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

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

2022-09-06 08:31: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苹果大户李鑫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

篇1: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

一枕黄粱成语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卢生去京城赶考。傍晚到一家旅店投宿,遇见了道士吕翁。卢生向吕翁诉说了自己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枕头睡一觉,就会称心如意的。”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梁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接过枕头和衣睡下,不久便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中了进士,娶了漂亮的崔家小姐为妻,生活阔绰,十分体面。后来步步高升,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使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聪明出众。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他活到了八十多岁而寿终正寝。

这时,卢生一觉醒来,一切都成了泡影。他发现自己仍睡在那小旅店里,旁边坐着吕翁,店主人煮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呢!

故事载于唐人传奇小说《枕中记》。“一枕黄粱”(或“一梦黄粱”、“黄粱一梦”、“黄粱美梦”等)这一成语,意思是煮一锅小米饭的时间,做了一场好梦。用来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企图和愿望,或是指那些虚幻、一场空的事物。

一抔黄土成语故事

张释之是汉文帝朝中的一名延尉官,他秉公执法,颇受人民信赖。

一次,文帝乘车过桥,突然马受惊,昂首嘶鸣,文帝吓了一跳。原来是一个人忽然从桥下跑出来,使马受惊。侍卫立即抓住那人,送给张延尉审问。张释之审后,向文帝报告说:“此人是长安人。那天,他刚上桥远远地见皇上的车马来了,急忙躲在桥下。等了好久,认为车马已过了桥,他才从桥下跑出来。可一出来,正遇上皇上的车马过桥,又连忙闪开,却已惊了圣驾。依据他的过错,应罚黄金四两。”

文帝一听,十分恼怒道:“此人惊动了我的车马,太可恶!好在我的马性情温和,若是性烈的马,还不将我摔伤?这人应治他重罪,你却只罚他四两黄金!”

张释之耐心地向文帝解释说:“法律关系甚重,若处理不当,就会失去百姓的信赖。做个延尉,应该办事公正。如果我不随时权衡轻重,那么执法就会出现偏差,弄得百姓手足无措的。”文帝沉吟了半天,才说:“好,你说得不错!”

不久,又有一起盗窃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送到张释之这里,经过一番审理,张释之只判了那窃贼一人的死刑。文帝又很生气,对张释之大发雷霆,定要诛灭这小偷的九族。文帝愤愤地说:“窃我先帝庙器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要灭他九族,可你却违背我的旨意,为的什么?”

张释之连忙免冠叩头,向文帝解释说:“刑法是要区别轻重的,今天将盗庙器的人处以灭九族之罪,那么,以后若有人取去先帝幕上一杯土,陛下再怎么处置他们呢?把盗庙器和破坏陵墓作比较,只不过是万分之一的罪行呀!”

听了张释之的解释,文帝的怒气渐消,又和皇太后商量了一阵子,终于同意了张释之对罪犯的判决。

故事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中有“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之句。原意是延尉张释之以取长陵一杯土和窃庙器之罪作比较,以权衡轻重,再看自己给盗庙器者定罪妥否。后也以“一杯土”喻坟墓。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中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成语:“一杯黄土”则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或比喻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抔”用手捧之意。

一往情深成语故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晋时,有一位名将叫桓伊,谯国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伊初任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公元383年,秦苻坚南下,桓伊与谢玄、谢琰大破秦军于淝水,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后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他虽建有勋功,却从不居功自傲。

桓伊喜好音乐,善吹笛,当时称为“江左第一”。他也很喜欢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就情不自禁,激动不已,口中叫唤着:“怎么办啊!”当时的政治家谢安也喜爱音乐,他见桓伊对音乐如此倾心,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深情啊!”

后人将“一往有深情”简化成“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向往得不能克制。

篇2:儿童成语故事:一枕黄粱

儿童成语故事:一枕黄粱

唐代开元年问,有一道士吕翁,得了神仙之术。

一次,吕翁到邯郸去,途中在一旅店休息时,碰到一位名叫卢生的年轻人。

卢生穿着短衣,骑着一条青色小驹,正准备下田千活。恰好他也来这个旅店中歇息一下,于是与吕翁坐在一条席上,二人攀谈起来。

两人谈得很畅快。愁眉苦脸的卢生看着自己贫寒的装束,长叹一口气说:

“我生不逢时,所以如此穷途潦倒!”

吕翁道:“看你的'样子,没有病痛,谈笑适意,怎么是穷途潦倒呢?”

卢生说:“我这只是凑合着活着,苟且偷生而已,哪里谈得上适意?''

吕翁问:“那你以为什么才是适意的呢?”

卢生答:“有志者生在世上,应当建功立业,担任将相,美食酒色,享之不尽,且家族昌盛,这才箕是适意。而我,虽然有了一肚子学问,曾经以为功名利禄定能得到,但现已近中年,却还只能在家中种田,这还不算是穷途潦倒吗?”

卢生说完,越发神情倦怠,昏昏欲睡。

这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小米)饭。

吕翁见状,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只青瓷枕头,递给卢生,对他说:

“你枕我这瓷枕,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卢生接过枕头,枕着,入睡了......

在梦中,卢生娶了大族姓崔的女儿。那崔氏女不仅美艳无比,而且资财巨厚。一年后,卢生又中了进士,在官场中一帆风顺,步步高升,直做到卿相高官。家中良田美宅、好马佳人不计其数,子孙都与名门望族婚配。如此五十余年,卢生夙愿尽偿,享尽了荣华官蛊。后来,终于渐渐年老力衰,生病而死。

这时,卢生懒懒地伸展了一下身子,醒来了。举目一看,发现自己仍然睡在小旅店里,吕翁仍坐在身边,店主人的黄粱饭还没有煮熟呢!

卢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人生富贵荣华如同一梦的道理。他叩头拜谢了吕翁。

后来,“一枕黄粱”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生荣华富贵虚幻若梦,或借指梦想破灭,欲望成空。

唐.沈既济《枕中记》

篇3:关于带数字一的成语故事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中《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目十行

【成语】一目十行

【拼音】yīmùshíháng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成语故事】

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

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一日千里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

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篇4:带一的成语故事-一字之师

【释义】值:指货物与价值相当。连一个铜钱也不值。形容毫无价值或价值微不足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字仲孺,颖阳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武将,他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被汉武帝封为淮阳太守。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灌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侠义勇士,与他们称兄道弟,举杯狂饮。他愿意亲近地位卑下的人,而对那些朝廷权贵,灌夫一点也看不上眼,绝不趋炎附势。一次他多喝了一点儿酒,竟然把窦太后的兄弟给打了,险些丢了性命。

灌夫后来辞官不做,虽然家里的宾客一天比一天少,可是他鄙视权贵的脾气一点也没改变。这一年的夏天,丞相田蚡娶亲,朝廷的官员和亲朋好友拉着灌夫去凑热闹。酒席上,灌夫举杯向田蚡祝酒,田蚡却傲慢地对他说:“我不能喝满杯!”

灌夫笑脸相劝:“今天是丞相大喜的日子,理应喝个满杯呀!”

田蚡故意让灌夫难堪,继续傲慢地拒绝,灌夫自觉受到侮辱,热血直往头上冲。恰巧,席间临汝侯灌贤和将军程不识两人正在交头接耳地说什么,灌夫便把一肚子的怒气借他俩发泄出来:“我一向都说程不识一钱不值,大家看怎么样?今天都在向丞相贺喜,他却学女人的样子说起悄悄话来,这算什么东西啊!”满屋子的人都知道灌夫是借题发挥。不久灌夫被田蚡杀害了。

篇5:带一的成语故事-一字之师

【拼音】yīzìzhīshī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篇6:带一的成语故事-一字之师

【释义】形容贫困至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秦昭王的丞相张禄,原名范雎,是魏国人,他跟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由于齐襄王很赏识范雎之才,而且厚礼相赠,因此须贾就诬告范雎泄露了机密给齐国才获得厚赐。魏王听信谗言对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国。

一次,魏国听说秦国将要攻打自己,派须贾去秦国打探消息。范雎得悉须贾来到秦国,便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问:“范叔是否到秦国来做说客的?”

“没有,我是逃到这里来避祸的,怎么还敢到处游说呢?”

须贾听说他靠做小生意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几杯酒下肚,须贾长叹一声:“想不到范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绸袍送给范雎。须贾向范雎打听秦国丞相张禄的情况,并表示要见张禄。范雎答应了,当后来须贾认出张丞相就是范雎时,吓得急忙磕头谢罪。

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谊,遂放须贾返回魏国。

【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相关文章:

1.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2.带一的成语

3.归一归总应用题带答案

4.带拼音的三字经宝宝一学就会

5.如鱼得水成语故事

6.坚壁清野-成语故事

7.孺子可教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神机妙算

9.高屋建瓴成语故事

10.南郭先生成语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带一的成语故事-一枕黄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