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

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

2022-11-26 08:55: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廢物命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

篇1: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

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

我国古筝艺术有很多艺术流派,河南派是较大的流派之一。河南当代古筝艺术是以曹东扶为代表,因他加工整理了大量的河南板头曲为优秀筝曲,又创作改编了许多高质量的筝曲。同时,他对古筝艺术造诣较深,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并将河南筝曲带至我国的高等学府,并由国内走向国外,因此大家都称之为曹派。

它的主要特点是:

一、有一套曲目完整,内容丰富,百听不厌,久演不衰,独具风格的优秀筝曲,这些筝曲是以河南板头曲为主,内容上可分为写情、写景及根据民间音乐、戏曲曲牌素材加工的筝曲。

在曹派写情的筝曲中,有大量取材于人民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抒发爱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这些大气恢弘,且多带悲愤、哀怨,速度徐缓而凝重。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藩》、《陈杏元落院》、《孟姜女》等。《苏武思乡》一曲,运用了曹东扶先生独创的大颤、小颤、密摇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苏武深沉、忧郁、苦闷及对祖国眷恋与向往的心情。

曹派筝曲中,还有许多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爱情故事创编的曲目。像《刘海与胡秀英》、《恩情》、《思春》等。这类曲子柔情似水,委婉缠绵,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陷于情爱之中男女的执著和欢娱。

由于曹派使用的是金属弦,使得古筝的音色具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穿透力强和灵秀等特点,这就为演奏旋律跳跃、欢快明亮、表现人们喜悦心情的乐曲增添了色彩,像《上楼》、《下楼》、《闹元宵》、《闹五更》、《小飞舞》、《荡秋千》、《变奏秧歌》,就是这类东西。其中《闹元宵》一曲,描写建国后元宵之夜,人们当家作主,敲锣打鼓,喜庆节日的情景。

享誉中外的筝曲《高山流水》,是曹派写景曲中的首要代表。它和《大泉》、〈秋云掩月〉等乐曲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锦绣中华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这类乐曲曲调优雅,节奏轻快,厚重深刻。其中曹东扶先生为表达高山流水壮观秀丽景色,创造了倒剔正打,还有大指托和中指剔同时向外,接着又大指托劈等几种手法。

二、自身独特的演奏技法。曹派筝曲中的几种特殊指法是:

1.颤音,有大颤和小颤两种。

①大颤,是以大臂的力量上下快速按弦。特点:颤动幅度大、力度强、速度慢,用以表现激化某种因素或扩大人物的激烈情感。

②小颤,是以小臂的力量贯入指尖,上下快速按弦。颤的幅度小、速度密、音波短,细、密、匀,用以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思想矛盾,或表现人物内心痛苦,极度悲伤的情绪。小颤还有装饰音,它也能体现河南音乐的韵味、特色。

2.摇指,有大指摇和游指摇两种。

①大指摇,是以无名指扎桩,以腕部带动大指连续快速托劈,摇时开始较密,落于最后的托劈较疏。要摇得均匀、持久、结实、强劲、饱满、清脆动听,如珠落玉盘,同时要强弱分明,强如暴风骤雨,能打动人心;弱如涓涓流水,似有似无,再加上左手的大颤、揉、滑等技法,它能表现河南筝曲音色丰富、感染力强的特色和增强乐曲的起伏变化,特点:音头重,密度大,颗粒性强,铿锵有力。

②游摇,游摇较大指摇稀疏,根据感情需要,弹奏时可以从离筝柱近处逐渐移向前梁处,反之亦然音色由朦胧变明亮,或由明亮渐变弱暗,力度由弱渐强渐弱,左手按弦时边揉边滑。滑音的音程为上行小三度,游摇是一种组合指法的综合运用,它的音色浓郁,富于变化,表现乐曲的感情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这种指法是曹东扶先生独创的,是他专为弹悲哀旋律而设计的。

3.倒剔正打,就是大指、中指同时向外弹出,中指再勾回来,它能加强音量,丰富音色。

4.揉弹间奏,它是充分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的一种特有效果,使乐曲的韵味更为浓郁。右手弹奏后,左手揉弦两次,后半拍时中指勾弦一次,与揉弦相交错。

5.拂弦,有上拂和下拂。从低音向高音大指连续劈指上行为上拂;反之,从高音向低音大指连续托指下行为下拂。弹奏时呈弧线状,音与音之间连续又清晰,并有音色和力度的变化。

6.滑音,即左手按在弦上滑动。上滑、下滑、揉滑、颤滑,并在音量强弱上略有不同,它能有力抒发感情,突出河南地方风格。

7.摇中有滑,滑中带揉,揉中有颤,颤中带滑,多方巧妙结合,给人以音乐艺术独特的美感。

8.韵味主要发自左手,故讲究左手的运用。左手揉、颤、滑、按、轻、重、缓、急,都注重音、韵、情、味。要达到音正、韵圆、情切、味浓。

9.曹派筝曲演奏中,还有其它惯用的特点。如用3音按变成5音,能增加美感。6音变成1音也是如此。能充分利用上滑音,按音加滑音,听起来委婉动听,突出了筝的特点。再如一拍子六个音符,剔加托劈,连续弹奏,一气呵成,表现山水急促流动,突出了河南曹派筝的技巧。

10.河南曹派弹筝诗两首:

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剃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剃法,推揉按颤自悠然。

名小扎桩手腕弓,倒剃正打更轻松,结合左手揉按滑,大指密摇持久性。

三、具有与乐曲内容完美结合的独特音色。曹派每个筝曲的音色都是据此设计。例如:《闹元宵》乐曲,顾名思义,当然是突出一个“闹”字。乐曲一开始,就突出了曹派筝的特点:上拂,连续托劈,接着是大指密摇,展现出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上滑、下滑、揉音多变的技巧,表现出此曲优美动听的曲调,中间还加入锣鼓声,右手勾、托、抹、剃,左手模仿锣鼓声音,更增加此曲的热闹气氛,此曲旋律跳跃,音色多变,情景交融,地方色彩浓郁。

《打雁》一曲,原来打雁的枪声只是手指在弦上击一下,后来曹东扶先生将音色改为中指连剔数弦,强化了枪声的`音色效果,在表现受伤孤雁的哀鸣时,原来只有颤音,后来曹东扶先生在4音上边按、边滑,再加小颤,将4音滑5音,这样使孤雁受伤后的惨叫更加凄楚感人。

再者,曹派筝艺术特别注重音色的柔美,这是各种音乐必备条件。曹东扶先生弹筝都是钢丝弦,带的义甲,是用金属材料制成。这样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灵秀、铿锵、震撼、穿透力强,便于充分表现颤音的作用。

四、有完整的、独特的、自成一体的变奏、发展、加花等旋律的筝曲。曹东扶先生特别酷爱祖国的民族艺术,把一生的精力都贡献于此。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创作、改变、加工的筝曲有近百首,自成体系。

五、曹派筝曲的演奏富于歌唱性。河南是个戏曲大省,戏剧曲艺有几十种之多,曹东扶先生精通多种乐器,其中对古筝、琵琶、三弦这三种乐器最精通,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河南南阳一带,就有“琴弦王”的美称。不但如此,南阳大调曲子唱得也好,又有“曲子状元”的美誉。所以,他在创作、改编、加工筝曲中,能够从这些姊妹艺术里不断吸取精华,借鉴和融化于古筝演奏之中,富于歌唱性。

六、自弹自唱。曹东扶先生对河南戏曲、音乐知识丰富,功底深厚,弹唱俱佳。因此他自弹自唱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如《满江红》、《赶春桃》、《闯王遗恨》等大调曲子,他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必须弹唱结合,手下有功夫,唱中有味道,心灵手巧,融会贯通。

总的说,曹派古筝艺术既有高亢豪放、厚重宽广的“阳刚”之美,又有细腻缠绵,质朴典雅的“阴柔”之秀;同时,它还具有意境深远,音质饱满,色彩浓郁的情感内涵,深受当地语言、戏曲音乐及人们性格的影响,体现出中原民族音乐的风范。

篇2: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艺术论文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艺术论文

摘要:在古筝曲的创作中,定弦与调式音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以具有创新的定弦与调式音阶为基础所创作的作品能带来全新的音乐风格与特色。本文以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为例,浅谈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

关键词:定弦;调式音阶;创新

《阿拉木・古丽巴拉》是青年古筝表演艺术家高雁根据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弹拨乐合奏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移植改编而成的同名筝曲,该曲的移植初步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从改曲的名字上可得之这是一首以新疆维吾尔族为地域题材的乐曲,表达了勤劳的小伙子对心上人深情的思念和赞美之情,也描绘了美丽的少女在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热闹场景。

该曲的主题运用了“活音”的手法。“活音”指的是将调式音阶的某一级音微升或微降,从而形成“活音”。“活音”与相邻音级间并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的关系,而是游移于它们之间如1/2或1/4不定。该曲的主题就在原调基础上微升了第Ⅲ级。

这种微升的音级可以说是主题音调的灵魂。这种新型的调式音阶中“活音”的演奏恰好是古筝的强项,就犹如二胡演奏滑音、钢琴演奏柱式和弦等。对于古筝这种乐器,只需通过左手的按、滑即可准确地演奏出大三度以内任何音高的“活音”,所以说这种带有“活音”的调式音阶能使古筝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别有韵味。

中国音乐的.调式音阶被称为“世界四大调式体系(中国、印度、古希腊、中世纪)之一”。古筝如何定弦从而构成怎样的调式音阶对乐曲的风格、韵味及技巧的发挥、表现力的扩展,尤其对乐曲创作手法的运用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可以认为,调式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思维的基础。

中国传统筝乐的定弦法,采用五度相生律,定弦为“宫、商、角、徵、羽”即“1 2 3 5 6”的五声音阶定弦。可派生出四种变化的调式,即以每个音为主音的商调式“re、mi、sol、la、do”角调式“mi、sol、1a、do、re”微调式“sol、1a、do、re、mi”和羽调式“la、do、re、mi、s01”。筝乐这种常用的定弦法形成的调式音阶,为“筝乐第一定弦调式音阶”,中国各大流派的传统筝曲,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定弦的调式音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演奏技法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欣赏品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定弦调式音阶已经大大制约了创作作品风格的大突破。

作曲家们开始感受到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已不能满足当代筝曲的创作,纷纷探寻筝乐的创新之路。所以出现了一批具有新颖特色,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新筝曲,人工调式是西方现代作曲大师梅西安创作设计的一种作曲技法。作曲家们在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试图将这些现代技法应用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因此,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尝试运用人工调式定弦,为筝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调式基础,成为当代筝曲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代筝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工调式定弦改变了传统的古筝定弦模式,对弦序进行了重新设计,这种对弦序的重新设计对乐曲的风格、韵味及技巧的发挥、表现力的扩展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拉木・古丽巴拉》正是打破了传统的调式音阶定弦法,而采用了六声音阶、非八度周期、人工调式定弦的方式,其定弦为:

由以上定弦可发现,每六个音形成一个八度循环,这样方便了八度音与和弦音的弹奏,有助于渲染音乐的气氛。用这种方法定弦,既可以在融入一定的创新因素基础上,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也同时保留了传统筝乐的重要特色形成浓郁的民族韵味。还可发现这种定弦法包含了“7”,且排列方法打破了筝乐的八度重复规律,可想而知,这种定弦法的表现力很强,调式音阶更富特色。

通过对《阿拉木・古丽巴拉》定弦及调式音阶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作曲家精心设计出的人工调式定弦,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在题材表现和乐曲调式调性上也更加多样化。传统的五声定弦,在离调或转调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而创新的人工调式定弦,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调性定弦局面,使乐曲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古筝现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件经历了岁月而不失色彩的民族乐器,获得恒久生命力的秘诀就是作品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对《阿拉木・古丽巴拉》定弦以及调式音阶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是可贵的,它突破了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为今后的筝曲创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同时也认识到当代筝曲定弦及调式音阶的创新意义。

【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1.电影艺术论文

2.领导艺术论文

3.民间艺术论文

4.建筑艺术论文

5.教育艺术论文

6.古筝说明文

7.古筝教学计划

8.陶瓷现代艺术论文

9.计算机教学艺术论文

10.音乐风格初探艺术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浅谈曹派古筝艺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