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庭坚专文言文

黄庭坚专文言文

2022-09-17 08:43: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万八千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庭坚专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庭坚专文言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庭坚专文言文

篇1:黄庭坚专文言文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篇2:黄庭坚专文言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

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字词解散:1.第:应试

2、教授:古代官职名

3、留守文彦博:留守,古代官职名。文彦博:人名

4、盐筴:征收盐税的法令

篇3:《黄庭坚》文言文

《黄庭坚》文言文

《黄庭坚》文言文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生平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篇4:黄庭坚文言文

黄庭坚文言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未闻命而卒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攀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青麻头伏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篇5:黄庭坚文言文翻译

黄庭坚文言文翻译

黄庭坚文言文翻译

原文:

幼安

①弟喜作草

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

③,来求法于老夫

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

⑤,如蚊蚋

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

⑦,譬如木人

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

②草:草书。

③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

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

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

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

⑧木人:木偶人。

翻译: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练习:

1.解释:

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

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6:黄庭坚传文言文翻译

黄庭坚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很惊讶,认为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才学过人。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他都不去赴任,请求为郡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心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黄庭坚流放到永州,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诗歌,四川和江西的君子士大夫都认为黄庭坚可比苏轼,所以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的景的优美,因而给自己取别号为山谷道人。

篇7:初一语文文言文专练

初一语文文言文专练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初一语文暑假作业:文言文专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论语〉十二章》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4、 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三、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_____编著。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阅读

(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 D.明月别/枝惊鹊

(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

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

篇名 作者 出处 体裁

《观沧海》 白居易 《全元散曲》 元曲

《如梦令》 马致远 《乐府诗集》 古体诗

《天净沙 秋思》 王湾 《漱玉词》 五律

《钱塘湖春行》 曹操 《白氏长庆集》 词

《次北固山下》 李清照 《全唐诗》 七律

(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B.《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五)、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6.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从诗文中找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

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

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

12.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处又在何方?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文诗词名句背诵检测练习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

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9.《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__。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是是 。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 。

12.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15.《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 。

1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 。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1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19.《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20.《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2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2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23..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 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25.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 , 。(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2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2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29.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0.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 。

31.《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32.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33.晏殊《浣溪沙》中的 , 。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黄庭坚专文言文】相关文章:

1.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2.黄庭坚

3.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黄庭坚论书法

4.黄庭坚简介

5.定** 黄庭坚

6.黄庭坚传

7.水调歌头 黄庭坚

8.黄庭坚书法

9.清明黄庭坚

10.黄庭坚墓

下载word文档
《黄庭坚专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