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2022-05-30 07:51: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在劫难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欢迎阅读!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篇1: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的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的风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春节的寓意

一、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都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二、祭祖:

古人非常重视过年祭祖这一习俗。虽因各地习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但都表示着后辈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对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里顺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坟祭拜,还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每顿饭前先请先人们用过之后,一家人再开始用餐。

三、除夕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旧迎新之际,人们要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也要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所以,在外的人们,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赶到家,和家人一起团聚。

四、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有的地方,把点燃旺火的举动,称为“发旺火”,意指旺火一点,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五、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饺子、南方人的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六、接神

腊月二十三诸神上天向玉帝汇报完工作后,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间,所以家家户户在子夜过后,就开始迎接神灵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着方向,请神仙到自己家中,为家人降福。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篇2: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人日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中国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龙抬头

“龙抬头”,其实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民间一般有这些习俗:剃龙头、祭祀龙神、纳吉、围仓、吃龙鳞(蒸饼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撑腰糕、炒豆子。

社日

“社”日一年有两个:春社和秋社,立春或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社或秋社日。

社日,民间称为土地公日,或土神日。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花朝节

花朝节,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踏青节、春会节等。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二日,但不同地区也各不相同。

花朝节的习俗丰富,除踏青赏红,还有扑蝶挑菜、燃灯祈福、蒸花糕、饮花酒、喝花粥、地方官出郊劝农等。明代汤显祖《花朝》诗即咏扑蝶:“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上巳节

上巳(sì),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也叫春浴日,女儿节,是针对于古时候未出阁的姑娘们的一种成人礼。

上巳节习俗祓禊(fú xì):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

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自古就有,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就是说从九月开始天就逐渐变冷了,人们则要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寒衣节(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

祭灶节

祭灶节又称“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灶”即灶神,民间称“灶王爷”“灶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灶神是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具有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先秦时期,祭灶仪式就位列重要的“五祀”之一(五祀为祭祀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古代宫廷中会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皇帝都要斋戒沐浴,在宫中挂神像,安供桌,在神位面前行九拜大礼。皇帝礼罢,皇后、大臣一一点香行礼祷告,供奉糖果、糕点等32种供品。供奉糖果最多,意在用糖封住灶神的嘴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告状。

民间祭灶也非常讲究。家家都要把厨房、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在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神像下边摆放供桌,敬献糖果点心、美酒佳肴。

篇3:中国传统节日

元旦(古代各朝定的日期不一样,有定为腊月初一的,有定为十月初一的等等,当朝定为公历1月1号)

腊八节(腊月初八,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除夕(正月初一的前一天)

春节(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上灯日(正月十三,庆祝宗族新出生男婴)

元宵节(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古代情人节)

春耕节(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

社日节(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详细算法见下面)

上巳节(三月初三,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龙舟节)

半年节(六月初一)

七夕节(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以前不是情人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祭祖节(十月初一,也称寒衣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冬至日(冬月的某一天,不稳定;公历较稳定,为12月22号前后。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

正月:指农历一月

冬月:指农历十一月

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篇4:传统节日中秋节的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不同地区长久以来经过了各种变迁,产生了很多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晚上祭月,陈列“月光马儿”,即指神像,还供有月饼、毛豆、鸡冠花等。“月光马儿”用纸做成,上部画太阴星君和菩萨像,下部画月宫和捣药的玉兔。玉兔像人一样站立着,拿着捣杵。神像金碧辉煌,颜色极为鲜明。长的七八尺,短的二三尺,顶部有红绿两面旗,向月而供,供完就烧掉。

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树中秋

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大街小巷中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历史上兔儿爷曾出现过20来年的断档,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销声匿迹,当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出现时,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兔儿爷有了新生命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属性和新的功能,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月桥

中秋南京人都到夫子庙白鹭洲公园里的“玩月桥”上去赏月。桥上水畔绝对是赏月的好地方,不过这座桥是明代“玩月桥”的复制品,是南京城中秋赏月最具人气的地方。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据夏仁虎《秦淮志》记载:“马湘兰故门前有玩月桥今不可寻”, 马湘兰乃“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她聪颖机敏,能诗擅画,才华横溢;又是个仗义疏财的女子,济贫救弱,颇有侠女风范。据传,当时每逢中秋之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

博饼

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了抚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巧设“中秋会饼”,通过“掷骰子”活动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于是,中秋博饼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此外还有四川的“舞流星香球”,苏州的“石湖看串月”,江西的“稻草烧瓦罐”,江苏的“烧斗香”,山东农家的“祭土谷神”……

无论是什么习俗,但都是为了家人能够团聚一起,在皓洁的月亮下共度幸福的一晚,寄托着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祝福。

中秋夜,月圆,越团圆。是要外出游玩,抑或去回味家乡的一轮明月,都要有够宽敞舒适的乘载空间,才能装得下全家人的美满,自在。用汉兰达的7座大空间载着长辈,爱人,孩子,跨过距离的界限,去观赏最美的月色。

1.传统节日中秋节各地的风俗

2.中秋节的风俗特点

3.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4.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5.少数民族中秋节的风俗

6.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及习惯

7.中秋节的风俗中有哪些

8.相关中秋节的风俗

9.解析中秋节的风俗

10.山西的中秋节的风俗

篇5:朝鲜族传统节日风俗礼仪

统节日习俗

1.春节

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2.燃灯节

用柞木烧成木炭,压成粉末,搀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到了夜晚,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与秋夕,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妇女们进行跳板、秋千比赛。

3.旧历年

旧历年是朝鲜族最主要的节日,也是家族成员团聚的日子,因而住在他乡的儿女们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一起过年。从腊 月三十开始过年,这天小孩身穿有彩条袖子的喜鹊袄,晚间不能睡觉,要守岁,据传睡觉眉毛就会变白。正月初一都要穿新衣或干净的衣服,叫岁装。早晨首先祭拜 祖先,称作“茶礼”。这天的早餐叫“岁餐”,吃饼汤或打糕,早餐时喝的酒叫“岁酒”,而且从年幼者开始喝。儿女们给祖父母和父母磕头拜年(家拜),饭后还 要向长辈亲戚和村里老人拜年(村拜)。此时老年人向拜年的年青人说些吉利话,此谓“德谈”。这天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妇女们跳跳板和青少年们 放风筝。初一夜晚为防止夜光鬼把鞋偷走,把平时脱在檐阶上的鞋拿进屋里,大门上要挂个箩。

传统节日

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因为端午节就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是端午节同时也是朝鲜族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朝鲜族的端午节最明显的特色在于丰富的民俗游戏。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其中最常见且著名的有荡秋千、跳板、摔跤。

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朝鲜族妇女会身着彩色长裙,在秋千上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如仙女腾云,优美飘逸。

跳板同样作为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和秋千一样具有着极高的观赏性。跳板的两边会分别站着一个人,交替蹬板,错落起跳。在起跳的空中,会展示各种优美的动作,有时还会手持扇子、彩带等增加观赏性。

秋夕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朝鲜族却更喜欢叫做“秋夕”(??),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在秋夕各种谷物果实都已成熟,这时人们就会带着新米做的食物和新鲜水果,到自家

秋夕的传统美食是松糕。这天,朝鲜族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内脏切割成小块,分成好多份,穿在荆条上分给各户。

秋夕也会举办各种如摔跤、秋千、跳板等体育比赛。有的村屯还会举行斗牛比赛。斗牛比赛所用的牛是我们朝鲜族地区的大黄牛,各户主人会在牛身上写下白色的编号,随着身着韩服的引导员展示数字,对应的两头牛进入赛场,先是四目相对,然后互相角力,再然后扭打在一起,最终胜利者会仰天长啸,失败者则会落魄的逃走,只留下满身伤痕。

特色节日风俗

洗头节

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婴儿生日节

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篇6: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我们过的春节可和往年不一样。往年团圆饭我们都是出去吃,可今年我们决定在家里自己做火锅。

我和爸爸来到菜市场买菜。买了毛肚、海白菜、土豆、冬瓜、平菇、肚子、冷冻食品,哇!还有我爱吃的鸭肠!

我和爸爸一回家,就开始做菜。爸爸先把肚子鸡汤炖起,再把买的东西(除冷冻食品外)全部洗干净,先把毛肚撕开,再把鸭肠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把海白菜切条,最后把土豆、冬瓜切片,大功告成。就等待肚子鸡汤炖好了。

六点半,爷爷、奶奶下来了,肚子鸡汤也炖好了。我和爸爸把肚子鸡汤端到电磁炉上,然后把电磁炉开起,再把食材倒进去。在等的过程里,我给爸爸倒上了酒,给爷爷、奶奶、妈妈和自己倒上了果汁。

过了一会儿,爸爸说:“可以吃了。”我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别夹了菜,给我自己也夹了菜。我没吃以前以为是人间美味,结果一吃,呜呜,我的舌头烫起了一个泡。早知道不这么着急吃了,呜呜……

我们在饭桌上有说有笑,这个春节过得可真快乐呀!

篇7: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节日还是元宵节,因为它的习俗很特别,有看花灯、包汤圆等等……于是我从新年那一天开始,就等啊等啊,盼啊盼啊。终于等到了今天,也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当然得吃汤圆啦,我们首先来包汤圆。我先把糯米粉放到水里浸泡均匀,然后揉成一段一段的长条,再用擀面杖擀成一片一片薄薄的、扁圆形的面皮。然后把准备好的豆沙,还有红豆、绿豆等等的馅儿放到小小的、扁圆形面团皮里,再把它们包起来搓成小圆球。这样,一个漂亮的小汤圆就做好啦。你说做汤圆简不简单啊?听了我的解说,你是不是也心动了呢?那你也快来试一试吧!

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当然还少不了看花灯啦。晚上,我和妈妈来到广场,那里人山人海,花灯各式各样,好看极了。我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看见了一个卖花灯的人,正在高声喊道:“快来买呀,快来买呀,漂亮的小花灯,很多很多呢。我这里什么花灯都有,你看,有小兔子的、小龙的,还有大老虎的,是不是都很漂亮呢?”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小兔子的花灯。真是太可爱了,我好喜欢,不知道下一个元宵节我会得到一个什么样子的花灯呢!

我喜欢元宵节,但是我更喜欢元宵节的习俗!我很期待下一个元宵节!

篇8: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20xx是一个欢度的节日-春节。

有放爆竹、贴窗花、吃团年饭、写对联、看春晚,其中我最喜欢写对联。除夕

一天我、妈妈和爸爸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围在桌子边开始写对联。

我们开始分配工作。妈妈先拿出毛笔,把红色的彩纸剪成三条长方形的纸条。爸爸负责写字,妈妈负责画画,而我呢?拿来胶棒负责把对联贴在门框上。爸爸拿着毛笔想了想:该怎么写了?突然他灵机一动,飞快地下笔,我站在旁边观看了起来。第一句“佳年顺景好运来”,第二句“富贵平安新春乐”,横批“喜气临门”。爸爸写完后就该妈妈“上场”了。妈妈画上可爱的鲤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又画上两个福娃,代表着幸福美满。妈妈的表演结束后,该我“隆重出场”了。我拿着小板凳放在门口边,手里拿着胶棒和对联。我先把胶棒涂在对联的背面(个角上),再踩在板凳上准备把对联贴墙上。这时爸爸说:“两张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横批贴在门的顶上。”我照着爸爸说的顺序依次贴好,然后走下来欣赏自己的杰作。在心里给自己比了一个大大的赞!

写对联、贴窗花这些都是春节的一种习俗,每年我们家里都会坚持着这个习俗。它象征着我们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篇9: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我喜爱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时候,我会先给爸爸妈妈拜年,收红包,再吃一碗面。接着,我们去买两盒鞭炮回来,再去骑自行车。我和爸爸骑自行车去大伯家,给大伯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喜气洋洋。然后,我再和爸爸回来吃饭,吃完就去放鞭炮。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热闹极了。晚上,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菜可丰富啦!有鱼、肉、鸡、鸭……我吃得津津有味。吃饱了,就看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敲锣打鼓,高歌起舞,还有五彩缤纷的烟火。看完之后我们就睡觉了。

中秋节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边欣赏圆圆的月亮,一边吃美味的月饼,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端午节的时候,我和爸爸看到电视上有划龙船比赛,很快很快的,然后我们也去参加赛龙舟,像电视的人那样飞快地划。

我喜爱这三个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十五篇】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相关文章:

1.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2.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3.中国传统节日

4.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5.中国传统节日文章

6.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7.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8.中国传统节日英文翻译

9.中国传统节日心得体会

10.中国传统节日古诗

下载word文档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