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

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

2022-08-02 08:21: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崔乂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

篇1:《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一)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4)不知其善也

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2分)

答案:

11、(1)即使(2)甘美(3)教(4)好处12、B

13、略14、略

篇2:《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旨:滋味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强

C.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D.学学半学:学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佳肴

虽有至道

B.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其乐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 D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的“旨”字解释为:味美。B相中的“强”解释为:发奋努力。D项中的“学”解释为:教人。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中的“善”字分别解释为:善良;优点。C项中的“其”字分别解释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他的。D项中的“是”字分别解释为:所以;判断词是。

小题3:

试题分析:“学学半”是教学相长之意。并不是“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篇3:《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原文大意: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练习题: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其此之谓乎大概

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篇4:《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虽有佳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篇5:《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

C、教然后知困

D、教然后知困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2分)

答案:

11、(1)即使

(2)甘美

(3)教

(4)好处

12、B

13、略

14、略

篇6:虽有嘉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 1

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 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法

1、“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2、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3、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2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采用花样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读,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第三环节、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

(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首先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及句子。最后由学生翻译课文。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觉得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

首先,师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小结: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 5

篇7: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类比说理的方

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我的导语是“同学们有句名言:《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学习新课:(约30分钟)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所学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根据探究过程中对教材的疑问,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延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设置了以下几个大环节:

一、 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简答文学常识,教师补充说明《学记》《礼记》文学常识。 2、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下列题目,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大屏幕展示自测题: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3、划分文章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我是这么分组的,小组划分就近原则,前后位六人一组,指定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师巡视,随时指导组内讨论,并适时参与其中。

5.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在这一步骤中我选择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大屏幕出示自测题: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有效组织教学。

二、研读品析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教师作总结。

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学生尝试分析,教师作总结。

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结合课文谈启示,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四、 巩固检测,指导背诵

1、完成研讨与练习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阅读学记《善学者》一节并完成3个小练习。

3、按照教师总结的数字版虽有嘉肴,板书,尝试背诵。

五、质疑问难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与智慧,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智慧。

六、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巩固练习题,熟背课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注重直观性、系统性,并集中体现教材的知识思想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个对偶句,3个关键词,2个观点,1个反问句,作总结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认识和设想,不足之处情大家批评指正,以便吸纳精髓,改进教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xx

篇8: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 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 、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 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 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 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 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 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 ,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篇9:虽有嘉肴测试题

关于虽有嘉肴测试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 .

(2)弗学,不知其善也( )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

2、下面句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虽有嘉肴》一文的中心句是。

【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1.虽有嘉肴教案

2.虽有嘉肴 导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3.《逃离》阅读题答案

4.阅读题及答案

5.蜂鸟阅读题答案

6.学画阅读题答案

7.蝴蝶泉阅读题答案

8.故乡人阅读题答案

9.登楼阅读题答案

10.野菊花阅读题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