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的浇汤面的散文
“吃过牙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扶风的浇汤面的散文,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扶风的浇汤面的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扶风的浇汤面的散文
扶风的浇汤面的散文
前不久应姑姑之邀前去扶风参加表弟的婚礼,使我有幸品尝了一回扶风地道的浇汤面。当地待客摆酒席都有专业上门的服务队,主家待客只管出钱,其他的琐事可以全然不管。
当天待客之前,所有的亲朋和客人都要先吃顿浇汤面打打尖(陕西方言:饭前充饥),而且招待客人也都是流水席的形式,先是一帮人坐下慢慢吃,没来得及入座的客人就在一旁等待。我可是头一回去扶风,根本不懂当地的习俗。只见几个服务队的人端着装有数碗面条的托盘,不停地往餐桌上摆放面条,而且没等客人吃完,第二波就又摆在桌子上了。
见此,我大惑不解,就向姑姑请教。姑姑笑着对我解释说:“其实你看碗里的汤水那么多,碗里只捞了几根面条而已,这种面条主要是品味道,得有耐心才是,你只要能吃,我们就会不停地上面,这种面条叫做浇汤面,也叫‘一口香’。”
听姑姑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看来还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呀,觉着好奇,我还特意去服务队里一看究竟。只见服务队的厨师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捞面的捞面,浇汤的浇汤,好不热闹。
忙碌的间隙里,一位厨师还特意为我讲解了臊子面的制作方法,他说扶风的臊子面讲究的是上三花(胡萝卜丝、豆腐、蒜苗)和下三花(木耳、黄花、瘦肉丁)。
面条的口味主要在上下三花上下功夫,下三花是先给铁锅内添菜籽油,烧至八成热时倒入肉丁煸炒出油后,烹入料酒和酱油,放入干辣椒丝、花椒粒和生姜末以及大蒜末炒出香味后,下入木耳片和黄花段,调入食盐、胡椒粉、十三香、鸡精和生葱段等炒匀,掺入适量骨头汤,文火炖至肉八成烂即将收汁时即可起锅。
而上三花相对来说更简单些,大葱洗净切成细丝;豆腐先切成片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最后切成细丝状。先用葱花和蒜末炝过后,掺入合适的`鲜汤,烧沸后下入豆腐丝和胡萝卜丝,略滚之后调入适口的盐和鸡精、味精、香油和陈醋,最后舀入一勺辣椒油,再撒入蒜苗段即可出锅。
面条上桌前,先是给碗底里舀入适量的下三花,随后捞入面条,浇上滚烫的上三花即成了一碗碗喷香诱人的浇汤面了。
那天我虽然是最后才吃的面条。但是一口气吃了十多碗,当一口筋道滑嫩的面条入口时,我立即被这酸辣适口的浇汤面给完全俘虏了。只见大伙儿都是只吃面不喝汤,当你刚刚一筷头将碗里的面条吃完,汤水里的“三花”还没完全消灭完,服务队的人就又将另一碗面条摆在了你面前,之前的汤水又被撤走了。
就这么一碗碗地来,我们就一碗碗地吃,第一次体验这样的馋劲儿,多少有点吃着碗里瞅着锅里的感觉,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好意思再继续吃了。听说吃
面只是打尖,待会还要坐席。想着正席有更多好吃的,我就没再多吃,但到最后席毕,我还没有全然感受到当天那一道道佳肴的诱惑,倒是对饭前吃过的那十多碗浇汤面的滋味念念不忘。
篇2:一碗清汤面散文
一碗清汤面散文
“好咧,,清汤荞麦面三碗――!”读罢,我的喉咙哽咽了一下。一个家庭,父亲在车祸之中不幸丧生,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母亲却并没有为之倒下,在开始的那几年,几乎都是算着过日子的,母子三人去北海亭的面馆要了一碗荞麦面,善良的当家人与女掌柜并没有因此而拒绝他们,下面时当家的还外加了半把面。
第三年除夕,女掌柜在九点半时便摆上了“预约席。看到这里我以为掌柜的不想母子三人坐这里,但读到后面我不禁为我的.想法感到些许可耻,摆上这个牌子是为了母子三人,更体现了女掌柜的善良,”那个……清汤面……要两份……可以吗?“渐渐的从生活的阴影中走过来,生活也渐渐有了希望。两碗面,当家的却扔了三碗。又过了一年,母子三人再次来到面馆。”那个……清汤面……要三份,可以吗?"依旧是那么礼貌,却少了当初生活的那份艰辛。十四年,因一碗清汤面,母子三人坚强的挺了过来。
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善意举动或许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尽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险恶,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善意的心传递温暖,愿我们的世界充满爱与光明。
篇3:扶风山笔记的散文
扶风山笔记的散文
1
百年古刹,百年流萤。古刹是我的一生魂,苦修百年之地,流萤是佛赐予你的半生缘,缘于此处。此处没有任何的尘埃,花树如痴如醉。
漫天飞舞的流萤,又要躲在山的一角窃窃私语。
阳明祠的夜风,那吹哟!吹起层层思念,那璀璨的夜空和飞舞的流荧,与万物融为一体,犹如泛起点点涟漪。
还有散发出来的清香,沁人心脾。伴随夜的来临,四下万籁俱寂。
2
古城之处,野鹤双飞,除一杂念,留一心,存本真。
畅游扶风山,“两祠一寺”,纵横交错,柳条遇舒则舒,感怀点点滴滴,睡意全无。
夜半钟声,勾勒一幅幅超脱自然与世俗的油画,令人遐思万千。
左右坐镇一祠,古迹名胜,花花草草,皆有佛性。
3
迈着轻盈的步伐,朝圣般的拜入阳明祠,聆听善念之细语。
在有着五百年之多的时间隧道里,坐寻一份世间的'宁静,找一个属于我魂灵的栖息所。
吸千载文化之一毫,化身为夜空里能带来朦胧之美的星。
摸索着这一片最广袤无垠的土地,与世间的一切品味人生的佛理。仅此而已。
此刻,山巅上弥漫着的气息正扑面而来,与扶风山下城市散出的气流,相互交融。
是我的身躯太脆弱,还是我的道行不高?
噗嗤一声,我只留下一副洗净污浊的躯壳。
4
古刹有心,流萤有情,彼此的爱恋,好似飘荡在夜空中的萤火虫,星星点点,缀起宙宇的斑斓画面。
夜来临,只在扶风山留宿,做这里的一屡微风,携着仁爱之心的浓厚气息,沁入贵阳老城的每一个角落。或静坐一隅,洗刷着城市遗留下来的喧嚣浮华。或倾听双鹤的嗥鸣,祛除心中的陈杂,参心与理,知与行之禅,悟人间正道。这个季节,在扶风山之巅,以我的一生魂,换取你的半生缘。
篇4:耀州的咸汤面散文
耀州的咸汤面散文
迁居铜川新区多年,一直认为新区就是铜川市下属的一个辖区,其实不然。所谓的新区,只是人们口头上的一种说法,因其建设起来的比较晚,仅十余年的历史,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区,实际上仍属耀州区管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没有开发建设新区之前,市政府坐落在现在的老铜川,待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后,市政府便迁移新区新的市政府大楼。这样一来便有了老区和新区之分,新区和老区现在已经被铜川所有的民众所默认。
从老区到新区,耀县城是必经之路。六路车把老区和新区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三年了,风里雨里我不知道走过路过了多少次。
当一个朋友知道今年六月我去了山东青岛后,很是惊讶。问我:“青岛都有哪些好吃的?”
他是一个不喜欢穿着打扮的人,看上去大大咧咧,其实对饮食上确很挑剔,自称“美食家,”倘若哪儿新开了饭店,便会前去品尝一次,在吃饭上他不吝啬。听他一问,我有点不知所措,沉吟了许久说道:“吃了一顿海鲜,再就是吃了一碗面。”
“哈哈……啥?跑到青岛就为了吃一碗面吗?”他很是惊讶,“穷家富路,你不能吃点带风味的吗!”我看见他笑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我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笑:“那面好吃,味道的确很好……”于是我就给他讲了起来。
“北方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很多青岛人家也会做手擀面或拉面,每家的面有每家不一样的味道和特点。这家的主人就喜欢吃面,所以就开了一个面食店,同样有他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听说刚开始的时候吃饭的人很少,一个月后,喜欢吃面的人络绎不绝,吃面的人排着队。只有六张桌子的小店不能容下这么多吃饭的人,吃饭的人只好端着碗蹲在饭店外面吃,即便是这样,个个也是吃的津津有味,把不雅的吃相全丢在了脑后。
“小店里的墙上贴了很多字和画,朴素、干净,用木片制作的菜单让人感觉像是在遥远的帝王年代一样。面有四种:红烧牛腩面、牛蹄筋面、牛肚面和羊杂面,价位按量从12元到20元不等。
“好家伙,不便宜,比我们当地的面贵多了。”朋友插了一句。
“我也要了一碗,三四分钟的时间面来了。桌子上的醋是老陈醋,辣椒是店主自己磨的。面很劲道,也有嚼头,还有浓汤的醇厚,味道不错,很好吃。”
“这面有名字吗?
“有啊,叫小咸汤面。”
朋友没有说话,竟直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倒背着手在我面前踱着步。过了有好几分钟后突然问道:“你吃过咱耀县的咸汤面吗?难道它比我们耀县的面还好吃吗?为什么起名小咸汤面?”
这一连串的追问,让我有点发懵。如果不能把这事情讲清楚,他是不会罢休的。我的这位朋友很爱自己的家乡,他从小就是在耀县长大的,我可以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小’字的意思我不知道,‘咸’字取意不是味道的咸,而是普遍、协和、和睦的意思,例如老少皆宜……咱耀县的咸汤面我没有吃过,也没有听说过。”
“亏你还是咱耀州区的人,连自己家乡的名吃咸汤面都没有吃过,你还不配做耀州人。我就不相信会比咱耀县的面好吃……你改天去尝尝咱耀县的咸汤面。耀县的咸汤面,历史悠久,妇孺皆知。”说罢,忿忿的走了。
朋友的这种态度和举动,我不会生气。朋友的妒忌和愤慨,我懂得其中的含义,这是一种对家乡由衷的爱和喜欢,容不得他人对故乡有一丝的贬低。既然这样了,我总该抽空去尝尝朋友引以自豪的“咸汤面”吧。给朋友一个圆满的答复,瞧他那生气、傲慢的面孔。
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还是我不喜欢在街道上吃饭的缘故,在新区住了几年竟然不知道耀州(古代把耀县一带称作耀州)还有这种特有的传统小吃----咸汤面。经多方打听,有几个人说耀县北街菜市场对面赵家咸汤面最好,于是欣然前往。时间已经是早上八点半多了,咸汤面是耀州人清早喜欢吃的一种面食,大凡过了十点就没有了吃处。此刻我的时间是恰到好处,上班族早在八点以前就吃过了,这个时间来吃面的人大都是起床晚点的,或锻炼身体后来吃饭的人群,虽然这样,当我来到赵家面馆门前的时候,依然有七八个在等候。因为是小本生意,不能租赁过大的房间,餐桌都不是很多,有几个吃饭的人嫌屋内拥挤,只好端着碗蹲在外面吃,真是应了陕西十大怪里面的一怪----有凳子不坐圪蹴着。似乎圪蹴着吃饭比坐着吃饭要香。这和青岛小咸汤面馆门前的景致一模一样。我是来品尝的,不想加入这种拥挤的群体里,只好站在离面馆稍远一点的地方静心地看着、等着。吃过的人一个个从面馆出来离去,来吃面的人接二连三继续的走进去。我看了手机上的时间,快十点的时候走进了赵家面馆。
“来的正是时候,再晚来一会,就末(没)有了。大碗还是小碗?”店主很幽默随和地问我。
“大碗。”我回应道。
此刻,面馆里人不是很多,吃饭的人就可以安下心来慢慢的享用,不用慌也不用忙,这正合我意。也就是三分钟的时间,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端到了我面前。我仔细的观看着碗里,黄姜片、葱韭绿、辣椒红、豆腐白,色鲜俱全。为了吃咸汤面,早上我没有吃早餐,现在看见这碗面的时候,我的肚子在向我提意见了。
“你咋不动筷子,在碗里老瞅啥咧?碗里也末(没)有肉。”店主疑惑地摇摇头说。
我笑了笑算是回答。
“看样子你像是头一回吃咸汤面吧?”
我点点头,老板笑了。于是老板就给我说起了耀州咸汤面的制作方法来了。
咸(音han二声)汤面是耀州的传统小吃,经济实惠,食用方便,人们喜欢作早餐。特点:面筋韧爽口,汤喝时辛辣出汗。咸汤面的面从前一天晚上做起,用适量的碱水将面粉糅和好,扯成面条,煮熟捞出凉透,拌上熟油储存在容器里。次日清晨,将煮面的汤烧开,放入食盐、小茴香、花椒、大茴香、胡椒、丁香和桂圆等十几种原料配制的调和粉,加上豆腐片。将每一碗白里透黄的面条用调好的滚煎汤透几遍,将面透热,洒上生姜末,葱花及油泼辣子,咸汤面就算做好了。讲究一点的用豆腐、羊血块做配料,自古以来豆腐和羊血块都是一样的价钱......
“快吃面吧,一时凉了就不好吃了。现在咱耀县城里,卖咸汤面的就有三十多家。”老板在催我吃饭,脸上露出乐滋滋的笑容。
我慢慢的吃着面,味道确实不错。怪不得我的朋友对我谈起青岛的小咸汤面时会生气,原来有一定的道理。耀州的咸汤面用的是关中的小麦磨的面粉,没有任何添加剂,辣椒面也是耀州当地种植的辣子自己磨的,香、辣醇厚。外地的辣子只是干辣,没有香味。现在的耀州油泼辣子已销往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超市都可以买到。听店老板说,每逢周一至周五早上七点多,面馆门前排着长龙等候吃面,有学生、老师、工人、还有过路的人。天天都有蹲在外面吃饭的,咱们耀州人就喜欢吃咸汤面。有时还会遇到开着私家车从西安省城专门来耀县吃面的。店老板眉开眼笑的讲着,小小的面馆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慢慢地吃饭,工作人员早已开始打扫卫生了,今天的咸汤面已经卖完。在我临出门的时候,店老板还说,作家也专门来耀州吃过咸汤面。我听后笑了笑。
朋友,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我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耀州人了。我还告诉你,青岛的小咸汤面是荤汤,我们耀州的咸汤面是素汤,味道都很好,各有千秋。耀州的咸汤面虽说每碗只有五元钱,但它适应了广大的群体。它把老区和新区人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我那位朋友对耀州的爱是赤子般的爱,我们的爱是对耀州由衷的爱。
听说耀州的咸汤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愿耀州的咸汤面今后不要做的太咸了,少盐多醋似乎是现代人饮食的一种趋向。
在我成为一名耀州人的同时,也品尝了耀州的咸汤面,真好吃。
篇5:五月爱上西红柿清汤面散文
五月,树荫清凉,随着气温的升高,身体对热的不适,让平时经不起美味诱惑的胃口一落千丈。但为了给身体提供必需的能量,还是要尝试适合胃口的食品。
偶尔一次在菜市场买菜,看到时令蔬菜西红柿和嫩绿的茼蒿、荆芥,感觉很诱人。我各买一些。中午,按自己特简单的'做法,把砂锅置于火上,加清水后,把切好的西红柿放入锅中,中火烧开,把西红柿煮成汤汁,然后开始下面。如果没有手擀面片的手艺,最好用超市买的最细的鸡蛋面代替,薄的面片和细细的鸡蛋面,用清汤煮才能吃出软而滑的感觉。面在锅中微煮两三分钟,把洗好的茼蒿和荆芥置于锅里,汤煮开后关火,最后把提前用盐、香油、胡椒粉、醋腌好的葱花拌入,一锅清爽可口的砂锅面就完成了。
砂锅清汤面省时省力,用的都是时令蔬菜。在阳光下自然成熟的西红柿有一种诱人的味道,皮薄汁多,口感酸甜。可生吃、做汤,可与各种美食搭配,无论怎么吃都那么爽口。
篇6:众手浇开文明花散文
众手浇开文明花散文
植树节这天!春光明媚,春风拂面,笔者慕名驱车来到邻县一景区观赏茶花,一路心情舒畅、心花怒放。
千亩茶花园,果然名不虚传,红色、白色、粉红色……满山山茶满树花,满园春色满山香。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人们或结伴依花拍照留影,或驻足树前静静欣赏,多么美妙,多么怡然。
然而,在这美丽的山茶花园,随处可见一些十分扎眼的现象:食品包装袋、饮料易拉罐、茶水塑料瓶、小儿纸尿裤、各种水果皮……人们将垃圾随手弃于开满美丽花朵的树下、园内人行小道旁。这些,真的大煞风景、闹心败兴。
最好的教养,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自律。作为赏花观景者,在享受美丽时,既要有美好的心情,还要有美丽的行为。个人的行为举止体现着自身的文明素养,个体的一个不文明行为可能会影响其他游客的美好心情。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赏花者既是看风景的人,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每个人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会有人注意到了你的丑陋行为。
美丽中国,美好环境,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参与与创造;社会公德,个人操守,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坚守与呵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文明素养应是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身素养与我的国同样厉害!
众手浇开文明花。给后来的游客留下美好,需要管理者、旅游者的共同参与与付出。这样,才能留下美丽、传递文明、快乐自己、愉悦他人。
篇7:一场暴雨浇不灭燥热的夏天散文
一场暴雨浇不灭燥热的夏天散文
午后的一声闷雷,打破了沉寂的天空。焦躁不安的夏日,伴着昏昏欲睡的云。每年的夏天,不一样的热度,却总是有着同样的节奏:上午热到石板翘,下午一场雷雨过后,带来短暂的清爽,随后便是流着大汗,吃着晚餐。或许对绍兴人而言,还会喝着百饮不腻的干菜汤。
作为七月生人,与生俱来的优势居然是第一时间感受了这个世界的热。小时候记不住自己的出生时间,妈妈都会用“最热的时候”来形容,凝练地让我知道,我是出生在那年最热的一个月中最热的一天,最热的时辰。虽然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酷暑,期间也感受过几十年难遇的高温,但是习惯却不喜欢。即便整天浸泡在家门口的'小河里,闷头水中,暴热的空气还是久久难去。
前几天在公众号里向小伙伴们征集了夏日的趣(qing)事和音乐,被cue到最多的是一首温岚的歌,《夏天的风》。
一
“七月的风懒懒的连云都变热热的……”这段初夏的感觉,似乎回到了第一次听这首歌曲的小升初时期。最初听到是在表姐的QQ空间,多么遥远的一个名词,相信有很多人也曾研究过QQ空间的背景乐外链,怎么样才能不开通各种钻就实现背景音乐个性化。
那年的暑假在干嘛?农场偷菜?看台剧?跟着姐姐学音标?傍晚时分买上一只烤鸭,和姐姐合作准备晚饭……那年夏天似乎没有现在那么燥热,没有空调,也没有冰柜。晚上和家里人搬着小桌子在户外吃着晚饭,家人围坐一旁。倒上一杯冰爽的可乐,伴着微微的南风,特别惬意。
当时的电风扇是最棒的纳凉神器,怕热的我每天晚上都会对着电风扇,开到三档,脸对着风扇的方向,看着扇叶急速地转动,对着风扇低沉地发出“呜”的声音,在反射回来的回声中,感觉比静躺在床上吹风凉快多了。而最懊恼的时刻,必定是晚上打雷的日子,十有八九会断电,燥热的夜晚失去了唯一的凉意,妈妈只好拿出手摇扇缓缓地在一边扇着,说:“睡着了就不会热了。”可是我还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直念叨着:“妈妈,什么时候来电呀?”妈妈安慰道:“闭上眼睛,待会醒来就有电了……”
那时候一直奇怪,妈妈难道不热吗?为什么只有我觉得热呢?难道小孩子就比大人体温高吗?直到有一天,家里又停电了,帮外甥女晒着扇子,她在那边翻来覆去,如那时的我一样,说着:“舅舅,好热呀,我睡不着。”我一边说着“舅舅给你扇着呢,你睡着就不热了”,一边自己忘却了所有的闷热,等到她睡着,我的扇子也轻轻地落在枕边。
二
以下这段故事是小学弟留言的——
“我感觉小时候的夏天似乎一点都不热,作为大哥,我带着一帮小表弟们顶着中午的大太阳去河里游泳,那时候的河水也十分干净,干净到喝几口都没有关系。游得累了我们就爬到河边山上的大石头上晒太阳,把衣服晒干,顺便掏掏鸟窝。晒得受不了了就又泡到清凉的河水中,还能摸摸鱼,运气好的时候,晚饭就有一盘鲜美的小河鱼等着我们!经常等到太阳落山,外婆大老远地喊我们回家吃饭,甚至拿着竹条来赶我们,一拨人只穿条短裤,披着夕阳的余晖往家里走着,留下一路的欢声笑语……”
这样的情景,相信每个男孩在小时候都有过,那天真调皮的年代里,所有的桀骜不驯都可以用“对世界充满好奇”来解释。绍兴的农村,可以在开闸的时候到河里摸河蚌、捞螺蛳,到曹娥江畔看跳跳鱼,捉小螃蟹。还可以到地里掰玉米,甚至拿几块砖,搞个野炊什么的。
记得小时候做过最调皮的事儿是在表姐和邻居玩伴的“挑唆”下,把隔壁的燕子窝给捅了。那时候小伙伴们就是瞎起哄,而我为了在哥哥姐姐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还真的老实巴交地把燕子窝给捅了,虽然看着掉下来的小燕子心有不忍,但虚荣心却把其他所有的情绪统统掩盖了过去。而也就在邻居的骂声中,我收获了人生中唯一一次被妈妈用藤条打我的经历。虽然妈妈打我的力度并不大,但我却抽泣了很久……
三
在泉州的老师发来对夏天的感受,仅仅简单的两个字“烦躁”。这个夏天,她顶着烈日带娃上课,为了论文引经据典,还意外地全身过敏,真的是“屋漏又逢连夜雨”,这个夏天简直就是水逆。
虽然在泉州待了三年多,但真正七八月的夏天我还真的没有领略过。但泉州的夏天比浙江来得要早一些,伴随着雨季一起到来。在有斜坡的校园楼里,甚至可以见到小河一般的场景,像是在外婆家的溪水里趟水,却没有鹅卵石和小螃蟹,只有那一只只裸露的小脚丫,和一双双湿透的运动鞋。
东海之滨,海风拂面。校园不大,基础设施也是一般,但它的各处,几乎都留下过影像画面。在后山学生街聚餐,在校门口坐“小白”(校园电动车),在演播室录制,在俊秀楼奋笔疾书……
转眼毕业已三年,一年一次的返校之旅,是时候该提上下半年的日程表了。
四
听着闷雷阵阵,雨却一直矜持着,或许它在期待着某个时刻的任性放纵,在某个区域肆意妄为。不过即便它再猛烈,依旧浇不灭这燥热的夏天……
篇8:耀州人难以抹去的痕迹咸汤面散文
耀州人难以抹去的痕迹咸汤面散文
来到耀州,游走在大街小巷就会发现一大新景观,就是每天早晨六七点之后排队最长的早餐非咸汤面莫属。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些市井百姓这样着魔宁愿排长队,也不去光顾其他早点呢?
耀州地界,青瓷幽雅,大碗莹润,古风遗韵,初观便有食欲。锅台距餐桌不足一米,四周玻璃窗户,制作过程清晰可见。炉灶上大铁锅两口,热气蒸腾,一口下面,一口盛汤。汤乃咸汤,喜盐拒醋。更有作料丰富,油泼辣子,葱,姜,豆腐。豆腐分两种,油炸豆腐,切成丝;白豆腐,切成片。一黄一白,金灿灿,白生生,相映成趣。
两个妙龄女子,干净利落,着白色工作服,正在操作,既是账房,又是小二,忙得不亦乐乎。井水看墙上,有《咸汤面赋》一首,亦是有趣。“耀州小吃,传承百年,始于清末,流芳华原,百吃不厌.....”。
与井水同桌食客,乃一秀丽少妇,芳龄不知几何,携女儿,约二三岁,眼睛忽闪,甚是聪明可爱。小儿初学,不像大人一般老到利落,只会吸,母亲送一根面条到嘴边,她吱喽一声,便进肚里,无奈辣子飞起,钻进眼睛,哭。妇曰,你莫吸,学吃。小儿学不会,复吸,再哭。看官不知,陕西人吃面,要吃得香,定要发出声响,吱喽,吱喽,虽是不雅,但是爽快。其动作包涵吞咬和吮吸,与婴儿吃奶不同,各自分工,又彼此协调。而少妇则不同,吃得无声无息,虽淑女像十足,但井水窃想,决无酣畅淋漓之享受。
于是,井水问少妇,美女可是当地人民?少妇曰,家离县城不远。又云,上高中时,常在县城吃咸汤面,那时候一碗四毛钱,忽如一夜春风来,转眼翻到十多倍。少妇家祖辈吃咸汤面,深愔炮制方略和来历。面条里放碱,曰碱面,宜浇汤热吃;面条放油,曰油面,宜凉拌食用。又曰,往西有一店,咸汤面又另具特色,油条相左,且有羊血入汤。想必又另具风尚。
作为常年耀州居住的我来说,隔段时间就要去吃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小吃―咸汤面,每当排队端上一碗面时,那细长均匀的劲道面条缓缓送入口中,汤中饱和的味道加上油泼辣子让人微微流淌出的汗液。瞬间的味觉在香喷喷的`油波辣子与白色的豆腐和麦色的面条之中瞬间胃口大增,浑身渗透者排汗后的爽悦。
咸汤面作为当地特色传统的小吃之一,它已占据了当地早餐食用主流。作为早餐系列之一的咸汤面,它的主要食材:精制面粉,食盐、菜籽油,碱面。其主要特色就是它的汤料,大香、小香、干姜、良姜、丁香、豆蔻、草寇、胡椒、虾皮、花生等十几味香料食药材配伍而成,外加上辅料葱白、白豆腐、油豆腐和羊血。同时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它具有暖胃醒脾,温中理气之功效,再来点看起来红烫烫的油泼辣子浮于碗面―美哉。
【扶风的浇汤面的散文】相关文章:
1.一碗清汤面散文
2.父亲的酸汤面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