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2022-11-23 08:54: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多吃黑芝麻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篇1: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卢纶

卢纶(739年—7),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篇2:《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篇3: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唐代]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唿。

赏析: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勐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勐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勐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唿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唿”,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篇4:《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篇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军却是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奋力射向猛虎。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令人不能不信服: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胆量过人的守边将军。

短短二十个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而诗人的意图恐怕还不止于此。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篇6:《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军却是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奋力射向猛虎。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令人不能不信服: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胆量过人的守边将军。

短短二十个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而诗人的意图恐怕还不止于此。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人物生平

著名诗人卢纶的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贽、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瑊、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愈,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拥有着唐代大历十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篇7: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及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⑧满:沾满。

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篇8: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及赏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DD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篇9: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及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代: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注释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赏析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Z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篇10:《和张仆射塞下曲》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2.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李白,塞下曲其二的意思,塞下曲其二赏析

3.梦李白·其二原文及赏析

4.梅花绝句·其二原文及赏析

5.塞下曲,塞下曲张?,塞下曲的意思,塞下曲赏析

6.唐诗之《塞下曲·其二》

7.杂诗·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8.梦李白·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9.《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10.陶渊明《移居·其二》原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