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读后感
“点絳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干校六记》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干校六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干校六记》读后感
看简介以为会是苦痛生活的记录和不公待遇的控诉,等翻开细细读过才意识到自己心态的狭隘。
在干校的日子定是不轻松的,条件艰苦,吃穿都愁。但杨绛先生大多轻描淡写,语气平静的记录生活小事:土狗“小趋”,菜园时光,和默存的几次见面。只是那些痛苦不细说不代表不存在,失去亲人的泪水与想念只凝成了短短一句“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似有千斤重。
血肉之躯比木箱、铁箱更经得起折磨,并不是向生活低头的人。“从小听到的教导:对狗不能矮了气势。我大约没让它们看透我多么软弱可欺”。的确始终存有自身的韧性,没有软弱可欺。两人一起请假看病,偏偏要写“我们逃了一天学,非常快活”。真是可可爱爱,喝完中药之后吃的糖总是格外甜,我偏乐意记着糖的甜。
“改造”十年,再加干校两年,默存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杨绛说:“我还是依然故我。”
头脑清明,会心一笑。
篇2:《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以整个时代背景的惴栗荒谬烘托出人们如蜉蝣、蝼蚁的无助和渺小,但杨绛又以之记情,点滴可见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的鹣鲽情深,仿佛这悲剧里还能滋长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温情仿佛黑暗中的微光,让人不至于过度绝望。
钱钟书在小引中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干校六记》同样是众多同时期文人作品之一,但却是那黑暗当中一抹白。文字只是人心的旁白,没有杨绛超出常人的心态,是不会这样一部发光的作品的。
正如乌云也会有银边,黑夜也会有耀星。正如张爱玲所言,“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即使是在看不见的日子,也可以有卑微的幸福,但那一丝丝的幸福,却可以开出花来。杨绛的《干校六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困境的哲学书。
再苦口的药,我们也可以当做美酒来品,这便是杨绛教给我们的道理,叫做低到尘埃的幸福。
篇3:《干校六记》读后感字
邓小军
再识杨绛
似乎是自己初入大学象牙塔的年纪,又一次在书店翻阅起当时放在最醒目处相当热的一本书--即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惜在那个还只知追求浓墨重彩振聋发聩完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想来那会好像是很喜欢类似余秋雨《文化苦旅》之类的“大散文”),这种在少年自己看来平淡如白水的文字,其结果可想而知。我翻了几页便无趣的草草放下,脑中只有四个字:索然无味,以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样的书怎会如此畅销?
然后一个默默离去的身影和与杨绛先生十几年的“疏离”。这就是我和杨绛先生在许多年前第一次也唯一一次的偶然“交集”,转折点也是相当偶然: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出现在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里,出于长久来对文道兄的欣赏和信任,我将书橱里崭新不知何时买来的《干校六纪》翻出并放到了枕边,恰逢一个失眠之夜,我用这本薄薄的仅用不到两小时就看完的小书,成功治愈了自己。
读完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曾在少年自己看来不过是“一杯白水”的文字,实则是一杯泡了许久,渐渐由浓转淡的还冒着淡淡热气的中式茶,当是普洱,有点苦,当是龙井,有点清甜,是一杯经岁月才能喝下的茶。
胡乔木曾评价这本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干校六记》,书页极薄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区区75页,33千字,书页极薄。
读完后,我是终于知晓缘何这样一本小书,历年来被各大图书排行版奉为经典长销不衰,口碑销量俱佳。梁文道甚至在《一千零一夜》里专门开篇做了评鉴。当然我是特意避开不看的,因为怕“剧透”,习惯看完书后才去找书评,寻找的.多是一种阅读体验的“验证”和“找同好”的快感吧。
约莫也就一个半小时,我倚在床头,借着灯光,很顺畅的看完了。倘若是其它书,这么薄,字印这么大,定价又不低,我一定会边骂“奸商”,边没有耐心“不怀好意”的看下去。
杨绛的书,总是例外
字数少,只因太过精炼,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些及其认真甚至刻意雕琢过的文字,我觉得先生一定是改了很多遍的,直到好像是拿来一个涮子,仔细来回的涮来涮去,一句话也删不去,一个字却漏不掉才罢休。看似随意的文字,流水账似的点滴,实则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良苦用心。
全书共计六篇,或为六记,记述了在文革期间,杨先生在接近六十高龄仍被下放到干校改造的轶事若干。字里行间透出杨先生的坚强,果敢,无奈,乐观和苦中作乐的风趣,仅从她的文字里,你定猜不出届时她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
这本书堪称“干校文学”的扛鼎之作,经典中的经典,据说当年出版时唤起了很多有过干校改造经历人的喜爱和共鸣。
生活是苦的,劳动是累的,环境是差的,贫下中农们是不友善的,但她的内心是火热的,是满载着爱的,是依旧看得到生活的甜,未来的盼,人性的善,甚至是一只小狗的情谊的。
不动声色,是大师们才有的功底
先生全书未有半点直接之抱怨或讽刺,读者却可从字里行间读出对那个时代人和事之讥讽嘲弄,也让我们这些对那段历史颇为不明的人,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先生内心是充满爱的,特别是其纪录的和小狗“小趋”的那段缘分,看得人动容伤怀。()个人觉得,杨先生更想表达的也许是,在那个残酷的人性爆炸的年代,狗有时候比人多情通性多了,人在那种环境里的境地又好过狗多少呢?只是狗的性情品德是远好于猪的,那些时代里可爱的贫下中农也许更像后者一点呢。
先生总是乐观的,是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之一。也许就是这种达观,才能将这么苦的干校生活写的有滋有味,甚至让人笑将出来。
四两拨千斤,短短几十页,却如一部微型史诗。书中不仅囊括了作者在干校时期的细节和处境,更不时通过别人的境遇,暗暗点出当时大环境对知识分子的不屑,糟蹋和迫害。比如不堪凌辱最终选择自杀的女婿(即独女钱媛的丈夫,多么让人心痛!这是杨绛人生中第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吧!),比如死后被草草安葬在山野连姓名都未知的同伴,比如在看电影学习活动结束后因过度疲惫突发脑淤血当场倒地的老人,比如总是成群结队将他们辛苦改造的劳动果实偷偷掳走的贫下中农群众颇为来无影去无踪呢。这是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风景画卷,为本对这段历史脑中苍白一片的我们,开了一扇透亮的窗,可以觅见那些历史的尘埃。
再来说说先生的文字
初初读来如白开水般无味,过了一会方觉得这是一杯泡了各种宝贝各种配料,味道清淡不腻有滋味的茶水,这些宝贝们在里面翻腾,热气四溢,不时漂浮起来,刺激一下你混沌的味蕾,却又总不过分。白水里的宝贝就是那些精心准备的料,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将无趣枯燥的干校经历变成了有趣有味有情有深度有思绪的风景画。
这杯茶历经岁月打磨发酵,唯有用心,唯有阅历和足够的心性,才能喝出其中沉淀的甘甜和苦涩,表面无味,实则浓烈。一切大爱大恨的过往,都在这杯已化作“清淡”之物,冒着不够丰盛热气的茶水中,幻化成最好的财富和记忆。
文中有好几处让我忍不住噗嗤笑了,又有几处顿觉眼角润润的。“含泪的微笑”,大抵就是这本书的气质吧。
整本书中,钱钟书是一个明显的“配角”,是打酱油的角色,但是杨先生寥寥数笔,几次不经意的带过这位,就将钱先生可爱傻萌的形象活生生勾勒出来,让读者会心一笑。两人的伉俪情谊,和作者对小狗小趋的倾注,是书中最暖心的两处。
读了杨绛先生的文字,你也大致能明白一代才子钱钟书,缘何为并非花容月貌的她一见钟情并倾注一生,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了。
这就是杨绛先生的魅力,人淡如菊,品厚如松,文如其人,字映其神。
遂谓,大师文笔也。
作者:武汉软体工程部 邓小军
篇4:干校六记读书笔记400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讲到《干校六记》,激起了阅读的好奇心。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阅历还没丰富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向来不喜欢散文。之前虽然也读过杨绛先生的着作《我们仨》、小说《洗澡》《洗澡之后》。但是相较而言,散文《干校六记》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我们仨》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像是三个互相依偎取暖的人儿围成的圈儿。《洗澡》在我看的那本宣传语写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官场现形记》”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她的语言更为平和,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一段特殊的政治风暴时,所作出的反应。同时《洗澡之后》又刻意去完成一个结局,一个经历大苦难之后,给人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皆大欢喜的结局,真能如此吗?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在经历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还能回到一起,和爱人携手共赴美好生活,还能释然吗?这可能是为了安慰人心吧!
《干校六记》记述了1970――1972年间,杨绛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零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画一幅意味深长的剪影。
这里面提到和杨绛先生一样的一群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交往,他们被下放劳动不免与农民接触。无论是种的白薯,好几垄一夜间全偷光;还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他们之间总是隔着一个鸿沟,不能沟通。但是杨绛先生表现出了“理解之同情”没有怨恨,抱怨,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怜悯,是宽容,接受,以一种隐忍做着持久的坚持。没有办法改变环境却试着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冒着巨大的危险去找默存,写的虽平淡,有几分戏谑想来去令人震颤,这是爱情,相濡以沫的感情。
在一个大背景下,作者的家也几近破碎,女婿的自杀,写的也是淡然,却像是平静的湖面,内里不知几番翻江倒海。然而不论是学识教养还是这个背景的压抑,他们都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甚至没有一场号啕的痛哭。这是一种怎样的耐力,这段历史到底摧毁了多少人!
这段历史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不愿被提及的一段,抗日战争中我们也经历了莫大的苦难,但是我们仍愿意大书特书来赞扬我们这个民族的坚毅。这个经历无数苦难的民族却始终是无法承认,或者说是更加坦然去承认这个错误,这个民族的劣根性的一次全面爆发所摧毁的应时刻遵守的传统美好,是我们不堪和不忍回首的。但是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全面认识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看到未来。
对于这段历史读的比较少,有机会要找一些纪实散文和小说来读,历史远比历史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丰富和精彩的多。
最后写上胡乔木先生对此书脍炙人口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篇5:干校六记读书笔记400字
前几天把杨绛的《干校六记》重读了一遍,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花2个小时就看完了。
在大多数人眼里视为灾难的事情,通过杨绛的文字,变得清新又温婉。文字很朴实,折射出其为人性情的朴实。她们夫妻间的爱护和情感,不温不火,似秋日的暖阳,明媚又不刺眼,这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相濡以沫的爱情吧。
除却茅厕积肥,挖井,看菜园子等风趣小事,有两个场景令人深深感喟:夜晚铺天盖地的大雨中,她却不愿呆在屋里,打着伞,迈着到膝盖的泥泞去看望自己的丈夫,按现在的说法,是给丈夫一个惊喜。另一个是吃完年夜饭,怕丈夫眼睛不好找不到回家的路,先送丈夫回几里地外的家,等自己返回时,大雪已经覆盖了大地,辨认不出东南西北了。就这样,艰难的冒着风雪找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件小事,把夫妻之间那种情谊,全部不温不火的表达出来了。
都说知识分子自私,可在杨绛身上,你看到的只是质朴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行动。她的心是向外敞开的,处处是与任何艰难融合的姿态。所以,她象柔韧的萱草一样,任何风雨都刮不倒她。
今年她应该是102岁的老人了,在人生的很多苦难之后,她享有平静悠长的晚年,能给自己和心爱的家人的人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她应得的奖赏吧。
她是真正美丽动人的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人)。
祝福这位老人!
[干校六记读书笔记400字]
篇6:昆虫记六百字读后感
日夜虫鸣在耳边,可这世上,除了法布尔外又有多少有心人能真正听懂那微小生命的鸣叫?
虫子在许多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是可恶可憎的。人类依照虫子对其是否“阿谀奉承”对昆虫进行了划分——益出与害虫。但法布尔不是。在他眼中,每只昆虫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自有其自的生存之道,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对其毫不干涉,任其自由发展,然后像一位史官对待历史那样忠实地记不它的枝枝末末。正是因为这点,才有了今天那老少皆知的《昆虫记》。
将《昆虫记》作为一本为昆虫量身和的传记来看,它丝毫没有比《名人传》逊色。它将隧蜂忙碌,愚昧而又可悲的一生描写地真实生动,又将砂泥蜂为麻痹灰毛虫而做的“外科手术描写地细致入微。《昆虫记》也可作为一本关于昆虫严谨科学而又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它对砂泥蜂如何用那神奇的触角探寻几寸外的灰毛虫巢穴进行了探讨,也对红蚂蚁与蜜蜂如何归“家”而进毯子研究。霍金是探究宇宙未解之谜,而法布尔是探寻昆虫中的未解之迷。
《昆虫记》在解秘昆虫上卓有成效,但事实上它真正过人的地方是由昆虫这件明净澄亮的镜子而看到了人类本身。法布尔自己曾说过:“你们探索的是死,而我探究的是生。”砂泥蜂的疏忽大意使它刚到手的食物又被蚂蚁抢去,仿佛是当下未把握着机会而被他人抢去的求生者;隧峰因愚昧而被小飞蝇毁掉了家庭犹如社会上优胜劣汰的竞争者;“四年暗无天日的努力,换来一个月在阳光下的欢乐”的蝉好像社会底层努力上进,一鸣惊人的打拼者……这一切,仿佛是人间的镜像。
朱羸椿曾说过:“当我趴在地上看虫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在悲悯地看着我。”高等生命在看人,仿佛人在看虫。在周可以梦蝶,法布尔也一定想到了这眯,人间亦虫间。人间仿佛虫间一样,善恶共存,强弱共生,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干校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六年纪周记
3.辉煌六十年读后感
10.名著四世同堂读后感六百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