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报告公布
“屋顶上的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河北:《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报告公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北:《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报告公布,欢迎大家分享。
篇1:河北:《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报告公布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增多的背景下,河北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增强、核心技术能力大幅提升。
根据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相关数据测算结果显示,21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均有提高。
其中,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了全省制造业行业的平均水平,进入中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20个行业在原水平上呈较小幅度的上下波动,质量竞争力仍处于欠竞争力阶段。测算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化产业仍是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产业。
“保定制造”质量竞争力全省第一
从区域分布看,20河北中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整体较强,其中,“保定制造”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84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成为全省首个进入中等竞争力发展阶段的地区。石家庄、秦皇岛、廊坊紧随其后,进入初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
随着发展能力的提高,全省多数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趋于改善。保定、石家庄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同时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显示出了较强的质量竞争力。
尽管自以来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仍旧低于全国平均值,与我省在全国经济总量的位次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际市场不容乐观、区域间质量竞争力发展有失协调成为制约我省质量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千项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取得成效
截至年年底,全省有效期内(—2015年)共有河北省名牌产品1365项,河北省优质产品1045项,河北省服务名牌325项。名优产品总销售收入达15694。5亿元,出口总额132。9亿美元,名优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利润946。1亿元,工业增加值3079。4亿元,较上年增长7。8%。
在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承压运行的形势下,名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经济贡献显著增强同时区域品牌作用明显,反映出我省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和“千项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取得积极成效。
附全程实录:
12月16日上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就“2015年河北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和名优产品发展状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言人王普增出席并发布相关信息,全程实录如下。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言人王普增:
各位来宾,新闻媒体的朋友:
大家好。
为客观反映全省各行业、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总体状况和全省名优产品发展情况,我局组织编制了《河北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和《河北省名优产品发展状况报告》,以期为各级党委政府有针对性指导区域、行业、企业提升总体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品牌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下面我分别进行介绍。
一、2015年河北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建立的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经对全省1400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近60万相关数据的测算,2015年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1。79,比提高0。66。其中,每亿元产值拥有专利数、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RD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等4个统计指标,比20分别提高了5。19、2。04、2。01和1。40,是支撑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定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相关数据测算结果显示,21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有所提升。其中,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了全省制造业行业的平均水平(81。79)。
其中,汽车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9。1,医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8。9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8。55,仪器仪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5。8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5。68,专用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5。6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4。9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4。45,以上8个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均突破84分,进入中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位于80~84分之间,处于初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分别是:汽车制造业89。1,较上年提高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84。92,提高3。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88。55,提高3。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5。68,提高3。32;专用设备制造业85。65,提高2。6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4。45,提高1。65;通用设备制造业80。46,提高1。4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82。55,提高0。90。
(二)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通过对11个设区市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测算,各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保定86。45、石家庄83。17、秦皇岛82。68、廊坊80。75、邯郸79。96、沧州79。63、唐山79。59、承德79。50、张家口79。48、邢台78。86、衡水78。83,各地均达到78分以上。其中,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2分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竞争力;与年相比,保定、邢台、石家庄、张家口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提高了2。91、1。59、1。26和1。01。
(三)存在问题。20以来,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是,和国家平均值相比,仍低3~4分,和先进省市相比,相差8~13分,基本在全国第17~24位徘徊,与我省在全国经济总量的位次不相适应。制约我省质量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是技术人才资源不足,创新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成果产出偏低。二是国际市场不容乐观,国际市场销售率持续偏低,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峻。三是区域间质量竞争力发展有失协调,11个设区市中有7个地区得分在78~80之间,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地区仍处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
(四)有关对策建议。一是坚持三位一体,创新驱动发展。要多途径壮大创新主体,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多方位优化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三位一体的创新格局,有利于促进我省企业和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全省制造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质量竞争力。二是坚持标准技术引领,提升国际竞争力。从我省制造业实际需求出发,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一套覆盖全省主要行业、重点领域,先进适用、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标准体系。推行标准+生态文明战略,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联合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并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省出口产品造成的影响。三是发挥区域优势,增强质量竞争力。要提升保定、廊坊环京津地区的非首都承接能力,深入推进秦、唐、沧沿海区域制造业率先发展,促进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这一冀中功能拓展区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抓好张家口、承德两市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二、2015年河北省名优产品发展状况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2013—2015年)共有河北省名牌产品1365项(其中工业类河北省名牌产品1146项),河北省优质产品1045项(其中工业类河北省优质产品931项),河北省服务名牌325项。名优产品总销售收入达15694。5亿元,出口总额132。9亿美元,名优产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名优企业)实现利润946。1亿元,工业增加值3079。4亿元,较上年增长7。8%。名优企业研发投入90。6亿元,较上年增长13。7%;发明专利4521项,较上年增长49。7%。在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承压运行的形势下,名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反映出我省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和“千项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取得积极成效。
(一)销售收入增长情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名优产品销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5%、13。5%、15。1%、12。8%和13。9%,反映出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品工业的名优企业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在全省化解过剩产能的形势下,钢铁冶金、建筑建材销售收入增长率仍然达到1。4%、1。2%。名优产品总销售收入稳定增长,且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水平,反映出名牌战略的实施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了“河北制造”产品的供给质量,有效对冲了速度的放缓,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出口增长情况。增幅较大的是农林牧渔、食品、电子信息、钢铁冶金行业,出口额较上年分别增长25%、19。5%、16。5%和15。6%;纺织服装、装备制造、轻工、医药行业名优产品出口额稳步增长,增长率分别为7。1%、6。4%、5。0%和4。1%。从出口情况看,在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总额同比下降的形势下,名优企业出口总额保持了8。7%的增长率,反映出实施名牌战略有效提升了企业外销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我省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三)利润增长情况。增幅较大的是电子信息和食品行业,分别增长36。1%和23。0%;医药、纺织服装、轻工、农林牧渔、装备制造行业稳定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5。3%、12。8%、10。5%、10。1%和10。1%。从利润情况看,在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的形势下,名优企业利润总额保持了10。8%增长率,反映出实施名牌战略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加速了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名优企业已成为提升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力军。
(四)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服装、轻工、装备制造、医药行业名优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增长率分别为52%、37。4%、34。4%、30。2%、26。9%和23。6%。从工业增加值情况看,名优企业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个百分点,特别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品工业领域迅速提升,反映出通过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重点产业的质量水平和品牌竞争力快速提升,对提升产业供给水平和推进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名优品牌成为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五)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名优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快,较上年增长13。7%;发明专利数量较上年增长49。7%,占全省制造业发明专利总数的61。7%。反映出通过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促使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和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品质,为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持续动力。
近年来,全省推进名牌战略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品牌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名牌战略工作需要整体推进,品牌建设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对河北品牌的整体宣传力度还需要逐步加强。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切实强化省质量强省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河北制造”、“河北服务”知名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的经济贡献水平。
一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河北品牌影响力。引导企业将品牌培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自我评价管理体系。二要强化品牌引领作用,推进供需结构升级。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开展工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三要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完善以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为基础的名牌培育评价机制,修订《河北省名牌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和评价标准,规范省名牌产品培育认定和管理工作,为创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河北品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四要推进品牌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把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作为聚集、带动、提升区域主导产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力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旅游区、服务业区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河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名优品牌。五是加强品牌宣传教育,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在国内省内主流媒体宣传我省的名优品牌,支持企业产品借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廊坊“5。18”等平台“走出去”,在国内外唱响“河北制造”的优秀品牌。
以上情况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篇2: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1.1 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七,呈减弱趋势(见表1)
表1 全国前7位省市工业品市场占有率 单位:%
附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版、版。)
1.2 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亦呈减弱趋势(见表2)
表2 全国前10位省市工业竞争优势系数表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1.3 竞争力综合分析
1.3.1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河北省20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优势低于市场优势。从整体看,与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绝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有所降低,潜在竞争优势更低于显在市场优势,竞争后劲不足。
1.3.2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 占全省工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优势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为0.92,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工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篇3: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时期,从我国及河北省当前的产业构成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体地位,而在工业中,制造业又占主体地位。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看,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关注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尤其是关注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找出提高其竞争力的途径和措施,是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篇4:陕西省公布去年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
陕西省公布去年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
昨天,陕西省教育厅正式向社会公布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首次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去年全省95所高校,共有毕业生306023人(博士1237人,硕士24762人,本科生151568人,高职生128456人),到去年12月31日,全省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0.3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91%,本科生就业率为90.88%,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89.66%。
去年高校毕业生中近68%是陕西籍学生
报告显示,去年毕业生中,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03:1、0.91:1、0.81:1。在研究生毕业生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门类,人数最多的是工学,占52%,最少的是哲学不到1%。本科生毕业生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哲学
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人数最多是工学为36.7%,最少的是哲学0.12%,高职毕业生涉及财经类、医药卫生类、土木工程类、机械制造类等。人数最多的是财经类22.28%,公安类最少为0.07%。当年高校毕业生中陕西籍高校学生占到67.69%,共有207132人。
研究生就业率前三位专业为工学管理学医学
这份报告显示:到去年7月15日,全省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8.48%,其中研究生87.52%,本科生88.93%,高职(专科)生88.14%。在459个研究生专业中有104个就业率达到100%,按学科就业率统计,就业率前三名是工学、管理学、医学,就业率分别为93.32%,90.73%,90.64%。后三位的是艺术学、哲学、历史学,就业率为72.19%,70.41%,61.31%。
本科就业后三位专业为艺术学文学法学
据统计,275个本科专业中有22个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前三位的是医学、农学、工学,就业率分别为94.04%,93.39%,92.31%。就业率后三位的是:艺术学、文学、法学,就业率分别为83.47%、82.53%、78.79%。
在282个高职(专科)专业中有33个就业率达到100%。高职生就业率前三位的是公安类、环保与安全类、农林牧渔类,分别为100%、97.1%、96.04%。后三位是文化教育类、资源与测绘类,医药卫生类,就业率分别为84.66%、80.92%、74.75%。
去年全省467名大学生办理自主创业证
据统计,2014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95人,办理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有467人。采取自由职业等方式就业的有3706人,其中研究生517人,本科生2422人,高职(专科)毕业生767人。去年陕西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毕业生共有59809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9.54%;其中研究生1314人,本科毕业生34977人,高职(专科)毕业生23518人。
已就业毕业生中七成多企业就业
从所有毕业就业流向看,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共有139059名毕业生在此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244552人)的56.86%;国有企业接纳毕业生42345人,占17.32%;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9004人,占3.68%;在科研、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就业30472人,占12.46%;升学、出国留学26209人,占全部毕业生总数8.56%。
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六成多在陕西就业
从就业地域分布看,在陕西省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158540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4.83%。在西部地区(除陕西)就业的毕业生22699人,占9.28%;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20808人,占8.51%;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41613人,占17.02%。
从就业行业来看,制造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等行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其中,在制造业就业36884名,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5.08%;在建筑业就业28916人,占11.82%;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23945人,占9.79%;在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就业19221人,占7.86%;在教育系统就业18969人,占7.7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岗位是高校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
陕西学生出省就业意愿不高
省教育厅据此分析,去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2013年增加7842人,增幅达22.66%;到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由2013年的55.93%下降到今年的51.45%。工学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青睐。重点院校的电气、电子、机械、材料、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专业,就业率超过95%,有的达到100%。
省属院校的工学类毕业生就业也明显优于其他专业,高职院校的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综合类本科院校和市属高职院校就业率较低。主要因为这部分院校缺乏行业背景的支撑,文史艺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大、女生较多,社会需求较少。由于东西部地区工资差距逐年缩小,在外省生活成本较大等原因,陕西籍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在本省就业,出省就业积极性不高。
【河北:《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报告公布】相关文章:
1.全球竞争力报告
4.质量报告
7.质量实习报告
8.质量分析报告
9.每周质量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