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2022-10-04 08:32: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iiiiiiii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篇1: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上个学期,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小小书——《弟子规》。

我好奇地打开这本小小书,知道了《弟子规》原名叫《训蒙文》,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写的。我发现《弟子规》三字一句,读起来还有韵味,非常有趣,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书里主要讲了为人子弟的很多规矩和道理,有些我还似懂非懂。后来,我又认真地看了钱文忠老师的解读《弟子规》,钱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有趣,里面有很多故事,让我快乐地了解了《弟子规》,首先要孝顺,然后要讲信用,和别人要平等博爱等等,钱老师还说:《弟子规》虽然说得都是些小事情,要做到也并不是太难,但也没人全部都能做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记得不久前的一天,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出差回到家,风尘仆仆,看起来很疲倦,我见爸爸妈妈正在客厅里谈话,就悄悄地走到厨房,给爸爸盛了一碗饭,然后端给爸爸,轻轻地说:“爸爸,你快吃饭吧!”爸爸妈妈先是一愣,然后开心地笑起来,妈妈夸我懂事,爸爸更是激动地把我抱起来,说:“儿子,你终于长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原来孝敬父母并不难,可以是一件小小的事,而且可以给爸爸妈妈带来很大的快乐!我自己也感到很快乐!

《弟子规》还讲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里说读书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以前读英语,经常是边玩边读,有时候听录音机,眼睛却被窗外的景物吸引,妈妈说我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心里很着急。这个学期来,我读英语时,非常专注,有时妈妈叫我都没听到,再也没有三心二意,不知不觉中,英语单词就轻松地记牢了,原来做到了“三到”,学习效果就提高了。

《弟子规》虽然是本小小的书,却教给我们很多道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2:我学《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一片片金黄的落叶象蝴蝶般飞舞而下,唱着《秋日的私语》。我们没有感到丝毫的凉意,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回味着自己出色的表演,我们一个个谈笑风生……

当我们准备走出“为老服务中心”时,我呆住了。爷爷奶奶们站在大门口,弓着腰、拄着拐杖,在阿姨们的搀扶下,向我们不停地挥手,秋风吹起他们满头的银发,泪水流过那布满皱纹的脸颊。爷爷奶奶们始终站立在那里,缓慢地摆动着他们的手,没有丝毫的停留。我也不禁舞动着双手,拼命地向爷爷奶奶们跑去,紧紧地抱住了他们,泪水也流了下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当我们二年级的24名同学,一边吟诵《弟子规》,一边转动着板凳,跳起来舞起来的时候,“为老服务中心”的爷爷奶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虽然他们的牙齿已经少了许多,虽然他们的皱纹添了很多,可当看到我们为他们表演的时候,他们一直都在笑,笑得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甜蜜。正是这笑容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出色地演出,使我至今都难以忘记学校在去年“十一”国庆节前夕组织学生到“为老服务中心”表演时的情景。

当我们结束表演即将离去的时候,老人们的依依惜别让我明白了:爷爷奶奶的笑容和泪水传递的都是爱!作为晚辈的我们,一定要报答长辈对我们的抚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伺不离床”,当父母有病时,吃的药我们要先尝尝是凉还是热,是苦还是甜;当父母病倒在床上时,要日夜伺候,不离开,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正是这次表演,让《弟子规》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对经典有了自己的理解:诵读经典,让我收获知识;诵读经典,让我感悟成长;诵读经典,让我提高素养。伴随着经典诵读的阳光,我立志成为一名孝亲尊师、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篇3:我学《弟子规》记叙文

在上一年级时,老师教我学了一本书—《弟子规》,那本书可教会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

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它的意思是: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离开一步。

哎呀,想想自己做得真是不好。妈妈生病的时候,我虽然给妈妈倒了水,但是我连尝都没尝,就把水递给了妈妈。这样,我怎么能知道这水烫不烫,妈妈能不能喝呢?我从来都没有日日夜夜照料过妈妈。一到了晚上,我就跑回自己的小房间睡觉去了。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顾不得天黑,一个人带我到医院去看病。到了医院,一会儿楼上,一会楼下,妈妈一直背着我,汗水顺着妈妈的脸颊流下来。回到家,妈妈更是一刻不停地照顾我。喂我吃药、给我量体温,夜里我醒过来,妈妈歪坐在我身边的被子上,手还放在我的头上。顿时,我心里暖暖的。啊,妈妈真是太爱我了!

以后,我一定要牢记《弟子规》里的话,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向妈妈学习,学会孝敬父母。像妈妈照顾我的那样,哄她开心。

在老师的教育下,还有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现在,我已经进步了很多啦。自己身上的坏毛病也改掉不少了。爸爸妈妈经常表扬我,夸我《弟子规》学得不错,重要的是做得不错。

我真的能当爸爸妈妈的好闺女啦。我感觉自己长大啦!

篇4: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大全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

【白话解说】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要严谨且诚信。爱护天下众人,并且多亲近有仁德的君子。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习各种文学方面的学问。

【参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 s□u,ㄍㄨˇ ㄙㄡˇ)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杀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著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象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

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中国人遵循的典范。

几千年来,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附注:三皇五帝,:远古时候的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号称五帝。古文献记载,黄帝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白话解说】

父母有事叫唤时,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参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 堕落成驴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阳县人,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吟诗作文。到十六岁,他的诗文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平阳才子」。他因为得到大家的称赞,父母的宠爱,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邻居经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气。

有一年,周拔要进京赶考,父母为了他的旅费东借西凑,还请裁缝帮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费太少,嫌衣服太宽、裤子太长、帽子式样老旧、鞋子颜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来他满腹的抱怨,父亲忍不住教训他:「儿啊!你不要嫌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为了你这次考试,帮你准备旅费,缝制新衣,已经伤透脑筋,弄得头发都白了,你还这样不知满足,我也想不出办法了。」周拔没有被父亲的话感动,反而大声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个大贵子,你这个草包一样的土老儿,有资格当我父亲吗?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没资格做我父亲。」他父亲被气得当场晕倒。

当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阴间的官府),阎罗王对他说:「你平时忤逆父母,虽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心肠,心田里的畜生种子结果了,你就将失去人身,堕落成畜生。」

周拔辩解:「我对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绝顶聪明的才子,怎麼可能变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话不能使我信服。」

阎王和善的解释:「你这辈子聪明,是因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骄慢无礼、暴躁、忤逆等恶行,养成畜生的种子,上辈子的善良种子已被摧毁殆尽。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报应就该堕落为驴,被人遮盖双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自知恶报难逃,惊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喉咙发出驴子叫声,名医也无法诊断是什麼病,不到两天,周拔就在驴鸣声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灯》)

注:驴子推磨时,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会使它想吃而停下来,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驴的双眼。

【白话解说】

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禀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变。

【参考故事】

黄香搧枕温衾(注1)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切,乡人都说他是个孝子。

黄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亲。夏天炎热,他用扇子搧凉父亲的枕头、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体先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闻他的孝行而召见他,送他「门下孝子」的匾额(注2),表扬他的难能可贵。

黄香年少时就已熟读经典,博学能文,他写的文章闻名京城,大家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取材《二十四孝》)

注1:搧(sh□n,ㄕㄢ),挥动扇子。衾(q□n,ㄑ|ㄣ),大被子。

注2:匾额,横写大字,高挂於园亭、大厅、书房上方的木板。

【白话解说】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虽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占为己有,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伤心。

【参考故事】

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k□n,ㄎㄢˇ),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zh□n,ㄓㄢˋ)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

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乾,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注:腌,用盐浸泡食物,避免腐坏。

【白话解说】

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父母不听劝告,要等到他们高兴时再规劝,还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无怨言。

【参考故事】

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於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篇5:我和弟子规的故事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怎样做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古人把孝放在第一位,可见孝敬父母是每人必须要做好的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入则孝中的第一段话,这段话很简单,读几遍就可以背下来,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当你正在写作业时,父母叫你,你是否会答应?当你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做游戏时,父母让你去做家务活,你是否会去做?当你做错事时,父母批评你,你是否会认真地静听?如果你的回答是“没有”,那么你就没有做到孝。

孝从古流传至今,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黄香小时候家境贫寒,10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体弱多病。闷热的夏天,他为了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就用扇子驱赶蚊子,并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凉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黄香买不起棉袄,他为了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他从不叫冷,而是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制造一种欢乐的气氛。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我们孝敬父母,自己也会得到快乐。古时候,有个子路的人,家里买不起米,可是年迈的父母们想吃米饭,子路不远千里,从亲戚家借来了米,看着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十分高兴,忘记了疲劳。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弟子规中的“信”也让我颇有感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讲的是凡是说出的话,首先不要虚假,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古代的一个故事。

泗水两岸出产坚固的石料,齐国的孟尝君想把石料做成庙里的乐器,泗水边的老百姓们很高兴,便挖了十几车石料,而孟尝君却没有做乐器,把坏的宫墙墙角给补上了,泗水边的人知道后,纷纷离开了。秦国和楚国知道后,准备合力齐攻齐国。孟尝君知道铸成大错,便向泗水两岸的人道歉,做了乐器,人们都回来了,楚、秦两国也不敢再攻打齐国了。

我们都知道,人无信而不立,那么,“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说的就是诚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杯子摔坏了,不敢向父母承认,自从学习了“信”中的这句话以后,我就敢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还表扬了我。

弟子规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泛爱众》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在生活中,在学校的学习中,有许多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讲的是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赶快不要让别人去做。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语句,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才能,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中不能学到的东西。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要永远谨记它!

篇6:我和弟子规的故事

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到书店买了一本《弟子规》,然后我们每天的最后一节课就读《弟子规》。当时,我就是读着玩,也不懂其义。可是,后来我再看一看每句话的意义时,才感到这本书真的很好,而我与书上写的要求差远了。自此,我决定以后要按照书上要求去做。

记得书上有这样一页,上面写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妈妈说:“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都把古人美德抛弃了。”我想,我也经常做这种没让长者先的事。比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桌上香喷喷的饭菜就“呼噜呼噜”地吃起来,全然不顾对面还坐着我的九十七岁的老爷爷他有没有先吃。现在我知道了:吃饭的时候,要让年长着先吃;落座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走路的时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者走在后面。若是听见年长着叫人,就应该立刻代他去叫喊。假如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刻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

读了这本《弟子规》,我觉得受益匪浅。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每一个做孩子的需要牢记的。我要经常读一下这本书,一是可以继承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二是可以让我更有修养。我们大家都来读吧?

篇7:读《弟子规》有感

暑假里,我按照老师的推荐,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学习了国学文章《弟子规》,虽然还有一些意思不太明白,但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很多道理。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第一段。教育,首先是教做人,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现在我们虽然也有品德课,却只是背书、考试,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们还是应该要多多学习做人的道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它充分体现出了做人要讲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是不可取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主要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呼唤,我们要及时答应,对于父母的吩咐,不能迟迟不去行动。

如此良句,还有很多很多,总之,通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其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篇8:读《弟子规》有感

遇上《弟子规》是一生中我最大的财富。一年级的时候,吕老师常常把《弟子规》的内容穿插进儿歌、故事中让我们学习。

由于它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儿歌一样,所以我很容易就记住了,还时不时的在家里“卖弄”一番。你看,那个背着手,晃着头,唱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小女孩不就是我吗?遇上《弟子规》后,我做每件事情都会以《弟子规》作为尺子,用它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次,吕老师布置我们背诵《燕子》,由于课文比较长,我常常记不住,总背错,妈妈叫我一次又一次地重背,我有点不耐烦了,真想丢下书本睡觉去了。忽然,我看到书桌旁的《弟子规》,想到其中有一句“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顿时,我豁然开朗,鼓励自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这样,我又继续一段一段的背,终于把课文背下来了,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当第二天吕老师检查背诵时,我流利地把课文背出来,还受到老师的表扬呢!从此以后,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怕了。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弟子规》也改变了我的不少坏习惯。以前,我的房间最乱的时候简直可以称作垃圾房,地上、桌子上、窗台上,随处可见我的书本和玩具,就连床上也堆满了东西,所以我经常拿错书或者干脆找不到我要找的东西。现在我的房间可比过去整洁多了,因为我想做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我的变化还不止这些呢!原来在家里不管谁指出我的缺点,我都要和他们争辩一番,现在我学会先检查自己了;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我学会了谦让,不再为小事斤斤计较;另外我还能做到不随便承诺别人,承诺过的事情,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家人都说我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弟子规》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勇往直前。三更有梦书当枕,何乐而不为?同学们,让我们都与经典同行,与知识为伴,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篇9: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就是把圣人教育贯彻到生活中,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来。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十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应按《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献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体会后,才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熟读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花言巧语。

另外,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的、愚笨的、尊贵的、贫贱的,不同国界、不同种族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重温传统文化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弟子规》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想《弟子规》中写的,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读弟子规后的心得体会四:

《弟子规》原名叫《训蒙文》,是依据儒家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这本书文字浅显,却教给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读了我们矿女工委推荐的这本书,深深地感到了矿女工委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我们女职工从理念上、思想上引导我们,通过读这本书,增强自己在为人处世,教育子女和孝敬父母等诸多方面的修养,做一个举止文雅、言谈得体、会培养孩子的新时代的女职工。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国学精粹教育,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

一。出门在外,别忘了给父母报声平安。

《弟子规》中说:“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我最欣赏这里面的“出必告”,就是说,子女出门之前要告知父母去哪里,回来之后,要当面禀告,免得父母担心,挂念。

我一开始上班的时候,从来没离开家的我来到矿上上班,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那时候还没有电话和手机。过了三个月后,我父母竟然从几百里路远的老家赶到矿上来看我。我很是不安地对父母说:“我在这儿上班挺好的,这么远的路,你们干么非要来啊?”母亲双眼含泪地说:“孩子啊,你说的倒是轻松,你知道你来矿上上班的这三个月,我和你爸爸是多挂念你吗?我和你爸爸都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怕你不适应,怕你工作不顺利,怕你被别人欺负了,怕你不会照顾自己。”“妈,我都多大了?你还担心这些?”我说。“你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呀!你怎么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啊?”母亲不满地说。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担心。于是我说:“爸,妈,我保证一个月给你们写两封信,这行了吧?”后来,父母接到我的信都很高兴,回信说我越来越懂事了。他们也不再那么担心我了。再后来,电话和手机普及了,我就给他们打电话或是发短信,给他们报我平安。

二、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一定要陪在他们身边。

《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意思是说,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该及时请医生,喝药时子女要先尝。一旦病情加重,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几年前,我母亲因患腰椎垫盘托出住院,是父亲和弟弟把母亲送到济南省立医院去治疗。我因为工作忙,只是在中间去看了一趟,留下点钱就匆匆回来上班了。以至于同室的病友说我母亲:“怎么不见你大女儿来照顾你?她不是亲生的吗?”听了母亲转述了这句话,我无地自容,难过极了,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母亲是那么疼爱我,在她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三、要善于听取批评和反面意见。

俗话说,金无足尺,人无完人。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犯了错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反面意见,才能改正自己,不然就不会进步。“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意思是说,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正的好朋友反而疏远你。我们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应该学会宽容,对朋友大度,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大家都知道l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听取批评和反对意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四、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讲的就是学习环境及其周围的人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多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通过和他们学习交流,我们可以取其长处补己之短,这样,我们的品德也会高尚,孩子也会跟着我们受到良好的影响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我们为人父母的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促其成才。而不要整天只知道打牌,打麻将,赌博,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为不好的。

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读了《弟子规》之后的一些感想和体会,还很粗浅,今后,我还要深入学习这本书,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不断进步,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篇10: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心得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的时间,我收获了很多。先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全校优秀老师对自己的收获还进行了全校分享。高中部践行了《弟子规》力行课程分享活动。每天我们依然在坚持读经典、听弟子规音频学习。上周我们还一起观看了《醒来》这部意义深远的影片。接触传统文化之后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作为班主任每天早上六点十分要带领学生一起践行弟子规。在跟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收获了太多。而令我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对弟子规的解读。三子一句的经典居然教会了我们这么多做人的道理。“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如果我们的学生可以有幸从幼儿教育就接触弟子规的话,我们的家长还会如此的头疼于孩子的叛逆么?我们还会有迷恋于网吧沉迷于网络暴力的事情么?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为什么我们还会去伤害他们呢?

就在上周周六,我带着85岁的姥爷跟几近70岁的妈妈去吃饭。我望着一桌子的亲人,那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幸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在一起吃个饭都会变得那么温馨。而这顿饭,我已经拖了快一个月了。随着我们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我们的亲情貌似在退减。甚至连回家陪老人吃顿饭都变成了自己的负担。有的人在忙于工作的应酬,有的人在奔波于生计,更有的人宁愿躺在床上多睡一会儿甚至多玩一会儿手机也不舍得陪老人们吃顿饭。家人吃顿饭还不如跟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吃顿饭。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我们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可笑。我相信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看,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我们收获的也会越来越多。

篇11: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通过读《弟子规》使我深刻领悟其内涵和重要,此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规范。对当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是百益而无害。它能胜于法制强行,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从而能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远离是非避邪之路。俗话讲: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坏确实与家庭教育有关。比如:孔融四岁能让梨、黄香九岁为父暖被窝等。都是圣贤教育的结晶,然而,现代的一些为人父母实在是忽视这方面的圣贤教育,肆意宠爱,娇惯孩子。出门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儿子吃这个吧!要那个吧!逛商场先让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谈自己孩子怎么调皮怎么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时大摆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种高傲唯我独尊的感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种子。

在处事交往中总是爱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能好好学,可以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地达到孩子的所求欲望。而忽视了正确的圣贤教育遗弃了道德行为地约束,导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学校门后还为报答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走上违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叹!为此,我建议做人父母的要重视和培养道孩子的品德素质,从《弟子规》学起。让他们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恶,尊老爱幼。自己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好表率,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开拓孩子们的道德智慧,为他们传授圣贤教育的典范。总而言之我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人的学习和效仿。是正规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从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希望所有的为人父母依照《弟子规》教育好下一代,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使所有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相关文章:

1.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2.《弟子规》读有感

3.读弟子规谨有感

4.读《弟子规》的感受

5.读《弟子规·千字文》有感

6.读《弟子规》后有感

7.学生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8.教师读《弟子规》心得

9.读《弟子规》有感精选

10.读名著《弟子规》有感

下载word文档
《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