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的阅读答案
“majiming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想和做的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想和做的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想和做》阅读答案
①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②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③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④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⑤当然要观察。⑥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⑦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⑧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⑨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⑩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 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篇2:《想和做》阅读答案
1.“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2.说理 举例 得出结论 ⑦⑧⑨ ③④⑤⑥(共5分,每空1分,句子错—个序号扣0.5分,扣完1分为止)
3. 提出本段议论的要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想和做》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想和做》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篇3:《想和做》阅读答案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所说明的道理。(2分)
2.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是先 ,再 ,然后 。其中第 句是用事实进行论证,第 句是通过讲道理进行论证。(5分)
3.“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篇4:《想和做》阅读题及答案
《想和做》阅读题及答案
①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②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③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④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
⑤当然要观察。
⑥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⑦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
⑧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
⑨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
⑩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阅读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所说明的道理。(2分)
2、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是先,再,然后。其中第句是用事实进行论证,第句是通过讲道理进行论证。(5分)
3、“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2、说理举例得出结论⑦⑧⑨③④⑤⑥(共5分,每空1分,句子错—个序号扣0。5分,扣完1分为止)
3、提出本段议论的要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篇5:想和做的阅读答案
想和做的阅读答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
2.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2.学会在论述涉及两方面的道理时,不必平均用力,可以针对其中一个方面做重点阐述。
(三)德育渗透点
真正有用的人才,是有创新精神的实干家。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议论讲究分寸语言艺术美。 .
二、学法引导课文通俗易懂,以学生朗读一思考一议论一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是学习的难点。;
3.本文在论述“想”和“做”两者的问题上,为什么着重论述“想”的重要,是学习的疑点。
4.解决办法,“重点”主要通过学生读、思、议解决,“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精的讲解、点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编列结构提纲,理清本文层次脉络。
2.教师对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作适当讲解、引申。对本文作者着重论述“想”的重要的原因作精要的分析、讲解。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i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自学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参考“思考练习二”的学习提示,编列课文结构的提纲。
2.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和论证方法,可以通过投影下列思考题,发动学生动口动脑来实现。
(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这篇文章对什么发表意见?
(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要知道,“想”和“做”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来议论?想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勤奋”和“智慧”,它们有没有联系呢?有.只有勤奋才长智慧,智慧是从勤奋中来的。那么呢?文章对议
论什么?(看课文、思考)
——议论的关系。
(2)要议论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就好像刚才举
的例子“勤奋长智慧,智慧从勤奋中来”就是我们的见解。写到文章里去,就叫基本观点,也
叫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第七自然段:“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做,要靠想来指导”,做是主语;“想,要靠做来证明”,想是主语。要是把第一句的主语改成“想”,第二句的主语改成“做”,改了以后意思还不变,怎么改才好?
——想指导做。做证明想。
明确:这就是的辩证关系。整个第七自然段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齐声朗读这一段。(两遍)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它是“开门见山”。这篇文章不是这样写的.在第七自然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换句话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看一至六自然段,把表示议论的关键句子找出来。)
——在这以前议论了两个问题:
①“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怎样才能联结起来”。
板书:
要联结——怎样联结——论点
明确:文章分两层阐明基本观点:第一层,不能分开,要联结起来;第二层,怎样联结起来。
4.要注意:“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结论,总结前五段的'议论;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挨靠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还要注意,基本观点后面还有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看课文)
——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联系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
这样,我们可以先画一个结构简图:
[(1)]—要联结一怎样联结一[(2)]一中心论点一[(3)]
明确:方框“(1)”是一至五自然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方框“(2)”是第六自然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方框“(3)”是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按结构文章共分三部分。
5.再想一想,三个方框部分是怎样讲述道理的?(读一部分,议论一部分。)
(1)读一至五自然段然后议论:
——先摆“想”和“做”脱节两种事例:“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接着分析说理。
(2)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议论:
——分三层:先说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行动;再举学游泳事例;最后再说道理。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然后议论:
——从正反两方面连举几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如学语文,先举“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事例,接着讲“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
6.刚才讲的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共同点,什么地方相同?
——都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
都举例子讲道理,但是例子和说道理怎样互相配合,写法并不一样,怎么不一样?
——第一部分先举例后说理;第二部分中间举例,两头说理;第三部分边举例边说理。
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从部位看,有先举例的,有在中问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就内容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
7.“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i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
——侧重写“想”。第三、四两自然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I脑筋”。第八自然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
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
——文章主要是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
“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四)总结、扩展
本文针对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评析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性,阐明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只有:用“想”来指导“做”才会得到进步。
学生可在理解了本文所讲的道理后’,联系自己以前的实际,写一点学习本文的心得,以{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获得终身的教益。
(五)布置作业
课后写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 :
(六)板书设计
3
提出中心论点: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为什么要联结(说理)
分析论证论点{
怎样才能联结起来(例证)
得出结论:只有联结起来,才能不断得到进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通过改写练习,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
2.运用本文所学得的知识,练习仿写。
(二)整体感知
本文说理脉络清晰,论述逐层深入。全文总的思路是:第一步,概括叙述脱节的事例,提出论题,评析这种作风的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深入论述怎样把联结起来,以得到进步。第三步,简要总结全文,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主要倾向强调“想”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部分段落也是如此。
本节课着重结合语段的理解,学习改写,仿写以加深认识。
(三)教学过程
1.重点理解第8节。
(1)朗读第8节,分析各句间的关系。
(2)画出本节结构示意图。
明确:通过示意图明确举例和说理如何相互配合。这一段从学习和课外活动两方面阐明要紧密联结。详写学习,略写课外活动;重点强调“想”重要。讲学习举反正两方面事例,反面举学语文、数学两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正面举有些同学想出有效方法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讲课外活动,举开会、演说事例,也是边举例边说道理。
(3)此节主要联系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实例,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会动脑筋。试联系自己和同学们的实际,为课文另外初充一些事例。
(4)思考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明确:第8节从全文说理的脉络看,它侧重于从论述避免“死做”的角度来论述怎样才能把联结起来。
从与前文的关系看,他论述的内容与第5节中的“学习也好”“死做”“不会得到进步”的提法紧相扣合。
2.学习改写课文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在论述了“一定要联结起来”“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两个问题以后,在第七自然段自发地推出来的。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第一自然段,让它开门见山,该怎样写呢?第一,写出开头第一段;第二,写一个改写的提纲。(可以任意变动文章的材料,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材料。)
(一)开头:(供参考)
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面想,一面做。
(二)提纲:(供参考)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一面想,一面做:
只想不做——空想——空想家。
(1)只做不想——死做——牛马。
(2)一面想,一面做——人——不断进步。
3.想指导做,做验证想:
(1)举学游泳例子——光想不下水,永远不会游泳,想学又下水,才会得出经验,学会游泳。
(2)用想指导做,可以明确做的目的意义,找到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用做验证想,可以总结经验,找出道理,指导进一步去做。
4.我们学生要学会动脑筋,不光会“用功”,还要会用思想。
(四)总结、扩晨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说理脉络清楚。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照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的这些特色都值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加以采用。
课后以“言和行”为题,拟写一个作文提纲。
这个题可按下面要求去做:
1.明确是议论“言和行”的关系,知道为什么要议论这个关系;
2.弄清楚正确的言行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说出来就是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
3.弄清楚打算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分几个问题讲?分几层讲?);
4.确定好打算用哪些材料(理论方面的,事例方面的,正面的,反面的。)
(五)布置作业
完成“言和行”作文提纲。
(六)板书设计(略)
篇6:想和做阅读题答案
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简要分析1-5段的论证思路。(3分)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答案】
1.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2.举例论证。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连结起来的观点。
3.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或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
4.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都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否则成绩上不去,事业也难成。
篇7:《想和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想和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想和做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②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_______。
③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④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⑤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⑦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 第②段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B )
A. 其实是需要批评的` B. 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C. 自然并不值得赞同 D. 自然是需要批判的
2. 第①—③段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两种现象“空想 ”和“死做 ”展开论述,侧重论述了 “死做”是不值得赞美的
3. 阅读第⑤段,填写下列空格
(1)画线句运用了设问 的修辞方法,作用是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该段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论证想和做联结起来需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观察,又要有行动
4.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A.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B. 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C. 想,要靠做来证明。
D.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5.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学语文,就硬读课文,学数学,就死记公式,效率却不高。读了本文,请你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作一点分析。
要点:不能死读书,要学会思考。
篇8:《想北平》阅读答案
想北平(老舍)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康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康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选自236年《想北平》有删节)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228-2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文章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要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康司坦丁堡?巴黎和北平各有什么特点?(4分)
2.分析第①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3.第②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样写好在哪里?(4分)
答案:
1.作者写这些城市是为了和北平对比(1分),突出北平复杂有边际、幽静自然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思念之情(1分)。巴黎的特点: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1分)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又有个边际,热闹处动中有静。(1分)
2.“能摸着”表明北平有个边际(1分),“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1分),全句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2分)
3.(1)既不挤得慌,也不太僻静(2)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3)既能看见人文景观,又能看见自然景观(一点2分)
4.(1)点明题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动人心弦,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3)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想和做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石头做汤阅读答案
6.往事阅读和答案
10.溪水和石头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