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2022-11-09 10:04: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噢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兰亭集序文言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欢迎阅读借鉴。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篇1:《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篇2: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梳理(一)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 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2、作家作品

王羲之(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阴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被人们称为“书圣”。其书法如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代表着其最高书法成就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课文解读

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 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岁在癸丑( ) 会稽( ) 禊事( )

激湍( ) 流觞曲水( ) 管弦( )之盛( )

游目骋怀( ) 形骸( ) 趣舍( , )

若合一契( ) 嗟悼( , ) 虚诞( )

彭殇( ) 妄作(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茂林修竹

2、群贤毕至

3、清流激湍

4、映带左右

5、列坐其次

6、引以为流觞曲水

7、亦足以畅叙幽情

8、信可乐也

9、虽趣舍万殊

10、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1、向之所欣

1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4、未尝不临文嗟悼

15、齐彭殇为妄作

16、故列叙时人

(四)词类活用

1、少长咸集

2、映带左右

3、流觞曲水

4、一觞一咏

5、游目骋怀

6、死生亦大矣

7、足以极视听之娱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虽世殊事异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4、因寄所托,

5、不知老之将至

6、及其所之既倦

7、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8、所以游目骋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于文华唱兰亭集序

2.兰亭集序作者的感情

3.兰亭集序重点词语

4.兰亭集序会考阅读答案

5.《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

6.《兰亭集序》的优秀教学设计

7.《兰亭集序》翻译

8.《兰亭集序》原文及文章情感

9.《兰亭集序》原文概要

10.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的兰亭在哪

篇3:《兰亭集序》相关文言知识

《兰亭集序》相关文言知识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篇4: 兰亭集序重点文言知识

兰亭集序重点文言知识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浅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 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 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 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篇5: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的文言文知识,你会多少了呢?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 古义:指代词“这” 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 古义:长 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 古义:指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 古义:指确定 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 古义:指过去 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 古义:指旁边 今义:指数次,从次)

⑦及其所之(及 古义:指等到 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 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三词类活用

形容词 作名词

⑴群贤毕至(贤 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⑵ 少长咸集(少长 意为“少者)

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意为”热闹的场面)

名词作动词

⑴一觞一咏(觞 意为“喝酒)

形容词作动词

⑴齐彭殇为妄作(齐 意为”相同看待)

四一词多义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

⑶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⑴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五句式

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

省略句

1、(大家)列坐(于)其次

2、(大家)引(之)以为流觞(之)曲水

3、晤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于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六、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 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少和年长的人。) ...

2、一觞一咏 ( 名词作动词,喝酒。) .

3、死生亦大矣 (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

4、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 ..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 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

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七、判断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3、列坐其次 省略句

4、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5、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八、翻译句子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获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

4、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篇6:《兰亭集序》文言用法

《兰亭集序》文言用法

一、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引以为流觞曲水

(3)映带左右

(4)悟言一室之内

(5)不能喻之于怀

(6)亦将有感于斯文

(7)当其抵债地所遇

(8)虽无管弦之盛

二、古今异义:

(1)其次:古义:

今义:

(2)斯文:古义:

今义:

(3)怀抱:古义:

今义:

(4)以为:古义:

今义:

(5)所以: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彭殇为妄作。

四、通假字:

趣舍万殊:

五、一词多义:

1.之:

(1)所之既倦。

(2)以之兴怀。

(3)夫人之相与。

(4)极视听之娱。

(5)暮春之初。

2.一:

(1)若合一契。

(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觞一咏。

3.修:

(1)修禊事也

(2)茂林修竹

(3)况修短随化

4.盛:

(1)丝竹管弦之盛

(2)俯察品类之盛

六、成语:

(1)群贤毕至

(2)崇山峻岭

(3)放浪形骸

(4)情随事迁

(5)感慨系多

(6)游目骋怀

篇7:兰亭集序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修辞

修辞手法:互文

例: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修禊事也(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其致一也(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

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将......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七)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八)犹

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好像。例:亦犹今之视昔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因此。

成语

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岭:山。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知识拓展]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注释及文言句式

2.成语的文言知识

3.答谢中书书文言知识

4.答谢中书书文言知识参考

5.《小石潭记》文言知识

6.《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

7.《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

8.文言文字

9.兰亭集序 朗诵

10.兰亭集序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