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人的冬至习俗
“红茶玛奇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佳县人的冬至习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佳县人的冬至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篇1:佳县人的冬至习俗
佳县人的冬至习俗
一、熬冬。
小时候每年冬至前,村里人都要杀猪杀羊,猪肉羊肉舍不得吃,卖一部分,留着过年一部分。到冬至这天,家家户户煮猪头、煮羊头、羊蹄,谓之熬冬。这一天也是孩子们的.节日,猪头肉蘸蒜,个个吃的嘴角流油。民国二十二年《葭县志》载:“冬至前夕饭酒食肉,啖羊首,谓之熬冬。传统说法叫做”冬至熬一熬,来年好一好;冬至炒一炒,来年好一好。“
二、”炒货“。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至,母亲就会炒瓜子、花生、黄豆等给孩子们做零食,学校的孩子每人兜里都带着这样的零食,记得那时候花生瓜子种的比较少,主要是黑豆,所以几乎每家孩子上学都带着炒黑豆,黑豆吃多容易胀气放屁,所以整个冬天上课时经常会出现响亮屁声,至今依然记忆深刻。还有一样可供炒食的东西,那就是把熟的软米糕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然后切成见方的块,炒熟以后食用,佳县人一般叫“泡泡”,有的地方称作”糕圪瘩",这个泡泡的味道明显要好于黑豆,是那个时代孩子们最好的零食。
三、数九。
“数九”农谚。以冬至为临界点,从时间上说,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直至夏至,周而复始。陕北谚语云:“头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拉门叫狗;五九六九,水到浮头;七九八九,阳河看柳,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篇2:江阴人的冬至习俗
江阴人的冬至习俗
“冬至赛小年”
冬至成节始于汉代,盛于宋代。这天白昼最短,此后白天日渐见长。江阴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冬至赛小年”的说法。
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
冬至隔夜称为“冬至夜”,人们照例都要在家里设斋、祭祖。冬至夜的“冬夜饭”,有的人家会邀集亲友聚餐。过去地主辞退长工也就在这天,故有“冬至夜,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的民谣。
胡葱烧豆腐
江阴西乡及青阳等地还有一俗,冬夜饭的菜肴中必有胡葱烧豆腐,俗语称:“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葱烧豆腐。”“葱”意为郁郁葱葱、蓬蓬勃勃,“豆腐”在江阴方言中与“兑富”谐音。
吃馄饨
吃馄饨取其“混沌初开”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意,意思是粮食满囤,五谷丰登。
吃羊肉
羊肉性味甘、温,具有补益壮阳、御寒生热、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等功效。冬至吃羊肉、喝羊汤,一个冬天都不会怕冷。
篇3: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
吃饺子
每年的冬至都是可以吃饺子的,在20的冬至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一年的冬至之前包饺子的时候,最好就是把肉馅剁得响一些,这样意味着家里有钱,馅儿多。这样做一顿饺子与家里人吃了,自然是可以让家人以后赚的到更多的吃食的。
九九消寒
在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就是人们说的.“提冬数九”了。每隔九天数一次就,数够九次,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这个时候九尽了,“九尽杨花开”,这个时候天气就很暖了。在这个时候用九碗九碟吃饭,那就叫做九九消寒,对运势也是很好的。
祭天祭祖
年的冬至也是可以拜祭祖先的,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冬至拜祭祖先的习俗的话,最好就是在这一天拜祭。准备好当地拜祭祖先常用的物品,然后去祭祖,可以求得明年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家人自然一年间都会过得很好的。
用九层糕祭祖
在某些地方,冬至拜祭祖先的时候会用九层糕拜祭,例如以糯米粉,分别捏成鸡、鸭、龟、猪、牛、羊之类的象征吉祥的动物,分成九层蒸熟,然后拿去拜祭先祖,这样一来家里明年就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少灾少难。
喝羊肉汤
喝羊肉汤这个冬至的习俗,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过节之前,最好就是给自己的长辈送一些羊肉礼品,这样就意味着长辈明年身体健康,财运旺盛了。喝羊肉汤之后,家里人是可以安稳地度过冬天的,明年的运势业还会越来越好。
篇4:金华冬至习俗
金华冬至习俗
一、祭祖
在金华,冬至祭祖是绝对不能忘的。虽然不会有猪肉、鸡肉等祭品,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带上菊花,去先祖坟上走一番。上坟祭祀必备四样菜上坟时的祭祀食品有讲究,有四样是金华传统中必备的:小青菜、白切肉、豆腐、豆腐包。“小青菜要一整根,白切肉不要放酱油,清清白白的意思。”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研究员章竹林说,四种食品都有寓意,豆腐两面煎过,寓意红红火火;豆腐包因为和筛子颜色相同,代表丰收。
二、羊肉汤圆年糕瓜子,你要吃哪一样?
冬至这天要吃什么,不同地方的`人有不一样的说法。有人说吃羊肉,有人说吃汤圆,有人说这一天要舂上足够吃到明年的年糕,还有人说要吃瓜子、花生等干货。至于为什么要吃这些东西,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不外乎就是驱寒保暖的意思吧。你知道你们那旮旯要吃什么吗?
三、晒年味,做米酒
窗外栏杆上,一串串饱满的香肠红白相间,在阳光下泛起嫩嫩的光泽。旁边还有被熏得黑黝黝的腊肠和酱鸭,有时候还能看到几条咸鱼呢
除了香肠,老金华人还会用红曲酿一坛清香的米酒。据说,在冬至这一天酿的酒味道特别好,容易保存。
四、泡泡脚,去冻疮
说到泡脚,可能有人会说,不是每天都要泡的嘛。可是在金华的汤溪一带,确实流传着这样一项习俗。据说,这样可以去掉身上的冻疮,过个暖和的冬天。金华有一句话“冬至洗冻缺,过年洗钱财”。
五、媳妇回婆家团聚
金华农村有不少媳妇在冬至要专门赶到婆婆家团聚,有句金华话叫做“媳妇在外过个冬,弄个两头空,家里失个公。”江南流行“冬至大如年”,在这一天,民间都希望一家人团圆。
篇5:全国各地冬至习俗
全国各地冬至习俗
1、慈溪人冬至吃什么——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们慈溪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洁白晶莹,香甜可口;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2、杭州人冬至吃什么——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3、嘉兴人冬至吃什么——桂圆烧蛋
嘉兴土生土长的人,大多选择吃桂圆烧蛋过冬至夜,“把买来的桂圆剥好,然后放在水里煮,把桂圆的汁水煮出来,再打入鸡蛋,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一位嘉兴老人说:“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桂圆烧蛋,自个儿心里就感觉整个冬天都不冷了。”另外,在嘉兴平湖还有冬至夜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4、衢州冬至吃什么——肉豆腐
衢州有一句俗话,说冬至‘有得吃,吃一夜,没得吃,冻一夜’,衢州过冬至的饮食同样是十分讲究的。”曾在衢州文化部门工作的楼老师说,在衢州的***俗里,每到冬至,每家每户的菜肴里必须要有肉和豆腐,同时各家都炒上一些花生、玉米、大豆等,用于冬至夜里的闲食使用。
5、广东人冬至吃什么——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6、潮汕人冬至吃什么——冬节丸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7、客家人冬至节气吃什么——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 。
9、河南人冬至吃什么——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10、厦门人冬至吃什么——姜母鸭
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11、湖南冬至吃什么——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篇6:冬至习俗作文
冬至这一天,长沙又叫做“冬节”。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篇7:冬至各地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了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各地冬至饮食习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饺子,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而南方则吃汤圆、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篇8:南京冬至习俗
南京冬至习俗
一、祭祖
提起冬至,老南京人当然不能少了祭祖先。各家各户都要备好酒菜和纸钱,以祭奠先祖、亡人。对新近逝去的先人,还要上坟祭祀,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做媳妇的还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袜。据说这样做是希望长者健康长寿。
二、送冬
在六合一些地区,每逢冬至,凡有女儿出嫁不足一年的人家,都要送冬令用物到女婿家,即所谓的“送冬”之俗。有的还在送给女儿女婿取暖用的木炭中放进手炉、火盆等,意为希望女儿女婿日子美满红火。
三、烧包数九吃豆腐
老南京冬至的习俗有很多的,现在已经简化为“烧包数九吃豆腐”。“烧包”在老南京人的说法里,就是烧一包一包的`纸钱。此举意在祭奠先祖。而“数九”则是一个歌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关于吃豆腐在过去和现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种说法叫“葱煎豆腐烧大肠”,说的是当时吃豆腐还要配上葱和大肠,这样油水丰富,能够满足物质匮乏时期人们的需求。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但是现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烧青菜豆腐,既不油腻,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四、吃汤圆、青菜豆腐
南京于“冬至”所准备的家宴中,有吃糯米豆沙团,以取团圆。“青菜豆腐”也是老南京人保留至今的冬至食俗,具有“聪明逗富”、“保平安”的寓意。据传,南京人冬至吃豆腐还与朱元璋有关,这也是歇后语“小葱拌豆腐-清二白”的由来。
【佳县人的冬至习俗】相关文章:
1.广东冬至习俗
2.无锡冬至习俗
3.冬至传说习俗
4.冬至中国各地习俗
5.南方冬至习俗作文
6.宁波冬至的习俗
7.宁波的冬至习俗
9.冬至的由来与习俗
10.四川冬至习俗有哪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