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2024-05-07 09:47: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更让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国远征军读后感,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国远征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篇1: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中国远征军》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全方位刻画了一大批国民党军官将士的形象,用历史真实人物戴安澜、孙立人等的传奇事迹,来展示上层将领的风骨风貌;以虚构的男主角韩绍功及其伙伴谢孝彰富有戏剧性的征战经历,来塑造这场战争的中坚力量――信奉中国传统礼义信念的典型军人;选取了一大批个性迥异的配角人物,来表现下层士兵的各个侧面,笔墨不多,却个个鲜活生动。剧中,通过男一号韩绍功之口,淡然而坚定地说出两个词:忠贞与责任,想必这是全体远征军群像的“魂”。

其中,并非主角的戴安澜将军与孙立人将军尤为形神兼备,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翻史观剧,一同追忆他们戎马倥偬的生涯。

抗日名将戴安澜毕业于黄埔军校,历经北伐战争、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等,身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五军200师(当时中国陆军唯一的机械化师)师长,他文韬武略,战绩卓越,人称“海鸥将军”。远征军开赴缅甸时,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入缅,他即兴赋诗:“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何等的豪情万丈!他还为远征军创作了军歌。在同古保卫战和收复棠吉战役中,他率部奋战,以少胜多,但由于中美英盟军高层矛盾和多头指挥,导致第一次入缅作战溃败。后第五军被迫撤退野人山,200师又担负后卫掩护的重任,为保护主力突围,戴安澜部遭日军重兵伏击,全师伤亡惨重,他本人不幸中弹,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年仅38岁。

特意查了一下,本剧饰演戴安澜将军的是不甚熟悉的演员徐永革,他出色演绎了这位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集忠诚、仁义、睿智、儒雅、英武于一身的儒将,如炬的双目闪动着时而果决、时而隐忍的光芒。同仰玉一样,欣赏他的才华横溢,钦佩他的用兵如神,仰慕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他明知不可为却慷慨赴死的悲壮情怀而忧伤。戴安澜的戏份不多,只出现在前半部,可他用自己马革裹尸、舍生取义的践行,撑起了远征军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剧中感人至深的细节俯拾皆是:同古血战时,他立下“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各团按番号顺序代之”的遗书;败走野人山前,有人劝他此途凶险不如抗旨,他毅然回答:“安澜不舍弃部下,也不舍弃长官!”;而茅邦离世的情景是最心酸也最感人的(这一段因不符史实而被戴家后辈指摘,我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升华),在日军追击和战火交织的空隙,小村庄呈现出难得的片刻宁静,袅袅炊烟腾腾升起,安澜将军面容安详,远眺北方,缓缓地说:“我最喜欢看弟兄们埋锅造饭宿营的样子,像一个家。”一代将星陨落。――七十年岁月呼啸而逝,尽管世事沧海桑田,可那份生死无惧的侠骨深情,那份革命浪漫主义的悲怆,抚之,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孙立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与西点军校齐名),他通晓英语,有勇有谋,是二战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最为器重的中国军官。初征缅甸,他率新38师在解围仁安羌一役中,营救七千余英军和记者、传教士,一战成名。他坚拒军长杜聿明撤退野人山的指令,率部西撤印度,会同新22师一起在兰姆伽接受美式装备整军,为后来的绝地反击打下了基石。后二次入缅,他成功指挥了于邦战役、胡康河谷反攻等,联手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战功彪炳,是史上歼灭日军最多的军级将领。孙立人将军个性鲜明,嫉恶如仇,留在史册上最浓墨重彩也备受争议的是“杀降”事件,他令部下活埋了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曾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士兵及军官。而他与杜聿明在军事策略上的分歧,也为其后半生被台湾当局软禁33年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孙立人的戏份主要贯穿于剧的后半部,可以说他是组建中印军基地的灵魂人物,回顾历史,如果没有他对史迪威将军的契合响应,远征军再度出征并最终夺取胜利之路是难以想象的(个人观点)。看过孙立人将军的自题词像片,面容坚毅,英姿威武,特别是一手遒劲的好书法教人叹服。忽然有些恍惚,觉得著名演员张丰毅与孙将军真的很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军人专业户”张丰毅,举手投足间,将一位受西方现代军事理论和自由民主思想浸润、傲视群雄、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杰出将领,演绎得贴切到位,但张的身上,似乎缺少了一点想象中留美将军所应具有的洒脱、儒雅的洋味儿,英语讲得也不够纯熟。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孙立人公然违令,要带军撤走印度。杜聿明警告他去印度会沦为英美雇佣兵,让中国军人受辱。此时,孙立人掷地有声:“军人的尊严在自己心里,别人是拿不走的。”如果说看至一半时,我完全被戴安澜将军的悲情所感染;那么后来,孙立人将军这种不盲目愚忠、审时度势、进退有据的现代军人风格则更为我欣赏。

史海钩沉,多少峥嵘岁月的荣哀,早已尘埃落定。两位将军,不同的处世哲学、性格气质和作战特点,但相同的是,卓尔不群的才华、执着顽强的斗志和忠诚报国的信仰。他们,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尽到了对祖国、对人民、对部下最无私无畏的职责!巧的是,戴安澜与孙立人同为安徽籍,这当属全体安徽人的骄傲与荣光。事实上,远征军中功勋卓著的将领很多,如新22师师长廖耀湘、198师师长叶佩高、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第六军军长黄杰等,都在缅北和滇西抗战中名垂史册。

篇2: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最近,断断续续地在看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这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我国军队在缅甸战场抗击日军的史诗式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虽然并不遥远,但一直以来我并不了解。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远征军的经历虽然惨烈,但却让我看到了中国军人抗击外侮的铮铮铁骨。借此机会,向中国远征军致敬!

仅仅是观看一次《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我无法对这段历史作出深刻、全面的评说。在此,我只想从一个侧面来谈一下观后感,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收获吧。

我想说的,是远征军的两支部队的结局。

这就是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和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编第38师。他们的战绩无需我多说,历史已经为他们竖起了丰碑。我在剧中看到,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远征军指挥官杜聿明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第200师本来有机会直接向东突围回国的,但为了执行长官的命令,毅然踏入了野人山这条伤亡惨重的撤退之路。最后虽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却付出了戴安澜师长为国捐躯、在野人山留下堆堆白骨的惨重代价才勉强回国。回国以后,第200师在电视剧里便销声匿迹,其结局不得而知。新38师师长孙立人却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一路向西撤往了印度,最终成为唯一一支在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保存建制的部队,也是电视剧后半部着力表现的,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功勋卓著的部队。

我无意对这两支部队选择的对错进行评说。其实,我觉得他们也无所谓对错。戴将军当时可以选择向东突围回国,这样也许可以保全部队,但他却坚决执行长官命令,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义无反顾地率领部队选择了一条死亡之路,最后以生命为代价,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为后人竖起了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孙将军则以保全部队为上,历尽艰辛退守印度,为远征军的最后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我想说的是,他们的思路不同,导致所率领的部队的结局不一样,可见是思路决定出路。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比较自己和同学的情况,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大家的境况差不多,而且可供选择的机会都不少。当时选择做学问的,基本上成为了教授;选择留洋的,基本上都在国外发展;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上成为大款……。我选择的是留在家乡过小日子,现在看来,也算是实现了初衷。去年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可谓是各种思路所决定的出路的大展出。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清楚。我问自己,如果时光倒回二十年,我还会坚持当初的思路吗?我无法回答。人的一生,要走的路很长,但要紧处却不多。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归宿。

同样,我无意对大家选择的人生之路进行评说。其实,也无法进行评说。各人有各人的成功,也有不同的遗憾。关键是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终获得的是什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便是成功。至于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才是现在必须认真思考的。

思路决定出路。

就算是我的一点感想和收获吧。

篇3:电视剧观后感:中国远征军

电视剧观后感: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应该说是最近以来我喜欢完整看的一部好的电视剧了。

作为一部反应当年发生在云南的真实的故事的改编版,就算许多人物尤其是韩少功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有些情节不一定与历史真象一样,有部分的改编的成分,但是整体上来说是尊重了当年真实发生在远征军中的大概故事了了呢。

整体故事当然围绕着七十年前所发生的故事,围绕着整个世界对反法西斯而展开。在当年日本人梦想着占领缅甸,然后切断滇缅公路,扼住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条接受外国援助之路,从而实现其北南夹击消灭中国折梦想。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为了整个抗日战争能够争取得足够的国际援助,必须要打通滇缅公路,作为美国从整个世界角度考虑必须要保证能够给予中国政府足够的援助,保证中国政府不垮台才能够在中国战场上吸引足够的日本兵力,这不仅仅是减少日本人与其对抗的需要,也是防止日本成气候后出兵苏联,形成与德国夹击苏联,迫使苏联政府不得不抽调其欧洲兵力后加大欧洲战场压力的需要,而英国一是要保住其在印度等东南亚的殖民地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场(中国远征军)。

可以说一部(中国远征军),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华多少铮铮铁骨男儿为民族命运而战的场景。从战事一起时的出征、同古保卫点、仁安羌大捷、远征军兵败野人山、戴安澜将军血染沙尝孙立人退守印度集训、反攻、松山之战……无一不是当年多少男儿用鲜血 染红的故事。

从整个剧情来说,既真实又跌宕起伏。一个又一个的偶然因素,通过一群群普通的士兵反应出来当时的真实的战场故事,反应出美国、英国、中国在此次战略中各自的利益所在,而在国际舞台上博亦的事那当然就是看谁比谁狠谁比谁有水平了。整体故事虽然从上级到前线都有所表现,但有些虚构的人物在此剧中所代表的利益与角色似乎稍有夸张了。

从拍摄的效果来看,无论是地点选择与拍摄的水平,当数近些年来的优秀水准了,虽然比起当年热播的〈亮剑〉稍有夸张,烟火特浓了点……不管怎么说,一部电视剧能够反应出一代人曾经的烽火岁月,就算从时间上来看拍得晚了点,毕竟当年的曾经为国为民毅然走出国门的人没有牺牲的如今留下世上的也不多了,如果能够再提前点、能够让曾经经历过那场真实的战争的人们来看看,一方面是对其一个整体所做出的贡献的安慰,二来也可以安慰存活的老战士们和死去的烈士们。

我曾过一个故事,在看完战争片后一个老兵说,我们当年打仗怎么可能象你们现在的人看电影电视这样清晰,我们在战场上基本上炮火一响,许多阵地上莫说看敌人,就连自己身边 的人也看不清。当然,这电视剧或电影要与当年真实发生的战场情景一样是比较困难了,这些毕竟不是战争纪录片,就算为了观念的需要,也不可能如战场上一样没有延续性的开拍,这样谁还敢投资拍片?优习网

从这部片上来看,应该说从编剧、制版、导演到每一个演员都是下了苦功夫的了,不得不说在如此闷热、潮湿的森林里拍片是比较辛苦的'了,尤其拍的是一部反应当年战士慷慨悲歌的战争故事,但是我想,与当年真实的故事相比也算是轻松的了呢,毕竟真实的战场上是没有任何可以保障的,没有水就是没有水,没有枪弹就是没有枪弹,没有粮食就是没有粮食,而如今的演员们虽然辛苦倒不用太担心这些的,而当年的莽莽森林中的恐怖恐怕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了,最多能够用心感受而已。

当年我看过一本〈中国远征军〉的书,上面祥细记录了当年的故事,几万人的部队退入野人山时就象淹没在大海中,彼此是看不见的,人与人只有手拉手才能够大家一起共同前进,而蚂蟥、毒蛇、蚂蟥、疾并雨水等都可以轻易要了一个士兵的性命。一群女兵(估计大部分属于医院的)也一样与男兵们一起经历生死,好象看报道只有一个女兵活了下来,而许许多多的战士倒下了,却都是些无名英雄,就连当时的第五军军长也是在生病时差不多丢了命,也算是其祖国军衔高,医疗条件较好,最后是其性常的警卫连长舍命保下来的,而常连长自己却永远长眠于野人山中,可以想象一般的战士们是如何熬过这苦难的日子的了(当然只是活下来的人们),到底有多少人牺牲在撤退路上,连亲历者们也说不清了。

当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就算是将军们也是无法预料的,何况一个个具体的小兵?战局有时候无法控制,而小兵们作为一个军人,为国为民也为军人与服从命令为天职,都义无反顾走上了这个战场,应该说他们都是英雄。

主演黄志忠在接受云南台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路拍摄,所有的苦都不算苦,最感动的是当年远征军老战士流沦在外国的、中国的,现在的日子就算如何困难也没多少人提要求,都来看望剧组人员。是啊,这就是一群普通的真实的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们的诉求了。

我相信,每个参与拍摄的人都是用心感受着,用真情实意在拍摄着,所以才会有这样一部不是虚拟的故事真实再现在我们观众眼前,才能够让许多人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

向〈中国远征军〉剧组的所有人致敬,更向当年所有的远征军勇士们致敬,包括牺牲的和活着的勇士们。

篇4: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看完“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后,心中一直纠结难受——韩绍功和何玉姝最后选择离开那黑暗的官场,回乡做了教书先生,原本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可是想想二十年后那场比日本侵华更为可怕的浩劫,当他们被当作臭老九批斗的时候,心中有何感想?他们活过来了吗?

再者,像黄敬山一样的伤兵们,他们如果去不了台湾,1949年以后该如何生活呀,浩劫来临时就更不敢想象了,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看完了,几天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军人在面对强敌时,生死与共的同胞之情让人感动!我中华儿女在面对绝境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所有国人都该学习和秉承的!向先烈们致敬!

反观时下,很多国人却忘记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受过的耻辱和苦难,忘记了曾经带给我们国家仇恨的倭寇!或者说没有忘记,却麻木了!日货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当小日本开心畅快地数着从中国赚到大量的钞票的时候,可能与之对应我们的同胞却在得到一件日货而沾沾自喜,以此为荣!也有人能为在日资的公司工作而洋洋得意.可耻!仇恨不该延续,但是曾经带给我们灾难的小日本中的大部分日本猪还一直仇视/敌视中国,从骨子里的,热血男儿更该是有仇必报!

华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在抗日战争各大会战中为大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正是你们的不怕牺牲和顽强!至于后来国共冲突的对与错,我们做老百姓的无兴趣过问也无心情去评价你们,毕竟那是你们政客的.事,成王败寇我相信历史会还于后人一个真实的答案。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后人是不会忘记你们在二战的贡献!无论是哪一方都是伟大的,值得我们百姓尊敬的!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被他们无私奉献、不惧牺牲、不怕艰难险阻、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情感深深的感动着!他们是最最最可爱的人!可敬的人!伟大的人!

篇5:中国远征军电影观后感

说实在话,最初源于对远征军的关注是因为《父亲的战场》。在去年毕业的时候买了这本书,一直没有去看,今年年假旅游时候带的就是这本书,那天晚上在明堂青旅就着灯光看了一个序章,完全被震撼了。这段中国军队的无比光荣历史,被某些所谓的原因有意无意的差点从我们所认识的伟大的抗战历史上抹去了,这是一段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们感到骄傲为之自豪的历史,鲜为人知的现状,这可不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胆怯的悲哀呢?

这是一部让我期待已久的电视剧,虽然很多评论都说这部电视剧其实拍得很没有水准,比如枪械方面,冲锋方面等等,当然我不是一个地道的军迷,所以在那些枪械方面我其实也看不出多少的漏洞与比较败笔的装备穿越。我只是觉得这段历史被这样拍的有点出离它本来的面目了,一种以救世主的姿态来解释远征军的传奇,一个虚构的人物来突出这种传奇,掺和了太多我们所理想化的情愫,显然对于完整表现这段历史有些许不利。当然,我想编剧应该考虑到了现在我们这些人的普遍口味,在这种缺少救世主的年代,我们更喜欢看到的就是那些可以理解为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一次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不管虚拟与否,举足轻重。当然,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增加深入了解远征军不可或缺的一种兴致盎然。

讲到于邦战役时候,已经凌晨我却一点睡意也无,看来我也是以一种不能免俗的救世主心态去看这部片了。那些我们现在不曾遇见过的生死之交,让人铭记,大秦的悲情牺牲,让人胸口堵得难受,我们的感情都不单一,能体会到这种失去生死战友的那种出离悲伤的无力感。但是,最悲哀的却不止这些,“在风云动荡的年代,以血报国的战死者们最终却没有光荣起来。”希望这不会是“最终”!

篇6:中国远征军电影观后感

我们观众们的眼光是很挑剔的,比如说在这部连续剧里的战争场面和道具上的质疑。拿连续剧的成本和好莱坞3D电影的成本对比是不成立,也不可能的。让我们回归到剧本的本身吧,在特定的历史时代里每一位军人的悲壮和尊严,在异国他乡恪守军人使命,践行生命的痕迹,每一刻的存在都有价值,都值得尊重,因为那是生命的痕迹。

于是每当季节更替,大地换装的时候,内心总是有不少的感叹,草生一秋,人度一生。春天里,小草破土而出,昭昭若示,生机黯然;小动物充满活力,伸伸懒腰,活动筋骨,探头探脑出来晃悠,气温回升,冬眠的家伙们也结束了休假,雪水融化,踏着溪涧汇入山谷,欢乐的相聚,奔向大海,跳跃着生命的乐章。在变化的时代里,人或者任何一个生物的命运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被放进历史的长河里,经洗涤,被淘汰,留下来的才是我们可以珍惜的,珍存的东西。这部《中国远征军》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越来越淡化的个体人物形象就体现在此。

做为标准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主旋律电视连续剧,又集结了当今中国一线男女演员,这部连续剧不可谓不严谨。对于大情大爱的两三集一次的“泪崩”也时常出现。对于整体的理性把握远远超过了个体情绪感受的做法,笔者认为比较符合中国特色,比较符合当今中国连续剧的水平。那便是用理性去统治一切,中国影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便是宁可不出彩,也不要犯错误。如此的创作思维下的具有建党建国国共,中日战争相关的电视和电影,基本走的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就有了《我的兄弟叫顺遛》,有了《潜伏》。把《中国远征军》和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就能看出,这部作品在此回归到“大爱”的主题,将理性的光芒再次撒播到整条线索的链接上,从而完成了作品的品质救赎。

黄志忠、张丰毅和柯蓝,这些是我们很熟悉的名字,他们代表了一定的收视率。战争史诗,人性反思,明星阵容是本剧的一大看点。黄志忠饰演的男一号韩成功思维敏捷、作战英勇,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强烈爱国心的中国军人。而通过战争史诗,人性反思,明星阵容是本剧的最大看点。而因主演《人间正道是沧桑》、《冷箭》的他也在表演上让我们有了惯性的期待。柯蓝饰演的女主角何玉姝是一个优雅得体又颇有才华的国民党女军官,抗日战争期间负责谈判工作以及援华物资的管理与输送,与韩成功之间也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战火情缘。此番也是柯蓝与黄志忠继《人间正道是沧桑》后的再次合作,默契程度又有增进。这是两人的又一次交集,也碰撞出了一定的火花。而堪称“老戏骨”的张丰毅则继续着自己的演绎传奇。传神的扮演孙立人,将这位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 “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长演绎得有血有肉,分外鲜活。

《中国远征军》将特定的时代,人物命运,爱国情怀溶于一炉,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而这生命的价值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篇7:中国远征军电影观后感

韩绍功、谢孝章、戴安澜、大秦、杨文、木匠李木生、李克己、杨四木、史迪威、金尼森、罗星……这一个个人的名字,不知不觉地烙印在我心里,嵌入我的骨子里,浸透我的血液里,在整部《中国远征军》里,我一直是感动着,被他们深深的感动着。

他们是一类人,是一种人,是有情有义的那一种人,是真诚的人,是磊落的人,是好儿女,是真汉子,是我们人类的高贵。

我哭了,我无声的心绞般地哭了。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无法抑制我内心的悲伤,更无法控制我内心的感动。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动?!

胜利了!我们用众多可贵生命换取来的胜利终于来了。但我们曾经熟识的亲人,兄弟呢?……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可爱。他们牺牲了。

牺牲是什么?

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感。

他们为什么要牺牲,我想,因为我们心里有比我们更重要的那样东西,那是正义,是感情,是我们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因为我们爱,爱这个和平的世界,爱我们身边的人。

兄弟们,请容许我这样叫你们一声兄弟,我想与你们同在。倘若能,我和你们并肩作战;倘若能,我也为你们而牺牲。

英雄们永垂不朽!

敬礼!

篇8:中国远征军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部反应当年发生在云南的真实的故事的改编版,就算许多人物尤其是韩少功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有些情节不一定与历史真象一样,有部分的改编的成分,但是整体上来说是尊重了当年真实发生在远征军中的大概故事了了呢。

整体故事当然围绕着七十年前所发生的故事,围绕着整个世界对反法西斯而展开。在当年日本人梦想着占领缅甸,然后切断滇缅公路,扼住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条接受外国援助之路,从而实现其北南夹击消灭中国折梦想。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为了整个抗日战争能够争取得足够的国际援助,必须要打通滇缅公路,作为美国从整个世界角度考虑必须要保证能够给予中国政府足够的援助,保证中国政府不垮台才能够在中国战场上吸引足够的日本兵力,这不仅仅是减少日本人与其对抗的需要,也是防止日本成气候后出兵苏联,形成与德国夹击苏联,迫使苏联政府不得不抽调其欧洲兵力后加大欧洲战场压力的需要,而英国一是要保住其在印度等东南亚的殖民地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场《中国远征军》。

可以说一部《中国远征军》,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华多少铮铮铁骨男儿为民族命运而战的场景。从战事一起时的出征、同古保卫点、仁安羌大捷、远征军兵败野人山、戴安澜将军血染沙场、孙立人退守印度集训、反攻、松山之战……无一不是当年多少男儿用鲜血 染红的故事。

从整个剧情来说,既真实又跌宕起伏。一个又一个的偶然因素,通过一群群普通的士兵反应出来当时的真实的战场故事,反应出美国、英国、中国在此次战略中各自的利益所在,而在国际舞台上博亦的事那当然就是看谁比谁狠谁比谁有水平了。整体故事虽然从上级到前线都有所表现,但有些虚构的人物在此剧中所代表的利益与角色似乎稍有夸张了。

从拍摄的效果来看,无论是地点选择与拍摄的水平,当数近些年来的优秀水准了,虽然比起当年热播的〈亮剑〉稍有夸张,烟火特浓了点……不管怎么说,一部电视剧能够反应出一代人曾经的烽火岁月,就算从时间上来看拍得晚了点,毕竟当年的曾经为国为民毅然走出国门的人没有牺牲的如今留下世上的也不多了,如果能够再提前点、能够让曾经经历过那场真实的战争的人们来看看,一方面是对其一个整体所做出的贡献的安慰,二来也可以安慰存活的老战士们和死去的烈士们。

我曾过一个故事,在看完战争片后一个老兵说,我们当年打仗怎么可能象你们现在的人看电影电视这样清晰,我们在战场上基本上炮火一响,许多阵地上莫说看敌人,就连自己身边 的人也看不清。当然,这电视剧或电影要与当年真实发生的战场情景一样是比较困难了,这些毕竟不是战争纪录片,就算为了观念的需要,也不可能如战场上一样没有延续性的开拍,这样谁还敢投资拍片?本网

从这部片上来看,应该说从编剧、制版、导演到每一个演员都是下了苦功夫的了,不得不说在如此闷热、潮湿的森林里拍片是比较辛苦的了,尤其拍的是一部反应当年战士慷慨悲歌的战争故事,但是我想,与当年真实的故事相比也算是轻松的了呢,毕竟真实的战场上是没有任何可以保障的,没有水就是没有水,没有枪弹就是没有枪弹,没有粮食就是没有粮食,而如今的演员们虽然辛苦倒不用太担心这些的,而当年的莽莽森林中的恐怖恐怕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了,最多能够用心感受而已。

当年我看过一本〈中国远征军〉的书,上面祥细记录了当年的故事,几万人的部队退入野人山时就象淹没在大海中,彼此是看不见的,人与人只有手拉手才能够大家一起共同前进,而蚂蟥、毒蛇、蚂蟥、疾病、雨水等都可以轻易要了一个士兵的性命。一群女兵(估计大部分属于医院的)也一样与男兵们一起经历生死,好象看报道只有一个女兵活了下来,而许许多多的战士倒下了,却都是些无名英雄,就连当时的第五军军长也是在生病时差不多丢了命,也算是其祖国军衔高,医疗条件较好,最后是其性常的警卫连长舍命保下来的,而常连长自己却永远长眠于野人山中,可以想象一般的战士们是如何熬过这苦难的日子的了(当然只是活下来的人们),到底有多少人牺牲在撤退路上,连亲历者们也说不清了。

当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就算是将军们也是无法预料的,何况一个个具体的小兵?战局有时候无法控制,而小兵们作为一个军人,为国为民也为军人与服从命令为天职,都义无反顾走上了这个战场,应该说他们都是英雄。

主演黄志忠在接受云南台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路拍摄,所有的苦都不算苦,最感动的是当年远征军老战士流沦在外国的、中国的,现在的日子就算如何困难也没多少人提要求,都来看望剧组人员。是啊,这就是一群普通的真实的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们的诉求了。

我相信,每个参与拍摄的人都是用心感受着,用真情实意在拍摄着,所以才会有这样一部不是虚拟的故事真实再现在我们观众眼前,才能够让许多人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

篇9:中国远征军电影观后感

看了《中国远征军》有两大感想,第一,长达45集的连续剧居然把结尾设计的这样,很败兴,我个人认为很不好,很遗憾。取得《密支那战役》胜利并已晋升为军长的孙立人,看望并询问剧中受伤的主人翁韩绍功,伤好后有什么打算,可韩绍功竟然说要退伍,陈述的理由一点也不像先前的那个韩绍功了,之前的那个韩绍功多有名族正义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生死丢在脑后,一心只想着杀敌报国,视士兵为自己兄弟,关心爱护士兵,可突然间就要退伍了,要抛弃他天天念叨的士兵兄弟,连孙立人要他当师长都不想当了,这变化也太大了,快的让人受不了,这还是之前的那个韩绍功吗,怎么就突然那么儿女情长了呢,之前的铮铮铁骨到哪里去了。

不管怎样,我以为,更好的结尾应该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要求,让结尾更加的丰满,更加的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比如,《密支那战役》胜利后,乃至整个缅甸战役胜利后,中国远征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日本人,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初步胜利并凯旋而归,受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韩绍功在家乡更是受到了家乡人民英雄般欢迎,而经历过战争的血与火考验后,韩绍功和何玉殊这对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小桐也有了妈妈,这样的结尾难道不是更好吗。

第二,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的连续剧,虽然我没有当过兵,可也让我看了热血沸腾,真的在想,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那该会怎样,会有怎样的结局。

同龄人中很多人都当过兵,想当年,看到他们穿上军装神采奕奕的样子,我去送他们的时候,站台上人山人海都是送行的人,看到火车远去,,那是多大的一种失落啊,而我确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当成兵,很是遗憾。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很认同这句话,所以每次看到有关军人题材的电视剧,我都有点心动,会在想,如果我在里面,会是怎样,我的军事素质会成为佼佼者还是一个一般般的吗,会让长官喜欢吗,会成长为一个比较优秀的指挥官吗,在那样残酷的战争场面里,我会怎样,会很灵活的保护自己并奋勇杀敌吗,会一次次的建功立业吗,还是会胆小怕死愚笨成炮灰吗,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了,一个让我一辈子耿耿于怀更不能实现的幻想了。

篇10:《中国远征军》的经典台词

《中国远征军》的经典台词

1、本龙太郎:有气度埋葬敌人遗体的人将是可怕的对手!

2、戴安澜:这张生死文书只对职务不对人,各位跟随安澜多年,是安澜的部下,更是安澜的兄弟,生死与共四个字早已经把我们连在了一起,生死文书自我以下: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按番号先后以团长代之,团长战死以营长代之。

3、韩邵功:我们不需要同情,这个世界让也没有永远的弱者。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如果你命大,将亲自体会到被赶到海里去的耻辱,这不仅仅是你和你士兵的耻辱,这将是你们全民族的'耻辱。就是在南京,你们得到的也只是尸体,你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我们的屈服。

4、你们只有两个选择,一、被地雷埋葬;二、被机枪弹送回老家。

5、韩邵功: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必须去做,但是前提呢?又要违背做人的原则,你会去做吗?韩邵英::不会。韩邵功:可是这件事情本身又特别的有意义。韩邵英:既然是这样,那就不要顾及你的身份,关键是你要做什么,怎么做。

6、韩邵功:我很欣赏同学们的救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为自由而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而战,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最令人感动的品质。我从同学们身上看到了希望。你们既然要选择入伍,也就意味着同时选择放弃了浪漫、幻想,放弃了安逸,甚至是放弃了生命。当然战场上也不光是残酷和恐怖,军人之间的手足之情,是我见到过的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感情。

8、韩邵功:既为军人,活在这个时代,活着才是一种偶然,重要的是如何死得才更有价值。别把同情看成一文不值,因为它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9、桥本龙太郎:你喜欢看到他们弱懦、顺从的样子?这是弱者的表现,强者才欣赏强者,只有弱者才对强者恐惧、厌恶。

10、谢孝彰:师长,卑职斗胆问一句,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

11、孙:杜长官放心,撤退到印度,立人绝不丢中国军人之尊严。

12、杜:一经踏上人家的国土,就与难民无异,自取其辱而已,尽管不想丢掉,可是又能到哪儿去找回你的尊严呢?

13、杜:缅甸一战,英国人把我们坑苦了,到了印度更是寄人篱下,遭人蔑视,杜某认为,输了战局,可别再输了气节!

14、戴安澜师长:安澜不舍弃部下也不舍弃长官!

15、孙:立人不敢苟同,尊严存于内心,如果自己不放弃,别人无法将其取走。更何况撤退突围,减少损失当为第一原则,是否直接回国并不重要,将士的性命应比面子更重要!

16、韩绍功上校:我最讨厌的士兵就是逃兵,我最恨的也是军人的临阵逃脱,尤其是在战局最惨烈的时候。逃兵就是瘟疫,它无疑会摧毁整支军队的斗志。但是今天,我仍然打算要把你们放走,至于什么原因,我不想告诉你们,临行前给你们一个忠告,在今后的生活里,你们将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希望你们能咬牙扛过去,不要再逃避,不要再当逃兵,因为面对困难,一味的逃跑,一味的躲避,你们永远的战胜不了自己!

篇11:《中国梦》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董宏猷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打开书,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把每一个梦的前因后果用现实做了解释。比如说:现实是一个十一岁女孩不能和男孩一样读书,只能放牛、做家务,她非常渴望读书。于是,作者就将她的梦境写为自己正坐在学堂认真地读书,还被老师点名夸奖。爸爸发现她还在睡,就揪住她的耳朵,而她却在梦中将课文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这种联系实际的做梦写法更写出了十一岁文盲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急迫心情。

我向大家推荐《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这本书,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和遐想!

篇12:《中国梦》读后感

中国,多么美妙的字眼,多么神奇的国度,还有它所拥有的多么辉煌的历史,无人可比,无人可仿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是龙的传人!

通过读这本《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我了解到了中国的许多知识。当我看到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老者的肖像时,我为她们的道德、才华而敬佩和感叹;当我看到神秘的巴蜀文字时,我联想着巴蜀文字与汉语古文字之间的关系,看着绵延的丝绸之路,我被祖先的艰辛而感动,感激他们为后人所作贡献;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相关文章:

1.远征军募捐活动策划书

2.中国读后感

3.感动中国读后感

4.《我爱你中国》读后感

5.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6.论中国读后感

7.中国震撼读后感

8.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9.中国梦读后感

10.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