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

《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

2022-06-25 08:21: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千零一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

篇1:《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

《渭上题三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渭上题三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吕公荣达子陵归,万古烟波绕钓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

【前言】

《渭上题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主要是写功名利禄的强大诱惑以及隐逸生活的难以坚持,隐含对追名逐利、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之意。

【注释】

⑴渭上:即渭河桥上,有东、西、中三座渭桥。此处或指西渭桥,通向长安。

⑵吕公:即吕尚(姜子牙)。周文王在渭水边遇到年老正在垂钓的姜子牙,聘其为军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封为诸侯(齐国)。子陵:即严子陵(严光),是东汉初著名的隐士,隐居于富春山一带垂钓,曾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同学,光武帝数次请他出山做官,都被他拒绝了。此句谓同是隐居垂钓,但姜子牙却最终富贵荣达,而严光却一直只是个隐士而已。

⑶钓矶:指严光在富春山隐居垂钓之处,今浙江桐庐县尚有严子陵钓台景点。

⑷“至今”句:据《列子·黄帝》记载,有个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都到海边与鸥鸟嬉戏。此句谓江鸟厌恶有心机、追名利之人,不肯亲近他们。

【赏析】

第一首:姜子牙与严光同有隐居垂钓的行为,但二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姜子牙以隐居求高名,从而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因此其隐居行为有沽名钓誉、终南快捷方式之嫌。而严光则是彻头彻尾的真隐士,自始至终安于隐居生活,不为名利所动。三四句借江鸟背人飞来讽刺那些追名逐利之人的狡诈、虚伪,飞卿似乎有讽刺姜子牙沽名钓誉的意思。

篇2:渭上题唐诗赏析

《渭上题三首》作品介绍

《渭上题三首》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9卷。这三首诗主要是写功名利禄的强大诱惑以及隐逸生活的难以坚持,隐含对追名逐利、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之意。

《渭上题三首》原文

渭上题三首⑴

作者:唐·温庭筠

其一

吕公荣达子陵归⑵,万古烟波绕钓矶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⑷。

其二

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

轻桡便是东归路⑸,不肯忘机作钓船⑹。

其三

烟水何曾息世机⑺,暂时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磻溪叟⑻,一下渔舟更不归⑼。

《渭上题三首》注释

⑴渭上:即渭河桥上,有东、西、中三座渭桥。此处或指西渭桥,通向长安。

⑵吕公:即吕尚(姜子牙)。周文王在渭水边遇到年老正在垂钓的姜子牙,聘其为军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封为诸侯(齐国)。子陵:即严子陵(严光),是东汉初著名的隐士,隐居于富春山一带垂钓,曾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同学,光武帝数次请他出山做官,都被他拒绝了。此句谓同是隐居垂钓,但姜子牙却最终富贵荣达,而严光却一直只是个隐士而已。

⑶钓矶:指严光在富春山隐居垂钓之处,今浙江桐庐县尚有严子陵钓台景点。

⑷“至今”句:据《列子·黄帝》记载,有个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都到海边与鸥鸟嬉戏。此句谓江鸟厌恶有心机、追名利之人,不肯亲近他们。

⑸轻桡(ráo):泛指轻便的小船。路:一本作“客”。

⑹忘机:此是道家哲学,大概指忘却心机巧智、忘却世俗烦扰。

⑺世机:即世俗机巧、名利之心,正是忘机所要忘的。

⑻磻(pán)溪叟:即姜子牙,姜子牙曾在磻溪垂钓。

⑼“一下”句:谓姜子牙一离开隐居时所乘的渔舟后便追求名利去了,再也未回当年隐居之处。

篇3:渭上题唐诗赏析

第一首:姜子牙与严光同有隐居垂钓的行为,但二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姜子牙以隐居求高名,从而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因此其隐居行为有沽名钓誉、终南快捷方式之嫌。而严光则是彻头彻尾的真隐士,自始至终安于隐居生活,不为名利所动。三四句借江鸟背人飞来讽刺那些追名逐利之人的狡诈、虚伪,飞卿似乎有讽刺姜子牙沽名钓誉的意思。

第二首:大好的江河湖海,只需一只小船便可与其亲近,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名利之心诱惑力实在太强,以至于竟然无人愿意这样做,极其可悲、可笑。杜牧《怀紫阁山》诗中后四句(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堪为飞卿此诗注脚。

第三首:俊美的山河、恬适的生活当然非常美好,哪怕只是暂时与山河相亲亦使人流连忘返、不忍归去。然而山河的诱惑力毕竟不及名利来得更大,就连姜子牙这样年迈且号称有才有德之人亦为名利而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恬适无忧的隐居生活,更别说那些德才不如姜子牙的人了。飞卿此处既有对姜子牙“晚节不保”的惋惜,似亦有对举世皆浊的绝望。

篇4:《渭上题》温庭筠

《渭上题三首》温庭筠

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主要是写功名利禄的强大诱惑以及隐逸生活的难以坚持,隐含对追名逐利、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之意。

渭上题三首⑴

作者:唐·温庭筠

【其一】

吕公荣达子陵归⑵,万古烟波绕钓矶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⑷。

【其二】

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

轻桡便是东归路⑸,不肯忘机作钓船⑹。

【其三】

烟水何曾息世机⑺,暂时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磻溪叟⑻,一下渔舟更不归⑼。

【注释】

⑴渭上:即渭河桥上,有东、西、中三座渭桥。此处或指西渭桥,通向长安。

⑵吕公:即吕尚(姜子牙)。周文王在渭水边遇到年老正在垂钓的姜子牙,聘其为军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封为诸侯(齐国)。子陵:即严子陵(严光),是东汉初著名的隐士,隐居于富春山一带垂钓,曾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同学,光武帝数次请他出山做官,都被他拒绝了。此句谓同是隐居垂钓,但姜子牙却最终富贵荣达,而严光却一直只是个隐士而已。

⑶钓矶:指严光在富春山隐居垂钓之处,今浙江桐庐县尚有严子陵钓台景点。

⑷“至今”句:据《列子·黄帝》记载,有个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都到海边与鸥鸟嬉戏。此句谓江鸟厌恶有心机、追名利之人,不肯亲近他们。

⑸轻桡(ráo):泛指轻便的小船。路:一本作“客”。

⑹忘机:此是道家哲学,大概指忘却心机巧智、忘却世俗烦扰。

⑺世机:即世俗机巧、名利之心,正是忘机所要忘的。

⑻磻(pán)溪叟:即姜子牙,姜子牙曾在磻溪垂钓。

⑼“一下”句:谓姜子牙一离开隐居时所乘的渔舟后便追求名利去了,再也未回当年隐居之处。

【赏析】

第一首:姜子牙与严光同有隐居垂钓的行为,但二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姜子牙以隐居求高名,从而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因此其隐居行为有沽名钓誉、终南快捷方式之嫌。而严光则是彻头彻尾的真隐士,自始至终安于隐居生活,不为名利所动。三四句借江鸟背人飞来讽刺那些追名逐利之人的狡诈、虚伪,飞卿似乎有讽刺姜子牙沽名钓誉的意思。

第二首:大好的江河湖海,只需一只小船便可与其亲近,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名利之心诱惑力实在太强,以至于竟然无人愿意这样做,极其可悲、可笑。杜牧《怀紫阁山》诗中后四句(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堪为飞卿此诗注脚。

第三首:俊美的山河、恬适的生活当然非常美好,哪怕只是暂时与山河相亲亦使人流连忘返、不忍归去。然而山河的诱惑力毕竟不及名利来得更大,就连姜子牙这样年迈且号称有才有德之人亦为名利而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恬适无忧的隐居生活,更别说那些德才不如姜子牙的人了。飞卿此处既有对姜子牙“晚节不保”的惋惜,似亦有对举世皆浊的绝望。

【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篇5:渭上题,渭上题温庭筠,渭上题的意思,渭上题赏析

渭上题三首,渭上题三首温庭筠,渭上题三首的意思,渭上题三首赏析 -诗词大全

渭上题三首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吕公荣达子陵归,万古烟波绕钓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

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

轻桡便是东归路,不肯忘机作钓船。

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

篇6:渭上题烟水何曾息世机翻译赏析

渭上题烟水何曾息世机翻译赏析

《渭上题·烟水何曾息世机》作者为唐朝诗人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

【注释】

⑺世机:即世俗机巧、名利之心,正是忘机所要忘的。

⑻磻溪叟:即姜子牙,姜子牙曾在磻溪垂钓。

⑼“一下”句:谓姜子牙一离开隐居时所乘的渔舟后便追求名利去了,再也未回当年隐居之处。

【赏析】

第三首:俊美的山河、恬适的.生活当然非常美好,哪怕只是暂时与山河相亲亦使人流连忘返、不忍归去。然而山河的诱惑力毕竟不及名利来得更大,就连姜子牙这样年迈且号称有才有德之人亦为名利而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恬适无忧的隐居生活,更别说那些德才不如姜子牙的人了。飞卿此处既有对姜子牙“晚节不保”的惋惜,似亦有对举世皆浊的绝望。

篇7:渭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渭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注释:

1、渭阳:渭水北边,山南水北为阳。

2、路车:诸侯乘的'车。

3、乘:音剩。

4、悠悠:思念深长的样子。

5、琼瑰:次于玉的美石。

译文: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

有何礼物赠与他?一辆大车四马黄。

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

用何礼物赠与他?宝石玉佩表我心。

赏析:

《渭阳》描写外甥为舅父送行,赠送礼物表达自己的情意。古人说这是秦穆公的儿子送晋公子重耳回国的。诗中并无明证,但“路车”确不是一般人乘坐的车,可以知道“舅氏”也是一位诸侯。

篇8:渭川田家赏析-渭川田家翻译

渭川田家赏析-渭川田家翻译

渭川田家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田园写景诗,以很出色的写景技巧,写出了作者晚年的舒适心情。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作者晚年。其原文如下: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翻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字词解释:

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雉g(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g,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中心: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赏析:

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孙儿的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后世评价:

1、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2、明・王世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

3、明・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瓣香陶柴桑。顾云:“田夫”二句恬澹。又云:“即此”二句冲古。

4、清・王夫之《唐诗评选》: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5、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卷一:“真实似靖节,风骨各别,以终带文士气。”[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渭川田家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篇9:渭川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渭川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渭川田家

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一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翻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篇10:《题太公钓渭图》赏析

朝代:明代

作者:刘基

原文: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注释

1.璇(xuǎn)室:美玉装饰的房子。此处指商纣王的荒淫奢靡。

2.璜(huáng)溪:在今宝鸡市渭水之滨。相传太公望在此垂钓而得璜玉,故又称璜溪。

3.浮云句:轻视富贵之意。

4.偶应句:相传周文王将出猎,使人占卜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汝师以佐昌。”果然出猎时遇吕尚于渭水之滨。本句意为偶然间应合 了文王非熊的梦兆。

5.轩裳句:轩为车,裳为衣。轩裳指卿大夫所用的车与衣。本句说当太公官高位贵时,又像本来就拥有它们一样。

赏析

《题太公钓渭图》就是一首很好的写心言志之作,作为诗人本身,也常常是有意识地借题画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兴。巧妙地将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的描述之中,实为不可多得的题画佳作。

此诗是作者在鉴赏《太公钓渭图》时,触画生情而作。即通过反思姜太公在璜溪独钓以及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抒发了自己怀命世之才而不遇的忧思,同时,作者又以姜太公自喻,把自己的“草野自屏”生活看做是姜太公等待明君周文王出现一样。

姜太公,即吕望,字子牙,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人,曾在商朝却怀才不遇,年过六十时,已是满头白发,却仍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最终,在璜溪垂钓时巧遇明君周文王,辅佐周室修德振武,结果在武王剿灭残暴的商纣王朝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刘基在元至正二十年投奔朱元璋前,也拥有“负命世之才”的远大志向,却落个“草野自屏”的实况,这与姜太公的“璜溪垂钓”颇为相似。

第一句“璇室群酣夜”,看似在写纣王和妲己在鹿台好酒淫乐的“酒池肉林”场面,而实质却是淋漓尽致地鞭策元顺帝与亲信大臣等在宫中的“相与亵狎”、“丑声秽行”丑行。商纣王,即帝纣,好酒淫乐、性情残忍,沉迷于妲己的美色,夜夜欢娱,荒理朝政。“酒池肉林”便是商纣王“经典”的淫乐欢娱,即在摘星楼前设宴,令男女裸体追逐戏谑,同时在鹿台下挖两个坑穴,一个引酒为池,一个悬肉为林,令各嫔妃裸戏于酒池肉林,互相扑打。元顺帝,元朝末代皇帝,是一位惟淫是乐的皇帝。据《元史·列传·第九十二》载:元顺帝“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号所处室曰‘皆即兀该’,华言事事无碍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显然,在已经“草野自屏”的作者眼里,商纣王的鹿台“酒池肉林”与元庭顺帝的“相与亵狎”是无异的。同时,作者也因此巧妙地引出姜太公的“璜溪独钓”。

第二句“璜溪独钓时”,是写姜太公自入商朝择主不遇后,在璜溪垂钓的寒微生活。其实,姜太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实目的却是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让自己实现远大抱负的明君出现。而作者在写此诗时,也正是满怀“命世”之志入元王朝为官,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打击。于是弃官归里,过上 “草野自屏”的生活,意在与元王朝“决裂”。基于此,作者自然会由画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与姜太公的垂钓是如出一辙,于是用了两句来描写姜太公垂钓生活的心境。

“浮云看富贵”,意思是把金钱、地位等看得很淡薄;“流水澹须眉”,意思是做人要拥有像君子淡如水一样的情怀。这正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钓时心境真实的描述。其时,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向世人表白:自己过“草野自屏”生活的心态就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钓的那种淡如水的心境。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怀“济世”之才的人,同时兼有淡如水的君子情怀,往往都是一位建大功立大业之人。不容置疑,姜太公的情怀已经是作者认同的情怀,于是更进一步道出姜太公实现抱负的转折点 ——“非熊兆”。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便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君臣际遇典故——“姜太公遇周文王”。这则故事,在《六韬·文师》中有记载,大致为:周文王将要前往渭水打猎,临行前卜了一卦,卜辞说:“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后来在渭水边,果然看见太公在垂钓,于是前往与太公搭话,太公以博学的言辞使文王大悦。于是邀请太公坐同一辆车回西岐,并拜太公为老师。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是作者日思夜想的,怎能不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踌躇思绪呢?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叹——“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意思是姜太公的建功立业如果是天命所指定,引起了数千年后的我(作者)深深的思考。到这里,作者的意图已经是很明了,意思是:假如也和姜太公一样遇上一位明君,立下旷世之功,在数千年后,也将会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读诗至此,看作者,根本没有因为挫折而放弃自己要实现的、抱“济世”的远大志向,而是正在用适合中国历史的、淡如水的一种君子情怀,去洞悉所谓中国人的“轩裳固有”。

在元明际会之间,刘基的诗文可谓是以意蕴深沉而独树一帜,如果说刘基凄恻激愤、慷慨激越的经典作品主要集中在乐府的话,那么,类似五言律诗《题〈太公钓渭图〉》这样的写诗明志作品,便是刘基彻底醒悟,抛弃对元王朝的任何幻想,走上与姜太公一样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生活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

刘基(13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早年求学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 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坎坷仕途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 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助明开国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蛰居隐退

1346年(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1348年(至正八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并非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著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列传十六》),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篇11:渭川田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渭川田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一作: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一作:斜光)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麦田里的野鸡鸣叫个不停,蚕儿开始吐丝作茧,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至一作:立)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

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雊:野鸡鸣叫。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沒入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鸣叫。这两句是说,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

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篇12:渭上思归,渭上思归孟郊,渭上思归的意思,渭上思归赏析

渭上思归,渭上思归孟郊,渭上思归的意思,渭上思归赏析 -诗词大全

渭上思归

作者:孟郊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独访千里信,回临千里河。家在吴楚乡,泪寄东南波。

【《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题太公钓渭图》古诗原文及赏析

2.题汉祖庙翻译及赏析

3.《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4.王维渭城曲原文及赏析

5.卜算子·独自上层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6.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7.游子吟翻译及赏析

8.醉翁亭记翻译及赏析

9.观潮翻译及赏析

10.《游子吟》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渭上题其一》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