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瑶瑟怨》原文及赏析

《瑶瑟怨》原文及赏析

2022-05-29 04:55: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睡着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瑶瑟怨》原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瑶瑟怨》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瑶瑟怨》原文及赏析

篇1:《瑶瑟怨》原文及赏析

《瑶瑟怨》原文及赏析

瑶瑟怨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原文: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⑷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篇2:瑶瑟怨原文评析

瑶瑟怨原文评析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瑶瑟怨作品赏析【注解】: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韵译】: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评析】: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篇3:瑶瑟怨

冰瞾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

终于见到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小小才女鱼幼薇,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多么娇媚的少女!倔强挺起的柳眉,坚挺的琼鼻,一双细长的凤眼直挺挺的瞪着我,那么幽深,让我不由自主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席间,她滔滔不绝,博古论今,几乎让我应对不暇,忘记了面前坐着的竟是位柔弱的少女。只好借吹笛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她似水柔情的目光,晕红的脸颊,莫非她……

鱼幼薇

温庭筠并没有我想象中俊美,但举手投足间却有着说不出的儒雅厚重。或许按辈分,我该称他为叔叔。可我偏偏不。席间,他为我吹走了一曲悠扬宛转的笛子。都说温庭筠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果然不假。一曲笛子吹得哀婉细腻,吹尽了一个深闺怨妇的点点滴滴,爱恨情仇,相思成疾,把一个女性的内心展现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我凝视着他忧伤的面庞,紧锁地浓眉,浅闭着的双眼,不由得怦然心动。我想:或许,他就是我今生注定要等得那个人吧。

温庭筠

幼薇,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世俗的偏见,年龄的差距,更重要的,还是我自身的软弱,使得我没有勇气接受你的感情。所以,我不得不选择了离开。其实,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无法在一起。

鱼幼薇

为什么?为什么?飞卿(温庭筠的字)你为什么要弃我而去?前一刻,我还处在幸福的颠峰,下一刻,我却一下子跌入了黑暗的谷底!有眼睛,却看不见光明;有耳朵,却听不见声音。心已死,魂不在!对镜梳妆,惟有泪千行。我好恨,恨你的忍心,恨你的薄情,恨你的懦弱;可却又止不住地爱,爱你的温存,爱你的多情,爱你的忧伤。我的心只为你一个人痛,我的泪日日夜夜只为你一个人流。

父亲大人把我许给一个富贵人家作妾。我没有拒绝。我的心,我的爱,都已经随之而去,剩下的,不过是一副温驯的躯壳,一具行尸走肉罢了,谁需要谁就拿去吧!我在恍惚间任人摆布地穿上嫁衣,开脸,上妆,望着镜子中冷艳无双的美人,我麻木得没有一丝表情。我被扶坐在轿中,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之中,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浩浩荡荡地被抬进了府院的侧门……

温庭筠

自别了幼薇,我便为伊消得人憔悴。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我恨自己的软弱,没有勇气,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她的举手投足,谈笑风生,满腹的经纶,秀丽的容貌,窈窕的身影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不敢想她,却又不能不想她。我便每日都在内疚,自责的阴影中生活,每日都在相思,哀愁中度过。

义山(李商隐)得知后,便邀我去长安一游,说是如今长安城里的道观中出了位美艳绝伦的才女鱼玄机,令长安城内的才子们无不为之倾倒。于是,带着好奇心,我去了。

鱼幼薇

不出半个月,我便被夫人扫出府门,原因是我用“狐媚迷惑”主人。于是,我来到长安城里,化名鱼玄机,留在了一个冷清的道观里。或许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既然我已经脏了,再脏一些又有何妨?于是我入乡随俗,像我大多数同行那样,做了一个风流快活的女道士。

长安城内的男子无不为我的姿色所倾倒,此时此刻,我无疑是情欲世界的女皇。看谁顺眼,便将他留下,无论他有多么卑微;看谁不顺眼,扫出门去,无论他有多么高贵。表面上我似乎幸福到极点,可又有谁知道我内心的空虚?我的心漂泊在外,找不到归宿,找不到依靠。也有一些男子真心待我,可无不被我嗤之以鼻,不是我看不起他们,而是我这卑贱的身躯配不上他们那宝贵的心。“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温庭筠

天啊!我看到了什么?那个星眸半眯,举止风流的女子,那个传闻中风流美丽的女道士鱼玄机,竟赫然是我朝思暮想的鱼幼薇!怎么可能!义山见我木纳的样子,便拉住我的衣袖,将我拖到了鱼玄机的面前,笑道:“我来为你引见一下,这位便是赫赫有名的温庭筠;至于这位嘛,”他扭头看着我,说:“就是我向你提起的鱼玄机!”我痛苦又自责地看着她,她却哈哈大笑,腻声说道:“温先生好象很不高兴,莫非是有人让你伤心了不成?我不妨告诉你:时常令别人伤心的人,自己便不会伤心了。”说完便欲转身离开,我急忙上前拉住了她的衣袖,低低地说:“幼薇,你听我说……”他挣脱开我,冷冷地说:“你认错人了,鱼幼薇早死了。”我的心被狠狠地扎了一下,我多想上前一把抱住她,说:“幼薇,别再这样了,跟我走吧,完全会用心呵护你的。”可是我没有勇气,世俗的偏见使我没有勇气怎么做,我只有痛苦而迷茫地目视她离去。

鱼幼薇

我以为再见到他时我只会心静如止水。没有我的内心却如此波澜起伏,烦躁不安。我将他毫不留情地挖苦了一番,只想让同样也感受一下我内心的痛苦。我看到了我希望的痛苦的眼神,可我并不快乐。温庭筠,你终究是懦弱,你没有勇气,也丧失了再来找我的勇气。

纵欲过度的生活让24岁的我已人老珠黄,我已经不需要存在的理由了。一个道姑将丫环绿翘的猝死嫁祸于我,说是我与绿翘争宠而将她失手打死,我并不否认,反正,终归一死。只是,可笑的是,审问我的竟然是当初被我扫出门去的无名小卒。

既然,我生不能如夏花般灿烂,死也要如秋叶般静美。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篇4:《瑶瑟怨》原文及译文

温庭筠〔唐代〕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篇5:七言绝句《瑶瑟怨》赏析

七言绝句《瑶瑟怨》赏析

【原文】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解】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译文】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赏析】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鉴赏】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篇6:瑶瑟怨诗歌赏析

瑶瑟怨诗歌赏析

《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解】: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韵译】: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评析】: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

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

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

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篇7:温庭筠《瑶瑟怨》赏析

温庭筠《瑶瑟怨》赏析

《瑶瑟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绝,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原文】

瑶瑟怨⑴

冰簟银床梦不成⑵,碧天如水夜云轻⑶。

雁声远过潇湘去⑷,十二楼中月自明⑸。

【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diàn):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碧天:青天;蓝色的天空。

⑷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⑸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白话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拓展阅读:《元处士池上》(作者:温庭筠)

元处士池上

作者:唐·温庭筠

蓼穗菱丛思蟪蛄,水萤江鸟满烟蒲。

愁红一片风前落,池上秋波似五湖。

【注释】

①菱:全诗校:“一作茭。”

②思:悲。

③蟪蛄:蝉的一种。生于夏初,死于夏末。《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篇8:瑶瑟怨 温庭筠 赏析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作品注释:

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冰簟(diàn):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作品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作品赏析: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以上这篇瑶瑟怨 温庭筠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唐诗,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瑶瑟怨》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瑶瑟怨》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2.温庭筠《瑶瑟怨》阅读练习

3.《锦瑟》原文及翻译赏析

4.菩萨蛮·商妇怨原文及赏析

5.李白诗《怨情》原文翻译赏析

6.《锦瑟》李商隐译文及赏析

7.锦瑟李商隐 赏析

8.《新春》原文及赏析

9.自遣原文及赏析

10.大东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瑶瑟怨》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