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huanghuo099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我们的节日春节社会实践报告,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我们的节日春节社会实践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们的节日――春节
情人节的鲜活玫瑰尚未凋零,三八节的温馨气息又扑面而来。四季之首的春天刚刚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园圃已经百花传情,此时此刻,让人不由想起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做女人真好!
我自豪,因为我是女人;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生活因为我们而丰富多彩,人类因为我们而得以延续,上天在给了我们美丽的容颜和温柔善良的性格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胆魄和勇气,我们就应该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的风采,我们的魅力,无愧于我们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半边天”的荣誉和称号。
女人的一生就是无时无刻都是花季的一生。十岁的童女,是天姿蓓蕾的花骨朵,是天真烂漫的小天使,生活在父母亲人的温馨呵护中;二十岁的少女,是含苞待放的香水百合,飞扬在青春萌动的幻想中;三十岁的少妇,是迎春怒放的栀子花,陶醉在千般宠爱于一身的爱意中;四十岁的主妇,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显现着雍容端庄的成熟气息;五十岁的半老徐娘,是风韵犹存的九月菊,处处流淌着清新恬淡的闲雅风度;六十岁的成功女性,是凌霜傲雪丹心碧骨的雪中红梅,呼唤着百花绚丽的烂漫春光。
如花的娇艳,如花的芬芳,如花的纯真,如花的时光,难道不是对人类半壁江山靓丽风景的由衷赞美么?当然,女性的天空并非总是一片晴朗,女性的脚下,远非没有坎坷和崎岖。做女人难,做好女人更难。要做一个比男子汉还要优秀的女人,就要付出甚至比男人还要多许多倍的努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俗话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最好。不错,玫瑰象征着爱情,但爱情是女人唯一的追求么?有个吃穿不愁的女人为了改写男人杀猪的专利,就手握猪耳,足踏猪头,刀光由白而红,唬坏了多少男人!所以,做一个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浑身散发着知性美的成熟女人最好!
让我们再次感叹:做女人真好!
篇2:我们的节日――春节
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烟花将天空照的如白昼一般,放眼望去,尽是烟花的身影,如同黑幕上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自己也不甘落后,买了小鞭炮,似要为烟花们加油助威。
在外的游子也回到了家乡,与亲人们欢度春节,早早买好回家的车票,心里装着对家人的挂念,嘴角扬起幸福的笑,春节大概是他们最爱的节日吧。
外公也从老家赶来,我们一家别提有多高兴了,平时也没有时间相聚,当然很珍惜这样日子。外公还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吃年夜饭那天,菜都是外公做的,吃着家乡菜,心里真的很温暖。端上的菜看着都让人很有食欲,什么不要暴饮暴食,管他呢,重要的是,过年了。
在饭桌上,说着祝福的话儿,你说一句,我争一句,好不热闹。把人们喝着酒,小孩们喝着饮料,学着大人们喝着酒皱眉的样子,别提多有趣了。
饭后,大家又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看小品听歌曲赏舞蹈,嗑瓜子剥花生,看着周围的人,心里的温馨满满的。
其实那天最开心最重要的是那件事,你知道那件事是什么吗?你猜猜,对,就是发红包。大人们拿着漂亮的红包,嘴上说着对我们新一年的祝福,开心的气氛溢满了房间。
接着,还有令人激动的事!外公领着我们去楼下放烟花,我们期待外公点燃烟花的那一刻,终于,随着“嘭”的那一声,我们在烟花下跑着笑着,耀眼的烟花映红了我们的脸。
我爱我们的节日!
其实我爱我们的节日是有一些小小的私心的,爱国这一点很重要,关键是自己很“光荣”的生在了其中一个很浪漫的日子里,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在七月初七,真的很幸福。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一天,在我出生那一天,见证他们长久甜蜜的爱情。
我爱我们的节日,真的发自内心。
篇3:我们的节日――春节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节日。如:元旦、春节、端午、国庆等等,其中我最爱的就是春节。因为春节是中国众多节日中最热闹的节日,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
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这天中午人们吃完元宝(水饺) ,家家户户便忙着贴春联。福字,有的人准备年夜饭。今天人们都会早早吃晚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一家人相互敬酒、祝福。小孩们在敬酒、祝福的同时会得到一项特别的待遇,那就是拿红包,红包又称为压岁钱,小孩们拿到红包后都赶紧把红包藏到自己睡觉的枕头底下,那就是为了压岁的。吃完年饭后,大家洗干净脸、手就准备祭拜菩萨。大人们点燃大红蜡烛,把三根清香插入香炉内便依次祭拜,说出自己来年的心愿,希望菩萨保佑实现。然后,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放起了烟花爆竹。那些烟花色彩斑斓、五光十色,时儿像喷泉天女散花,时儿像一只只金蜜蜂飞来飞去,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最后,大家都玩自己的节目去了,有打麻将,玩电脑。看电视。当然看电视的'人最多,因为大家每年除夕晚上都在等着这一年一次的神秘节目――――――春节联欢晚会,里面有动人的歌曲,有捧腹大笑的小品,有神奇的魔术,让人们在开心、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等待新年的到来。到了半夜12点,也就是凌晨0点,每家每户又会再次放起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来到,那时的爆竹声响成一片,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早早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先给自己家中的大人们祝福完,就和隔壁的孩子们一起出去拜年了,大人们则在家等别的亲戚朋友来拜年。小孩们每到一家祝福后,大人们都会拿出好多的糖果给他们,就这样一家一家的拜年,拜完后每人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下午,大家又一起去逛街了。
我爱我们的节日,但更爱我们伟大、强盛的祖国。如果没有祖国的安定、祥和,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哪能过上这些快乐的节日呢?
篇4:我们的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古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煮饺子,大街小巷便到处弥漫着粽叶醉人的清香味儿,
我最爱吃粽子,也爱包粽子,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已经把粽叶给准备好了,粽叶有要求,新鲜的竹叶,碧绿碧绿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大红枣,都早已准备好了,再准备好一些绳和线。
开始包粽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用左手拿着粽叶,把粽叶卷成一个空心的锥体,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抓米,放进那个空心的椎体里,一边放,一边用拇指轻轻压一压,直到装满为止,装满米后,我又用一片粽叶紧紧裹住这个椎体,最后用一根结实的线把粽叶紧紧扎住,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不过,扎粽子可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哦,如果扎不好,粽子一下锅就散掉了。
当初,我还不会包粽子的时候,我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我,不学就能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记得,我在学包粽子的时候,好不容易包出一个,完成了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大功告成后,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粽绳那段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包好粽子,就剩下煮粽子这一步骤了,在煮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揭开盖子查看情况,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地要用手去拿,结果被小烫了一下,好不容易从锅里拿出来,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见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
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觉得更加香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我们要牢记这位英雄。
我爱端午,我爱我们的节日!
篇5:我们的节日—春节
如果按我们家乡的习俗,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才算春节,春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我呀就当一回“小广播员”,给大家“解说”一下我们家乡的春节吧!
除夕可以算得上是春节最忙碌最重要的一天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伯大娘一大早就忙活开了:有的去摘菜,有的去炒菜,有的去包饺子反正忙忙活活地就干了一天。到了晚上,大人们更忙了,无暇照顾我们这些小孩。天还没黑,性急的哥哥就拿出了一个“二踢脚”,把它“送”上了天,这一声响犹如黎明前的鸡鸣,方圆几十里以内的鞭炮全响了。因为我们这里有一种认为“老祖宗”存在的迷信习俗,所以,爸爸提着鞭炮去放了,这可能是一种欢迎“老祖宗”的仪式,不一会,鞭炮点响了,“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而我们家的小狗却惊恐地躲在床底下,可能是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吃了晚饭,爸爸提着一筒烟花去院子里放了,“轰”的一声震天响,烟花弹从烟花筒中射出,飞上蓝天“啪”烟花在天空绽放了,顿时,天空如一页画纸,五彩缤纷。而年夜饭更加丰盛了:鸡、鸭、鱼、肉样样都有,什么饺子,什么年糕真是太多了。
大年初一,大家都要去串门,家家户户的门框边,都贴着一幅幅对联,我看着火红的春联,看见了这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我看着火红的春联,仿佛看见这家来年红红火火的日子,那春联仿佛变成了一只只千纸鹤,带着这家人的向往飞向了远方因为这一天最重要的就要数拜年了,所以我和哥哥姐姐们一大早就出门拜年了,拜年其实也蛮好的:磕个头,拜个年,临走时再抓把糖,拿把瓜子,多好啊!
正月十五又是一个春节的高潮,超市里挤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啊。当然了,元宵节最不能少的就是元宵,煮好的元宵,放进嘴里,软绵绵的,轻轻咬一口,元宵中的馅便溢到嘴里,甜滋滋的,不知有多好吃!
春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欢度春节吧!
篇6:我们的节日—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来了,家人的脚步近了,鞭炮响了,春节可不是汉族自己的节日而是我们全中国的节日,虽然我们的节日是开斋节,但由于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深深影响像我们回族一样的少数民族。
我们回族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虽然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面貌也没什么不同,但在生活上会有一些不同,猪肉、狗肉、驴肉等这些都是被禁止的,就算是牛肉、羊肉、鸡肉这些也需要有“清真”字样的标签。
过年了,我们也一样提前准备年货准备和家人团聚过年,这不我们一家正准备明天回老家准备和家人团聚。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们不会熬夜包饺子,凌晨放鞭炮,我们看完春晚就困的要命了,真佩服你们汉族同胞还要熬一晚上不睡觉!我们没有拜年,拜年也是象征的一说,嘿嘿!相同的`是压岁钱会大把大把的涌进我们小孩子的腰包。在吃年夜饭时,家里很多人一起热热闹闹的一起吃饭,家里一起吃过了过后还会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整天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真是开心!
听妈妈说小时她们就盼望着过春节,当然现在我们也盼望,原来她们过年可以吃上肉,穿上新做的衣服,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多幸福。
回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民俗;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不可以因为不是同一种族或者我们人数不多而受到歧视;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世界的一份子都会给世界增添一份精彩。
我喜欢我们回族的春节,喜欢这种具有着传统风俗的春节。我会记住每一个春节中精彩的故事,这样以后怀念起来就不会有遗憾。
篇7:我们的节日—春节
虎虎生威的虎年我没生“虎威”,没想到在迷离扑朔的兔年到来之际生出了“虎胆”。
在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这个日子,我感受到了外公一家乃至全村人的喜庆:贴春联、贴年画、放爆竹烟花、相互拜年祝贺。我唠叨着问外公将 “福”字倒贴的原因,掺和着外婆包了两个不成样子的饺子,开心地在妈妈面前点数着拿到的压岁钱,并计划着怎么安排。但在这个春节,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我的勇敢。
在以前,用“胆小如兔”来形容我一点也不过分,看到人家放鞭炮,我一定是躲得远远的,还要双手捂住耳朵,今年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决定自己放烟花炮竹了。开始因为有点紧张,我便选了个导火线比较长的烟花,我想这样点着了我跑回去的时间就能多点了!我对着导火线,打开了打火机,慢慢的伸向导火线,刚碰到导火线,我就拔腿往回跑,跑到屋檐下,回头看看烟花,哎呀,没点着呢,小弟弟在旁边捂着耳朵疑惑的看着我。我鼓了鼓勇气重新去点,这一次,我放慢了节奏,等到点燃了导火线并开始冒出“呲呲”的声音了,我才迅速往回跑,结果因为跑得太急了,一个踉跄,摔了个大跟头。小弟弟乐得哈哈笑,外婆说我捡到了个金元宝,我却疼得不敢叫。但看着大家那么开心,我心存的一点点紧张都烟消云散了。我胆子越来越大了,放完了烟花放爆竹,一个接一个。烂漫的烟花将夜空照亮,砰啪的爆竹将宁静打破,欢乐的人们洋溢着喜庆,我忘却了摔大跟头的疼痛,也丝毫没注意到手指上被打火机的汤出水泡,看着满天灿烂的烟花,听着清脆迎春的爆竹声,我心花怒放,我感觉到自己的勇敢了。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成长的节日。
篇8:我们的节日—春节
过了大年二八,过年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浓郁了。
饺子中找乐
听到奶奶说要包饺子,我可乐呵了。饺子馅儿已经准备好了,就等装进皮子里了。我洗过手后,忙来到奶奶桌前,从那叠在一起的饺子皮中,轻轻撕开一张。那皮子是晶莹剔透,做工很好,包的饺子也一定会好吃吧!我心中是这样想的。
于是,我就学着奶奶那样子,用调羹从拌好的的舀上一勺,轻放在皮子中央,然后再合上,用手指按出几个印子。可谁知道,馅儿从旁边给钻出来了,我只好剥开皮儿重来喽……
看来包饺子也是一门学问啊。
爆竹中迎新
要说到放鞭炮,我这个女流之辈可很在行。年三十的晚上,饭局散了,我就一人偷偷地出了门,到小店里买了一袋子的鞭炮烟火回来。在我家空荡的大门前,点起了火柴。“哧”一声,火柴的光亮起来了,顿时觉得好温暖。
近了,近了,火花离导火线近了!我躲到远处,期待着那一刻的绽放。果真,那一发一飞冲天,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弧线,多像灯光下闪闪发亮的流苏啊!
我挥舞着手中的烟火棒,心中默念,有一天,这烟火将会专门为我绽放。
红包中企盼
“来,囡囡,奶奶发红包了。”
听到这话,我可是非常有劲啊,连忙跑到奶奶跟前,笑着。
这个时刻,可是我一年当中最快活的啦!我接过红包,迫不及待地拆开,点点里面藏着几个“红发老头”。母亲在一旁说我,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我想真要是这样,该多好啊!
紧握红包,我期盼着新的一年没有烦恼,天天向上!
新年新气象
大年初一,我漫步在大街上,鞭炮之声不绝于耳。菜贩子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谈笑声……汇成了一首欢快又祥和的交响乐,无时不刻不在振奋着人们的心。我望着地上那一片片余红,循着那振奋人心的乐声,不禁嘴角上扬……
我满怀希冀大声喊了出来:“春节真好,新年真好!”
篇9:我们的节日———— 春节
时光如流水匆匆而逝。转眼间,一年又接近了尾声。春节,一个无比欢乐,洋溢着幸福的节
日。它,让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在这一天里,人们互相拜年,祝福,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这一天,那么多的习俗,让人们团聚一堂。这一天,人们安排的满满当当。
早晨,人们总会早早的起床,伸个懒腰,开始新的一年。穿上新衣服,新鞋,大人一起,便去做饭。而小孩子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小院里嬉戏。只不过,大家在做事的时候,都期待着晚上……
家人团聚在一块,坐在一个餐桌上,吃着一样的菜,说着统一的家乡话,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孩子们早就等不及了,拿起烟花棒,叫爸爸妈妈帮忙点上,沉浸在放烟花棒的快乐中。在小院子里,洋溢着大家幸福、快乐的笑声。到了晚上,大家看春晚,赏烟花,开始幸福快乐的一年。天空中,洋溢着七彩的颜色,谁都知道,那是烟花,可它让每个人的笑容,都像烟花一样绽开,可唯一不同的是,那笑容不会像烟花一样消失。
大家都在守岁,等着24:00的到来。天空中,一个又一个烟花绽开,就像一朵又一朵蒲公英随着风的舞蹈,飘散着,飘散着,将祝福与快乐,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春节的幸福……
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春节。
篇10:我们的节日.春节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迎着清晨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回家喽!”空气中也似乎洋溢着喜悦的心情,与我们一同踏上了回家之路。
经历了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河南。快看!外婆似乎已经早早的知道了消息,正笑容满面地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载着浓浓的年味,向着远道而来的家人送去新年的祝福。而这一切,在那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是看不见的。
时间很快地来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早,当我还沉浸在美梦中“流连忘返”,妈妈却一把把我从美妙的梦境中唤醒,我还没来得及抱怨,就惊讶的发现今天妈妈一反常态,一脸喜悦地催促我说:“快起床,大年三十早起,一年都会丰收!”我迷迷糊糊地起了床,妈妈又紧接着给我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跟外公一同去祭祖。
祭祖在河南这一带也算是老传统了,每逢过年,那些“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都会去纪念他们已经逝去的父母,烧纸钱,问好等,只见外公他们一个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号,最后还不忘嘱咐一句:“快回家过年吧!”
除了祭祖,过年还充满了各种喜气洋洋的气氛,鞭炮声,锣鼓声喧天,真是大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感觉呢!下午时的冬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大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同聊天,谈论着今年一年工作是否顺利。而我们这些小辈,则在一旁拿着蒲棒,点着火星,小心翼翼地放爆竹。“bong!”的一声,“谁家的孩子在捣乱!”“哈哈哈。”我们四散开来,脸上洋溢着喜悦。
而这时,妈妈与外婆正在张罗着今天晚上的“重头戏”――年夜饭!夜晚,大人们张罗了一天,我们也同样“忙碌”了一天。自然早已饥肠辘辘。这时,厨房里飘来了阵阵香气。“好吃的来喽!”只见妈妈变魔术般从身后抽出一盘盘丰盛的菜肴。我一看――哇!居然还有我最爱吃的饺子!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却被妈妈一脸笑意地挡住了。“别急,这可是团圆饺子,要等大人们到齐了一起吃呢!”忽然又一脸神秘的说:“在这里面我放了一枚硬币,如果吃饺子吃到这枚硬币的话,可保一年都有好运气哦!”“真的?”我半信半疑,“当然是真的,看你的运气咯!”
不一会儿,人们都到齐了。新年的帷幕在这一刻正式开场!爸爸点燃了烟花,那绚烂的色彩,令我们心醉神迷。但那团圆饺子,却是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吃饺子咯!”随着这一声喊,我迫不及待地挑了一碗最大的“福气碗”开始大吃特吃,可直到我吃了个底朝天,还是们看见那枚硬币的影子。该不是我吃得太快,吃到肚子里了?不应该呀。我纳闷了。可又听到一声“wow!”原来,是外婆中了头奖!众人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我虽心有不甘,但是仍向外婆道了贺。但是我那四岁的小妹妹却不乐意了。“我要硬币!硬币!哇。”我们开怀大笑。
时间过得飞快,“年”仿佛转瞬即逝。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最纯真,淳朴的年味。年,虽然过了,但年味,却在我们心中久久荡漾,温暖着我们整个一年。
篇11: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这个寒假,学校再次让我们做关于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假期作业的惯例,之前,这个作业我没有特别的重视,所以之前并没有参加之前的评比。这个假期,这个作业我将会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xx年有两个九月,所以这学期的时间较长,放假较晚。一到了假期,同学们一定在家里都规划好了自己的假期。随着寒假的开始,也寓意着快要过年了。春节,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我国每年都要庆贺的大事。再说春节习俗,有人说,不就是吃饺子、放鞭炮吗?其实不然,我国各地人民的春节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想要了解?我会一一介绍给大家。
我国异地的春节习俗:
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祭灶
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丰盛的年夜
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广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年初二
开年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穷鬼日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了解了这么多省份的春节习俗,原来各地的春节习俗是不同的。接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数名族。想不想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是怎样的?让我一一介绍给大家。
壮族: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傣族: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节习俗: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红脸蛋,眉间点个小红点儿,头上扎着红发结,穿来跑去,好不热闹,大人们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彝族: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彝族过年前除催喂肥猪、酿好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朝鲜族: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这是我所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但其实,只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才有过年的气息。虽然各地的春节习俗也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大家都在庆祝同一个节日——春节!
这是我的实践报告,没有太过绚丽的色彩的文笔,只是想体会在人内心中的一份爱。
篇12: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的人们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在这里以这两个少数民族为例,介绍我所了解到的他们的春节习俗。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在年前,我们也有许多的传统的准备活动老迎接新年。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还有祭灶!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是传说在以前,有一个叫“岁”的妖怪,来吃小孩,人们发红包赶走“岁”。就这样,发红包的习俗在民间传开了。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拜名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时要用左手包住右手,右手握拳。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不好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当然,由于我国封建历史很长,在过年的习俗上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残余存在,这需要大家注意。一些地区晚辈则要给老辈的人磕头致以拜年。
千百年来,我们慢慢积攒了许多的春节习俗,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也慢慢将这些习俗简化,特别是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年味越来越少,人们开始慢慢倾向于旅游过年。我更希望现在的我们能回归初心,找回年味。
【我们的节日春节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1.我们的节日 春节
2.我们节日春节作文
3.我们的节日春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