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

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

2022-10-01 08:49: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

篇1: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

多年前的一段电视片解说词,让我记住了龙门石窟,记住了仪态万方的卢舍那大佛,记住了站在她身后包容自信,气度雍容,万邦朝拜的盛唐王朝。

一张秀美丰腴的脸庞,永远神秘微笑,那是中华最奇的女子,光彩照人最美的笑容。

一双夺人心魄的眼神,永远沉静空灵,那是中国最媚的女人,日月凌空(曌)最深的目光。

一颗聪慧睿智的头颅,永远气度温婉,那是帝国最狠的女王,母仪天下唯我独尊的最强内心。

无字碑刻下千古独秀,顺应天则,君临一切的开放胸襟。

多年后,当我走近故事深藏,翩若惊鸿,南北中流的伊水;

走近莲花净开,两山对峙,佛光乍现的伊阙;走近卢舍那光明普照的目光。

上上下下造访一尊尊灵性的石佛,一龛龛永不凋谢的灵魂;造访密密麻麻,匠心意造妙石生花的蜂巢。满山遍野嗡嗡营营,洋洋盈耳的诵经声,将佛光笼罩的龙门山,吟诵成万念之上众生膜拜的圣地。

四百年不绝如缕,穿云裂石的锤击斧凿,在千年的时空一声声回响灵魂不朽的梵音。

那个气度恢弘的繁华盛世,在气象祥和的莲花佛国,渐行渐近,若隐若现……

作者|韩中州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2:走进龙门石窟散文

走进龙门石窟散文

前几年去了一次云冈石窟,就被那里的一切深深的吸引了,从云冈回来,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打算有时间去一趟龙门石窟。看一看那里的精髓所在!

龙门石窟坐落于洛阳市南大约十二公里处,此处东面是香山,西面是龙门山,两山之间隔着一条伊河,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好像在诉说着什么......真是一块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的好地方。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驰名海内外。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人前往游览参观,今天我们一行30人兴致勃勃来到这里,哈哈哈哈!终于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走进山门一眼望去。悬崖峭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窟,密密麻麻,成千上万,无论大小,他们的表情各异,雕凿得惟妙惟肖。

“三王洞”中间的菩萨造像高17.5米,是龙门石窟最高的石雕,传说是武则天想当皇帝,让人们照着她的样子雕刻的,菩萨眉毛弯弯,两眼含笑俯视,让人觉得很和蔼可亲。在它两边,各有一座咱们常见的观音菩萨。

龙门石窟建于隋唐时代,石佛大的`17.5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他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可惜因为人们的无知,石窟破坏严重,是世界文化的一大损失。

游览龙门石窟,让你对古人的智慧深深的折服。如果没有鬼斧神工的技艺,坚定不移的信念,没有普救众生的气魄,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个伟大而又艰巨的宏伟工程的。看着,努力的记着,想着;看着,再一次努力的记着;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有人在催促,去香山寺了,我只能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龙门石窟......

篇3:龙门石窟的经典散文

龙门石窟的经典散文

都说洛阳有三宝,唐三彩、牡丹、水席。但我却一心向往着龙门石窟,这种企盼也许与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但与那尊用千百年的笑容俯视芸芸众生的卢舍那大佛,一定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走进龙门,我们随着导游,去各个洞口览胜。那些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这样的字眼,仿佛都变得庸俗不堪。即便是无词可形容的时候,通常运用的那个“伟大”字眼,也在这些高不可攀的佛像面前,变得渺小。

世上有些事物,不,是很多事物,皆是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名满天下的龙门石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电视宣传片和网络图片中了解到的美仑美奂的大佛们,如今屹立在眼前,除了慨叹古人的智慧与勤劳,更多的人在惋惜它的斑驳。多少年来沐浴在风风雨雨中,佛像曾经拥有的光华,已经消失殆近。曾经让瞻仰朝拜的游人肃然起敬的宝相庄严,如今更像是没有洗干净的油彩。那一道道黄白相间的痕迹,当是风力及雨水侵蚀的伤疤,这些自然的力量肆意涂抹着释迦及它的弟子们,全不顾佛法无边,更不论是金刚还是尊者。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但它们也只能让佛像变得残缺,变得沧桑,却终无法改变佛家的微笑。即便是再过千百万年,即便是佛像只剩下一只手指,那也必然是拈花微笑的一指。

越往前走,眼中的残缺就越多,许多佛像没有了头,听说有不少正在国外的博物馆中。自古以来外来的强盗固然明抢暗夺,但可无耻的是那些本国的败类,为了些微的利益,就把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卖给敌人。岁月如梭,获利的败类们早已经风化成灰,但流失的古佛却堂而皇之成了别人家的摆设。想请问那些公然展出我们的宝物的外国佬们,有发票吗?同伴们有人叫着,看,佛前开花了。抬起头,果不其然,一尊面部都被夷为平地的菩萨面前,绽放着一簇生机盎然的野花。我已经无法再看到菩萨的表情了,但我想象得到,那一定是一种坚韧,是一种不屈,是那种断其首,也要以脐为口、以乳为目的不屈。

来到龙门石窟,门票上都会印有一尊佛相,龙门有十万尊佛相,她却能超越侪辈,甚至成了众佛中的翘楚,谁会有这样的魅力,这就是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卢舍那。

卢舍那佛头高4米,每只耳朵将近2米,建于唐中宗时代。但更多的.人却相信这是武则天为自己建的佛,这个传说流传得久了,后人自然先入为主,对号入座,越看卢舍那越和其他佛相不同,说她饱含着一种女性的妩媚与风韵。而梵语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这和武则天为自己取的“上明下空”的名字,又有着惊人的暗合。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不管是她的政治魅力与铁血手段,都让后人叹为观止。如果这尊佛像真是她的化身,那就等同于她的微笑延续到了今天。她在笑什么?笑世人庸庸碌碌,笑世情纷纷扰扰,笑的真谛我们凡夫俗子也许永远无法揣测睇透,但那种居高临下、君临天下的气魄,却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在她脚下的人。

卢舍那佛的手脚,已经被风化,很多地方残败不堪,但她那淡然的微笑却保存得很完整,能达到长存天地之间的事物,也许石佛做不到,金佛也做不到,但她身上的那种超越时空的精气神,却可以做得到。

篇4:龙门石窟散文游记

每次的旅行都是说走就走,没有计划行程,也不会刻意安排时间,要的就是这份自由和不羁。旅行本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拓展和充实,将一颗俗世的心放逐于天地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待行满归来,除去美景之后的那份欢乐,剩下的余温便是见过众生后内心清澈的自己,一个诚然对天地有所敬仰的自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听这首诗,觉得写这诗的人,呵!真是牛气,眼中心里唯有牡丹,将之誉为国色,想来定是十分高贵惊艳。也或许是因为这首诗,从此,世人眼中的牡丹凭添了几分高贵之气,高贵到这牡丹之都的名号都要盖过它十三朝古都的名头了。

下高铁后的第一站到达同闻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我并非一个考古学家,也不是一个对佛教文化有所崇拜和研究的人,对于这些文化取向,我向来不会中意于此。若不是该处藏身于山水之中,风景旖旎,我断然是不会来的,纵使它是多么得巧夺天工,多么的雄奇壮丽,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许是这里的山水因为龙门石窟这四个字而显山漏水;或是龙门石窟因为这里山清水秀而更加神秘;亦或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这些对我而言都不重要,因为我并不在乎山水之道的文化价值,也不会去欣赏历史遗迹的风景如何,我只在乎身处此处的我是一个最真实的我,最想要在这山水之中放逐内心的我,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这份简单最是难能可贵……

夜里的洛阳城下了一场应景的小雨,翌日清晨,雨过天晴,带着对国色天香的悸动,起身前往尚未败尽的牡丹花园。洛阳的牡丹花园实在太多,一番纠结之后,最终于洛阳国花园中与之邂逅。

雨后的牡丹花似清水出芙蓉般的'娇娇欲滴,清艳动人,不闻此花香,但见此花艳。花虽不如盛开时期开的争奇斗艳,但蜻蜓点水式的开法在一片花海中更加显得遗世独立,清绝高贵,花瓣上饱含着几滴小水珠,蜜蜂徘徊在周围,愈加生气十足。昨日被雨打落的花瓣零零落落的分散在泥土里,怕是只有香如故,诗如昨了吧:

天街小雨润如酥,国色倒钩小银珠。花开时节动京城,花落时节诗满都……

让花继续在洛阳城里盛开,让诗不断在洛阳城中传诵,哪里来的人终究是要回到哪里去的,轻轻来的人,不带走云彩,不带走心!

我家里的墙上有这样一幅壁画,用王勃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都觉得比之不足。时常看着那副画,如痴如醉般的想要隐身藏于在画中的地方,对一缺月,一夕阳,一壶酒,一溪云,快然自足,怡然自乐,该有多美……

对于自然风光,我们总有这么一种感觉:世间万千山水,大抵相同,人们可以尽凭想象,勾画出比现实中还令人神往的美景胜境,但我们还是要切身实地的选择一探究竟。纵使是耗费足够多的精力和体力也不惜!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觉得,其实,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关注这里的风景是否真的那么引人入胜了,而是由衷的感悟心在其中的那份舒适、轻松、自由和快乐,这些是诗画山水所不能给予的!

篇5:春访龙门石窟散文

春访龙门石窟散文

龙门石窟——大佛像

四月的江淮大地早已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到处是一派花团锦簇,美景如画的美好季节。在我的家乡——蚌埠,由西自东也是美如画卷。然而,四月中旬的一股倒春寒由北向南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此反季节的气候里,我们蚌埠市老年大学的50名学生在老师张福田先生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的洛阳龙门石窟学习写生。

我们的旗子

4月14日凌晨5点钟,在寒流、狂风和漆黑的夜色中,50名学生陆续来到蚌埠市文化廣場西面的家乐福华夏店门前等候去往洛阳的汽车。

旅游大巴车

5点30分鈡,满载着50名老师、学生和导游的大巴车启程出发。由于是春寒的天气,天还没有大亮,夜色依然笼罩蚌埠这座江淮大地上的城市,路灯依然亮着,大巴车沿着城市的道路向着西面驶去。

清晨车内情景

中午2点多钟,我们来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风景区。车一进风景区我们就看到,公路上到处都是前来景区的各种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交通很是拥挤。景区里的大小饭店更是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来景区游玩的客人。坐车的,步行的,老人和孩子,年轻的,中年的。南来的,北往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大家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来观看这千年遗留下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从下往上看的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具有石雕佛像的石窟,可以追忆到北魏时期。它与莫高窟石窟、摩崖石窟、红石崖石窟等为我国历史最久,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之一。

我的背后是——龙门石窟

特别是大佛像,更是有着千年的历史,当时的唐朝是武则天执政,造佛者为了博得女皇的高兴,特意将大佛的照相雕刻成武则天的模样,因此,很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和今天的历史意义。

奔流不息的伊河水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看中这块风水宝地,落居于此,经常召集长安城内的达官贵人、文豪巨子在此饮酒作诗,谈书论畫。每日里驻足伊水河畔,西望龙门石窟,浮想联翩,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就连死后也埋在石窟的东岸,留下今日的——白园,以供后人来凭吊参观。

篇6:游龙门石窟的散文

游龙门石窟的散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最后一批南翔的大雁带走了秋的气息,枝头零落的树叶昭示着冬的降临。时间又来到了十一月的下旬,不禁使我想起去年游龙门石窟的情景来。为了宣传、保护我省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省将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并将省内的部分知名景点免费向公众开放。据说,去年龙门石窟两天共接待游客五十余万人,不知今日之光景何如?

去年初冬,听说龙门石窟免费开放两天的消息,便相约朋友准备去游玩。十一月二十七日早晨,我们起了个大早,五点半就坐上了东去的公共汽车。两个小时的颠簸之后,终于到达洛阳。下车后用过早餐,便到开往龙门的公交车站去坐车。到那里时,站上已经站满了人,虽然离龙门还有数十里之遥。每当过来一辆车,立马满员。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又在半个小时的拥挤中来到龙门近前,才发现那里早已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到处是人。我不禁感叹国人财力之不济,还是穷人多啊!

距景点数百米外,早有警察维持秩序,并拉出了警戒线,游客只能从警戒线以外的道路进入。此时,人们已在宽阔的马路上排起了并不整齐的队伍,宽度与马路同宽,长度未知,浩浩荡荡,场面实在壮观!我与朋友随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人龙”慢慢向前挪动,耳边不断传来人们的议论“听说昨天一天就来了三十多万人呢!”“这么多人,走这么慢,想出也出不去,真受罪!”“这场面太宏大了!当年红卫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是不是就这样啊?”人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情绪有的`激动、有的悔恨、有的兴高采烈、也有的唉声叹气、还不时传来儿童的啼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像是置身于繁华的街市!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近了,能看到景点的大门了!这时突然从右边冲出一队武警穿过马路,胳膊跨胳膊组成一道“人墙”将“人龙”隔成两段,威武的“人墙”阻止了“人龙”的涌动!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为了做好安全工作,有关部门组织武警每隔二十米将“人龙”隔断,等前边的人进入景区后,再让后边二十米的人过去,人在这里已不是以数计了,而是以长度计算!呵,又是一大奇观!

终于进入了大门,一看表,已十点多了。正往前走,面前却出现了除“人龙”、“人墙”之外的又一大奇观——“人蛇”!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排队上厕所!呵呵,数百米路竟走了两个多小时,也难怪!

此时的我们已经比较疲惫,但当我们漫步在伊河之滨,看到周围优美的景色,便忘记了疲劳,精神抖擞、津津有味的边走边欣赏起来。看吧!中间伊河——河面宽阔,顺流而下,水流平稳,碧波荡漾。两岸山上——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亭台,掩映其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石窟位于山壁之上,部分石窟有台阶可至近前。佛像有的在石窟之内,有的裸露于石壁之上,有大有小,最大的十几米高,最小的却只有几厘米,但都塑造得惟妙惟肖,有的文静温顺、有的慈祥端庄、有的刚强威猛、有的严肃睿智……不禁使我们叹服古代能工巧匠的巨大智慧!特别是卢舍那佛更以她那“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及至过桥到了河对岸,石窟全貌尽收眼底,气势宏伟,巍巍壮观!

我们流连了两个多小时才往回走,忽听身旁有人说:“早知这么多人,就不来了!”另一人说:“唉!不来会感到遗憾,来了又感到后悔!”我与朋友相视而笑。是啊!遗憾与后悔之间,绝难选择,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篇7: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资料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它是北魏时期和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典型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一环。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对开窟造像不遗余力。其后诸朝也都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迎来了又一次开凿高峰。

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余个,佛塔近80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近11万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通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高2厘米。经过400多年的苦心经营,石窟内的遗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从龙门石窟中现存的碑刻及史志记载来看,营造者有皇室、显贵、民间商会,以至平民百姓,也有少量外国佛教徒留下的作品。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30%,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造像内容最丰富,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龙门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60%,代表洞窟有奉先寺、潜溪寺、万佛洞等,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佛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

资料

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雕凿出了面容清秀、两肩削下、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新风格,更加符合中原汉民族的审美情趣。而唐代造像则崇尚“丰腴为度”,造像大胆摹写现实,技艺纯熟,气韵生动。造像题材也更加丰富,这与唐代佛教新经典的译出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有关。龙门石窟造像另一特点是雕刻了大量供养人的形象,同时还刻有帝王、官吏虔诚礼佛的仪仗行列,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画卷。

在雕刻手法上,龙门石窟呈现出从平直刀法向圆刀刀法过渡的趋向。在艺术风格上,则从浑厚粗犷转向优雅端庄的作风。这使其具有更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成为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多为中国诸窟之冠,其绝大部分是造像记,也有少量修路、修佛和游人题记。众多的碑刻题记保存了研究龙门石窟的大量历史记录,既是研究历史的佐证,又是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真迹。“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体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龙门石窟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同时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篇8:龙门石窟

暑假,妈妈带我去龙门石窟游玩。

只见龙门石窟中,半座山都是一座雕像。里面的佛像大则十几米,小则只有一厘米。还有一些一、两米的佛像不等。走进洞,只见耸立着一尊高大的阿弥陀佛的像,据说有17米高。这大佛里果真不同凡响。眉目清秀,微睁二目。目光柔和,丹唇微翘。不愧为众佛之首。又见他盘膝而坐,赤脚,微胖,珠光宝气。浑身散发着一种高贵、柔和的气息。而大佛的身旁,便是一些十米来长的佛。大大小小,共计有二十来个吧。这些精美的佛像由于岁月的流逝,难免有些不光滑。唯有四大天王的右脚却还是熠熠生辉。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一个民俗“抱佛脚”说起。相传远古时期,百姓盛行抱佛脚,也就是抱四大天王任何其中一个脚,为自己和亲人祈福。

看了龙门石窟,我真敬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篇9:龙门石窟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天上撒落的珍珠落在屏风上,

走进去看,千姿百态,雕刻精美。

位于河南省,居于洛阳市,

龙门石窟谱写了庄严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年级:吴依璇

【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龙门石窟作文

2.龙门石窟导游词

3.龙门石窟写景作文

4.洛阳龙门石窟作文

5.龙门石窟英文导游词

6.河南龙门石窟导游词介绍

7.河南龙门石窟的导游词

8.龙门石窟说明文作文500字

9.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

10.游龙门石窟有感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