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艺简介

李艺简介

2022-10-19 08:35: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横浜隕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李艺简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艺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李艺简介

篇1:李艺简介

李艺

李艺(?—627年),本姓罗,后赐姓李,字子延,原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寄居在京兆云阳(今陕西三原西北),唐朝大将。

罗艺出身将门,父亲曾任隋朝监门将军。但罗艺的性格却不是很好,“艺性桀黠,刚愎不仁”,但却“勇于攻战,善射,能弄槊”(《旧唐书·罗艺列传》)。所以罗艺从军后,因战屡立功官,在大业中期(6前后)升为虎贲郎将。

隋大业八年(6),隋炀帝发兵攻打高丽,命罗艺督军北平(郡治新昌,今河北卢龙),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罗艺自幼参军,号令严整,所部颇有战斗力,但“任气纵暴”(《旧唐书·罗艺列传》),每次凌侮李景,多为李景所辱,于是便对李景怀恨在心,后来还曾诬陷李景谋反,但没有成功。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罗艺驻守的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物产丰富,在隋炀帝征高丽时,隋军的器械资储大都留存在涿郡,粮食满仓,而且临朔宫(隋炀帝在涿郡的行宫)也藏有许多珍宝。引得附近的强人竞相抢掠。涿郡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抗,只有罗艺独自出战,多次击退抢掠者,勇冠三军,威名远扬。这时,赵什住等人嫉妒罗艺,暗中企图加害于他。罗艺知道后,便想乘趁机自立。大业十二年(6),罗艺举行誓师,他对将士们说道:“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旧唐书·罗艺列传》)将士们被罗艺的话激怒,对留守官员产生了怨恨。罗艺随即率军杀回涿郡,郡丞正出城相迎,罗艺遂扣押郡丞,率军入城。赵什住等人大惧,被迫投降。于是罗艺将库存的财物分给将士,并开仓赈济饥民,赢得广大军民的拥戴。又杀掉不归顺他的渤海太守唐祎等数人,威振边境,柳城郡(治柳城,今辽宁朝阳)、怀远镇(位于今辽宁辽中附近)也相继归附罗艺。罗艺撤掉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为营州,任襄平太守邓皓为营州总管。然后罗艺自称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总管,统辖幽、营二州,成为东北地区一大割据势力。

义宁二年(6)三月,宇文化及等杀炀帝于江都,立秦王浩为帝,拥兵北上。行至山东时,宇文化及派人拉拢罗艺,罗艺知宇文化及难成大事,于是说:“我隋室旧臣,感恩累叶,大行颠覆,实所痛心 。”(《旧唐书·罗艺列传》)并将使者斩首。然后为隋炀帝发丧,大办三天丧事,遥致悼念之意。

由于幽州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北连突厥,南攻山西、河北、山东,所以很多割据势力想拉拢罗艺。当时窦建德所率的河北义军和高开道所率的义军都派人来拉拢罗艺。高开道部倒也罢了,窦建德部刚于十一月攻克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县),声威正盛,所以有些官员觉得应归附窦建德。罗艺则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然后对所属官员说:“建德、开道,皆剧贼耳,化及弑逆,并不可从。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异议者必戮之 。”(《旧唐书·罗艺列传》)当时唐朝使者张道源正在山东一带游说,得到罗艺有心归唐的消息,立即派人与罗艺联系,罗艺非常高兴地表示愿意附唐。十二月十三日,罗艺被唐廷任命为幽州总管。

窦建德见罗艺归唐,大怒不已,遂于十二月率军10万进攻打幽州。罗艺正准备出兵相迎,部将薛万均建议道:“敌众我寡,出战必然失败,不如用老弱残兵背对城堡临水列阵,对方必然渡水来攻击我们。万均我请求用百名精骑兵埋伏在城边,待他们一半过河时攻击,无不取胜。”(《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罗艺觉得言之有理,采纳了这个计策。罗艺以残兵临水背城为阵,交战开始,窦建德果然引兵渡水,待窦军半渡之时,埋伏在城侧的薛万均率百名精骑邀击,大破窦建德军。窦建德军不能靠近幽州城,于是,便分兵攻打地主武装霍氏城堡和雍奴(今河北武清西北)等县,又败于罗艺。双方对峙百余日,窦建德终未得手,只好撤回乐寿(今河北献县,窦建德政权的都城)。

唐武德二年(6)十月初四,唐廷赐罗艺姓李,封为燕郡王,从此,罗艺改名为李艺。

初六,李艺率军在衡水(今河北衡水西)击败了窦建德军。武德三年(6)五月,窦建德派其部将高士兴攻打幽州,被李艺击退,退军笼火城。李艺率军奔袭而至,大破其军,斩首5000级。十月(一说九月),窦建德率领20万人马再次攻打幽州。窦建德军攻势甚猛,有的士兵已登上城堞,在此危急时刻,李艺部将薛万均、薛万彻率敢死队百人从地道潜出,迂回到窦军背后,突然袭击,窦建德军败逃,被斩首1000余(一说1200)级。李艺率军乘胜逼近窦建德军营地,窦建德在营中列阵,填平壕沟反击,李艺军大败,窦建德双追到幽州城下,攻城不克,只得撤还军。十二月初四,李艺再次袭击笼火城,打败了窦建德军。李艺在归唐后的三年里,数次击退窦建德军对幽州进攻。当时窦建德军攻占了河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所向皆克,唯独幽州屡攻不克,这便其向南发展有了很大的顾虑,如如芒在背,也使唐军形成了对各路义军的战略包围。

武德四年(6)七月,窦建德兵败被杀于长安,其藏匿民间的旧将惧怕唐朝官吏追杀,推举原窦建德部将刘黑闼为主帅,于十九日起兵反唐。二十二日,唐命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行台右仆射,率兵征讨。八月,刘黑闼拥众,于漳南筑坛祭奠窦建德,自称大将军,使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唐高祖李渊遂诏发关中步骑3000人,命将军秦武通、定州总管李玄通率军征讨,同时又命李艺引兵南下,会剿刘黑闼。

九月,李神通率关内兵到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县),与李艺军会师,又征调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共5万余人,与刘黑闼军战于饶阳(今河北饶阳东北)城南。唐军列阵十余里,刘黑闼人少,沿河堤成单行阵以拒唐军。时值风雪交加,李神通乘风进击,不久风向逆转,刘黑闼趁势反击,唐军大败,兵马军资损失三分之二。李艺居阵西,进破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大败其军,追击数里方得知大军失利,遂退保藁城(今属河北)。刘黑闼率军猛攻李艺军,李艺军不敌,部将薛万均、薛万彻皆被俘,“截发驱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李艺见大军不利,只得率军撤回幽州。

十一月,蔚州总管高开道(高开道于武德三年十月降唐,被封为蔚州总管、北平郡王,赐姓李氏)北连突厥,南结刘黑闼,起兵反唐,复称燕王,攻易州(治易县,今属河北)不克,大掠而去。又遣其将谢棱向李艺诈降,请其出兵救援,李艺不知有诈,出兵接应,快到怀戎(今河北涿鹿西南桑干河南岸)时,被谢棱袭败。此后,高开道多次与突厥联兵入扰,恒(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县)、幽(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易等州皆受其害。直到唐武德七年(624年)方被消灭。

刘黑闼起兵反唐后,很快占据河北大部郡县和河南部分地区,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率兵讨伐刘黑闼,同时再次命李艺再次从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南下,两面夹击。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十四日,李世民率唐军收复相州(治安阳,今属河南),进军肥乡(今属河北),列营水边进逼刘黑闼军。李艺率也军数万至鼓城(今河北晋县)。刘黑闼为避免两面作战,命左仆射范愿率万人守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亲率主力北上迎击李艺。夜宿沙河(今河北沙河县北沙河东)时,唐永年令程名振带60面大鼓,在洺州城西二里河堤上猛擂,声震城中。范愿惊惧,驰告刘黑闼,刘黑闼急回洺州,遣其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将兵万人迎击李艺。三十日,李艺率军与刘十善、张君立在徐河(今河北保定东北)交战,大败其,斩俘8000人。二月二十四日,李艺夺取刘黑闼所占的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栾、廉(治今河北藁城)、赵(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四州,俘刘黑闼的尚书刘希道,然后率军与李世民会师。三月,李艺和李世民在洺水(今河北曲周东南)以南扎营,分兵驻扎在洺水以北。李世民率军在洺水击败刘黑闼,刘黑闼率残部逃入突厥。

同年六月,刘黑闼再次起兵,引突厥军进扰山东,唐高祖李渊诏令李艺征讨。十月,淮阳王李道玄在下博(今河北深县西南)战败身亡。刘黑闼在十天之间尽复旧地,声势大振。十一月,高祖李渊诏令太子李建成将兵讨刘黑闼。十二月十六日,李艺收复廉、定二州,与李建成会师于洺州。二十五日,唐军大破刘黑闼军。武德六年(623年)正月初五,刘黑闼被俘,河北地区复为唐有。

灭掉刘黑闼后,李艺请求入朝,唐高祖李渊盛情接待了罗艺。二月二十四日,拜李艺为左翊卫大将军,居家长安。李艺自以功高位重,便目无他人。一次李世民的部到他的军营中办事,李艺竟无故殴打对方。唐高祖李渊闻知此事,大怒不已,将李艺抓了起来,过了些日子才将他释放,并且官复原职。当时突厥屡犯边境,唐高祖认为李艺素有威名,为突厥所惮,便于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十四日令其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守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屯兵在华亭(今属甘肃)和弹筝峡(今甘肃平凉西北),以备突厥。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郁射设率数万骑兵入塞,围攻乌城(今山西盂县西北)。唐高祖李渊命齐王李元吉率李艺(时为右武卫大将军)等前去救援。

李艺从自从和太子李建成相识后,为李建成拉拢,结为党羽。在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时,李建成擅自招募长安及各地骁勇之士2000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李艺也从幽州调集来300名突骑,将他们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准备用他们来补充在东宫担任警卫的低级军官。李艺去营救乌城一事,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安排的。李元吉掌握军权后,便奏请抽调秦王府勇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叔宝等随军,以消弱李世民实力,然后乘机将其除掉。但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于六月初四发到了玄武门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八月初八,李渊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拜李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与长孙顺德、柴绍、赵郡王李孝恭相同,由此可见唐太宗并没因李艺是太子一党的人而加以处罚。但李艺却一直内心不安。当时曹州(治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女巫师李五戒自言能治百病,而且还会相面,所以远近闻名。唐高祖知道后,便将李五戒召到京城,住在李艺家附近。李艺妻孟氏与其经常往来,便对孟氏说:“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 。”又说:“妃之贵者,由于王;王贵色发矣,十日间当升大位 。”(《旧唐书·罗艺列传》)孟氏利令智昏,遂劝李艺谋反。李五戒还说李艺:“王贵色已发!”(《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劝其谋反。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十七日,李艺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进至豳州(治今陕西彬县)时,豳州别驾赵慈皓不知李艺已反,出城拜竭,李艺趁势占据豳州。唐太宗闻讯后,诏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等为行军总管率兵讨伐李艺。赵慈皓闻官兵将到,便密与统军杨岌合谋赶走李艺。李艺发觉后,将赵慈皓囚禁起来。杨岌在城外感觉情况有变,遂率兵攻城,李艺兵败溃逃,丢弃妻子,率数百骑欲投奔突厥。行至宁州(治定安,今甘肃宁县)边界的乌氏县(今宁夏固原东南)驿站时,从者渐散,李艺被左右杀死,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并恢复其本姓罗氏。李艺弟李寿,官至利州都督,也被处斩。孟氏和李五戒也都被斩首。

点评:“ 罗艺自负武艺高强,任气行事,终归身首异地。一生中归唐立功,可谓有识,但又听信妖言而为叛,善始不善终。”(《新唐书·罗艺列传》)

篇2:冯艺简介

六月的雪山

作者:冯艺

我们是坐着汽车过雪山的。当然,我们也下车走了一段,但我绝不敢用“翻越”这个颇具份量的动词。因为,在很多年以前,我在一本画册里看到过一张灰白的照片,注文写着:“夹金山主峰。红军翻越此山时正逢六月飞雪”。

也是六月。

巴郎山,海拔4500多米,这座与夹金山紧挨着的雪山,终年积雪,是小金乃至嘉绒、康巴地区联系内地的重要通道,是当年红四方面军防御灌县之敌的主战场。在海拔4230米的高点,车停了下来。满坡高山杜鹃和格桑花,红白相间,灿烂无比。

川西北高原是一片苍凉大地,氧气含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这是一片“生命禁区”。行进中,我时觉后脑有如针扎,前胸后背像各压着一块巨石,闷得难受,身体渐渐少了几分力气,眼前罩着一团雾。尽管高原及高原反应对于我已不陌生,但这种感觉仍使我陷入担忧……

天色已暮,有冰冷的雪花飘落在脸上。飞雪让我想起那幅照片。想起那支浴血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的队伍,那支大多由吃大米饭的南方人组成的不足十万人的队伍,70年前,他们被迫在这里进行他们悲壮而苦难的征程。

蒋介石为“剿共”战事发出命令:“务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的档案记载,为了封堵红军,他把冀、察、晋、绥四省统税局的棉纱、卷烟、火柴、面粉、洋灰和矿税、烟酒税、印花税等所有收入,直接补给四川军阀刘湘作为军饷。刘湘则效用蒋介石在广东消灭陈炯明拿下惠州城的方法,把银币成堆地摆放在地上作为犒赏,以奖励冲锋在前的川军。

重走长征路———面对红军翻过的雪山,那一座座我从小就熟读名字的夹金山、梦笔山、虹桥山,一把就将我的心灵拉近,让我真实地看见它们,让我拾捡着发生在雪山上的一个一个的感动。

我不知道该对雪山上一个个埋葬着红军骨骸的土堆说些什么,我也不知道面对小金民居残墙上川军当年的“打回川西南,能吃大米饭”的口号说些什么。因为,作为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人,我可以遥想这条标语曾牵动过多少这支以南方人为主的红军士兵饥饿的目光;可以遥想,他们在交换彼此目光,咽下涌上喉头酸涩的馋液,转身,又一路去吞咽野菜、草籽甚至皮带;只是为了一种理想和信念,他们就这样在地球的高寒雪域,对人类所能生存的极限,进行着顽强而痛苦的翻越。他们因信念之火的升腾,或因一脚踏空而沉下山谷,或因饥饿、缺氧、寒冷、伤病……倒在冷酷高山。谁能说清我们对他们所知有多少?谁能说明我们对于自己所知又有多少?踏行在用红军头颅和胸怀铺设的路上,我渴望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到风雨交加中遥远的挣扎,一股深深的敬意和哀痛连同我的头疼混杂在一起,我无语欲泪。

我们进入了几乎寸草不生的荒凉雪山,吃力的脚步艰难地移动,晕头晕脑地顺着连绵山坡走向高处。

我们在读雪山,用心用情去理解一种力量,去领会一种精神……(羊城晚报-10-10)

篇3:李贺简介

李贺简介50字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传世作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 《李凭箜篌引》
《秦王饮酒》 《野歌》 《马诗二十三首》 《感讽五首》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老夫采玉歌》 《苦昼短》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天上谣》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秋来》 《苏小小墓》 《南园十三首》 《浩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

诗词特点

李贺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篇4:李严简介

李严年轻时,以才干出色而闻名。公元213年,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刘备见益州法纪松弛,于是命李严和诸葛亮等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它也成为了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盗贼马秦等在郪县起兵时,李严只率领了本郡五千士兵就将其平定。刘备知道后,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在犍为任太守时,李严表现出其优秀的治政能力,他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把郡城整修一新。刘备伐吴失败后,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蜀军北伐时,李严因押运粮草延误时日并且推卸责任,被废为平民。

公元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于是心怀激愤病死。

篇5:李贺简介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关于李贺的生平大家知道吗?

李贺个人资料

中文名:李贺

别名:字长吉、李昌谷、鬼才、诗鬼

信仰:道教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唐朝

所处时代:唐朝时期

出生地: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出生时间:约公元790年 逝世时间:约公元87年

职业:诗人

成就:开创“长吉体”诗歌

代表作品:《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篇6: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

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李贺故里

李贺故里,位于当今宜阳县三乡。宜阳三乡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

故居记载

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阳宫、兰昌宫之称。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宅离连昌宫不远,就在三乡乡上庄村。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现在当地正在规划重修李贺故居和建设李贺纪念馆,并已成立了李贺研究会和李贺诗词协会,以对李贺及其诗作进行深入发掘研究。

李贺诗歌鉴赏

1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残丝曲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3还自会稽歌并序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

肩吾先潜难会稽,後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

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辶屯)贱。

4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5示弟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酉录)(酉酃去阝)今日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一日:一作十日。犹:一作独。

6竹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7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8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9七夕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10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篇7:李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年-约8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名篇。

李贺的诗词作品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篇8:李贺简介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大历三年(768),李晋肃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贞元二十年(8),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

元和五年(8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年的幕僚。元和十一年(8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生平评价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墓

李贺死后葬陇西(今在甘肃省陇西县昌谷乡袁家湾),俗称“学士坟”。

篇9:李鱓简介

李鱓简介

李鱓(1682~?)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 。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1682~?)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 。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篇10:李卫简介

李卫

(1686~1738)  清雍正时督抚。字又玠。江苏铜山(今江苏徐州)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捐资为兵部员外郎,五十八年升户部郎中,六十一年出为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1724),升布政使,三年调浙江巡抚,四年,兼理两浙盐政,五年特任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六年兼理江苏盗案。世宗认为浙江事繁“民刁”,令李卫严加整肃。李卫禀命清理仓库亏空、钱粮逋欠,严厉推行摊丁入地政策,打击不法绅衿。又奏请开设玉环厅,招民垦田。因而被世宗誉为模范督抚之一。十年闰五月,调署刑部尚书,九月任直隶总督。次年,不徇情面,奏参大学士鄂尔泰之弟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扰民,受到嘉许。乾隆元年(1736),兼管直隶河道总督。三年病死,谥敏达。李卫识字不多,操守廉洁,任事勇敢。幕客为著《钦遵圣谕条例事宜》(与田文镜之作合为《钦颁州县事宜》),在浙江、直隶任内分别主持修撰《浙江通志》、《畿辅通志》。他的部分奏折收在《朱批谕旨》中。

【李艺简介】相关文章:

1.李国文简介

2.李筠简介

3.李诵简介

4.李 灿简介

5.李瑛简介

6.李方膺简介

7.李成梁简介

8.李兆基简介

9.李善长简介

10.李龙云简介

下载word文档
《李艺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