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2023-10-13 09:09: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雪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供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篇1: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篇2: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篇3: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

只需静静地摩挲一下中国文化,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诗词、右手书画,潇洒从容地漫步在文化长廊里,信手拈来,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就是苏东坡。

潇洒,这是我拜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将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苏东坡的潇洒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率性上。无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时常与和尚们谈经论佛,也曾潜心于瑜伽与炼丹。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思想派别在他身上达到统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学处世,又从佛学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种表相,进而追求灵魂的永恒,同时还用道家的信念将生命简化。苏东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游”,令人歆慕。这种心态使他可以随时达到“忘我”的境界:在猎场上他“左牵黄,右擎苍”而望“千骑卷平冈”,在赤壁他凭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发”;他一方面与歌妓共览夕阳“斜照江天一抹红”,另一方面又痴情地怀念亡妻而“唯有泪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开花谢也总能惹得他们潸然泪下,但他又确实怀着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造福一方。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而它们只不过是苏东坡的躯壳,那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苏东坡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灵魂,才是千百年来将人们深深感动、被人们真心崇拜的精神内核。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想,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苏东坡遭遇了失意文人无一幸免的贬谪,他在被贬之初就告诫自己:人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小人的诬陷、皇帝的误解,在他眼里都“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是有“慷慨”而无“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显豁达。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温庭筠太轻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苏轼的乐观与忧郁却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历尽悲欢、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体验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苏轼,迎来了凤凰涅般的脱胎换骨。我相信,他也经历过精神上痛苦的挣扎,但是,作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苏东坡经过深刻的自省,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浴火重生带来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洒脱自信的步伐。

一个可以着意挥洒真我性情的人,一个可以在世人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这样两种素质:天真与单纯。从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及司马光集团反目来看,他竟然简单地把政治斗争套用到“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见其天真到了何种地步。他就像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为了理想、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单纯而战!同荆轲一样挥舞着单刀,刺向整个王朝!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在苏东坡的身上,潇洒被诠释成一种释然的心态,一种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圆滑的成熟,一种充满智慧的率性,一种与自然缔结的盟约,一种用天性写就的浪漫。

篇4: 《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毕《苏东坡传》,一股对东坡的喜爱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让我为之倾倒的同时,思考之余,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高尔基如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眼中所欣赏的朴素换种说法,可以说是全面真实,而东坡就是这样的人,他这六十四年的完整一生完美地诠释了“朴素”这个词。林语堂先生这样描述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数百字都无法描绘苏东坡的全貌。是啊,再多的篇幅,对于刻画这样富有生机的人皆是苍白而徒劳的。

了解东坡的人都知道,作为政客的他一生颠沛流离,从苏氏三父子乘舟离开眉山的壮雄心勃勃,到辗转黄州,再是一路向南到达岭南,最后越过雷州海峡,老死琼州……朋党之争中苏轼从来不是不知晓政治规则,而是他的本性让他明知故犯,所有的私欲在他眼中卑微至极。比起荣华富贵,他更乐意关注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他的清醒与坚持,使他困于朋党之争,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相抵触,他就是要反抗到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政治生活中多少风雨,甚至是冷箭扑面而来,东坡都用豁达做蓑衣,乐观做草帽,波澜不惊地缓缓驶船,坐看风景。苏轼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即使深陷泥潭,他依旧可以唱着小调和三五个知心好友共享生活的乐趣,他为妓女题诗,与和尚趣谈,与邻人学做菜,在东坡耕耘,美化生活环境,作文写词乐不亦乎。苏轼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引车卖浆者亦可与他成为知己。

“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无法细数其功,我们只是知道苏轼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那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随风飘荡却始终笑的坦然,而这份坦然正是源于他内心的纯粹。这让我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另一个大才子林语堂,他在书中写道:“我喜欢他,所以我了解他。”正是源于这份纯粹的写作缘由,这发自内心真正纯粹的喜欢,我们才有幸通过林先生的笔触去感受这样一个虽已作古千年,却依旧立体多面的天才,幸之。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观察一个伟大的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中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切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与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是啊,东坡就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而他赤子般的笑声随着历史长河飘荡,使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动容。

篇5: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轼,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轼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轼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轼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轼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篇6: 苏东坡传读后感

最早喜欢苏轼是因为他的诗文,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人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又生爱慕之心,胸中涌动着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水,继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启迪我的心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力吧!

苏轼伟大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完美的人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

他有一颗仁爱的赤子之心,对妻子东坡柔情似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凄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动容,“惟有泪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两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令所有写月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人,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至真至诚,仁爱有加,甚至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一直陪伴他。

东坡一生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因为他生性倔强,又过于心直口快,加之才华过人,就得罪了许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至逮捕入,狱险些丧命。面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因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无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自给自足,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自得。“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艳阳!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这就是苏轼,官身不由己,却能随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好一个东坡,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东坡的潇洒源于他心灵识见中儒释道混合的人生观。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乐天知命,执着人生。他高举儒家的大旗积极入世,实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不管在朝廷在地方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救济饥馑、建立医院等等,“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爱戴。

身处乱世,他是无畏的勇者,犹如政坛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斗,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的谋国之忠,他的至刚大勇怎能不让人敬佩!

捧读《苏东坡传》,心中涌动着万顷波涛,无法释怀,为东坡的情,也为他的才,这也正是林语堂想告诉我们的。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上天为什么会如此眷顾他,赋予他那么多的才情,好生让人艳羡。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春鸟秋虫之声”,信手拈来皆入诗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读来给人快乐,难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举箸不食,赞叹不已。

跨越千年,苏轼的诗文依旧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渺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于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势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秀飘逸;“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豁达……他的诗文精彩绝伦,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万般风情他都能驾驭自如。读他的诗文或热血沸腾,或黯然神伤,或忍俊不禁,永远都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苏轼的胸中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峰岩,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轼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精神岂止影响千年。于我而言,他是谈笑风生的长者,他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他是爱开玩笑的朋友,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顶天立地!

篇7: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篇8:《苏东坡传》读后感

叹一句明月,道一句芳华,有了今夜的明月,才更期盼明日的耀眼阳光。只有坚定了方向,才能不负希望。 他不是耀眼的阳光,他只是点亮夜空的明月;

他不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只是爱国抒志的文人;他不是随波逐流的众人,他只是独特的自我,他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东坡居士。 静坐窗前,读着这本书,我真正体会了这首诗:“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由众词凑成,便是他的一生: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但一直不变的,是他那爱国的情怀。

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要让这阳光,风雨无惧,更加坚定的走向辉煌! 叹一句明月之中山河雄壮。是“对酒帘卷邀明月”所见到的“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是“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是“举杯邀月”“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如今的祖国更加壮丽!是内蒙古草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闲适清新;是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淡雅;是青岛海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美!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山河似乎镀上了金边,更添夺目风姿。

如果说,他是月下的漫步者,那我们便是思维的实践者,我们没有他那般的妙笔生花,我们能做到的是以点滴绵薄之力让山河更加秀丽。是多植一棵树,绿化周围;是节约一张纸、一滴水,避免资源过度浪费;是捡起身边的垃圾,让环境更加整洁坚信着祖国山河会更雄壮,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希望。沐浴着党的阳光,将最真挚的感情化作一言一行,美化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这阳光,添上风景的绚丽芳华! 叹一世明月之上精魂永存。他在“缺月挂疏桐”之时,“拣尽寒枝不肯栖”;他在“半壕春水一城花”之中,“诗酒趁年华”;他是“秋风洛水清波”之下,“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于“今夜残灯斜照处”,叹“千古风流人物”悠悠历史长河里,他化作天空的明月,永不逝去的神话。他存在着,在人们心中永存。亲爱的党啊,你比他更让我们敬佩。你一直都在,在人们的言行中,在经济的发展中,在高楼拔地而起里,在信息传送飞快的网络中。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最初的理想! 或许,奋斗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信念是舵,汗水是帆,总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即使是有暴风骤雨又如何,那我们便做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勇敢的搏击风浪!一直坚信“没有谁会放弃你,第一个放弃的只会是自己”,东坡的历程告诉我,乐观,淡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会达到想到达的高度,那时,我们便可以让这阳光更加灿烂,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温暖。 叹着天空的明月,想象着明日的阳光,我们会永远坚定方向。 合上书,我静静地看着窗外:今夜月又明,明日天更晴!

篇9:《苏东坡传》读后感

小鱼

背景:

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

卷一――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

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

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

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

摘抄: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

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观点原来是这么的浅显。苏东坡的文章虽然名扬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艰辛,四次被贬,屡遭迫害。但是他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爽朗率真的'天性。这“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气,让所有骗他、在背后说他坏话的阴险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贬官的方式贬离苏东坡,却暴露了他们自己的龌龊。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阳光!

在官场上,他是勇敢的战士,治病的医生。 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样敢于为了百姓而战的人,在那个乱世真的不多见。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你永远只记得宋朝那个“苏轼”名字,却不会记起他真正的这个人和那个一心报国的“苏东坡”!

说话需要谨慎当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谈论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发现什么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要了解说话的对象,不能跟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否则就有可能像苏东坡一样,空有自己的才华,却无人帮忙施展,还要一次一次关入监狱。

篇10: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

苏东坡虽文章名闻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范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范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相关文章推荐:

1.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荐读】

2.读苏东坡传有感作文

3.苏东坡传读后感3篇【优秀】

4.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5.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

6.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

7.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8.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800字

9.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400字

10.伊索寓言读后感600字初中

篇11:《苏东坡传》读后感

如今,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轼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篇12: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篇13:苏东坡传读后感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峨眉翳下,乐山之北,便是眉山镇――苏轼的故乡。

我前几年曾随着他的踪迹,访眉山,游黄州,过惠州,走在长长的苏堤上,欣赏他留给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彼时,河山大好之地,处处是游人如织。而今年冬天,全国人民都度过了一个空前沉闷压抑的春节。在闭门不出的日子里,我翻开了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感受“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二十一岁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便名动京师,文坛领袖欧阳修说:“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盛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交际广泛朋友众多,每日里来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苏轼光彩四射意气风发,文坛官场对他来说都是阳关大道。

然后忽然间发生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最后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这时候的苏轼四十三岁。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顿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换了别人早该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长吁短叹了吧!

苏轼没有。他深入骨髓的乐观旷达挽救了他。他是个到哪里都能够安然享受生活的人。在黄州这个穷苦肮脏的小地方,他开始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棵。今年V草盖学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怀着对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给自己起名叫东坡居士。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汤、东坡肘子等菜肴传世。有个厨艺节目说,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肴不算本事,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才算真正的好厨师。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等厨师,而且他最擅长烹调的不是蔬菜鱼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的名字赫然榜上。从北到南一路贬谪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尽心尽责,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杭州连连遭受水灾、旱灾、瘟疫,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了杭州的税收。在瘟疫之时,大量购买药材,带领懂医术的僧人研制药剂。

苏轼每到一任上,都把兴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兴修水利保证生产和民众的生活之需尤为艰巨。

初到杭州时,西湖荒废,唐代时形成的供应市民饮水的六井也荒废了,既造成民众生活和生产的艰难,也导致了自然灾害屡屡侵害杭州当地民众。对此,苏轼主持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以防暴雨水涝时水淹杭州;第二在西湖边修建一座堰闸,以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第三是开挖西湖葑田,彻底治理西湖水患,又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

如此,既让西湖成为真正有巨大容积的湖,又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来再也不必绕湖而行,“苏堤春晓”也名列今天的西湖十景。

今年二月底,在所有人“闭关抗疫”时期,“杭州西湖有序开放”成了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出门,毕竟春天到了。当天有两个景区冲上微博热搜:一是安徽黄山景区仅迎来一名游客,二是杭州西湖景区千人涌至。

真正热爱脚下的土地,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水土。十里苏堤,是苏轼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的真实印记之一,直至今日我仿佛仍能看到他走在这长堤上,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他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这份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林语堂先生写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这个冬天,国人经历了太多伤痛的阴霾,也看到了无数闪耀的光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场逆旅,愿我们每个行人与浩然之气同在,横扫阴翳,奋勇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相关文章:

1.苏东坡传读后感

2.苏东坡传读后感5000字

3.苏东坡传读后感心得

4.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5.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

6.读苏东坡传读后感

7.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8.《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优秀

9.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初中

10.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初中

下载word文档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