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摊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希望您能喜欢!
篇1: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
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个世界是有些共同的东西的。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
篇2:美文片段品评绝招
美文片段品评绝招
我在教学《绝招》一文前,胶尽脑汁地想了好几种导入方法,但总觉得不尽人意,因为我想用我所拥有的绝招吸引孩子的眼睛。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计上心头。就用“转眼珠子”这个绝招吧!说起转眼珠子,还有一段小故事,由于我的眼睛近视,医生让我闲暇时间里多转动转动眼球,让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也不会转,说是转眼珠子,倒不如说是转动脑袋瓜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练得比医生还要好,现在就更别说了,我一转眼珠子总会引来一阵笑声,因为转得实在太快了。用这个“绝招”的目的有二:一是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嘛;二是这个“绝招”与书中的绝招有不谋而和之意,能告诉孩子绝招是练出来的,并且是对自己有用的。于是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入的:
(对话:)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眼睛,谁能说出老师的眼睛与大家眼睛的不同之处?
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我的眼睛,然后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1: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师:看来你抓住了老师眼睛的特点来说了,你观察得很仔细。还能从其他方面观察吗?
生2:老师戴着眼镜!
师:是啊,老师和大家的眼睛的不同之处就是戴上了一副讨厌的眼镜,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拥有一个绝招,想看吗?
(孩子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大声嚷嚷道:想,想,想!)
师:不过在看老师表演绝招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指令让你的眼珠子在你的眼眶里转动起来:左,上,右,下
(说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的脑袋转得也越来越快。)
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始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其实老师刚开始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
就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我的导入,他们一定会知晓绝招一定是对自己有用的,一定是练出来的。我相信课下孩子们一定也会积极地去练一项属于自己的绝招。
篇3:美文《心里的百合花》品评
我家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杂草,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般的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个这个念头,百合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的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接出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很不清香,他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他们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的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朵,我要开花,是为了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的风景,这时候,野草和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的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花自己知道,那是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里,千里迢迢该来欣赏百合花,虚度奥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流泪,那里被称为百合的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记着地一株百合花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我们的存在。
[美文品评]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很高的山谷里,有一棵野草和一株百合,百合诞生时和野草长得一模一样,可百合心里知道它不是野草,别的杂草以为它在痴心妄想。可百合并不是这样想,它等待开花的这段时间,听惯了野草的讥笑。
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它的种子飘落在山谷里,到处开满了百合,但它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百合花的品质值得我们欣赏,因为它是一朵花,它的一生就是开花、结果。不论别人怎么评论它,它都不会放下自己一生的责任。
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样的品质是多少人所没有的。当你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别人遭到嘲笑时,有的人会不再提起自己的愿望,而有的人会说:只要我现在努力,以后就一定会实现我的愿望。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学习百合花不怕别人讥笑的精神品质,勇敢地为梦想努力。
篇4:美文品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美文品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不知不觉,春风已经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近了我们,近了!近了!我仿佛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不光
是我一个人,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感受到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看!桃花、梨花、迎春花……像比赛一样竞相开放,那红的像火、黄的似霞、白的'如雪,真是繁花似锦,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馨香迎面扑来,让人陶醉。细听,蜜蜂们已在辛勤地工作,嗡嗡地飞来飞去。蝴蝶也不甘寂寞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春江水暖鸭先知”,小鸭子在水中快活地嬉戏,感受春天的温暖,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站在电线上休息,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个“小音符”与“五线谱”组成的一首悦耳的乐章,歌唱家--黄鹂小姐,在树上用自己美丽的歌喉唱着这首交响曲。
杨柳姑娘披着长长的头发在春风中婆娑起舞,那美丽的舞姿,那轻盈的步伐,仿佛要飞起来,清澈平静的流水倒映出她多姿多彩的身躯,岸上的绿草和鲜花都倒映在水中,水底仿佛是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一年四季在于春”,这春天的日子多美好啊!早晨春光透过树梢,洒在五光十色的画檐,湖面上红绿相映的倒影随着微波荡漾,和三三两两的小舟构成一副极美的画图,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句:“春天,真美啊!”
【美文品评】
文章通过对诗词和谚语的解读,对春天展开了一系列细致柔美的描写。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副美妙的春光图。如多处运用了拟人手法,“蝴蝶也不甘寂寞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歌唱家--黄鹂小姐,在树上用自己美丽的歌喉唱着这首交响曲;杨柳姑娘披着长长的头发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让人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篇5: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1、揭题
2、齐读
3、这句话从哪儿得来的呢?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小组合作,组长组织学习生字和检查小组成员掌握的情况。
3、汇报:
①(出示卡片)派代表读,正音,说说记住字形的方法。
②指名读,给生字找找朋友。
4、说说这句话是怎么得来的?
三、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段,简介当时毛主席是在农村生活,指挥八路军作战的。
2、自由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①汇报,师板书:挖井的原因
②出示句子: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体会毛主席事事为百姓着想、和乡亲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崇高思想。
3、齐读第三段,理解最后一句话。
4、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毛主席关心乡亲们,乡亲们想念毛主席。)
五、布置作业。讲故事
1、你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
2、让爷爷奶奶也讲一个有关老前辈的故事给你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音,认清字形,练习书写。
2、完成课后作业“我会读”。
教学重点:练习书写。
教学难点:完成课后作业“我会读”。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电脑课件的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爷爷奶奶讲了一个关于谁的故事。
二、指导书写
1、观察字宝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忘、想、念”三个心字底的字,讲解要领。
3、学生尝试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字词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理解意思。
2、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延伸
1、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2、开展讲故事比赛。
四、作业布置。写完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习“忘、挖、井”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六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毛主席事事为百姓着想、和乡亲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毛主席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篇6: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知道毛主席关心乡亲们的吃水问题,为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乡亲们为了不忘毛主席的恩情,在井前立了石碑。要激发学生热爱领袖的真挚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立石碑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1、揭题
2、齐读
3、这句话从哪儿得来的呢?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小组合作,组长组织学习生字和检查小组成员掌握的情况。
3、汇报:
①(出示卡片)派代表读,正音,说说记住字形的方法。
②指名读,给生字找找朋友。
4、说说这句话是怎么得来的`?
三、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段,简介当时毛主席是在农村生活,指挥八路军作战的。
2、自由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①汇报,师板书:挖井的原因
②出示句子: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体会毛主席事事为百姓着想、和乡亲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崇高思想。
3、齐读第三段,理解最后一句话。
4、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忘 想 念”
1、观察字宝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忘、想、念”三个心字底的字,讲解要领
3、学生尝试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巩固字词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理解意思。
2、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井 乡 面”
1、重点知道“面”
师写,生观察笔顺
2、学生尝试写,师巡视指导
三、、延伸
1、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2、开展讲故事比赛
吃水不忘挖井人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古今品评《赤壁赋》
古今品评《赤壁赋》
【古人品评】
以江山无穷吾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歔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以吹箫和歌声中引入,则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迭而出,则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
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予怀,引出客萧,复从客箫借古吊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余诚《重订古文释义初编》卷八)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所以然而然,岂惟地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畅遂也。
──(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引方苞评语)
──(以上转载于《语文学习》 11期)
【今人鉴赏】
本篇以赋体常用之主客问答形式,发抒观感。主客所云各有不同,其实代有了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为青春虚度而慨叹;一是以“物与我皆无尽”的庄子的观点来故作旷达。不过是苦中作乐,尽情享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诗句)的眼前景物,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是消极的,但也是一种消极的抗议。他不向政敌屈膝,硬是要活得快意,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仍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文笔优美,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表达了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自是佳作。──(摘自《古文观止》 岳麓书局出版,08月版)
“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月秋夜的欣赏,举酒诵诗的举止,都分明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这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景激发出的胸中情,作者的主观感受初见端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感情激荡,不能自己,则鼓飞起想象的翅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游人飘飘欲举,登临仙境。这里,感情色彩显然加浓了。想象的运用,升华了感情,由淡勾轻彩而甚于重彩浓墨。──(摘自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全篇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运用了主客对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但已不是简单的借设问以说理。主客间的长篇对话,实际上是苏轼自己的心灵独白,展示了他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首先写苏子陶醉于清风明月交织而成的江山美景之中,逗引出“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写“客”对曹操等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写“苏子”从眼前水月立论,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这里,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摘自王水照、崔铭主编:《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透露出来的。《赤壁赋》就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还是“排遣”或是飘渺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摘自李泽厚主编:《美的历程》)
篇8:品评李白书法
品评李白书法
李白被历代文人誉为“诗仙”,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
李白他的诗激情奔放,气概冲天,是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大音,世称“诗家天子”。然对他的书法研究,偶见国内寥寥数篇言论,远不能彻底解读李太白在盛唐书坛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希望通过零星的材料,深入探究他的书风与书性,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与杜甫合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生于中亚碎叶城。四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李白生性豪放,喜游历,好交友。二十岁只身出川,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应山。后居太原、长安、济宁时创作了大量诗篇,遂誉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举荐被玄宗召入宫中,供奉翰林。后因权贵谗言,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被排挤出京,在江淮一代盘桓。安史之乱次年参加永王李幕府。不幸因李与肃宗争夺地位兵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近贵州境内)。幸途中遇特赦。晚年漂居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李白一生经历,可谓怀才不遇,飘零不定,虽受帝王赏识,却始终没有介入政治的核心,其个性飘逸放旷,且率直纯真,好友知音颇多,诗文誉满九州,为后世所推崇。
李白的书法成就因其诗名远盛而不为人注意,其实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诗书皆然。唐孟綮《本事记》中描述:“玄宗名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后八字充分表达了李白擅书的情景。黄庭坚在《山谷内集》卷二十六《题李白诗草后》中说“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由此可见李白擅长行草。至晚唐及宋时,人们以得到李白的墨迹为荣。“李翰林墨,人争宝之”。正因此,宋时有一制赝专家葛蕴(字叔忱)曾借李白之名作假。黄庭坚《山谷集》云:“李翰林醉墨乃葛叔忱赝作,以尝其妇翁诸苏,果不能别。葛叔忱翰墨迹亦能度越诸贤。”实际上,李白草书来自张旭一脉,深得张氏真传。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说:“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受张旭的影响,李白的书法品位较高,才气、豪气、仙气聚于书作中。世传李白擅舞剑,随歌随舞,作书时、击剑时的豪壮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地聚于管锥毫尖,写出书作字字豪壮,凛然之气,不可侵犯。“我本楚狂人”的豪言加上性格“落落不羁束,喜与酒徒纵饮”(《宣和书谱》语),使其书法神气皆备。李白云游访道,乐此不彼。“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这种更寥廓、更自由的精神境界对于书法所起的通补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和唐代草书大家贺知章的关系尤为密切。《送贺宾客归越》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与张旭的诗文《猛虎行》中云:“世人每道张旭奇,胸藏风云世莫知。”由此可见,李白与他们俩亦师亦友,时下交往中经常论及书法。看来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应该是受张、贺二人的共同影响。即便如此,以李白出众之才,亦必不肯拘拘于某一家数。其师法张、贺,当是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以己意己才发之。
李白流传后世的书迹极为稀少。《宣和书谱》录入的只有五帖。行书帖《太华峰》、《乘心帖》和草书帖《岁时文》、《咏酒歌》、《醉中帖》。另外有《访贺监不遇帖》、《送贺八归越帖》、《与刘尊师帖》、《月下帖》、《楼虚帖》、《天若不爱酒帖》、《处世若大梦帖》。碑刻方面有《天门山铭》、《象耳山留题》(见于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以及历代法帖重摹的碑刻几种。可惜,这些都没有流传下来。而今我们能见到的唯一墨迹珍本就是《上阳台帖》。
此帖草书五行25字:“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宋时入内府,有宋徽宗题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高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白麻纸卷装,历代书画论著如《吴氏书画论》、《装余偶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集》、《石渠宝笈初编》等书都有著录。
据考证,此帖写于开元至天宝初年(公元724744年)之间,太白初入京师任职翰林期间于唐宫“上阳台”写下。时年太白四十初度,英伟练达,精力充沛,与贺知章等文臣相邀,登上阳台。凭栏远眺,感盛世之实,兴致盎然,于是挥毫成书。统观全帖二十五字,用笔纵任自在,婉转流畅,自然道利, 快疾美健,字字苍劲骨立,姿态万千。帖中偶见颠草那种逆笔涩势、连绵加绕,体态奇峭狂放之神韵。然全帖笔力雄健,字体大小错落。随意所之,不拘泥笔墨旧道,而恰似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观全帖气势超迈,飘然潇洒,时时隐见太白那种直欲脱却旭之藩篱另辟蹊径的创新之气。这与元代郑杓《衍极》所说的“太白得法无法”相吻合。宋徽宗曾赞誉“字画飘逸,豪气雄健”,元代张晏也赞道:“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高出尘寰,得外物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此作引首有清高宗弘历题签“青莲翰墨”字样,此帖的前面有赵佶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帖末有精美跋文:“常作行书‘乘心踏月,两人酒豪,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李白的才情和气质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令人称颂的高度。明代书论家丰坊在《书诀》中论到题署时说:“颜公为优,太白次之,君谟又次之。”可见李白能题署大字,并且其艺术水平仅次于善作题署的颜真卿,而比善作题署的蔡襄还高一筹。据传河北蓟县名胜独乐寺的观音阁题额款署被认为是太白真迹。
李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在唐代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白和张怀推动了盛唐时期独立书风的形成。从太宗到武周时期,书坛一直被崇王之风统治者。张怀的.《书断》面世直接将矛头指向孙过庭。李白于天宝年间五载所作《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高唱出了“兰亭雄笔安足夸”,首次以轻蔑的口气否定了众人眼中的偶像王羲之,继而在《草书行歌》中喊出:“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李白和张怀联合打倒了在李唐书坛飘扬了一百多年的王羲之这面大旗,显现出独特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建立盛唐新书风奠定了基础。稍后的怀素、韩愈也批评王羲之的书法俗不可耐。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人打破了初唐以来对王羲之的迷信和崇拜为,为树立了艺术创新的观点,以开创新的书风时代为己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白对书法更大的贡献就在于将诗歌与书法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唐人树立了“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楷模。同一时代的杰出诗人王维将诗歌与绘画融汇在一起,为后世树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典型。唐宋以后,我国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由单项发展走向合流并进。诗歌、绘画、书法、篆刻进一步融汇在一起,成为我国知识阶层抒情达志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审视的话,李白和王维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性的。
篇9:临江仙注释及品评
临江仙注释及品评
临江仙①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③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多咏水仙。故名。后用作一般词牌。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品评】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相关文章:
10.《滕王阁序》文章品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