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的月亮优美情感美文
“徴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故土的月亮优美情感美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故土的月亮优美情感美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 故土的月亮优美情感美文
故土的月亮优美情感美文
在中秋来临之际,感谢那些帮助过我和给我温暖的恩师和朋友,当然也包括那些给我生命感动的一切路人,在我心里,您们就像那故乡的一轮月亮,时时照耀着我,时时温暖着我。
淡淡的风,吹不走沧海桑田;微微的云,抹不去萦绕指尖的思念。那,眸间片存的温柔,指尖淡留的余香,然是否就会像这半杯醉然沉香的老酒一样,在萧然而落的秋叶间殷殷起波痕、淡淡起涟漪呢?
暖暖的月光,黄土地上滞留的乡情,“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圆。”故乡的月亮呀,您就像那一棵棵开花的树儿。抬头,就能看到那满树的繁华;低眉,就能嗅到那一地的芬芳。年年中秋月儿圆,岁岁月圆人团圆。同是一片天,共赏一轮月。故乡的月亮啊,那一刹,我们千里若咫尺;故乡的月亮呀,这一刻,我们天涯共此时。
无论是在无人的路上,还是在这萧瑟的秋季。月亮的清香早已洒满了这来去的路口,朦胧的温情也早已在这醉人的月色中弥散着过往、恬淡着时光。那离乡的人儿、天涯的浪子,仿佛只要看见遇见这故乡的月亮,霎时沧桑漂泊的心儿就会倾时温润起来,就仿若那生命的重生、这隔世的重逢,这般那般清水涤心般的温暖和美好。我们微笑着遇见,微笑着与过往道别离。虽然,转瞬间,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亲情,不变的是乡情,不变的是咱那故乡的月亮。
也许,生命她本身就是一场旅行,因为一直感恩着,所以才会一直无数次的遇见您,遇见您故乡的月亮,是您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是您给了我头脑和灵感,是您让我无时不带着花儿的芬芳,是您无刻不让我镌刻在自己的生命里,永不褪色,就好像每一个片段就是一朵花瓣,每一瞬间就是一个永恒,值得珍藏,难以忘却。也许,只因您,您那故乡的月亮,您那我生命中最可爱的人。所以,我才这样一直珍藏着,珍惜着这淡淡的幸福、浅浅的温暖。
夜,静静的;情,暖暖的`。故乡的月亮呀,冷了,别忘了给自己加件外衣;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痛了,也别忘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不妨给自己下一个目标;跌倒了,不妨在伤痛中爬起,微笑着继续前行。这不为别的,只为您是那故乡的月亮,您是那故乡最可爱的人。
故乡的月亮啊,你看,你瞧,今晚的明月她圆圆的挂在天空,还有几朵灰白一直荡漾在她的身旁。她是那么的皎洁,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善良,那么的让人舒畅不已。也许,这正是因为有了月光的爱,月亮的情,这静静的山,高高的树,平平的田野,弯弯的小径,曲曲的小河,还有我们那些深深浅浅的村庄,才会在这朦胧多情的影子下面,渐渐的明朗起来,温润起来。
月光如水,花似焚香,微风徐来,故乡的月亮呀,似乎有着格外耀眼的光芒,使得每一条路儿都清清楚楚的在我面前蜿蜒出来。而此时的月亮呢,刹那间就仿佛像是从那树木、花草、巷子、乃至屋檐下的墙垣内滴滴微微慢慢的渗透出来。又好似那每一种事物在月光下,顿时有了自己的光芒,倾时有了自己的月亮。淡淡的,真好,真的很好。这光明虽不如阳光般温暖,但却一直温暖着心窝,滋润着心房,让我无时无刻不能从头到脚感受到、深深的体会到,这故乡月亮的浓浓温情,深深地爱意。
人生,是磨难在枝头被晾晒成的坚强,而故乡的月亮却在那坚强的路上洒满了点点清露,瓣瓣花香。橙橙月光,徐徐清风,一年一度一中秋,一朗一轮一明月。一缕花香,几点清露,轻扰心间,滑过指尖,余留人间。感谢您,感谢您那故乡的月亮。
瞧,故乡的月亮今又圆,故乡的月亮今又有。借酒问青天,只可惜,我不是那蚕儿,吐不了那缠绵的丝,结不成那相思的茧,留不住这曾经天长地久的美好,但我却有一颗最真挚感恩的心,愿故乡的月亮越来越美好,愿故乡的月亮幸福万年长。
篇2: 守候故土情感美文
守候故土情感美文
我好像很久很久,没有从家门口那条小路一直走,走到让我生根发芽的这片土地。
很多年前,我还小,常常坐在爷爷的箩筐里,从一片贫瘠的土地到另一片土地,种一田麦子,或是收一箩筐稻子。爷爷的肩膀,好像不似当年,那样的伟岸。这片土地,也不似当年的贫瘠,可也没有当年的亲切。好像风和树,都变得陌生,水也不再清澈。那挑水的河边,那抛锚的码头,至今唯剩下一堆乱石和一个险滩。
仿佛从一个冬眠期里面醒来,我就离开了爷爷的臂弯,离开了挑夫和箩筐,离开了在扁担的一头荡秋千的快乐。大机器的时代把每一次播种和收获都变成了独立又模式化的栽种和收割,那稻草垛里的游戏,不复当年。寂寥的旷野里,生命变得单薄,无所依附,大概也是因为没有故土的血液滋养。我也只是在一个辗转难眠的夜里,突然发现,这片土地,不够肥沃,我却爱得深沉。不愿冰冷的机械主宰我的麦田,不愿远走的人们,忘记这故乡的山和水。
尤记得很多年前,我喜欢和爷爷奶奶一起去田里,去地里,或是看看他们的劳作,或是从田垄里找一些甘甜的草根。但那时,我虽有心,却帮不了爷爷奶奶。年纪渐长后,反而不愿意跟随他们了,这些年,常常在外,竟然忘记太多。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我愈来愈辨别不了这土地是否贫瘠,是否肥沃?更找不到那甘甜的草根。
心中怀着对过去的想念,我从弯弯的小路上,寻找一些根。发芽的草籽被一g黄土覆盖,也就不惧冬日的霜雪。仿佛我回到这破旧的老屋,因着一团火,也就不怕孤独。我同奶奶说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奶奶却说:“我们都该是安土重迁的人,不是不能离开,是不愿意离开,一辈子的情都在这里了。”原来是因这片土地值得留念,才会不愿离开,尽管它不够肥沃。
有多久,没有被这淳朴打动?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太容易让人忘记自己的根。我的根,原就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也就养育了并不出色的我,但我却还是被这平凡的故事感动,为这贫瘠的土地辗转难眠。我这双手,注定和泥土在一起。翻开的土地,落下的种子,镰刀割破我的手指,我让血液去滋养我的土地。来年发芽的种子,开一片繁荣的花田,等秋天的阳光落进这丘林地带的贫瘠山坡,我收获我一个人的果实。甜的草根,红的地果,金黄的稻穗,爷爷奶奶脸上岁月的刻痕,都是我收藏的.宝藏。
然后在一个寂寞的漫长的冬天里,我就去山坡上种一片麦子,倘若有一场雪,那就最好不过。我去那挑水的河边,舀一瓢悠悠的水去灌溉我种下的麦子,我等它长出绿绿的叶子。守着麦田,我从褪色的记忆里找出每一次收获的喜悦。山坡上的风吹乱我的头发,我就戴一顶稻草的帽子;风雪来了,我就穿上爷爷常穿的蓑衣。等到夜里没有人的时侯,我就坐下来写一首赞颂的诗。
当春天的风,
从我的一只手,
吹拂到另一只手,
吹过我的麦田,
我的故土,
我就留下来守候一片绿,
一片明朗的过去。
篇3:故土的苜蓿经典美文
故土的苜蓿经典美文
惊蛰过后的春雷滑过村子的上空时,大地的筋骨酥软了,阳气升腾,地脉喷涨,转眼间,一汪淡淡的新绿把村子包裹了,满山满洼野草吐芽,山坡上的野苜蓿便挤在野草丛中游春,攒劲向上长,奢望着扑入人们的眉眼,走进农家香喷喷的饭桌。
山坡是野苜蓿的地盘,这是前几年种草种树的成果。据说这苜蓿籽由飞机从天空中撒播的,但我不曾目睹这精彩的一幕。儿时,曾挽着竹篮和村里的一帮伙伴,钻沟爬坡的去掐刚探头露脑的苜蓿芽,来弥补因贫穷而尝不到新鲜蔬菜的味蕾。
人们说,苜蓿的营养价值高,其实并不然。苜蓿菜吃起来喷香可口,皆因加了清油,放了佐料。头道苜蓿嫩,二道苜蓿脆,三道苜蓿硬让人嚼不动,四道长茎成木杆割了喂牛羊,不小心牛羊也会胀肚丢命。
逢我掐苜蓿时,村里还没有种大棚的,吃不到时令的`新鲜蔬菜,唯有苜蓿是春天唯一吃得上的蔬菜,掐苜蓿成了村里孩子们的活计。邻居家的二蛋成了我掐苜蓿的联手。每天放学后,我和他手挽竹篮,每人叼一块白面饼,边吃边奔向家背后的阳洼山,爬坡攀坎地去掐苜蓿。二蛋的竹篮比我的竹篮大,尽管我动作利索,眼疾手快还是比不过他,他的竹篮总是先满。
那时,我们经常吃的是苜蓿饭,每晚母亲在案板上擀一张面切成菱形小方块,和沸水中煮熟的苜蓿一同下锅中,即节省了面又调节了饭的香味,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地享用来填饱肚子,家中来客煮一碟苜蓿菜浇上清油,炝点葱做为凉菜来招待,而我眼睁睁地咽着口水,巴望客人留点剩菜,客人走后一扫精光。母不常做苜蓿凉菜,其因在于节省清油。掐过头茬,二茬的苜蓿芽,娃娃身材老汉脸,叶大干粗,那杆硬邦邦的如木柴棍,嚼在嘴里咬不碎,人们用来做浆水菜,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
如今,故乡的满山满坡长满了绿油油地苜蓿,也很少看见人们挎竹篮去掐苜蓿了,因为村里家家户户置有一方小小的暖棚,一入春就能尝到各种新鲜时令的蔬菜,但苜蓿的味道依然让我流连忘返。
篇4:故土情优美散文
故土情优美散文
我忘不掉那条柳荫下的小河,永远,永远,如云长飘在我脑海的天空,如丝久牵于我心中梦里的情怀。几十年过去了,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生风雨和世事沧桑,那条小河却像刻在了我的骨头里,贴在了我的脑屏上,难舍难忘!
江村是河南扶沟县最北边的一个乡镇。江村小学位居乡镇的南头,那条小河就在离一排教室不足50米的南边流过。我的小学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小河的流水潺潺流淌,那是伴随我成长的音乐。河中的小鱼随波撒欢,那是逗我开心的朋友。春秋的细雨滴出水面上密密麻麻的水涡,接着幻化出一圈圈涟漪。夏季的大雨泼下来;浑浊的河水东冲西撞地流去,使我想到了黄河。
我忘不了那年四月发生在小河里的故事。那天下午下了第二节课,我擦完黑板,便听到外边有人喊着:“走,抓鱼去啊!”等我到了小河边,尕娃、二愣和臭蛋几个已经扑扑腾腾下到河里抓起鱼来。这种情景使我好不舒服。我喜欢那些鱼,它们在水里摇头摆尾,撒欢跳跃,小河就是它们的家。它们畅游时那灵活美丽的身躯,也给人类带来了乐趣。鱼不打扰我们,我们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伤害它们。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大步走到小河边,大声吼道:“尕娃,二愣,你们在干什么?!”尕娃手里正握着一条小鱼,听到吼声,他便直起了身子。跟着,二愣、臭蛋也住了手。看到他们住了手,我便放低声音说:“尕娃,你们想想,如果我们是鱼,鱼是我们,我们正在水里畅游,他们来抓我们,我们会有什么感觉?”我看到他们败兴的样子,但尕娃还是招呼二愣、臭蛋上了岸。他们平时的成绩比我差,我便抽出时间帮助他们。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小河的风景全仗两岸的垂柳。春天,经过寒冬的`柳枝返了青,鹅黄色的嫩芽你争我抢地向外窜。眨眼间没几天,一个个纯真顽皮的孩童便长成一位位成熟爱美的少女。垂柳的丝绦像披风,如裙袂,似发辫。清风吹来,她们悠然飘舞,千姿百态。她们把我们当邻居,当朋友,为我们遮阳施荫,遮风挡雨。烦闷时,我们在树荫里散步;炎热时,我们在树荫下读书;下课时,我们在树荫中嬉戏。
垂柳也是小鸟的乐园。最常见的是朴素活泼的麻雀,它们叽叽喳喳,跳枝穿叶,即使到了雪压干枝的寒冬,它们也不忘飞到干枝上和垂柳做伴。偶尔也有穿着彩衣灵巧美丽的百灵飞来。它不像麻雀那样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而是偶尔叫几声,声音清脆而别致。和麻雀相比,百灵显得高雅而含蓄。
人啊,生灵之鸟啊,享受了大自然,也该报恩大自然,呵护大自然啊。
我常常叫上米大亮在柳荫下复习功课,有时自己默看,有时互相提问。
到了五、六年级,我和米大亮是班上的尖子生。论考试成绩,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不知何故,他知道我得了第一,脸色就有点不自然,红一阵黄一阵的。其实,我也和他一样,听到他得了第一,我至少有两天情绪不高。当时找不到原因,长大成人踏上社会后,才悟到这是不服气。
不服气既含有自尊的成分,也含有嫉妒的味道。其实,不服气,虽然有点狭隘,但也可产生动力,这就是不满现状的一种竞争意识。但我主张互利双赢的竞争,反对损人肥己的恶意竞争。
后来我到了大西北的天山脚下,先后任工人、职员、教师、杂志社主编、出版社编审。米大亮到了县城,先后任广电局局长、政协文史委主任、人大办公室主任等职。当我得知大亮的事业发展和能力时,我才是一名普通教师。想想大亮,我深感惭愧,并由衷地为他人生路上的坚实足迹而高兴。1969年四月,我给大亮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这首诗:。
赠大亮
十年两地都萦肠,利箭是君我瞎忙。
少小辩论可竞口,成人游水各划桨。
冬来春去我蹉跎,力博浪推君绩煌。
好友天涯几得聚,天山空望云飞扬。
,我赴北京出差,返疆途中路过河南,便迫不及待地到了江村镇。那天,天空的脸阴沉着,风把地上的尘土、纸片和杂物吹起好高,迷得我睁不开眼。过了一会儿,我感到脸上凉凉的,好像要下雨了。我把手提箱寄存到一个饭店,就打上伞,放开步子往江村小学的方向走去。
多年未回,江村镇变了样。申老师她父亲开的卤鸡店不见了,校墙外张大爷的烧饼炉也没了踪影。街两旁的建筑物不算高,但都没了原先的模样。我问一个年轻人江村小学在哪儿,他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又问一位老大爷,他似乎是耳背,我嗓门再大,他只是摇着头。我只好按照原先的记忆往南走。可是我一直走出江村镇,才知我走过了好远。于是,我又折转回去。
我的母校——开启我智慧之门我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江村小学和那条岸柳掩映伴我成长的小河,你们在哪里呀!我没有奢望,哪怕只让我看上一眼,看看我的班主任李健吾老师,看看米大亮,看看尕娃、二愣和臭蛋……把我的少年记忆和年近花甲的我链接起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一边向北走,一边使劲儿往右看,因为我的母校就在右边啊。可是,横走竖走,就是不见小河的影子。我不禁纳闷和伤感。
就在这时,我忽然听到一个声音:“芳清——!”
我转正身子往前看,一个中等身材红脸膛的老人迎上了我。
“芳清,你不认识我了?”
“你是……?”
“我是国忠啊。”
“啊,变了,变了呀!你不说,我还真认不出你来了。”我亲切地握上他的手,“你的眼力好啊,居然还能认出我来。”
“你不但是我们班的尖子生,还是我们班有名的小帅哥呀。你那双浓眉大眼,一看就知道是你。”
老同学见面,亲如兄弟。他要请我下馆子吃饭。我说谢谢,但还是尊重我的膳食爱好吧。他没有忘记我最爱吃的是烧饼和胡辣汤。我们边吃饭边聊了很多。提起班上同学的状况,他也说不出几个。是啊,毕业后或继续求学,或奔走生计,天各一方,难知细里啊。他告诉我,学校的房子多少年前都已拆掉,盖成乡政府了,小河也改道不见了。他还告诉我,米大亮在县里居住,任县人大办公室主任。李健吾老师因受不了被整的精神折磨早已仙逝了……
我听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李老师为人善诚,才学丰厚,诲人不倦,关爱学生。那时我家境贫寒,买不起帽子。冬季他怕我冻头,便特意送给我一顶海蓝色的学生帽。我深受感动,这不单单是一顶帽子,而是深厚的师生之情啊。
国忠说,新的学校在镇西南郊。我和他一块去浏览了一下,便匆匆离开了。
我的母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江村小学和那条由垂柳掩映的如梦如幻的美丽的小河,你们虽然销声匿迹了,可你们却永远不会从我的记忆中消失!
那时我去了一趟县城,见了大亮,久别重逢的亲切情景自然无以言表。我让他招集在世的老师和能通知到的同学,到县城聚会。当然由我做东,以表达我对久别的老师和同学的思念与敬意。这是一次难得的永留记忆的聚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只教过我们一个月的申秀云老师也在座,她还是那么白,那么丰满,齐耳短发甩一甩,还是那么有精神。她说她参加这个聚会有点不好意思,她说:“芳清,我只给你们教过一个月的课,你还把我请来……”
我敬重地看着申老师,说:“申老师,你就是只教过我们一堂课,你永远就是我们的老师。”
哪知我这句话把申老师感动得直流眼泪。
晚上,我在县宾馆的客房里,久久不能入睡。我隔窗望着夜空中的明月,想想天各一方的老师、同学、亲人、好友,感慨不已。
难忘的故乡情啊!
篇5:回故土优美散文
回故土优美散文
记不清多久没有回故乡去,要不是母亲打来了电话,我都没有动身回去看一看点念头了。故乡离古镇并不太算远,当初毕业分配到这个古镇,还是我自己要求的。古镇名声很远,贤人的故里,也算是给足了古镇人的面子。
端午节到了,也应该回去看一看年老的母亲以及年老的故乡了。但对于我来说,故乡并不应该算年老的一个人,还相当年轻,只是被改制的灰尘衰老了容颜,才如此憔悴与苍老。同行的还是最小的'妹妹,一路上只听见她在叨叨唠唠,话题离不开那些家常。
走过好长的公路后,就要过一座小桥,那里可以通向故乡。狭窄的桥仅可以容纳一辆汽车通过,要是遇到了另一辆,只能彼此通融一下,否则,只能堵在一起的,谁都别想先走的。一过了桥,仅需几分钟,就能够开到村子的后公路上去,那里只有一条小路通向村中去。
可喜的是此条后公路加宽了,向车外望去,多了的不只是绿色,也不只是一片广阔的田野,而是新砌的别墅,是一座新一座的楼房。
一眼望去,看不到几个人在田中忙忙碌碌的。偶然可看到的人,也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做着农活。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了自己年老体弱的母亲,是不是也在田野中忙活呢。
母亲虽说快八十的人了,要不是真的衰老了,还要继续种田,不肯把田转给他人去种。一点闲地,地角,以及屋子周围的空地,母亲还是放不下,起早带晚地忙活着,希望借此得些收益,也好减轻子女的负担。
我们兄妹四个各奔了东西,都不在母亲的身边。母亲这般辛苦和劳碌,很让我和妹妹们过意不去,也不放心她一个人留在故乡,多次请她,离开故土到古镇去,都未能如愿。她挂在嘴边的话:“去你那里做什么,要是真的老得做不动了,走不动了,再去也不迟!”
走进了村子,依旧是先去了舅舅家,把从古镇打来的肉送给了他,然后,快步地走向村子的南面去。一路上遇见了几个老人,他们要么在晒麦子,要么就在忙着家务,见到了我们,都笑着问候。
走了几十步,就到了兄长家的门口,小妹妹抢先一步走进了院子里,一眼看到了母亲,自然是笑着叫起来。母亲才从田里回到了家中,正在忙着晒菜籽和蚕豆,一听到叫声,就急切地直起了腰来,赶紧问:“你们家来了?小杰也回家来了?快坐下歇歇!”我们一边叫她多休息,别太累了,一边又把带来的肉、肉元和蛋放到了屋子的桌上。母亲看在眼里,急忙说:“你们就瞎用钱,也不省省?”
望着母亲在忙碌,我甚感内疚。想来自己一直漂泊在外,在古镇上也难得回家一次,真的苦了自己的母亲。虽然心里想着早一点退休,希腊趁着母亲在的时候多孝敬一点,但又不能够如愿。过去还经常地踏着自行车来去,如今有了汽车,身子却懒了,来家次数也少了。
子欲孝,而亲不待。到那个时候,再去后悔,已经是来不及了。父亲走了十几年,母亲也七十七了,如果不及时地去照顾去关心,再过十几年,想要找个机会孝顺,也是不行的了。因此,我要多抽一点时间常回家看一看,多陪一陪母亲!
【故土的月亮优美情感美文】相关文章:
2.故土现代诗歌
3.镜花水月情感美文
5.今生缘情感美文
6.曾经情感美文
7.年少情感美文
8.一角情感美文
9.情感美文 岁月
10.痛苦情感美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