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镜花缘》阅读体会
“小灵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学生《镜花缘》阅读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学生《镜花缘》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学生《镜花缘》阅读体会
不能不说这是本奇书,但你很难认为这是本好小说。中国文人写起小说总有种抱负,就是要借小说说出点道来。
所谓道道,也就是除小说外一切可以说教的东西,文人们都要往小说里塞些货,才显得自己是务正业,没有枉费老祖宗的教诲,那种举重若轻的优越感恐怕是那些只做学问或者只写小说的专业人士都羡慕得紧的。身为两栖动物的,李汝珍自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两栖动物的好,大家都明白,无非就是小说的料不够时补些学问,搞学问的闲暇时讲点冷笑话罢了。但无疑这样的危险性更高,而《镜花缘》的局限也在于此。
里面那些学问,包括什么音韵学的、对联的、古代玩乐的包袱仿佛就是为了抖而抖,根本就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你把那些包袱都卸掉的话,估计就跟那猫儿洗澡后的样子差不多粘成一团、无得而状。假若当论小说的品质,你也很难佩服他。无非就是唐敖在海外遇到许多故友遗孀,然后指引回国朝,然后群芳斗艳,最后各有天命云云,既无有趣的情节,甚至人物塑造也是够粗糙的了,反正在下看完实在没几个MM是有印象的,除了那些神行如戴宗的紫绡、声称“问道于盲”的亭亭与红红,爱讲冷笑话的紫芝之类的人。好在小说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想象力算是其中之一,虽说有《山海经》作蓝本,但也有好些值得夸饰的,至少在不少古代小说里面还真是缺乏的。还有那些百科全书式的典故药方对联游戏什么的,假若无聊实在应该一一细看,至于药方定然可以一试,。至于李先生那些恶趣味,也还是可以引一例作佐证的。话说第七十五回里紫芝承薛衡香之命讲冷笑话,道:“老蛆在茅坑缺食甚饥。忽然磕睡,因命小蛆道:‘如有送食来的,即来唤我。’不多时,有人登厕出恭;因肠火结燥,蹲之许久,粪虽出,下半段尚未坠落。小蛆远远看见,即将老蛆叫醒。老蛆仰头一望,果见空中悬著一块‘黄食’,无奈总不坠下。老蛆喉急,因命小蛆沿坑而上,看是何故。
最后在下有个疑问,就是百花榜的时候,由于唐闺臣的名字缘故被贬到第11,把周庆覃放到第10力压唐朝的臣。但这个十一会不会是暗合《论语》第十一篇呢?还望方家指引。
篇2:中学生阅读读书的体会心得
这是一个炽热而凄美的感情故事,女主角玛格丽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坚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期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感情生活,而当这种期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人们常说,“真正的感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欢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研究应当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感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一个妓女和一个出身很好的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用尽所有力量去爱对方.却保全不了他们的爱,得不到想要的幸福。爱的再深终究会因身份地位成为不可磨灭的沟壑,多少人说着爱能够超越一切最终却败在门当户对的现实之上。这本书,是现实的童话,带着唯美的憧憬,光明的企盼,却残忍的将社会本质将社会标准冷漠的勾画出来。
我同情玛格丽特,但我更敬佩她。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芒堕落的同时,身为妓女的玛格丽特却不断被升华。一个无力抗拒社会制度的底层女人很难找到新的途径改变命运,她只好用身体换来的金钱来维持与阿尔芒贫穷的感情,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数落她的卑贱,于此相反玛格丽特骨子里的纯洁令人疼惜。
最终她没能和自我心爱的阿尔芒在一齐,悲惨的病逝。但她从未为自我短暂易逝的生命感到遗憾,她爱上了一个人,一个把她生活照亮,给她活下去的信心和期望的人。拥有过感情的茶花女,虽然依旧在花样年华里病逝,却已然得到了一个人真诚的爱。不论感情路上多么磕绊,她终究没有输掉尊严。
篇3:中学生阅读读书的体会心得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述妓女的感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明白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资料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资料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向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感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感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我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齐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感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我不愿意出卖的感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感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感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应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感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能够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感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感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明白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坚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坚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感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能够一齐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我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感情的时候能够满足于虚荣,可是一旦有了感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感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研究过应当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感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当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明白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以往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我爱过的女人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向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感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必须对,他对感情的理解不必须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感情杯具,或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篇4:《家》小说阅读心得中学生体会
“书也是生活”——《家》读后感
说起书的味道,它不仅仅拘泥于油墨的清香,也不仅仅局限于淡淡的纸香,书之味是生活之味,是书中的酸甜苦辣,是书外的雨露阳光,生活少不了书,书亦是生活。
我与《家》相遇是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楼前一排杨树上,竟也闪着零星的光芒,秋风微拂,吹到正坐在书柜旁的我的身上,我亦如往常一样,挑选着书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我随意地看着,指尖停在一本泛黄的书上。“《家》,会是写什么的呢?”随手翻开它那泛黄焦枯的书页,一种尘香拂面而来,夹杂着书柜里淡淡的木香,竟也让我觉得有一种洗去铅华之感。“啊!”我情不自禁地又仔细闻了闻,或许这就是《家》的味道。
翻开书页,开头就是描写:“风刮得很紧,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已是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燃起”。我脑海中浮现出觉慧觉民兄弟两人的背影,他们亲切和谐的谈话,华美的大宅子,青年们的笑容……与其说是在读字,不如说我在读画,作者的文笔着实细腻,那一物一事的出现与发展,仿佛都在脑海中浮现,甚至于我能嗅到大宅古院里浮动的尘香。
每天晚上,或三五十页,或一二百页,我总是伴着明月读书。《家》的语言很美,很轻,很细,就如同月光洒在地上一样铺在我的心上。当觉慧参加报社,共同游行时,我听到了他们的呐喊,也感受到了拂面的细雨;当琴在灯下读信时,我能听见窗外的蛙鸣,也能触到纸的温度。每每抬起头来,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化了,头上的灯似乎泛黄,窗外的月似乎更清净了,我久久无法从书中回到现实。《家》的文字,一点也不浓,就如清风流水,月光白云,淡淡地,但一直都在心中回荡。书融入了生活,书中的生活亦是我的生活。
巴老说:“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的。我也曾参加在这博斗里面,我有我的痛,我的爱,我的欢乐,我的悲伤,但我并没有失去信仰,对生活的信仰。”
有时候,望着窗外的月亮,我时常会想,觉慧那一代人的生活是多么矛盾。《家》中所描绘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文字也氤氲在心里。一想到《家》,就仿佛闻到那清雅的木香,就想起读书的日日夜夜,就想起书中人们的悲欢离合。这便是生活,这便是书。
书也是生活。
篇5:《红岩》小说阅读心得中学生体会
《红岩》这本书,讲述了党的地下工作人员,不论是自由的,还是渣滓洞、白公馆里用生命来贡献,永远不忘人民,决心解放的故事。
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小萝卜头,他本应拥有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啊!只是,他却被抓到了白公馆,在那暗森森的环境长大,“从来没有见过太阳”!那孩子,本应衣食无忧,尽情在阳光下奔跑的,却给徐鹏飞他们抓住了。小萝卜头和父母一起长年在黑暗的房间,营养不良,发育不良,但这一切却没有打破他的意志,就算在白公馆,他还是很坚强,很乐观。而且,在书中,很多人,竟也没有做的那么好。白公馆不能这样让他失去自由,他明明还只是一个孩子,所以他应该,理应同时拥有父母、自由和健康。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小萝卜头在经历所有的挫折后,那么乐观,为大家给予快乐的同时,也很成熟、懂事。
多令人心痛啊,小萝卜头还那么小,比我们都小,却生活在这么一个复杂,充满黑暗的“世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食物,足够的自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却还是会有许多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比如考试没有考好,或者被别人推倒了受伤。有一次,我下着楼梯,那时我还特别小,大概7、8岁。这时,身边有一个大人,因为没有看见我,又很着急,就一不小心把我给推了,我吓了一跳,但还是掉了下去,我就好似一个圆似的滚了下去,不过楼梯虽然有点高,但那个角比较圆,我就没有划破,只是在腿上有一小块淤青,但是掉下来的感觉却很可怕,就如同坐过山车时大下坡一般,为此怕了好久,直到几天后,淤青没了,却仍旧非常的怕,感到那一刻放佛世界只有我一般。但如果以我这么容易害怕,又可以做到和小萝卜头那样乐观向上吗?
这一切,从小萝卜头到“监狱之花”,从渣滓洞到白公馆,不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到底是由多少鲜血组成的,也不知这鲜血又有多少无情又悲惨的故事。
【中学生《镜花缘》阅读体会】相关文章:
3.镜花缘读后感
9.阅读体会作文
10.亲子阅读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