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
“林无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内九”指得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正阳门
明清地位: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
正阳门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正阳门又称“国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去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都出正阳门。
崇文门
明清地位:走酒车,收税
尊崇孔孟教化的意思,俗称“哈德门”,民国时曾有一种著名的香烟叫“哈德门”牌。崇文门是走酒车的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是过往商人都要在这交税。乾隆时的大贪官和珅就当过崇文门税监。
宣武门
明清地位:走囚车
“武烈宣扬”的意思;元朝称顺承门,一直到清朝初年仍有沿用此称的。因为发音颇似“顺治门”,康熙时曾有一位刚由外省高升到京的御史听到后误以为真叫“顺治门”,立功心切,没做调查研究,贸然上本要求改名,结果被罢官。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出入,人称“死门”,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朝阳门
明清地位:专走粮车
意思是“迎宾日出”,专走粮车。因为那时没有铁路交通,要完成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粮食运到通县后再装车进城,走朝阳门进京,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有一个谷穗儿。粮食进入朝阳门后,在附近的粮仓中存放,以备用。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俩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阜成门
明清地位:专走煤车
意思是“物阜民安”,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专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是产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由门头沟煤矿供应。运煤进京走阜成门。阜成门的门洞顶上刻一梅花,即表示“煤”的意思
东直门
明清地位:专走砖瓦、木材车
东直门和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走砖瓦、木材车。那时砖窖都设在东直门外,由南方通过通惠河和坝河运来的木材,从此门进入。东直门内还设有一些木材加工厂。
西直门
明清地位:专走水车
西直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专走水车。城门洞顶上刻着水波纹。因为当时皇帝不喝市内水井的水,而专喝玉泉山的泉水。民国建立后直到溥仪被逐出故宫,每天早上西直门仍然要为给溥仪送水的驴车开门,军阀混战时期竟也没有耽误过,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德胜门
明清地位:专走兵车
预祝得胜回朝的意思,专走兵车。那时北方多战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胜门,也取“得胜”回朝之意。
安定门
明清地位:收兵之门,专走粪车
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专走粪车。因地坛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粪场。
篇2: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
北海的北岸,五龙亭的东北上,有一座样子很特别的影壁:看颜色是深赭色,看样子是那么象铁铸的一样,人们都管它叫铁影壁。实在不是铁铸的,是一种火山岩浆凝成的矿石,只是从外表看,象铁的罢了。这座北海的铁影壁,原来是不在北海公园的,是一九四六年从德胜门里果子市大街挪来的。铁影壁原来也不在德胜门里的,五百多年以前,它是在德胜门外头一座庙前面的,为什么挪到果子市来了呢?这里就有了一段民间传说了。
这又是一段龙的故事了。在北京民间传说里面的龙,都是可怕的,都是想毒害北京人的,可是铁影壁故事里的龙,却是好心的龙。可怕的龙的故事,我们记下来不少了,我们再说说这好心的龙吧。
很早很早以前了,苦海幽州有这么两条龙,他们是夫妻两个,他们没有毒害北京城的心思,他们在北京建筑城墙以后,就变做了一个老头儿,一个老婆儿,躲在一个地方,过起安闲的日子来了。他们看北京建筑了城墙以后,别的没什么异样的,就是西北风刮得太厉害,一刮风就是三四天不停,还是刮一回风,就给北京城添了几寸厚的土,老头儿发愁了,老婆儿也发愁了,都说:“要这么刮下风去,北京城还不叫土给埋上了?”老婆儿说:“我想这里一定有毛病。”老头儿说:“我也这么想,可是,毛病在哪儿呢?我想不出来。”夫妻俩愁急了好多日子,也没一点办法。再说那风呢?那风刮得也真够厉害的。有一天,一个老头儿,骑着一个长耳朵大灰驴,正走到前门桥头上,忽然唿的一下子,打西北刮来一阵大风,登时驴就飞上天去了,吓得驴耳朵也直起来了,吓得骑驴的老头儿也闭上眼睛了,可是,不大一会儿,风不刮了,驴也落到地上了,骑驴的老头儿睁开眼睛再看,呀,到了崇文门外头了,在天空里飞了三四里地!又有这么一天,西山“皇姑寺”里的一个小和尚,正在庙前山坡上玩耍呢,唿的一阵大风,把小和尚吹上天去了,小和尚吓得抱住了脑袋、闭上了眼睛,心里突突地乱跳,他想:这下子一定要摔死!可是,不大一会儿,风不刮了,小和尚两脚落地了,睁开眼睛再看,嗬,到了北京城里头了,在天空里飞了三四十里地!
这风刮得真奇怪。那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听了这些:在半天空里飞驴、飞人的怪事,夫妻俩就更着急了。这天,老头儿说:“咱们出去遛达遛达,瞧瞧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婆儿说:“我也这么想,坐在家里,是找不出刮风的毛病的。”夫妻俩出了家门,往哪里去呢?风不是打西北上刮来的吗?夫妻俩就往西北走下去了。走了一处又一处,瞧见的都是卖东西的,买东西的,挑东西的,扛东西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人,穿的也是平常衣裳,说的也是平常话语,做的也是平常事体,没有什么扎眼的奇怪人、奇怪事。走吧,夫妻俩还往西北走,不知不觉,走到了西北城角,老婆儿埋怨老头儿,说:“都是你这没算计的人,顺着脚往下走,走到城角了,什么也没瞧见,还不如出城瞧瞧去呢!”老头儿笑了。说:“你别着急啊,咱们往东一拐,不就出北门了吗?”夫妻俩顺着城角往东一拐,就瞧见了一宗怪事。听故事的人,听到这里,一定急急地要问:“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瞧见什么怪事了?快说说,我们听。”可是,说故事的人,说到这里,总要岔出一笔去,说:“这个城,可是元朝的旧城啊,现在叫土城。从西北城角往东一拐的那个北门,元朝叫健德门。”
说故事的人,接着往下说了:老头儿、老婆儿瞧见什么怪事了呢?他们瞧见城墙根底下,坐着两个人: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个是十五六岁的小娃子,两个人都穿着土黄色衣裳,头上脸上和衣裳上,都挂了一层尘土,真是难看极了。再瞧他们手里呢?一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条土黄色口袋,老婆婆正往口袋装沙土,小娃娃正往口袋里装棉花,嘴里还说着话。离着远,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只听见这么一句:“埋不上他这个北京城才怪呢!”龙变的老头儿瞧了老婆儿一眼,老婆儿点了点头,夫妻俩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老婆婆一定是刮风的风婆,那小娃娃一定是布云的云童,他们在这里商议怎么土埋北京城呢!风婆、云童这时候恰巧一抬头,瞧见有人来了,立刻站起来。风婆说:“孙儿呀,咱们回家吧,免得你妈妈挂心。”龙变的老头儿,知道这是风婆和云童想逃走,赶紧一个箭步,跳在风婆前面,这时候,龙变的老婆儿也跟上来了,拦住了云童。老头儿用手一指风婆,大声地喝叱着说:“你们要干什么吧?北京城里住着这么多人,你们为什么要土埋北京城?”风婆嘿嘿冷笑了一声,说:“你这老头子,也敢问我们大事?许他们建筑北京城,挡住我们的风路,就许我们埋他的北京城!”老头儿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就凭你这老婆子,也敢造这么大孽,趁早儿留下你那盛土的破口袋。”说着,又一指云童:“你那盛烂棉花的口袋,也得给我留下,小孩子不学好!”还没等风婆说话,云童早急了,他一面把口袋往外一倒,骨都都往外冒黑云,一面喊:“婆婆您还不放风,放土!”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同时张嘴一吸,滋溜溜一朵朵黑云,立刻都吸到老头儿、老婆儿肚子里去了。这都是同时的事,正当黑云被吸尽了的时候,风婆的沙土,也滚滚的飞过来了,正好呛了老头儿、老婆儿的鼻子,啊涕!老头儿打了一个喷嚏,啊涕!老婆儿也打了一个喷嚏。这两个喷嚏,打得真好,正好打出四股清水来,直奔了风婆和云童,风婆说声不好,拉上云童,飞身就上了天空,老头儿、老婆儿随着变了两条大龙,往北追赶风婆、云童去了。打这儿起,北京城风少了,沙土也少了,人们都说是龙公、龙婆把风婆婆和布云童儿追跑了。人们说,风婆婆和布云童儿怕龙公、龙婆,咱们铸一个铁影壁,两面都各自铸一条龙(铁影壁上的花纹,原形是麒麟,可是说铁影壁故事的人,却把它说成是龙。原来是,从麒麟的鳞甲,联想到龙,从龙身上,联想到龙的故事。这和“断虹桥石猴”,原形是石狮,都是一个类型的民间口头创造。),风婆婆和布云童儿,就不敢来了,打这儿起,就有了一座好看的铁影壁。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北面的城墙拆了,城墙往南挪了,原来北京城的北面又成了旷野荒郊,北京城里又多了风、多了沙土,住在北京城里的人,又愁急起来,只是想不出道理。有那懂得事多,知道事广的老大爷说:“这准是铁影壁离城远了,龙公、龙婆管不了风婆婆和布云童儿了,咱们得想法子。”有那知道铁影壁故事的人,都说老大爷说得对,可是怎么办呢?大家想法子吧。这时候,出来聪明人了,这位聪明人说:“大伙儿别着急,我有主意!”他是什么好主意呢?就是把铁影壁搬到城里面来。大伙儿听这位聪明人的主意真“聪明”,就把铁影壁搬到德胜门里果子市,一座庙前头,后来这条街巷,也叫了铁影壁胡同(这座庙叫“护国德胜庵”。)。说故事的人说:故事说到这里完了,可是你们听故事的人,如果问铁影壁搬到城里以后,到底挡住风了吗?挡住沙土了吗?说故事的人,一定说:没挡住!
篇3: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设五局:
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 关于厨师随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做的,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小窝头”。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枣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窝头。寿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样繁多,能制点心四百多种,菜品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农民的正常用粮每人每年三百斤计算,可够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
西太后在颐和园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西太后很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时的冰箱不是机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体积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盖面上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的工艺品。 上应有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篇4: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
永寿斋一组建筑,地处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东跨院北侧。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的住处。
寿斋的正厅从外外面看是五间房屋,但当你进屋后,马上会发现室内特别宽敞,原来这是把前后两个五间合在一起的双五间正厅。精美的雕花 扇,把室内分隔成几块,形成几个别具一格的空间。这组建筑,西邻乐寿堂,东靠近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李莲英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有人说李莲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于是不挂名的宰相。
在清朝初期,对太监涉政是有严格规定的。清朝入后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顺治对此曾发布“上谕”说:“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结有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由此可见,在清朝开国初期,是严禁太监干涉朝政的。当时,宫内太监总数不过9000人,是明末的十分之一,但到慈禧执政时期,由于后妃干政,太监在宫中的作用又加强了。故先后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等有权有势的太监。
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永寿斋的室内比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还宽敞。但是,人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院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有人说这个院子之所以建成三缺一(缺西房)的形状,可能与李莲英的太监身份有关系。
现在,永寿斋院内布置了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介绍了中国太监的形成和发展,并用泥塑展示了光绪、慈禧由紫禁城来颐和园的情景;第二展室,用泥塑形式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个太监,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等;第三展室,基本上按原状陈列,展示了李莲英在此居住的实景。人们通过对三个展室的参观,不仅看到李莲英住颐和园时的情况,还会对太监--我国历史发展上的这个“怪胎”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有个初步的了解。
篇5:历史小故事
生肖猴的故事和传说
说老虎在开初就以镇山制兽之威名当上了兽王。当时山中百兽见了老虎都立即回避,老虎当然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独。猴子那时与老虎是邻居,二人称兄道弟,当虎王外出时,猴子便代行镇山之令。百兽慑于虎王的威风,也只好听猴子的召唤,这便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来历。
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猎人的网中,拼命挣扎也无法脱身,恰好猴子来了,虎王高喊救命。猴子见了,连忙爬上树,解开了猎人的网绳,救出了虎王。
虎王脱险后,虽然嘴上在不住地感谢猴子老弟,心里却在盘算:我是百兽之王,竟然中了猎人的圈套,还是小小猴子搭救,这事猴子张扬出岂不灭了我虎王的威风,不如干掉猴子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如今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再干掉猴子,今后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如果再有危险,谁来帮我呢?再说,猴子怕我,也决不也把今天的事说出来的。
于是,老虎告诉猴子,今天的救命之恩,今后一定报答。猴子今后有什么为难之事,自己一定全力报答。猴子当然也对虎王遇险的事闭口不提,保全虎王的面子,在这之后,二人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了。
许多年之后,玉帝开始选生肖。身为百兽之王,老虎理所当然地当上了生肖。猴子一见,也想当生肖。可是玉帝挑生肖有条原则,那就是对人类有功。猴子对人类无功可言,自然选不上。于是猴子请虎王给玉帝求情,让他当生肖。虎王因为欠猴子的情,只好倾尽全力去帮猴子说情,对玉帝讲猴子联盟机智,为百兽之首,又说自己不在时,猴子也有镇山功劳,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
猴子当上了生肖,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当然虎王也还是不高兴,没什么本事的猴子与自己并列为人间生肖,二人从此友情断绝。今天,百兽自己也不怕猴子了。当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句大实话,今天也变成了讽刺的意思。
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篇6:历史小故事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伤亡多少人?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伤亡2.5万余人),在战斗中负伤22.1万余人。在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
篇7:历史小故事
《大学》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大学》简介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关于如何学习修身、为政之道的书。《四书章句集注》载,“《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大学》的“大”,在先秦时代读作“太(tài)学”,宋以后一般读作“大(dà)学”,这是相对“小学”而言的。
周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大戴礼记》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保傅篇》)朱熹《大学章句序》记载:“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四书章句集注》)八岁入小学,学习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则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即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是为政之学。故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大人之学也。”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三礼目录》)《礼记》进一步点明其“化民易俗”的教学目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人道孰为大”问题时,曾经表示“政为大”。依据这一原则,大学之道便是为政之道。孔子说“政者正也”。正,正己正人。所以,“大学”的本意更应该是指由修正自身为起点的为政之学。正己属于个人的修治,正人则是公众事务的治理。大学之道,可以说起点是修己安人,而后扩大范围,方才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此为核心,《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它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宋明理学把“理”或“知”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对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大学》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大学》由《礼记》中的一篇,到从《礼记》中抽出来而独立成书,进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成“四书”,成为与“五经”并列的重要经典,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而佛教的消极方面也越来越明显。为反对佛教,唐代韩愈提出了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用《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来抨击佛教中只讲个人修身养性的佛理。韩愈的学生李翱也推出了《中庸》学说来和佛教对抗。他们开始把《大学》《中庸》中“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和“中和”的处世思想进行阐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北宋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是《大学》独立成书之始。
宋代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因此大力提倡,特别重视《大学》,曾分别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篇。
在二程的基础上,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做成章句,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以《大学》为四书之首,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
虽然《大学》文字浅近,但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末尾特别强调“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并引用别人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所以,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特别突出其重要性,其中的奥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大学章句序》中所言:“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朱子语类》卷十四)这就为人们指出了读“四书”的先后顺序,“宜先看”三字说明《大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是入门的重要途径,是“为学纲目”。
朱熹在将《大学》抽出独立成书的过程中,认为《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进行编排,分为“经”“传”两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与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经过其重新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大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大学或问》,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王守仁的《大学问》,清陈确的《大学辨》,清李[图片]的《大学传注》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篇8:历史小故事
抗美援朝中的特级英雄
携炸药跃向敌群的杨根思
1950年11月,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同年12月,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1.古代历史小故事
2.短篇历史小故事
3.真实历史小故事
4.英语历史小故事
5.幼儿历史小故事
8.感人的历史小故事
9.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10.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