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自相矛盾的近义词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

2022-11-22 08:14: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卢卢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自相矛盾的近义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自相矛盾的近义词,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

篇1:自相矛盾的近义词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

近义词

格格不入、相互抵触

用自相矛盾造句

1、她觉察到在他的论点中有几处略微的自相矛盾。

2、人们不应该轻视自相矛盾的东西。

3、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4、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5、你的思想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思维逻辑。

6、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其爱国热情亦步亦趋地跟随着美国模式。

7、公司董事长公开讲话多处自相矛盾。

8、小明家卖着水果刀和扫把柄,他爸爸说这把刀什么都能劈断,可是他爸爸又说这扫把柄什么刀也劈不断,他说的话真是自相矛盾啊!

9、戴维既然问将军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钉子,这就暗示着他自己已看见了,当将军做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自己看不见,这显然是自相矛盾。

10、欧洲应避免向市场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这对于解决欧洲债务危机、建立市场对欧洲问题解决的信心至关重要。

11、他会原谅他说那些自相矛盾的话。

12、而该工厂法人对现场情况及是否为达芬奇生产过家具时的回答也是前后自相矛盾。

13、说话做事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自相矛盾,以免授人以柄。

14、这些理论自相矛盾。

15、他肯定是在说谎,前后说的话自相矛盾。

16、演讲者弄糊涂了,说话自相矛盾起来。

17、你说的话自相矛盾,还在那喋喋不休,真是可笑。

18、写论文最怕观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19、小玉一会儿说自我刚刚从家里出来,一会儿说从图书馆出来,简直是自相矛盾。

20、他的一生是他的观点的合理的结果,而我的一生却自相矛盾,令人鄙视。

21、你说你八点到,可已经九点了,你还没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2、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自相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23、有时在同一句子中他会自相矛盾。

24、小明刚才说花盆是她打破的,现在又说是小丽打破的,简直是自相矛盾。

25、你早上说昨晚去朋友家坐了,下午又说昨晚去陪客户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到底在干嘛?

26、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27、老师也教我们说话不要自相矛盾。

28、尽管这一赔案还没有定论,但已在社会各界展开大自相矛盾,无照出险拒赔仍收保费、计入保险期限不合情理。

29、如果法律自相矛盾,人们将无所适从。行会名字大全

30、出示的证据须经过科学鉴定、分析、比较、不能自相矛盾和漏洞百出,并且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联。

篇2:自相矛盾

我是一名楚国的卖矛和盾的,有一次,我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什么能穿透他。”又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刺透。”别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我没话可说。

山口二中六年级:梁星

篇3: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江苏苏州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五年级:顾澄婕

篇4:自相矛盾造句

(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1、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2、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3、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4、人们不应该轻视自相矛盾的东西。

5、他刚才的言论十分自相矛盾。

6、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7、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8、她觉察到他的论点有几处略微有些自相矛盾。

9、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10、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的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11、做错事的人往往用谎话来掩饰自己,但说的话往往都是自相矛盾的。

【扩展阅读:怎么造好句子】

一、造句是作文的起步,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造句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造句应当多了解词意,并琢磨其在上下关联句子里的逻辑关系,自然合理地运用到句子里面。

二、同学们在用比拟词造句时,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三、对小学生而言,在明白了仿佛的意思上进行造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学生经常会将仿佛与好像混为一谈,认为是相同的意思。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仍然存在区别,需要好好去体会与识别。

四、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五、例如: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六、小学语文的造句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造句教学生动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七、同学们都知道,文章是由段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的。这说明词语是作文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像建筑工人盖房一样,先要准备充足的砖、瓦、沙、石、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才能建造好高楼大厦。

篇5:“自相矛盾”不是“矛盾”

“自相矛盾”不是“矛盾”

(一)

“自相矛盾”即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它是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结果。矛盾律认为,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不能自相矛盾,也就是要求思想有确定性。违背了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如:“我们班全体学生都是团员,但有个别学生又不是团员。”逻辑矛盾不是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正确反映,而是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列宁指出:“‘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列宁全集》,第23卷,33页)辩证矛盾则是指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它是任何事物所普遍具有的(即“事事有”“时时有”),是现实的客观的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辩证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思维中得到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

(二)

当我们深入一层分析“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时,就会发现,在“逻辑矛盾”中,矛盾双方是绝对互相排斥、互不相干,无任何相互过渡的联系环节(中介),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并不是作为发展的、联系的环节的否定,而是绝对的、单纯的否定。与此相反,“辩证矛盾”则是由两个对立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从而推动矛盾的运动和变化。统一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不是绝对的、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

(三)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可见“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非正常现象,后者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是可以也应该排除的,后者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辩证矛盾,就要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中矛盾双方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思想政治》教材高二哲学常识第98页所举的“光”的例子为例,把这种矛盾双方的关系完整的表述在一个判断中,就是:“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是一个反映了光的辩证矛盾的正确判断,而不是“自相矛盾”。同时,也可以看出,遵循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现实的辩证矛盾也是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反之,如果作出下列判断,则属于违背矛盾律的逻辑矛盾,即:“光既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光不是既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种逻辑矛盾是在判断中不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情况下出现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不是作为对客观矛盾统一体中的相互否定关系的反映,而是单纯的否定。

总之,“自相矛盾”(逻辑矛盾)与“矛盾”(辩证矛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矛盾”,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区分开来。

篇6:“自相矛盾”不是“矛盾”

“自相矛盾”不是“矛盾”

在“矛盾”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将常见的种种“自相矛盾”情形,也当作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这是非常错误的。“自相矛盾”是逻辑矛盾,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辩证矛盾,不可混为一谈。

(一)

“自相矛盾”即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它是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结果。矛盾律认为,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不能自相矛盾,也就是要求思想有确定性。违背了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如:“我们班全体学生都是团员,但有个别学生又不是团员。”逻辑矛盾不是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正确反映,而是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列宁指出:“‘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列宁全集》,第23卷,33页)辩证矛盾则是指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它是任何事物所普遍具有的.(即“事事有”“时时有”),是现实的客观的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辩证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思维中得到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

(二)

当我们深入一层分析“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时,就会发现,在“逻辑矛盾”中,矛盾双方是绝对互相排斥、互不相干,无任何相互过渡的联系环节(中介),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并不是作为发展的、联系的环节的否定,而是绝对的、单纯的否定。与此相反,“辩证矛盾”则是由两个对立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从而推动矛盾的运动和变化。统一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不是绝对的、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

(三)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可见“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非正常现象,后者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是可以也应该排除的,后者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辩证矛盾,就要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中矛盾双方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思想政治》教材高二哲学常识第98页所举的“光”的例子为例,把这种矛盾双方的关系完整的表述在一个判断中,就是:“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是一个反映了光的辩证矛盾的正确判断,而不是“自相矛盾”。同时,也可以看出,遵循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现实的辩证矛盾也是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反之,如果作出下列判断,则属于违背矛盾律的逻辑矛盾,即:“光既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光不是既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种逻辑矛盾是在判断中不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情况下出现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不是作为对客观矛盾统一体中的相互否定关系的反映,而是单纯的否定。

总之,“自相矛盾”(逻辑矛盾)与“矛盾”(辩证矛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矛盾”,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区分开来。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相关文章:

1.自相矛盾翻译

2.自相矛盾造句

3.自相矛盾课件

4.自相矛盾文言文

5.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原文

6.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7.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8.自相矛盾文言文朗读

9.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10.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