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
“龙岗一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
“人类真复杂,一直在做狗不能理解的事,比如离开”。贝利一直在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它认为只要开心、玩、不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自己的意义,直到它遇见了伊森。它认为,伊森就是它活着的意义。直到伊森的离开,到它的离开。
它经历的四世,有陪伴伊森的意义,帮助别人的意义,爱情的意义。一次又一次的离开。直到它再回到那片麦田,闻到熟悉的味道,遇见像狗又像马的驴子,还有它最爱的伊森,它知道,“我是贝利贝利贝利”。
虽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离开,但是不得不离开,要把仅有的一生过的有意义啊。一条狗的使命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活在当下吧。
每一次贝利的离开我都泪崩了。当贝利再次跳上伊森的背时,我感动的一塌糊涂。电影很温馨,很感人。影片也有很多笑点,欢乐又美好。
圆满的结局,我喜欢happy ending~
篇2: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
很遗憾,只有小狗三次投胎的剧照,少了安乐死的那一世和变成警犬的那一世。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王子》里,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没有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电影里小狗说,”我养了一个小男孩“,”我只想让他开心“。一直以来对亲密关系心存恐惧,害怕别人对我失望,害怕自己对别人失望,看了电影竟然心升一种”要勇于承担责任“的感情……
小狗在循环往复的人生中一直在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be here now。其实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serve people。从火灾中救出主人,安慰主人,照顾主人的baby,不论哪一生,小狗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想要为别人带来些什么。我活着并不是一座孤岛。
篇3: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
《一条狗的使命》在泪点之余饱含轻松愉悦,萌点和笑点不仅体现在狗狗憨态可掬的形态上,还有从狗狗视角看人类生活发出的种种感慨,电影开始狗狗就在自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在这世界上有意义吗?
当贝利还不叫贝利的时候,偶然的机缘遇见了自己的小主人伊森,伊森给它取名叫贝利,于是展开了狗狗经历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中寻找不同的.使命,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边的故事。
贝利第一世与伊森的相处,随着伊森长大离开家去上学,贝利以为是伊森在跟自己玩球,追赶着伊森的汽车,飞奔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那矫健飞奔的身影结合着农场里的片片金黄的麦芒,很是唯美!最终贝利生命走向终结。
然而画面转为欢快的节奏,贝利转世变成了一只警犬,与自己的主人一起寻找物证。在解救被绑架少女时,她一跃跳入水中救起落水的少女,在主人受到危险时,它飞身扑向歹徒救下了自己的主人,自己却中枪去世了。
如法炮制,贝利再次转世了,这一次贝利变身一只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小狗狗。它陪在一位女大学生身边,懂她,在贝利帮助下还成就了主人的一段幸福,见证着主人幸福的一生。
最后贝利转世为一只有着深邃眼睛的大狗狗,这一次它没能那么幸运,主人将它囚于院中,最终还被遗弃变成了一条流浪狗。可就是这样,在街头贝利嗅到了熟悉的味道,找到了当年伊森的恋人汉娜,贝利循着熟悉的气味穿过山丘和平原找到了年老的伊森,最终回到了最初的主人伊森的身边。
当伊森还不知道面前的狗狗就是自己青年时候离开的贝利时,贝利咬着尾巴转圈,找出当年一起玩过的棒球,玩耍起来,最后老年的伊森将球高高抛出,贝利再一次跳跃接起,伊森才愕然的明白眼前的狗狗就是自己的贝利!
概括起来贝利的四世生命就是:伴你成长、忠于职守、见证幸福、不离不弃。这也契合了电影的主题:只为遇见你
电影在结尾呼应开头“我们在这世界上有意义吗?”——如果我可以让人们微笑,那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篇4:美国队长好莱坞大片观后感
简单说说影片,可以感受到编剧还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去让很多情节合理化,这一点比之前的漫威电影都要做的好,只是最后的反转有些情理之外,泽莫明明可以操控其他冬兵干一番大事业,却偏偏因为反复播放的录音与不断强调的“要让一个帝国从内部崩溃”的理念杀掉了其他冬兵而沉浸于坐山观虎斗。鉴于剧情铺垫,剧情需要及后续可能性,这样的转变并非不行,但也不能说好。
巨大的信息量与恰到好处的人物台词风格以及幽默感让故事内容十分丰满,在罗素兄弟的掌控下无论是可视感还是节奏上都让人无比舒适。文戏武戏都很出彩,尤其是各类组合技非常巧妙。大量的主角配角却因为清晰的人物关系没有产生拥挤感,作为工业电影戏剧性还算中规中矩,各个桥段都发挥了自身价值,基本没有多余信息。人物设定就不需多提了,绝对让你过瘾就足够了。细节处理上一丝不苟,结局也很合情合理。总之,这部电影能达到科比谢幕战水准(至少对我来说是,可能还是主观了~)。能把一部商业片,尤其是超级英雄片,尤其是这么多超级英雄的影片,做到有故事有内容,我们要感谢整个《美队3》团队。
篇5:好莱坞大片《金刚:骷髅岛》观后感
《金刚:骷髅岛》与版《哥斯拉》虽为同一宇宙,但是二者在影像风格上绝然不同,《哥斯拉》中 神龙见首不见尾 式的神秘感在《金刚:骷髅岛》中荡然无存,开场不足半小时一个完整的金刚形象已然出现在银幕上, 金刚打飞机 帮观众解决了之前怪兽片常见的因 不显山不漏水 所导致的等待而产能生的焦躁与不耐烦,绝对让观众过足瘾,尤其是最后金刚作为守护者大战巨蜥,绝对是近年来最热血的一场怪兽对决。
所谓 怪兽宇宙 ,便是基于当年东宝的经典特摄系列片 哥斯拉 而构建的一个融各路怪兽大拿于一个世界观下的庞大体系,作为承接自2014版《哥斯拉》的 怪兽宇宙“第二弹《金刚:骷髅岛》,自然也少不了为这个体系继续铺路。尤其是片尾彩蛋,作为怪兽特摄粉,当看到哥斯拉、魔斯拉、拉顿、王者基多拉等经典怪兽的身影出现时间之激动的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而伴随着哥斯拉的那声著名的吼叫,未来的《哥斯拉2》以及最终的《金刚大战哥斯拉》也愈加变得清晰与令人期待起来。
欢迎影迷和怪兽电影粉去影院考究观赏
其实不仅是片尾彩蛋,整片中也数次从当年东宝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 特摄版 怪兽宇宙 哥斯拉岛体系 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与养分,形如上文提到的 金刚大战大章鱼 这场经典战役便是出自《哥斯拉大战金刚》,而 骷髅岛 的整体架构除了参考1933版《金刚》外还参考了东宝的版金刚特摄电影《金刚大逃亡》,尤其是 爬骨兽 这个形象,基本就是沿用自《金刚大逃亡》中的大蜥蜴。像是上述这种 怪兽宇宙 的暗示线索与粉丝趣味还有很多,欢迎怪兽电影粉和特摄粉前往影院考究观赏。
篇6: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的观后感作文
《荒野猎人》在故事上完胜《火星救援》,摄影也秒杀了之前所有的同类型影片。小李子的表演,可圈可点,在经受着寒冷、饥饿、绝望的表演的同时,身体上要忍受着来自自然(冰天雪地)、故事(泡冰河,进马肚)的一次次挑战。有一说,本片是小李子为了冲奥的自杀式表演,撇开这个不说,小李子的敬业与毅力足矣让观众对他起敬。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观众也不难感受到,整个拍摄团队,都在接受严酷的挑战。据说,当年小刚炮拍《非诚勿扰》时,就跟渡假般的惬意,相比之下,《蛮荒猎人》剧组可以说是自讨苦吃,但是,我们不得不对他们产生敬佩,他们用体能挑战极限,创造出这部艺术与商业并重的好电影。
挑战极限以外,影片如史诗般的浩瀚视角,呈现出19世纪美洲北部,依靠打猎野生动物来换取财富时代。后来的西部拓荒,淘金、开采石油都从此开始,用现在的话说,人类破坏大自然生态的行为也由此开始。人类肆意的从大自然获取的利益,远比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片中的主人公,最大敌人不仅是自然环境,更深的来自种族的不同、文明的差异带来认知上的矛盾,从而引发一连串的冲突,导致的悲惨结局该是怜悯,还是活该?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却不能不依托大自然,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小李饰演的猎人,最终能够一次次生存下来,有其生存的能力的爆发,但是,被杀的熊皮,坠崖的马肚,还有腐肉、活鱼,以及冰冷的激流,又是大自然赋予猎人最重要的救命稻草。而猎人,有的只是来自心底的信念,在最茫然的时候,还需依靠冥冥中的非人的力量提供精神支柱。人类在这个星球的力量是何其的渺小,所谓的伟大只能用奇迹来概括。电影中,东方式的宿命论和因果关系,也给人以强烈的启示。
影片未上映,资源已流出,带着急盼的心情,提前窥探到了电影的精彩,但是,还是期待能在影院一睹电影瑰丽的景象和气势恢弘的呈现,因为,这是一部超越了人体极限,有着无比力量的,走心的电影。
篇7: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的观后感作文
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战斗到底。这是一部充满野性的电影。河堤逃生,与熊共舞,绝境逢生,断崖坠马...... 广角镜头下的自然绝景,长镜头记录的下的追捕厮杀,管弦乐低沉的节奏变换,每一帧的画面都在试图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让人直呼快活。影片讲述着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然而观众更关注的却是小李子的生存问题,直至汤老湿死时大家才反应过来,小李历经千辛万苦只是因为: “菲兹杰拉德杀了我的儿子”。
奥斯卡后,人们相继讨论的是小李子终于拿到了小金人云云。之前没看网上流传的”泄露版",是因为个人觉得影片中的摄影不去通过影院幕布去感受,是无法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这是一部十分“辛苦”的电影,无论是导演,摄影,演员,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拍摄(虽然我不知道有些场景是否是电脑合成...),都要忍受诸多困难的因素。有人吐槽小李的演技并不尽如人意,用卖惨去搏得评委同情等等。拜托,我相信奥斯卡的评委都不是脆弱敏感的玛丽苏,如果靠卖惨就能拿小金人,那么国产都市家庭婆媳大战惨不惨?与亲决裂,家破人亡,丈夫出轨小三上位虐不虐? 虐不虐? 虐不虐!
冈萨雷斯在去年《鸟人》过后又请到相同的摄影团队来指导此片,本片中大量的长镜头与《鸟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汤老湿挑衅小李父子俩那一段场景。可以说摄影在片中是大量炫技的,骑马坠崖那一段是我最喜欢的一处镜头,一气呵成,直呼其爽。抛开影片的技术性,让我谈谈对于故事主题本身以及个别意象的个人见解。
水流:
水,在本片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第一幕丛林中的潺潺溪流,到菲兹杰拉德被河流带走,似乎传达着“尘归尘,土归土”的理念。西方掠夺者对美洲土地的掠夺,使得生灵遭遇屠杀,当地的原住民失去家园。以汤老湿为代表的侵略者们变卖着这片土地上的资源,最终连自身也归还给了自然。水流,是生命之源,象征着轮回。千千万万的掠夺者最终将得到自然的惩戒,复仇之剑在上帝的手中。
石堆:
在小李的梦中,我们总能看到一座白色的石堆,似乎代表着当地族人的图腾。石堆总是残破的,荒废的,像是遭遇过战火的洗礼。不难发现总是只有小李独自站在它面前,唯一遇见的是自己的死去的儿子,此时双方已是阴阳异路人。石堆,象征部落人的信仰,类似西藏的玛尼堆;同时也代表着坟墓,一座正在凋亡着的当地文明的坟墓。
梦 族语 妻子:
“如果大风来临,站在树的前面,如果你看着树枝,你认为叶子一定会掉落,如果你看着树根,你会感受到它的强韧。”这句呓语出现在小李醒时,沉睡时,也总伴随着一片田野,一颗大树,妻子的脸庞;或是被焚毁的村庄,睡梦中的儿子。这也许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人将死之时都会怀念从前的时光,小李扮演的格拉斯热爱自己的家庭,因为失去了妻子而更加珍重儿子,以至于训戒儿子别出风头,人们只会看你的肤色。妻子,总是出现在小李临近极限的时候,那句喃喃呓语也许来自她的口中。有时她的出现,已经让小李分不清这究竟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这些幻象成为他支撑下去的理由,为了复仇的意象,格拉斯被仇恨所支配,所以当人们在讨论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时,发现小李扮演的形象还没有汤老湿的菲兹杰拉德饱满。是啊,当一个人心中只剩下仇恨的怒火,那么他也就将被复仇所支配了。汤老湿死后,妻子的幻象离开了他,影片在小李一脸懵逼的表情中结束,他的眼神中是疲惫,是一种释然,却没有一丝复仇的快感。从亲眼目睹儿子死亡之后,真正的格拉斯在那一刻起已经消失了。
关于复仇:
影片的故事是在19世纪对美洲土地侵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段小插曲,“revenant”是影片的主题,纵观全片,复仇不仅在于格拉斯对于菲兹杰拉德,还有原住民对皮草商人,法国商人对于原住民的女儿等。这一切都源于人性的恶,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种族间相互残杀的捕猎场。有恶就必有展现人类光辉的地方,小李绝境逢生的历程就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的赞扬,就像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里咬死恶狼的淘金者,人类为了生存将如何战胜极端的环境?即使他不过被仇恨所支配,但生存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复仇。
回想起片中有一对白让我印象深刻,在法国人吊死帮助小李的土著人后曾讲出这样一段话:
“那些野蛮人,是该让他们尝尝文明的子弹了。”
文明的子弹,真是讽刺。或许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带着伪善者面具的野蛮。
篇8: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的观后感作文
小李子时隔多年凭借一部《荒野猎人》(The Reventant)一举夺得奥斯卡影帝,不负22年以来影迷的支持。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为“还魂者”,主要讲的是Glass被灰熊攻击受重伤后,同行伙伴抛弃他并残忍杀害他儿子,他为给儿子Hawk报仇坚强求生,克服种种艰险最终复仇的故事。
整个影片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西进运动,富有冒险开拓精神的美国人为了生活,步入蛮荒之地,这里丰富的动物毛皮资源成了他们攫取的对象,用枪杆说话的美国人将印第安人当成了野蛮族群,他们对其进行杀戮,而印第安人进行了浴血反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Glass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就像影片中Glass所说的,爱人和儿子相继被杀,他已经不惧失去任何,包括生命。在荒蛮之地,飞沙走石,原始森林,冰川河道,他都幸存下来,靠的是他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假如人人都有这样的精神,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令我感触颇深的是美国人信守的“契约精神”,它是西方人主流精神,象征民主自由和平等,也是司法精神。猎人们不仅是猎人,也是公司的雇员,在路途和工作中都必须对队长命令进行遵守和执行。美国现代秩序建立在二百多年来几代人的契约精神上,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精神信仰,才能让美国成为现代民主国家。
这部影片,没有酷炫的科技特效,没有动作大片的血脉喷张,故事情节平铺直叙,拍摄手法为自然光线,演员基本上台词不多,更多是身体语言,但莱昂纳多的精湛演技还是让人折服。一个人在荒蛮之地开山劈地,趟河过路,恰是这些平常的画面、文化的内涵引人入胜,使观影者身临其境。
篇9: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的观后感作文
在今年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凭借《荒野猎人》斩获了最佳导演奖。这也意味着他成为约翰·福特、约瑟夫·L·曼凯维奇之后,奥斯卡历史上第三位连庄这一奖项的导演。据悉,影片将于3月18日正式上映。主演莱昂纳多也将来华参与电影宣传。
导演最接近纪录片的电影
《荒野猎人》一直被冠以“现代历史上拍摄难度最大的影片”之名,参与过这部电影的主创们都表示过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多么艰难,从严酷的自然环境,到电影技术方面的苛刻条件,都在挑战着电影制作的极限。而导演伊纳里多却非要挑战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一些毛皮猎人的日记中重现了那段未被文字记载的历史,犹如一个工匠精确地打磨一件艺术品。
导演伊纳里多在叙事中运用大量没有人物的空镜头,自然光和环境真实的天气变化为电影平添传奇的色彩,场景或是纯净或是辽阔,看似毫无意义的画面却始终让故事渲染在壮阔的情绪和氛围中。当格拉斯找到爱子尸体之后的悲痛欲绝,穿插着浓雾从落基山脉上缥缈而下的镜头,一种沉痛的哀悼,让在场观众切身体会到莱昂纳多的切肤之痛与求生意志。
为此,整个剧组不得不去适应环境,与大自然互动,这应该是导演做过的最接近纪录片的电影了。在导演看来,把大自然当做有生命的个体,而不只是一件货物。“当你突然意识到,你和一株植物,一条鱼,一棵树一样时,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那么生存于世的体验便被赋予了更强大的意义。这就是我从这个人身上学到的东西,我真的很为之感动”。
所以,在《荒野猎人》中,本来是一个以复仇为主线的线性故事,导演却将之转换成一个关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存在主义诗歌。格拉斯的复仇是由愤怒所驱动的痛苦之路,一旦完成复仇,生命的意义就崩塌了。
没有故事板,只有排练
《荒野猎人》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里完成拍摄,为了追求真实感,导演在拍摄之初并没有像之前的创作一样绘制故事板,而是直接通过预演来保证影片中复杂场面的连贯拍摄。之前的演员和布景都是可控的,但这次的舞台是大自然。这就像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演出一场规模宏大的戏剧。
由于影片中的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靠镜头调度与演员表演来支撑起整个故事。所以,在表现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时,导演一方面会近距离展现人物的呼吸和流汗的细腻真实感,另一方面也会转换到视野宽广式的广角镜头下,将观众带入角色的灵魂。每场戏都像是在演一出舞台剧,一遍一遍地彩排。
电影中第一场猎人遭袭的戏份,是导演花了数周的演练才得以实现的。导演研究出拍摄路线,然后冒着大风雪开始了排练和测试。演员们排练第一天就得穿着橡胶防水靴,在齐膝深的冰冷河水里跋涉,雪还一直下。这个场景有大概两百个演员扮演印第安人和毛皮猎人,几十匹马,以及大批的弓箭,步枪等。这些场景调度都是在精确的排练与打磨之下完成的结果,所以当观众们看到影片中的那场精彩刺激的偷袭桥段,都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尽管电影在后期有一些特效镜头的辅助,但导演伊纳里多还是尽可能的还原大自然的真实力量。电影中有一个单镜头主客观无缝衔接视角的场景,发生在格拉斯发现约翰?费兹杰拉德(汤姆? 哈迪饰)杀了队长的那场戏。格拉斯发现了队长的尸体,在寂静的大雪中悲伤,暴怒涌现于内心,如同身后山上随即而来的雪崩一般——这段戏并没有用任何特效。这得益于剧组成功地用直升机在莱昂纳多悲伤的那一刻准确地人工制造了一场雪崩。对于如此精细复杂的工作,基本上就决定了这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拍摄经历,而导演也不负众望,在保证莱昂纳多在镜头焦点之内的同时,也让后边山上雪崩的背景清晰无比。
《荒野猎人》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导演精心设计的,就像工匠打磨艺术品一样精确细腻,使得每一帧呈现出来的画面都展现出极寒之地波澜壮阔、浩翰飘渺的奇观景象。3月18日,《荒野猎人》正式上映,特别推出的IMAX版本将为中国观众将为带来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篇10: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的观后感作文
昨天看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荒野猎人》(The Reventant)。个人感觉这个影片的中文名翻译不够到位。英文名The Reventant的意思是“还魂者”,片名是根据影片的剧情起的。讲得是Hugh
Glass 被灰熊攻击受重伤,之后又被同伴抛弃,Glass为了给自己的儿子Hawk报仇而坚强的求生,克服种种艰险最后终于杀掉抛弃自己并杀掉自己儿子的John Fitzgerald的故事。影片讲诉的是18代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一个缩影故事。影片的色调充满了偏蓝黑色调,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历史感,和《指环王》、《诸神之怒》等影片的色调很相近。
影片也反映了美国西进运动中对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杀戮,以及印第安人的浴血反击;富有开拓精神的美国人为了生活,相伴步入蛮荒之地,这里有丰富地动物资源,动物的皮毛成了他们攫取的对象,但是一向用枪杆子说话的美国人将土著印度安人当成野人,没有开化的野蛮族群,对待他们,美国白人没有耐心,只用武力进行谈判。杀死印第安人如杀死一头牲畜一般。
但影片也不仅仅反映了美国白人对西部的野蛮开发,也加入了白人和印第安人融合和交好的元素。主人公Glass和一位印第安女子相爱并生下了儿子Hawk,
Glass的印第安人爱人被西进运动中的白人杀害后,独自抚养Hawk长大,并为了Hawk而不屈不挠的追杀Fitzgerald,这是影片的主线。此外还有一些白人和印第安人交好的情节:Jim
Bridger 给幸存的印第安人女人偷偷留下食物;同样家园被毁的流浪印第安人猎人分食物给Glass,并带上他一起上路,采集草药为Glass疗伤,最终挽救了 Glass的生命;Glass遇到另一群白人猎人,这群人挟持了和他们做交易的印第安人部落的一个女人,在女人被性侵的时候,Glass解救了她;影片的最后,一直追杀白人的印第安人遇到生死打斗后的Glass和Fitzgerald。Glass将Fitzgerald推到河里,河对岸的印第安人结束了 Fitzgerald的生命。印第安人骑马从Glass身边走过却没有杀死他,因为人群中有被Glass解救的印第安女人。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Glass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就像是影片中Glass自己说的,爱人和儿子相继被杀,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经历过死亡,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恐惧的了。失去了家人就失去了所有,让人生存下去的希望就是家人,活着的亦或是死去的。一个个人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同样会充满力量和生命力。
不仅如此,影片还很自然的反映了美国的契约精神。猎人们不仅是猎人,也是公司的雇员,不论是猎人们逃亡过程中对Captain命令的遵守和执行,还是雇员对雇主的服从,雇主对承诺的兑现,以及当Captain知道Fitzgerald欺骗他抛弃了Glass之后,对Fitzgerald的追杀,面对Fitzgerald 的枪口,依然不肯低头最后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美国现代秩序的建立,是建立在2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者对美国精神的建立和继承之上的。正是因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拥有了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自由平等的精神,才能让美国成为现代的民主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它光明的一面,也有它黑暗的一面。社会是否民主,是否开放和包容那就要看社会光明的一面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大过和强过黑暗的一面。社会秩序是靠每一个拥有“秩序”意识的公民来维护的。缺少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社会就不可能成为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
影片还深刻体现了人性。面对这生死,不论是影片中白人猎人们之间的相互扶持还是印第安人对白人Glass的救命之恩和影片最后印第安人没有杀害Glass,都是人性光辉的反应。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人性。灰熊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子对Glass 的攻击是动物的本能;印第安人对仇人白人的救赎是人性本善使然。影片中白人对大自然的攫取,对印第安人的野蛮屠杀;Fitzgerald对同伴的抛弃,对金钱的贪婪都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1820年代的美国如此,现在21世纪的世界也还是如此。
这部156分钟超长的好莱坞影片没有如《变形金刚》科幻大片的炫技特效,没有如《碟中谍》动作大片的血脉喷张,也没有如《教父》剧情大片的跌宕起伏,但是演员的投入和高超的演技还是让人折服。台词不多,更多的是身体语言,在这部影片里,台词反而显得没有必要了。真实,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吃野牛肉、趟河流、过树林……这样的画面都显得很真实,恰恰就是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画面,就是整个影片的主要基调和画面,让人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很平静的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感觉应该叫《还魂猎人》或许更好些。不知道这部影片能否帮助莱昂纳多顺利摘得小金人,we will see!
篇11:狗的使命观后感
本部影片是根据W·布鲁斯·卡梅伦同名小说改变,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制作。讲述的是一只金毛狗狗贝利经历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轮回中找寻不同使命,最后又回到最初的主人身边的故事。在今日发布的终极海报中,狗狗贝利嘴里叼着球,主人伊森在一侧深情注视着它。一人一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十几年互相陪伴的美好时光。
狗狗第一世:金毛贝利
见证主人伊森从小男孩变成情窦初开的橄榄球种子选手,帮助主人成功泡妞。
狗狗第二世:警犬德牧
帮助自己的警察主人成功破案救人,最后死掉了
狗狗第三世:小短腿柯基
“对于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寂寞吧”,小短腿陪伴女主人到最后女主人成家生子
狗狗第四世:圣伯纳
被不好的家庭所收留对于牠来说真的是噩梦,最终贝利还是辗转反侧寻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世主人伊森,再次帮伊森追回汉娜
狗狗的四次生命,都有着不同的使命。本片采用的是以狗狗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使命总结成一句话:活在当下。
兔子在观看电影的途中,全程无尿点,根本不想错过每一个细节。起初被贝利幽默风趣和卖萌撒娇惹得影厅里一阵欢笑,但这只是温馨的铺垫,旁边坐着的美女在贝利年老快去世的时候,开始抹眼泪,还好我预备好了纸巾,递给她,她对我点头微笑。看得出来,人的内心都是柔软的,总有某一些细节是可以打动你的。
这部影片看完以后,兔子认为它不像《忠犬八公的故事》那么多泪点,也不像《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主人太过于忽略狗狗的感受。更多的是内心一阵阵温暖,这也是我看了那么多关于狗狗的电影以后唯一一部不会压抑的片子。所以兔子再次给大家强烈推荐!
篇12:狗的使命观后感
好电影,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狗的故事,细节处理相当细腻,对,就是《忠犬八公》的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的新作,一位以拍狗闻名世界的瑞典导演。
回到主题,关于狗,爱狗人士有一句名言“人一辈子可以养很多条狗,但狗一辈子绝大多数只会有一位主人”。片中这条有使命的狗,经历了好几辈子“狗生”和不同的主人,却依然保持同样的灵魂。为了让观众看懂这一点,所以导演在片头快速地让“主狗公”生死轮回了几次,直到它变成贝利遇到了伊森,才开始展开一系列故事。
贝利与伊森一起长大,经历了被认同,受宠爱,惹麻烦,帮助伊森成功撩到汉娜,以及与主人一起经历生死。贝利这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但伊森却很不幸,原本已经获取密歇根州立大学全额专业奖学金,却葬送在一场因同伴嫉妒而生的大火中。此后的伊森瘸了腿,推开了汉娜,上了农业大学。很快,贝利也老死。这一段故事很温馨感人,感情描绘地相当细腻,但称不上让读者惊奇。
接下来贝利经历了印度裔的主人卡洛斯、非洲裔的主人XX,以不同的狗角色演绎了英雄、忠诚的狗生。恩,看完后面两个故事,已经让观众给影片打上了爱狗人士宣传片的标签,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原以为电影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变成流浪狗的贝利在公园偶遇汉娜的女儿(神似汉娜),然后再重回伊森外婆家的农场,最终于伊森重逢。看到晚年依然孤独一人的伊森,贝利很伤心,于是决定带汉娜来看望伊森,并最终帮助伊森与丧偶的汉娜结为连理,初恋情人终于成为夫妻,圆满的结局,让人倍感意外,却又相当温馨。
讲好故事才能称得上好电影,而好故事一定是感人肺腑、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
【好莱坞大片《狗的使命》观后感】相关文章:
1.狗的使命观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