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
“双黄茄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
迟来的经典,这部《英国文学史》是梁实秋在七十高龄之时以七年之功写成的皇皇巨著。在这部时间跨度达八九百年的文学史中,我们有幸得见梁实秋先生逐一翻译的英国文学作品,他略带文言色彩的文笔,知人论世的点评,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在一个经典令人望而生畏,被当做摆设,或弃之案头受冷落的年代,新星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梁实秋先生的《英国文学史》。这部大书,和梁实秋先生翻译的莎翁全集一起,是梁实秋先生晚年最主要的学术工作。只可惜长久以来,听闻者多,得见者少。
本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由台湾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出版,也曾收录于多卷本的《梁实秋全集》中,坊间早已难觅踪影。后由时任新星出版社副主编刘雁女士多方辗转,联系上梁实秋著作大陆版权继承人,梁先生长女梁文茜,历经曲折后才推出这一重磅著作。
面对这部大书,首先想起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实秋和鲁迅两位现代文学巨匠的那场笔战。站在今天,回望历史,看大师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路向与命运的变化,也难免生出一些感叹。现在看来,这场争论更多的不过是意气之争。
以鲁迅先生之眼高,梁实秋这样曾留学海外,秉承古典浪漫的文学观,与政治与阶级观念保持着一份自然的疏离的文人,大概是难入其法眼的。同样,鲁迅也批评过林语堂和施蛰存。
他曾劝林语堂与其提倡幽默小品,不如好好翻译英文名著,并将在五四风潮后提倡青年读些《庄子》《文选》,却难免年少气盛,有脚跟不稳之病的施蛰存斥为“洋场恶少”。但鲁迅逝后,梁、林、施三位先生均在自己的`园地里扎实地做出了足以为现代文学增色的贡献。林语堂晚年编著的英汉词典惠及无数学人,“幽默”的妙译至今流传;施蛰存于古典文学、碑帖方面用力甚精,著作可观。
而三位中最为著名的梁实秋,一生留下了两千万字的文字创作,更是一人完成了莎翁全集的翻译,这部《英国文学史》即是在七十高龄之时以七年之功写成的皇皇巨著。“迟暮之年,独荷艰巨,诚然是不自量力。历时七载有余,勉强终篇,如释重负。”他曾如是说。
梁实秋先生早年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重要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曾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代表人物备受批判。
姑且不论这种批判,有趣的是,梁实秋先生在这本《英国文学史》中,并没有忽视时代背景对于文学的影响,于每章开头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普遍风气,这种写法于我们并无陌生之感。
从广义上说,文学自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但却不能因此忽视其相当的独立性,某一时代产生出的文学并非只是时代的附庸,而伟大的作家如莎士比亚,绝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梁实秋先生这种貌似折中保守的写法,实在是源于学者身份下的一份客观与严谨。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文学史须注重事实,如果读者对所论述内容并无较多的了解,则批判意见自然显得漫无边际,无所附丽,并不会使人真正受益。因此,梁实秋先生并没有特意以一套史观,一种理论来统摄全书,以成一家之言,夺人耳目,而是谦虚地称这部文学史可以归属在“教科书”一类,“注重的是事实,而非批评”,并无意在书中事先代读者对作家作品作了评论,表达自己批评的意见,而是让文学回归文学,回归经典,用最诚实的笔墨写这部宁静的大书。
在经历了数十年文学与政治捆绑纠葛的中国,文学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在今天,读到梁实秋数十年前,于远离政治风浪的海峡对岸写成的这部文学史,有心的读者当有一份“迟来的相遇”之感。
于是,在这部时间跨度达八九百年的文学史中,我们有幸得见梁实秋先生逐一亲自翻译的英国文学作品。略带文言色彩的文笔,知人论世的批评,读这部书,说是接受一次珍贵的文学启蒙亦不为过。
而读者也可凭借这场文学盛宴了解数百年来英国历史文化的流变,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土人情,更不必说文人与政治微妙复杂的关系,文学和时代的悖谬与投合……
遗憾的是,本书所展开的英国文学之旅戛然而止于二十世纪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不知是梁先生因年高而精力难为,还是有意与光怪陆离的二十世纪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说“对这相当长的一段文学历史总应有个交代。这一缺陷如何弥补只好有待于来兹了。”
(书评人:王光灿,来源:新京报)
篇2: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简介
一、岛上早期的人
最初英格兰不是一个岛,是和欧洲大陆相连的。纪元前二十万年左右即有人迹,那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最后“间冰期”的人类。他们是矮小的猎者,在辽阔苔原上游荡。到了纪元前一万年左右,英格兰开始有了如今的'岛的形式。后来肤色较黑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从北欧移动,他们是游牧民族,驱赶着牛群,挥动着战斧,大约在纪元前二千年左右即已横行于英格兰。
纪元前二千年代之初,法兰西及低地国家的人入侵,不列颠的铜器时代于焉开始。这些人说的大概是一种印度欧罗巴的语言,是否即塞尔特语则无法断定。如今英国南部威尔特郡之骚兹伯来①平原上的著名的石柱群(Stonehenge)据说就是他们的遗迹。这些巨大的石柱高达二十一英尺,深埋地下还有八英尺半,有些两三根上面还留有巨大的楣石,全部排得整齐对称,外围列成一大圆形,气象雄伟而肃穆,相传是为了祭祀太阳神而建立的,最近也有人认为是推算日月蚀及天文二至点的装置。
从纪元前六百年左右起,塞尔特人一批批地涌了进来,这时候已到了铁器时代。这些塞尔特人主要的分为两大支:一支是高爱德尔人(Goidels),说的是高爱德语(Goidelic),亦即是我们后来所谓的盖尔人(Gaels),他们的语言亦即是所谓的苏格兰高地语(Erse)与盖尔语(Gaelic)。他们自称他们的国土为不列颠(Bretain),在爱尔兰与西部苏格兰尚有他们的后裔存在。另一支是不列宗斯人②(Brythons),说的是不列宗语(Brythonic),亦即是我们后来所谓的不列颠人(Britons或Cymri),如今威尔斯与康瓦尔等地尚存有他们的后代,他们的语言亦即我们所谓的Welsh Breton,Cornish语。Breton语通行于法兰西之不列颠尼(Brittany)。现在英国号称为不列颠(Britain),这个字就是从早期塞尔特人遗留下来的。
塞尔特人信仰多神,与希腊罗马人近似。他们的宗教名为督伊德教③(Druidism),督伊德(Druid)是魔术师之意。他们以活人为牺牲,祭祀他们的神祇。他们相信灵魂轮回之说,并且视橡树为神圣。古代塞尔特的文字流传到现代英文的有几个河名如爱汶④(Avon)与泰晤士(Thames),地名如伦敦(London)、约克(York),与坎特⑤(Kent),普通名词如篮子(bin)、颜色(dun)、孩子(brat)、鹤嘴锄(mattock)等,但为数不多。从盖尔语流传下的字,如沼泽(bog)、多(galore)、女孩(Colleen)、酢浆草(Shamrock)、槲鞭(Shillelagh)等。从威尔斯语流传下的字,如法兰绒(flannel)、燕麦粥(flummery)、蛆(maggot)等。从苏格兰高地语流传下的字,如族(clan)、阔刀(claymore)、葬歌(coronach)、舞(reel)、呐喊(slogan)、威斯忌酒(whiskey)等。
随后便是罗马人的侵入。
首先是朱利阿斯·西撒(Julius Caesar)①于纪元前五十五年和五十四年两次入侵,只是侦察侵掠的性质。八十年后,罗马皇帝克劳底阿斯(Claudius)②遣派普劳提阿斯(Aulus Plautius)大举进攻不列颠,先占领塞汶(Severn)与爱汶(Avon)河以南地区,后由其他将领逐渐完成其他部分的占领,全部征服的过程是由纪元四十三年至八十四年,历时四十年始将不列颠全部列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不列颠在罗马的军团翼护之下享受了三百五十年的和平,铺石的公路四通八达,繁荣的城市星罗棋布,高度的罗马文明改变了一般塞尔特人的生活状况。城市里的人多使用拉丁语文,乡村里的人则仍沿用古老的塞尔特语文。衰落的罗马帝国于三百一十三年起事实上以基督教为其正式的宗教,不列颠之拉丁化了的塞尔特人于是也信奉了基督教,后来卒于四六一年之圣·派特立克(St. Patrick)③把基督教的信仰带入了爱尔兰。
篇3: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简介
梁实秋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
七年之功成百万言巨著
大师晚年收山之作
美文式的学术经典
愉悦丰盈的阅读体验
知人论世
古雅厚重
如入宝山
国内首次单独出版
我在学校讲授过几遍英国文学史,累积了若干讲义札记,久已想加整理,编写为一部中文的英国文学史,病懒迄未执笔。曾经几度计议约集同道,分就篇章,合力以赴,但亦未能如愿。直到我六十五岁退休,以数年之力译完我久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全集》,到了七十岁左右才得开始全力编写这一部《英国文学史》。迟暮之年,独荷艰巨,诚然是不自量力。历时七载有余,勉强终篇,如释重负。
《英国文学史》可以归在教科书式的一类。注重的是事实,而非批评。我假想中的读者是一般喜爱文学而又想知道英国文学梗概的人。对于通晓英文的读者,我希望此书仍能多少具有参考的价值,研究文学应以文学作家与作品之认识为主,故此书对于各个作家之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之内容特为注意,或详或略的加以叙述。各个时代之背景则于每章之首略作说明。
篇4:英国文学史分类时期
英国文学史分类时期
English Literature started in the Middle Ages, experienced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the Renaissance, 17th century, 18th century, 19th century, 20th century literary seven times.
1. Old English literature
The 5th century:Epic <
The end of the 6th century:Bede <
The end of the 9th century:
2. Middle English Literature
After the first half of the 14th century, Middle Engl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eak.
Geoffrey Chaucer:<
3. Renaissance literature
In the 16th century there was a cultural activities competing sweetheart frequent p The Renaissance situation
Thomas More:<
Poetry has never been more active
Herbert Spencer:<
William Shakes beare:,<
4. 17th Century Literature
John Milton:<
5. 18th Century Literature
Daniel Defoe:<
Swift:<
毕业论文网 论文网
6. 19th Century Literature
Black:<
William Wordsworth:<
Byron:<
Shelley:<
Dickens :<
7.20th Century Literature
Eliot:<
Joyce: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 世纪文学 7 个时期。
一。古英语文学
5世纪时o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p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o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传了下来。
6世纪末o基督教传入英国o出现了宗教文学。僧侣们用拉丁文写书o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国人民宗教史》(731年完成)既有难得的史实o又有富於哲理的传说o受到推崇o并译成了英文。
9世纪末o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力抗丹o同时著手振兴学术o请了一批学者将拉丁文著作译为英文o并鼓励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o这是用英国当地语言写史的开始。
二。中古英语文学
1066年诺曼人入侵o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o也带来了一批说法语的贵族。古英语受到了统治阶层语言的影响o本身也在起著变化o12世纪後发展为中古英语。文学上也出现了新风尚o盛行用韵文写的骑士传奇o它们歌颂对领主的忠和对高贵妇人的爱o其中艺术性高的有《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它用头韵体诗写成o内容是古代亚瑟王属下一个“圆桌骑士”的奇遇。
14世纪後半叶o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这时期的重要诗人乔叟的创作历程o从早期对法国和意大利作品的仿效o进到後来英国本色的写实o表明了英国文学的自信。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优美p活泼的韵文o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r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o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o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时o还有教会小职员兰格伦写的头韵体长诗《农夫皮尔斯》(一译《农夫彼得之梦》)o用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徵o写出了1381年农民暴动前後的'农村现实o笔锋常带严峻的是非之感。同样宣泄下层人民情绪的还有民间歌谣o它们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之後才写定的o其中最初见于15世纪抄本的罗宾汉歌谣o描绘了一群农民劫富济贫p打击教会僧侣和执法吏的事迹o传诵至今。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文化上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p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文艺复兴在英国是以重新发现希腊p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始的。大学里恢复了古希腊语的教学o接著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o众多的学者p作家将古代希腊p罗马和近代义p法等国的学术和文学名著译成了早期近代英语。哲学家p教育家p历史家p政治家p宗教人士纷纷从事著述o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o其中有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1516)。这部作品借一个旅行者谈海外见闻的方式o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宗教压迫而崇尚学术的理想社会o而对为了能多产羊毛而大规模圈地p迫使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羊吃人”的现实英国作了有力的谴责。
诗歌创作空前活跃o大批诗集出版o开一时风气的重要诗选也陆续问世o其中《杂集》(1557)发表了华埃特和萨里两人对于意大利十四行诗的仿作o使这一诗体在英国生根。到了90年代o锡德尼等著名
中国大学网篇5:中外英国文学简史版本对比研究-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史》教育的思考
中外英国文学简史版本对比研究-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史》教育的思考
视野狭隘、思辨能力差、问题意识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英语专业文学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有:陈旧落后的教材,重知识、轻思辨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停滞甚至下降,而教材问题则是其症结所在.我们迫切需要一部能够准确反映当今英国文学史研究成果的英国文学史教材,它应该既能代表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以及现当代多元化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又具有足够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思维活跃的学生读者群的需要,从而克服学科的局限性,弥补其不足.
作 者:蒋虹 JIANG Ho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3(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国文学简史 对比研究 多元视角 文学史教育【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相关文章:
5.梁实秋散文
6.梁实秋语录
7.翻译家:梁实秋
8.和他喝酒美文
10.梁实秋生平简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