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2022-08-21 08:37: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某宋的垃圾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希望您能喜欢!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篇1: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二: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经常,常常。②虽然这样,却。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篇2:多言何益文言文翻译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可以理解为蛙和黾(黾:据说是蛙的一种)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擗(pǐ):同“敝”,困、疲劳。

10.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篇3:《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什么样的阅读

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二: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经常,常常。②虽然这样,却。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篇4:《多言何益》阅读答案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附录》)

作者简介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měng)、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黾)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 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0.(pǐ):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12.日夜:没日没夜。

13.然而:即使这样,但。

14.不:通“不”,没有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分)

(1)日夜恒鸣( )(2) 时夜而鸣( ) (3)然而不听( )

1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多言有益乎?

19. (2分)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20.(3分)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7.(3分) (1) 一直、持久

(2) 切合时机、按时。

(3) 却

18.(2分) 多说话有好处吗

19.(2分) 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2.说话要看准时机。

20.(3分)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

篇5:多言何益阅读练习及答案

多言何益阅读练习及答案

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篇6:《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译文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译文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2)恒(3)鸣(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2)持久(3)啼叫(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二: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经常,常常。②虽然这样,却。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篇7:王者何贵原文及翻译

王者何贵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者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者何贵? (2)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2、翻译句子。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3、请把管仲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4、《曹刿论战》中哪一句话与“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吻合?

【翻译】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参考答案

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 (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10.B 评分:共2分。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8:何远文言原文翻译

何远文言原文翻译

何远文言原文翻译

【原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焉。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数十条。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高祖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译文】

何远字义方,是东海郯县人。调任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欢行侠仗义,一直到这时才改变原来的志节行为,恪尽职守。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武昌民间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怕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如有人不收钱,就提着水还给他。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他的车辆的服饰十分简陋破旧,所用的器物没有铜制或上漆的。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何远每顿饭,只不过吃数片干鱼罢了。

后来任武康县令,他更加坚持清廉的节操。他去除繁多的祭祀活动,尽忠职守,很受百姓的称赞。太守王彬巡察所属各县,其他县都设宴款待。到武康后,何远只为王彬准备了干粮、饮水而已。王彬离去时,何远送他到县境,送上一斗酒、一只鹅作为离别赠礼。王彬与何远开玩笑说:“你的礼物超过东晋时的陆纳,恐怕会被古人讥笑吧!”高祖听说何远有才干,便提升他为宣城太守。从县令提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这种情况是近代从未有过的。宣城郡过去曾受盗匪的抢掠,何远尽心治理,又使名声远播。过了一年,何远调任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渊朗出任桂州刺史,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

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整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至城池、马厩、仓库等,他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他应得的俸禄,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把那些钱作为税款赠送给他们,并且长期坚持这样做。何远在任时,对豪强富户嫉恨如仇,对贫民百姓视为子弟,因此豪强对他特别害怕。

何远为人耿直,不徇私情,身居人世间,却谢绝别人的拜谒,自己也不拜访别人,写信给别人时,无论(对方)地位的高低,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与人交往时,从不因对方的面色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庸俗之士的嫉恨。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下第一。他先后出任数郡的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家那样。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的窘急,说话从不虚妄,这些都是出于他的天性。

篇9:詹何钓鱼原文及翻译

詹何钓鱼原文及翻译

詹何钓鱼表示做事时,有时能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看看下面的詹何钓鱼原文及翻译吧!

詹何钓鱼原文及翻译

詹何钓鱼

《列子》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译文】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线,用芒刺做钩,用细小的`竹子做钓竿,将一粒饭剖为两半来做钓饵,在有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渊之中钓到(一条)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鱼,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曾经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蒲且子射箭啊,曾经用很弱的弓、很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摹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好像(掉到水里的)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自然),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高。”

篇10: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译

明月如此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注释

⑴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

⑵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⑶寐:入睡。

⑷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⑸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⑹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⑺彷徨:徘徊的意思。

⑻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⑼引领:伸着脖子远望。

⑽裳(cháng)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明月何皎皎赏析

对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两种解读:一说此诗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此诗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按第一种说法,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抒发女子闺中望夫之慨。闺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这里的“罗床帏”指闺房。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不能听见,也不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无人可以告诉。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何陋轩记原文及翻译

3.何彼襛矣原文翻译及赏析

4.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5.《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6.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7.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8.寒食原文及翻译

9.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10.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