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huxiangman198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来到这个讲台。刚才小朋友们画了几张很好的画,那我也就从这儿开始讲起,我们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飞天是人类的一个梦想,我们中国人是飞天最早的践行者,就是明朝的万户。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基本原理,就是我们现在航天,用火箭作为动力,用火箭的反推力,克服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他手上还举着两只风筝,风筝是用于返回的,喜欢航天的人知道,航天飞机实际上就是依靠它的机翼的升力,来实现精确的定点着陆返回的。所以中国人啊,他不仅是有梦想,而且是最早的践行者,万户也被尊称为航天的始祖。
去年我们庆祝了中国航天六十年,我们经过了一个甲子。当年大家都非常尊敬的钱学森先生,给中央建议要发展航天航空事业。1970年,钱老,还有孙家栋,当时钱老应该是主要的负责人,孙家栋院士是总设计师,领导大家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并在1970年4月把它送进了轨道。其实在东方卫星研制的同时,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载人航天的计划,当时叫“曙光号”,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曙光号”停止了。到1986年,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建议的高技术计划,就是后来我们称为的“863计划”,把航天作为“863计划”的重大领域之一,列入了“863计划”。我们“863计划”的专家经过了四年论证,向中央建议搞载人航天。1992年1月,中央同意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那时候我还是个大学教授,我很幸运,当时主管论证的国防科工委,让我们学校推荐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去参加这个论证的工作,我们学校八个系,一个系推荐了一个,当时论证的总体组组长,也就是我们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同志,选了我,因为我的专业接近航天,有幸参加了这个论证。经过半年的论证,论证组提出了载人航天的方案,向中央提出了建议,就三步走的建议,然后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三步走的方案,就是我们现在简单说,载人飞船是第一步,把人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第二步是载人飞船的技术基础上,研制中国的八吨级的空间实验室;那么第三步,就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当然,在研制过程中,我们的航天人根据我们技术发展的程度,在遵循三步走的前提下,我们也不断地优化了我们的方案、完善了我们的方案,提升了我们的技术水平。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质量水平很高,但当时神舟一号,我们神舟一号是艘试验飞船,那个时候我们的底子还真的是比较薄,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质量水平、管理水平。我们神舟一号在这个发射场,出了上百个质量问题,在发射场用了四个月时间,解决这些问题。要问我神舟一号最让我难忘的是什么时刻,就是发射的时候。大家凝神贯注,等着火箭点火,起飞,然后飞行差不多十分钟吧,进入轨道,我当时就在我们火箭的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边上,他们那时候就六十岁左右吧,我看他们眼泪唰就流下来了,然后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等我们神舟飞船一天以后返回的时候,着陆场那边报告看到了返回舱,返回舱完好,我们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同志,好多人拥抱在一起,在笑,在哭。
神舟一号是试验飞船,神舟三号的技术状态就比较完整了,但是神舟三号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这个飞船进场以后,飞船要测试,其中有一个叫导通测试,就看每一个线之间是不是导通的,结果发现了有一个焊点不通,怎么办?这个不通,当然意味着信号过不去,但是我们为了可靠性设计,我们同一个线,不管是电源线还是信号线,实际上我们都用的双点双线。就是说,比如这个灯,我拉一个回路就可以让它亮,那我拉两个回路,坏了一个我不怕,断了一个我还是可以亮的。当时说这件事情怎么处理,经过反复地研究,因为这里面有感情问题,大家说我们要是撤场了回去怎么交代,我们航天的发射从来还没有撤过场,但是为了保证成功,保证可靠,后来总指挥部决定撤场,几百人从发射场撤回了各自工作的地方,那是含着眼泪走的。然后集中精力来分析这个插头出了什么问题,改进设计,怎么能使这个插头的连接是可靠的,用了三个月时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然后把所有的几十个插头全部换了一遍,然后再进场。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大家知道,航天是个风险很高的事情,这几年国外航天失败的消息也不少,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航天其实也面临过发射失败的困境,这一次的事情,真正使我们树立了质量意识。就是说把航天的安全在任何时候放在第一位,把产品的可靠在任何时候放在第一位,成为我们这支队伍的一个坚强的理念,其实也成为了我们中国航天的一个理念。我说航天承载的就是我们人类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去探索发现新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真理,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资源,让它为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的一个必然的行动。人类的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对发展自己、对发展文明、对寻求进步的这种强大的动力,是我们探索和发现的真正的驱动力。它驱使我们人类有冒险精神,有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这种精神,去探索新的目的地,去造福后人,所以我说我们为什么要载人航天?我们承载的,我想也是同样的使命。
大家知道神舟五号,完成了我们首次载人飞行以后,神舟六号两人五天的飞行,然后我们就开始了出舱活动的研制。神州七号出舱活动,你们当时去看过那个实况的,就会注意到,我们的舱门开了一个缝,然后合上了,然后过了几分钟,最终才把舱门打开。当时发生以后,很多人问过我,你紧张不紧张,我说我稳稳地坐在我的椅子上面,一动不动地在想。首先我在想,会有什么问题吗?我想了想我们的研制过程,想了想我看到的这个图像和数据,我想没有问题。那我底气在哪呢,实际上在于我们的工作,为了这个出舱做了大量的试验,同时呢我们又为了保证这次出舱的成功,我们也做了各种方案和预案。我们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叫宿双宁,他已经退休了,也是不断地在思考,怎么保证航天员能开开舱门,因为我们知道,不仅仅是我们没有经验,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天基测控系统,没有中继卫星,我们的测控弧段还很短。我们放气,就是我们的轨道舱,我们的气道舱放气的时间不是很长,就可能有余压,其实最后也是因为有余压的原因。后来他提出了建议,他说应该再准备一个预案,准备一个助力的装置,在打不开的时候,我们还有一种手段去开这个舱门。所以我当时坐到那儿,看到舱门开开一个缝以后,应该说是能够处事不惊地坐在那,因为我相信,不过就是时间长一点,花一点力气,但还有一个因素,我相信人的作用。我们有两位心理素质很好的航天员,人啊,有人在的环境,我们可以解决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要载人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大家知道,翟志刚和刘伯明两个人,通力合作完成了我们首次出舱任务。
后来大概电视直播越来越多,有的人说,你们这个交会对接,你们的这个返回,就像演电影大片一样的精确,实际上能够做到精确,它的背后是我们很多航天科技工作者、各级的设计师、各级的管理人员共同的努力。你看到的这么一个片段,这么一个过程,它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才能保证就像是演出一样的精确,就像经过剪辑一样的大片那样的精彩。大家知道有个国际空间站,十几个国家搞的,我们的中国空间站没那么大。我们秉承的方针是,一步一个脚印,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将使得我们全面地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技术。我们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三舱结构的空间站,每个舱段二十吨多一些,它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这样的话,它的规模大概是在九十吨到一百吨之间,而且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将采用当代的最先进的技术,包括能源技术、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等,我们将把它建成一个经济性最好的、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将在前后建成。
我们人类的探索步伐,我们中国人的探索步伐,不会仅仅止于空间站,用一句网络上曾经比较时髦的话说,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应该走得更远。谢谢大家!
【开讲啦周建平演讲要点】:
1、中国人不仅是有梦想,而且是最早的践行者,万户也被尊称为航天的始祖。
2、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如何成形?
3、我当时就在我们火箭的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边上,他们那时候就六十岁左右吧,我看他们眼泪唰就流下来了,然后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4、后来总指挥部决定撤场,几百人从发射场撤回了各自工作的地方,那是含着眼泪走的。
5、我们的舱门开了一个缝,然后合上了,然后过了几分钟,最终才把舱门打开。当时发生以后,很多人问过我,你紧张不紧张,我说我稳稳地坐在我的椅子上面,一动不动地在想。
6、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应该走得更远!
篇2:开讲啦韩永进励志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开讲啦韩永进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还没有以这种方式来读过书,读书是希望环境很安静、人很少,然后心静下来,再慢慢读书。今天站在舞台上,和这么多朋友交流读书的体会,这还是第一次。但我感觉这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和交流的方式,我特别想把我的感慨与在座的各位分享。
大家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在工作中常被问及:“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有什么用啊?”本来我以为是这种问题还用问,后来我一想,我年轻时候也这样。二十多岁时,我曾经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先生家去,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看他还在看本书,然后我就把这疑问问出来了,我没好意思说您这么大岁数还看书有什么用,没想到他倒反问了我一句:“看书难道还要有用吗?”就像谁会问吃饭有什么用吗?这就回答了,读书本身是很有用的。
现在,我也经常碰到一些年轻朋友问我,读书能有什么用?能帮我涨工资吗?看一本书,今天挣一百,明天挣二百?看完找工作的攻略,然后马上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看完爱情鸡汤以后,能够找到白马王子和女神?虽然这些是功利主义,但是读书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
其实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人生的态度,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们饿了,就需要吃饭;当人们精神饥渴的时候,就需要读书、学习。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当时我正在农村上山下乡。我作为一个农民,天天在地里干活,干活一天挺累的,再去抽时间读书也的确实是个很苦的事。但是还是要一点促使自己想要读书,是什么?就是心灵的苦恼、心灵的沙漠,想读书。特别是当时正处于涨知识的时期,对人生、社会都有很多想去了解。所以即便生活条件苦一点、差一点,但是能读到一些书,还是能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就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
这是我个人的例子,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后来我仔细一想,如果要是没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呢?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呢?那我读再多的书,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吗?我忽然悟到我个人的读书学习,是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读书学习是离不开的。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这样的一个根本的路线。“实事求是”哪儿来的?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里的一句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书中确实有我们思想的闪电,有我们历史的智慧,有我们文学的滋养。
当今世界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战争、疾病等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诺贝尔得主就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回到2520xx年前去,向孔子寻找智慧。
耳熟能详的《法国人权宣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已经被誉为世界的黄金定律,这也是汲取了我们古人的智慧。
再过三年,也就是20xx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哪儿来的?两千年前《诗经》里面的,最早提出来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啊”,两千年前的古人对未来的社会就提出了历史的期盼,社会安定,人民富裕。所有的这些历史的智慧,都在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屠呦呦女士,获得了诺贝尔奖,她就讲到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典籍给她以巨大的启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只要读进去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经历了那么多次民族、国家的磨难,文明却不间断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几千年绵延不断的精神特质、精神追求,是通过历史的典籍传承下来的,典籍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将几千年的历史的记忆、几千年的知识、几千年的智慧,存藏在里边了。
我们要使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要使中华文明能在当今发扬光大,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了解我们古人的记忆、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智慧,我们才能很好地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
人们常会问我,你怎么看待现在的阅读现象。比如地铁里,现在大家都是在那儿低头看手机,而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看到大家都是拿一本纸质书在看,你对这些现象怎么看?而现在我们中国人现在没有这种阅读习惯啊,到底赖谁呀?我说只要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就一定会有正确的答案。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当时有一个最有名的口号叫“偌大的北平,已经放下不了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我们的民族像《黄河大合唱》所唱的,像猪羊一样地宰割的时候,当大敌当前时,还有心情读书吗?还能够读书吗?能有阅读习惯吗?
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年来,我们经济上这样强大起来了,那么我们古人说得好啊:“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富了口袋以后,我们更希望富脑袋,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读书学习成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倡导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现在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这样的读书人。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我们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天都有几千人在书香中过大年。刚刚视频里拍到的一个镜头,是我们一位大年初一的第一位读者,他是什么时候来到图书馆的呢?是大年三十的晚上的十点,一直等到大年初一。为什么?因为大年初一第一个进馆的读者,我们奖励一套文津奖的图书。我作为一个馆长,我在放假值班的时候,看到这些读者在馆里,我都非常地感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平均每天到馆的读者,一万多人。还有,我们网站的点击量14亿次,国外人一听都很惊讶,天文数字!
我说我们中国人爱读书的人也很多。记得当年鲁迅说,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些人是中国人的脊梁。随着我们社会发展下去,我相信爱读书又善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赶上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最好的时代。
《四库全书》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多少字?7.8亿字。《二十四史》多少字?四千万字。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书海中,我们怎么读书?必须要是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思想精深、文化厚重,审美意识非常强,特别是经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欢迎的。
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老子绎读》。这部书首先是老子的《道德经》,是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根本的一些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这五千六百字里。除此之外,这本书是我们的任继愈老馆长第四次修改的,九十岁的高龄解释了老子这本《道德经》。
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经典要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我特别欣赏张载的“横渠四句”,作为一个图书馆人,作为我们这一个当代的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篇3:马岩松《开讲啦》励志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谈未来
我叫马岩松,我是个建筑师,我今天讲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谈未来,我曾经被一个很重要的批评家问过一个问题,他说,未来将会是什么,当时我就想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给他一个答案呢,就是未来就是过去。
大概是2006年吧,这时候我已经在北京工作,我们做了一个竞赛,这个竞赛在中国的一个大城市,竞赛要求建一个四百米的一个楼,然后政府的人说,虽然我们写的是400米,但是呢,你们可以来表达你们认为的一个高度,他这个话呢大家都明白了,就是他想要一个更高的,他要一个更高的楼,来表达这个城市的一个信心。结果呢,所有的建筑师都设计了一个高于400米的,高于400米,500米,600米,当时还没有迪拜这个800米的事儿,然后我当时就想,那我就来一个800米的吧。然后我跟政府汇报的第一句就是你想要一个世界第一高的楼吗?我们这是一个800米的,但是这个800米的楼呢,其实只有400米,但是它是两截,400米上去了然后又转下来,一共800米。等于是楼顶又回到了地面,然后我们就输了,不但输了,而且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没拿到设计费,就是他们生气了。生气呢,我觉得可能是这个,对这个玩笑有点接受不了,很多地方都想建超越盘,建一个更高的楼,用更高的楼代表他们的野心。可是现在时间又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上火星了,技术已经很发达,建一个高层建筑其实并不难,挑战不了技术,只是挑战钱,所以高层建筑就慢慢变成了权力和资本的一个纪念碑,所以这个时代呢,我觉得已经不是再去赞美权力和资本的时代了。都想建大楼,都想用高楼来代表他们的信心,来代表一个城市创造力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愚蠢,所以把这个玩笑当成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每一个对现实的批判,我都认为指向一个更好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呢,就永远不发生。
每一次我们的提案都是输,直到我们做了一个竞赛,是在国外,我们赢了一个高层建筑的竞赛,这个项目在加拿大,在北美,大家都直到我们今天中国的城市都是在山寨北美,北美是高层建筑,是这种现代城市的故乡,我们在北美能设计一个房子,我就想能不能去,不去跟其他的楼一样,去抢这样的高度,力量,我设计一个自然的高层建筑,因为很多人说这个曲线像一个女人的曲线,然后加拿大管这个楼叫“梦露大厦”,然后我们就有一天收到一封信,就说你们入围了,这时候我觉得非常地习惯,因为入围之前,我们经常入围,但是我们确定他们不会选我们。第一因为我们是中国的,中国的建筑师,在北美设计一个房子,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第二,我觉得他们让我们入围,可能是看上我们的这个图,跟他们以前建造的这些高楼,都不一样。但是当建造的时候,可能所有人都该说,怎么建呀?结构是什么样?会不会花很多钱?但我还是去了,我一点也不紧张。我觉得,我觉得我就是抱着一种不会被选上这么一个心态去。不会被选上的心态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被选上了,我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我会觉得他们看懂我了,我会觉得我可能谄媚他们了,为什么我的批判,我的玩笑,我对他们的刺激,还能被他们高兴地接受。所以那样的结果,可能对我来说更残酷的,我基本上已经习惯了不被接受的,不能建的这个状态。又过了两个月,他们最后决定要建我们这个楼了,我觉得他们疯了,但我又说不出来为什么他们疯了,我只知道大部分人不会做这样的决定,我也为他们捏把汗,因为那时候我还基本上没怎么工作过,我也没建过什么房子。我想如果你们谁家想盖一房子,找一建筑师,至少这个人以前是盖过房子的吧,更何况是建一个城市地标。所以这件事突然让我有了信心,我觉得我好像也能建房子了。
但我又有一点害怕,我觉得我批判,一个指向未来的建筑,怎么说盖就盖起来了,这个未来是不是,本来就不是未来啊。所以当这个高层建筑在北美开工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真正的未来是什么?山水城市,我认为是源于对未来的渴望,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是想建造一个有情感的、有自然的、有生活的这样的城市。我们现在呢,又是在这么一个阶段,就是生活在自己的臆想里面,你要问我具体的问题,说这个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喜欢这种状态,让我越来越接近未来,我希望能跟未来有一个对话,谢谢!
【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相关文章:
5.开讲啦李健演讲稿
10.张嘉译在开讲啦励志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