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2024-02-29 07:59: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熠重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篇1:《春江花月夜》读书笔记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作者又将无限无情的时间、空间的描写转向短暂而有情的人生。白云的漂泊、无定象征征那游子在外漂荡,不知今又在何方。“青枫浦”看似地名,但又非实指,在此亦不特指一家一户,因此道明了在这春江月夜,思念夫婿的思妇们又何指千家万户?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主要是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没有直接书写思妇是如何的思念远在他乡的游子,而是将落笔点选在了月光来寄情托物。那月光仿佛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楼前徘徊不肯离去。月光洒落在梳妆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时时刻刻陪伴着思妇。此景越是让思妇思念远方的夫婿,她于是想卷走玉户帘上的月光,想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却无奈“卷不去”、“拂还来”,两个动词“卷”、“拂”的运用,把思妇的如痴如醉、犹梦还醒的迷茫情景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月光牵扯着思妇的情怀,此时此刻,月光不也同样照耀着她刻骨铭心的爱人吗?他是否也在这月光的照耀下思念自己呢?想象中的思妇认为爱人在远方共望月光,只是同在一片月光下却无法相知,那么只好借月光来遥寄各自的思念之情了。游子、思妇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裹的天空,善于远飞的鸿雁尚不能随月光飞渡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在此,诗人以鱼雁的潜跃长飞而不达,形象地道出音讯难通,并含蓄地暗示出看似平静的思妇之鱼龙腾跃、鸿雁凌空?、翻江倒海的内心世界,及其所受的煎熬,衬托并刻画游子思妇深切的相思离愁和音讯难通的无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在那寂静的良宵深夜之中,思妇梦见了落花,一个“闲”字写出了思妇心中的怅惘和无奈。落花飘落在潭水之中,那幽微的声响无疑如钟鼓般敲击着思妇的心房。春光易逝,这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一半,可思念的人却迟迟不肯归来,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在思妇的喟叹中轻轻溜走了。梦中的游子忘了归家,梦中之花落在幽静的闲潭之中,花落了,春之将去,可是人还远在天涯,不能归返;江水长流,送走的何止是自然的春天,它流失的更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诗人以梦起兴,将梦与眼前实景相映照,用落花、流水、落月等感伤之词,烘托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在这伤春伤别的情景中又落到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氛围中,和诗之篇题,篇首遥相呼应,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江满树。”江月西斜,逐渐藏在海雾之中,这春江的月夜将要过去了,可思妇的思念之情却茫茫无际。碣石比喻北方,潇湘比喻南方,象征着游子和思妇的距离很远很远,相会也遥遥无期。“不知乘月几人归?”诗人笔锋一转,由写一对夫妇的情思转而写道天下的游子。最后的“落月遥情满江树”,是诗人对天下有情人的眷顾。游子经过了一番心情的跌宕,终于有了迫切的还乡情绪,作者的笔调也转向对其命运的关注,希望最后一缕落月的光辉能够照送他们及时回家与亲人团聚。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表面上是首写离情别绪的爱情诗,但作者通过一系列春江月夜上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江月夜的图画。画中有人,一个深爱丈夫的忠贞女子;画中有物,包容春江明月海潮、天空原野、花林沙滩、白云飞霜、扁舟楼台、妆镜砧石及长飞的鸿雁和潜跃的鱼龙。不难看出,这首诗是一首尽情写热爱自然及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赞美诗。诗中蕴含的追求人生真谛、探寻宇宙奥妙的哲理令读者久久寻味。

篇2:《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我读《春江花月夜》时心里有一片旷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领悟了几分“以孤篇盖全唐”的气势,只是品着张若虚笔下消失不见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潋滟,花在夜色中悄然而开。我以为这是中国千年诗歌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你看这些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它们仿佛等着我的到来。这时候,盛唐气象就这样在面前铺展开来。

唐人似乎永远有我们不可及的风度,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隐现在他们的笔下。以后没有一个朝代像唐人一样满篇壮丽山河,也没有谁像唐人一样不著一字“我”,却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的边上是不是站着志气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长安高楼一声长笛是不是有赵嘏相倚?你听见那浣衣女子划舟拨开莲丛的笑声里有王摩诘的兴致了吗?

自然与“我”的存在,几乎可称是唐诗最动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仿佛生来有一种自信,似乎山河众多美景,从冥冥远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来,这也许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可我更愿意相信,唐人这种关乎宇宙意识的美学认知,其实也是源于与自然灵契相合。

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川湖海,从一开始便能触发人心中最隐秘的震动。我与自然同在,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令人抛弃社会与世俗寻归自我的真实。山林与岁月同寿,我在山林,便与时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与日月同辉……

我实在是羡慕极了唐人与山水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由于唐人的存在,已经快成了盛唐的代号——海上生明月,阳春召烟景……这样的亲密与自豪,实在是久违了。

我记得玄武湖人满为患的呻吟,也听过钟山不堪重负的叹息。自然在当代人的印象里,到底淡褪成阴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没有人有几分张若虚的豪气,能写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为待我。现代人仿佛从山水画意里抽身而去了,山河沦为景点,到处有我在,却再没有那一颗颗与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没有了那独笙幽篁的身影,没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迈,连柳子厚恐怕也无法对现今的西山讲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时大抵已经结束了。

然而岁月还在,江月仍待。

也许有一日,可赴山河旧约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篇3:《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春江花月夜》在时空处理艺术上给人以审美享受,达到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

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实景。采用的远景,时间是晚上,月是主体,潮是衬托,时间与空间一体,气势不凡。诗人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明月共潮生”的背后是诗人似潮水般的离愁,思绪。景的层次分明,时间的选择恰当,空间是迷茫的月夜,给人无限的暇想。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设问。实质是一个时间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初到一个地方,就觉得很熟悉,好像曾经来过。另一些时候,我们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很陌生。这种只存于一瞬间的、很难用言语表述的感受,往往在诗人的脑中灵光乍现。风云际会,聚散弹指间。以你刹那芳华,许我乍见之欢。月亮第一次照在江面,是什么样子呢?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是谁呢?谁也回答不了。人的一生,跟日月星辰相比,是短暂而匆忙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自我觉醒都会实现的,或是顿悟,或是渐悟。每个人终会以自己注定的方式与世界融合。

这就是诗的时空感。历来经典的诗词作品无不具有时空感。王昌龄的诗,被公认是“七绝长城”,他简直就是时空的感觉大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首句是过去的时间和还在的空间,是空间引起的有关时间的追溯。末句是过去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是时间造就的有关空间的幻觉。唐玄宗时的进士诗人王湾,也有过人的时空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前句写日以继夜的天际景象。后句更绝了,是写来得太快的新春,进入了还没退去的旧年。翻用雪莱的诗句,应该是:“春天到了,冬天还能在吗?”而且这种时间的感觉,又是以“春江”的空间来实现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时空的“实”与“虚”、“形”与“神”的关系来感悟他诗歌中的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空构成了诗歌意境的基础,而诗歌这种意境的营造,又是时空中“实”与“虚”的矛盾统一。“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家时空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歌中,时空中的“实”与“虚”是相对的,正所谓: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单地说就是言物言景为实,而抒情言志为虚。“实”就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实象、实事、实境,也就是诗歌中的一些具体事物和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具体事物中的“形”。“虚”则是诗人带给我们的一种想象空间,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又能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体味出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就是诗歌中所谓的“借景、借物言志”中的“情和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的“神”。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与世界与情感世界之间游离。“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经历的人对时空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等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其实,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古人遭遇困厄挫折,每每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时空的理解是一种由近及远,时空共寓的形成,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以时空的特性为基础,以生命体验为桥梁,以文化传承为脉络的。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杜甫过武侯祠则感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国古代诗人在认识了个人在天地之间的短暂、渺小时,往往又都能不约而同地感悟到人类的生存价值、创造性在宇宙中的伟大,所以,许许多多的中国古诗词总有一种气吞山河的特质,我们吟唱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领悟其中对时空的理解,才能够读到诗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朗诵

2.春江花月夜教案

3.春江花月夜赏析

4.春江花月夜改写

5.春江花月夜 教案

6.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7.春江花月夜翻译

8.春江花月夜五题

9.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10.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