旦成为历史或过时黄花,那么,外戚就会跟着失势、败落。他们的关系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外戚受庞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篇11:品三国读书心得800字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该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闻喜县人。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对诸葛亮,作者并没有否认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将其神话的做法。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长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鲁肃更不是那种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之人,而是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且相当有政治头脑,为孙权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缔结孙刘联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高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四、《品三国》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证和分析。

篇12:品三国读书心得800字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而,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贪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篇13:品三国读书心得800字

读书时曾看过《三国演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精彩的斗智斗勇,就像是昨天的事,这是演义的版本。看了易先生的《品三国》上册,刚只有上册,就觉得真是与众不同。不是简单的对历史史实的简单描述,不是一个说书人或者是旁白,而是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和英雄、奸雄、枭雄。大多数的篇幅是通过发生的历史事件,不管是史实,还是野史的记载,来让我们看懂所处那个时代的人的为人处事。易教授以现代人的思考事务的思维来理解历史人物的决断与处事风格。以史为鉴,联系当代的事物,不是主观或者客观的来看待历史,而是象第三者,不以正反两方的观点来判断。易教授以三国的故事来教我们怎么在现代社会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怎样象诸葛孔明那样成为人中之龙,运筹帷幄于世间;怎样象曹操那样堪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一生可谓深谋远虑、精明至极,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当,从公元189年起兵开始,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征袁绍、平乌桓、灭刘表、驱孙权、定关中、击刘备,一直都是以所谓的“兴义兵,诛**,朝天子,佐王室”为经营发展战略的。

当公元2,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袁绍的大量辎重、图书和珍宝都落到了曹操的手上,其中就包括自己手下一些平日里的管理层干部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但凡与袁绍有过书信来往的人,无不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然而曹操却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付之一炬。曹操之所以这样做,应该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和权衡:首先,当初官渡之战之前,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袁绍一方,连曹操自己都自身难保,何况手下的其他人呢!其次,要肃清“阶级敌人”,又何等容易,明哲保身的想法究竟牵扯了多少人?又要处理多少人?再者,执法措施一旦出台,必将挑战和打破法不责众的世俗框架;最后,自己目前是创业阶段,需要保存实力,不如卖个人情,统统不予追究好了。这样一来,让那些心中有鬼的人,就会感激涕零;而其他旁观者则更会死心塌地地效命。

同样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由于不听谋士田丰的进谏和建议而导致战争失利,居然不认真分析总结失利的原因和思考时局,而简单任性为了挽回面子,竟然杀害了谋士田丰。像袁绍这样只会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而绝不会认错,更不会公开认错。

孙子兵法曰:“善奕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对比曹操和袁绍两位操盘手在管理的危机面前却表现迥异:一个虚怀若谷、处事谨慎;一个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在关键时刻的危机化解和困难面前,曹操始终能够着眼于全局,而袁绍却始终过分计较“谋子失利”的心结,由于无法理解、运用正确的危机化解和管理的手段,所以最终也不能摆脱颓势局面和心理阴影的束缚和困扰。即便是时空逆转,如果有机会安排两位操盘手(曹操和袁绍)坐下来对弈一局,相信袁绍可能也不会取胜!

诸葛亮本是世家子弟,只因家道没落,只得栖身山野、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虽然耕耘垄亩于山野,但是却有着极其远大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理想,一直以管仲和乐毅为崇拜偶像,等待时机、蓄势而动。

诸葛亮除了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休养生息,还在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且努力营造和经营自身的行业口碑、职业条件和职业资源,比如诸葛亮首先得益于荆州名流司马徽和庞德公的赏识(司马徽还送给了诸葛亮“卧龙”的“荣誉称号”),诸葛亮能够认识刘备,更是好友徐庶客串“猎头顾问”的极力推荐。

经过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漫长积累后,诸葛亮拥有了个人品牌和“猎头顾问”的推荐。但是在“三顾茅庐”的时候,作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待岗青年”诸葛亮时年26岁,而“资本方老板” 46岁的刘备还是相当谨慎的,一则,他想不通诸葛亮作为刘表的外甥,诸葛亮为何不去到比自己强大的刘表的企业去应征上岗?二则,当时荆州的人才市场严重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三则,由于刘备悦人无数,所以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四则,诸葛亮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个人成功案例。至此,诸葛亮的第一次面试理所当然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一次面试完,诸葛亮并没有以“绝对的优势”从扎堆的候选人当中立即脱颖而出。

究其原因,虽说刘备企业当时急需经营管理人才,但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层团队,并不是要借引进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毕其功于一役,以待扭转乾坤。而诸葛亮却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候选对象,他更需要刘备企业给予他的这个平台,释放自己的才能,相比之下,诸葛亮的选择空间更小,甚至别无选择。

历史的玩笑,带我们回到现实中,无论历史上的“三顾茅庐”是纯属子虚乌有,还是刻意杜撰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今天这样的争议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不妨借古于今,对于我们今天的职业经理人还是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即便是职业经理人自己认为自己是价值不菲的千里马,但是更应该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则不常有”的客观事实。人力资源的绝对价值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价值和资本在天平的两端是永远不可能对称和平衡的,无论是在理想还是现实中,也很难做到形成绝对的卖方市场。

篇14:品三国读书心得感悟

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品三国读后感

2.《品三国》读后感精选

3.品三国用人读后感

4.读三国,品曹操

5.《易中天品三国》二十二 临危受命

6.700字高一读后感:品《三国》有感

7.读《品三国》有感作文700字

8.目送中小学读书心得

9.中小学老师读书随笔

10.看《三国》,品“隆中对”的战略营销思想

下载word文档
《品三国中小学读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