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陋室铭》同步练习

《陋室铭》同步练习

2022-08-21 08:30: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银罗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陋室铭》同步练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陋室铭》同步练习,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陋室铭》同步练习

篇1:《陋室铭》同步练习

《陋室铭》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 B.德馨(xīng) C.调素琴(tiáo) ( )

(2)A.鸿儒(hóng) B.案牍(dú) C.西蜀(shǖ) ( )

(3)A.诸葛亮(gé) B.嗫嚅(rú) C.磐石(pán) ( )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

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

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春冬之时 D.观之正浓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四、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参考答案:

一、1.(1)B (2)C (3)A 2.A 3.B

二、略

三、略

四、1.捕蛇者说 西游记 五柳先生传 “友邦惊诧”论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4.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5.表明 “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6.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7.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8.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篇2:《陋室铭》练习

《陋室铭》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_____ 调素琴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 西蜀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字。并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_______ 名:______ 灵: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________ 斯________ 惟_________ 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 鸿______白丁:________ 往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___________ 素琴__________ 金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_________________丝:_________竹:____________ 案牍:____________ 牍:______________ 劳形_________ 劳_______ 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云:“何陋之有”?云:________ 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回答下列的问题。

1、写出本文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千古传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陋室优美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作者交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本文的学习陋室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的“铭”是___________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引用“何陋之有”(也就是运用这句话作结尾,有何作用?)的用意在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陋室铭》最后一句的原文: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划分下列句子节奏。 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12、下列词语能统领全篇的一项是________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13、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对偶句的创作。A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

B:上句是:看洞中仍然旧景 下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借陋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过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 B 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

卷卷有爷名 _________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_________

遂以名楼 _________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 D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

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

E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F、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曰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才_____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 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

17、“何陋之有”这句话见于孔子《 》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铭文通过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19、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篇名)

这篇文章。他是_______家,字:_________, 作品有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__

篇3:陋室铭同步测试题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二)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21.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2.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4.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陋室铭》答案

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14.D 15.略 16.A 17.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19.⑴当⑵仇人⑶好⑷推荐 20.B 21.依次是:×××√ 22.C 23.⑴您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的儿子。⑵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24.C

篇4:陋室铭的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句中加粗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 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2.翻译下面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____ 的节操和___________的情趣。

参考答案:

1.C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意思对即可)

篇5:《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文化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时著名的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 林壑尤美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云归而岩穴暝

6、佳木秀而繁阴

7、负者歌于途

8、杂然而前陈者

9、宴酣之乐

10、太守谓谁

三、翻译语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6.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四、按原文填空。

1、 ,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若夫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五、理解填空。

文章一开始由远及近、从面到点的描绘了 ,接着用两问两答,交代筑亭者、命名者和命名缘由,然后由景及人,用“ ”一句引出文章题旨,并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加以坐实,是“山水之乐”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二段紧扣“山水之乐”,描绘了醉翁亭的“ ”之景和“ ”之景以及自己观赏这些景色的无穷乐趣。第三段描绘了“ ”、“ ”、“ ”和“ ”四个镜头,其中“ ”是作者着意要突现出的。第四段先写“太守归,宾客从”,然后写人去后“ ”,然后由鸟及人,层层导出文章主旨“ ”即与民同乐。纵观全文,文章通过对滁洲自然景物的描写、滁人游乐的记叙,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复杂感情。

六、填空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 ”字,“ ”字只是表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

5、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___ ____”(2002年内江)

6、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的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7、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

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2003年吉林)

9、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 ,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填写)

10、《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 ___________”。(2004年锦州)

七、解释下列画线词。

1、临溪而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

3、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

4、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

5.“太守醉也”,“醉”有两层含义,你知道怎么理解吗?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__________”字,“__________”字只是表象。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请你根据这几句中“乐”字的各自含义,说说加点“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陋室铭》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1.《观潮》同步练习

2.《背影》同步练习

3.同步练习答案

4.古诗同步练习

5.《杜甫诗》同步练习

6.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7.初一生物同步练习试题

8.古诗《望岳》同步练习

9.祁黄羊同步练习教案

10.月光启蒙同步练习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陋室铭》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