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吃蒜
“无所事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吃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吃蒜,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吃蒜
腊八煮粥图
“腊八”正解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老礼儿管岁终之月称“腊”,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字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古代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咱们每年看央视春晚的那天,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也叫腊月三十。
腊八节还有几个别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腊八祝等都是一个意思,您可别弄混了。腊八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民间的腊祭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祭祀,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二是祷祝,祈求风调雨顺,确保谷物丰收。民间还有说是敬献神灵的干物祭品叫做腊,取八谷星神的八字,合在一起叫做“腊八祝”。祝和“粥”谐音,于是,每到腊日就用蔬果干物合在一起,煮熟成粥以敬献神灵,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 ”俗解
相比佛祖和祭祀,关于“腊八”,还有个有点儿诙谐的解释。据传说,“腊八”起源于元末明初。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居然从监牢的老鼠洞里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于是给这锅杂粮粥起了腊八粥的美名。再说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了皇帝,为纪念这段艰苦又“甜蜜”的监狱时光,他便将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老北京人的“腊八节”
这腊八节的来源众说纷纭,至今没个具体的论据,但咱老北京人过腊八的那些讲头儿可是年年岁岁一直流传下来的。
腊八蒜
北京有句老话儿叫做: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儿的关东糖。几个意思呢?就是说喝过了腊八粥,就该预备过年的东西啦。老北京人向来把腊八看成是年禧,不是有那么句话吗: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过去的穷人家经常会借钱过日子,临近年关,一般外出打工的人们,都是在这日子口儿算清一年的工钱。债主子们都想着年前把账结清,就趁着这个日子口,送去催债的信息。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收账啦。而那些有外债的人们由打这时起,就开始发愁怎么应付债主子上门追债。所以就有了“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儿的关东糖”这个说法。这里面也有老百姓过腊八吃蒜的讲儿,蒜和“算”谐音。
虽说是有汉族人的地界儿腊八节时都喝腊八粥,可哪儿也没有咱北京人做得这么讲究。做一次腊八粥,也能弄出满汉全席的动静来。
腊八粥
粥果
过去,老北京人管预备腊八粥的原料叫做“买粥果”。从粥果的种类多少,就能瞧出贫富的差别。那讲究的人家把粥果分成粮果两部分。粮也叫杂粮米,有粳米、糯米、大麦米、白江米、小米、黄米、玉米、薏仁米、高粱米、鸡头米、菱角米、绿豆、红豇豆、白芸豆、白豌豆、红芸豆、红小豆、等等。果有红枣、生栗子、莲子、核桃仁、松子仁、花生仁、糖莲子、糖核桃仁、糖花生仁、榛子仁、瓜子仁、红葡萄干、白葡萄干、青梅、瓜条、青丝、红丝、桂圆、荔枝、金丝枣、金糕、杏仁脯、苹果脯、桃脯、柿饼条,百合瓣等再加上潮白糖、二贡糖和摆粥花用的鲜果桔子、苹果等,数目品种能达到百十来种呢。就这全佐料的腊八粥,小编琢磨着,您现而今去哪家大馆子也找不着,这就是所谓的细粥。要不有人说呢:这哪是做粥啊,满汉全席也不过如此。
那年头的米铺粮店,打一进腊月就预备了很多粥果。这些由七八种大路米和豆掺杂在一起的,所谓杂豆米、腊八米的,就是卖给没钱讲究的平民百姓的简易粥果。
规矩
老北京人熬腊八粥还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熬粥的人必须虔诚如法,夜间熬制,天亮则熟。绝对不能把粥熬糊了,糊了就是大凶,寓示主家人不利或家有死丧之事。凡是家主人亲丧不到三年守制的,一律不熬粥。有些穷苦人家,就借口怕熬糊了而不熬粥了。
老北京人熬腊八粥讲究的是,腊月初七的夜里起五更,人们就开始忙着洗米、泡果、削皮、去核、精拣,然后大火煮,微火熬。天儿一亮,这头锅粥就熬好了。头锅粥是供佛堂敬祖先用的,二锅粥留给自己家里人吃,三锅粥以后的专门馈赠亲朋。
早年间时,到了腊月初八的早上,您就瞧吧:大街小巷送粥的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盛上满满的第一碗腊八粥要送给街坊邻居的年长者食用,年长者是来者不拒,笑呵呵的接过碗来收下,腾了空碗再盛上自己家的腊八粥一碗送回。街坊间相互赠送,显示出极具北京特色的邻里文化。
这送粥的时间也是有讲儿的,一定不能过晌午。送完粥回来,一家人老的少的就聚在一起喝腊八粥。孩子们早等不及啦,俩手捧着粥碗不松手,就像抱着脑袋喝一样。在这冰天雪地的岁末寒冬,北风嗖嗖刮着,一家老小围坐在小炕桌儿旁来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简直是美极了的享受。那些年里,老北京的平民百姓,特别是些穷苦人家,过腊八节时,真能痛痛快快地把腊八粥喝饱了,那也算是一种福分呢。
“腊八节”和雍和宫
“一直还是这个味儿”
雍和宫每年腊八节施粥时,都都会吸引众多市民争相前往
比较资深的老北京一定知道,咱北京一到“腊八”向来有舍粥的习俗。以前是几大寺庙,北京有名的施粥点是雍和宫和潭柘寺,近些年来北京的传统老字号(以全聚德为首)也开始了“腊八”舍粥的活动。
远的咱先不提,就说这最有名的雍和宫。话说雍正三年,雍正爷把北京安定门里头国子监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都在雍和宫里的万福阁等地方,架起数口大锅熬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腊八粥分赠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光绪顺天府志》也说: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寺庙僧人会在腊八节前,手捧钵盂沿街化缘,把化到的果食收集好。到了腊八这天都要做浴佛会诵经,还会仿效着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拿化到的香谷跟果食熬腊八粥供佛,并把腊八粥赠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传说吃到这种叫做“福寿粥”的佛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这年也就过踏实了。
有报道称,腊八节雍和宫一共来了4500名市民,舍了98锅粥,创下了雍和宫舍粥数量的历史记录。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吃蒜]
篇2: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吃泡蒜哦
从1月12日起,就进入到农历的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蜡月”的称谓与自然季候没太大的关系,而主要与祭祀有关。腊祭,先秦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了祭祀祖灵和欢庆丰收,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活动。按照传统习俗,腊八这天,是要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滴。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舍弃王位出家,经过六年苦行修道,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修行中,他每天只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我国关于腊八粥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腊八这天,不论贫贱贵富,家家都要做腊八粥,用于祭祀祖先、合家团聚品尝及馈赠亲朋好友。
我国不同地方腊八粥的搭配不同,推荐的配方:花生40克,黄豆40克,薏仁40克,红豆40克,红枣6-8个,莲子15克,桂圆肉30克,水适量。超市里也有卖搭配好的腊八粥的原料。其实,生活不用那么教条,把家里储存的各种杂粮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在一起就可以熬“腊八粥”啦。熬粥最好用高压锅,节约能源、熟的快。
关于腊八粥的功能,人云亦云的说法有“资色、增力、益寿、安乐、辩说、除风、消宿食、辞清、除饥、消渴”等作用。其实,本人不认为一碗两碗的粥有这么大的作用。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分析:粥由多种植物性食物组成,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在体内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不要把粥当成是“灵丹妙药”。
腊八这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泡腊八蒜。腊八蒜,就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来泡。否则,就不能叫腊八蒜。制作腊八蒜的用料简单、过程方便,大蒜、醋,还有一个可以密封的瓶瓶罐罐之类的东东。
蒜要一瓣一瓣地剥皮,剥几瓣还行,多了就有点着急了。耐下心来,享受制作腊八蒜的过程!把剥好了皮的蒜,洗净、晾干,瓶瓶罐罐也要洗净、晾干!腊月初八这天,把洗净晾干的蒜瓣儿放到瓶瓶罐罐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低温、不见光的地方。
过段时间(7-10天),泡在醋中的蒜慢慢地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一般。这就是成功的腊八蒜啦。据说,只有腊八这天泡的蒜效果最佳,大家来验证一下啊!
腊八蒜泡好了,另外一个产品也就同时诞生了,腊八醋。泡蒜的醋带着蒜的味道,大年三十吃饺子时蘸上一蘸,那叫个美!
篇3: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祭祀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传自印度。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
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道光帝的一句佳作,生动地描绘出了清代腊八节时贵族齐聚,分享腊八粥时的美好情景。当前在我国,腊八节来临之际,很多地方也都会举办“感知传统文化,品味民俗腊八”的传统民俗活动,将昔日腊八节时的至美场景完美再现,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篇4: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就是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篇5: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要知道,自上古时代,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为的是祈求丰收和吉祥。它是在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的。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腊八节习俗
1.祭祀
腊八节最早就是为祭祀而产生的节日,不过现代社会祭祀留存的地方已经很少了。虽然正儿八经的祭祀现在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但在这个日子缅怀一下逝去的人还是可以的。
2.腊八粥
腊八节最为风靡的习惯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顾名思义是用8种材料熬制的粥,不过根据地域不同,原料上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大米、糯米、花生、红枣和莲子是必不可少的。
3.腊八面
北方很多地区有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因为在腊八节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南方腊八节吃什么
江浙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广东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各地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佛教盛行后,佛祖成道日与腊八节融合,如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名刹至今仍会在腊月八日施粥。而在广东,腊八节的气氛却很淡。
广东也有人过腊八,不过主要在珠三角一带,是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习俗,但用来做腊八粥的材料已经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红枣,而南方则多用糯米、百合、莲子等等。
福建
福州的传统腊八粥有个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个由几种果子做成的小狮子,取避邪之义。过去福州人一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制作腊八粥,细细炖上一夜,次日清晨,腊八粥就熬成了。
腊八粥熬好后,当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邻居,中午前送出。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点儿,取“年年有余”的兆头。在数九寒冬,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驱寒暖胃,对人体健康也有裨益。
篇6: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要知道,自上古时代,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为的是祈求丰收和吉祥。它是在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的。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腊八节习俗
1.祭祀
腊八节最早就是为祭祀而产生的节日,不过现代社会祭祀留存的地方已经很少了。虽然正儿八经的祭祀现在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但在这个日子缅怀一下逝去的人还是可以的。
2.腊八粥
腊八节最为风靡的习惯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顾名思义是用8种材料熬制的粥,不过根据地域不同,原料上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大米、糯米、花生、红枣和莲子是必不可少的。
3.腊八面
北方很多地区有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因为在腊八节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南方腊八节吃什么
江浙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广东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各地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佛教盛行后,佛祖成道日与腊八节融合,如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名刹至今仍会在腊月八日施粥。而在广东,腊八节的气氛却很淡。
广东也有人过腊八,不过主要在珠三角一带,是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习俗,但用来做腊八粥的材料已经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红枣,而南方则多用糯米、百合、莲子等等。
福建
福州的传统腊八粥有个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个由几种果子做成的小狮子,取避邪之义。过去福州人一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制作腊八粥,细细炖上一夜,次日清晨,腊八粥就熬成了。
腊八粥熬好后,当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邻居,中午前送出。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点儿,取“年年有余”的兆头。在数九寒冬,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驱寒暖胃,对人体健康也有裨益。
腊八节的传统饮食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中国南方地区已偏少,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吃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腊八节要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粉为主做成面条,加上豆类、菌藻类、肉类、蔬菜等各种食材,同样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兼顾蛋白质、优质脂肪酸、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以说是营养均衡、值得推广食用的健康美食。
腊八饭
宁夏、河南等地的习俗是吃腊八饭。宁夏腊八节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河南的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小结:腊八是我们腊月比较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了。腊月是我们每年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而腊八节也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
腊八节的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文化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篇7: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腊八节不能做什么
1、腊八节不搬家
民间有”腊月不搬家“的习俗。浙江一带又忌正月、九月迁屋,以为是月迁屋不吉。从风水的角度看,腊月腊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
我国在古代一般是不喜欢搬家的,俗话说得好“人搬穷,火搬熄”,但是可能有的特殊情况不得不搬家,比如地方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这种情况下有被认为是“树挪死,人挪活”,所以搬家又有“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之说。
2、腊八节不回娘家
按照过去的老说法,一年之中总有几天时间,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说是忌讳,是有讲究的。进入腊月以来,第一个忌日就是腊八。腊八这天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另外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是会穷自己的家。有的说法甚至认为,在腊月里,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娘家过。
3、吃腊八粥不过午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对于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腊八粥不过午。每年腊八节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开始熬制腊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如果吃不完的话可以分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但是不能过中午。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
篇8: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腊八节的来历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有什么讲究
1、出嫁的女儿,腊八节不准回娘家
老话说:腊八节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去。还有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是腊八这天,如果出嫁的女儿吃娘家的饭,会穷自己的家。
2、腊月不动土不搬家
风水上有讲:腊月是寒气比较重的一月,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听上去还是有点道理。
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房子都已经实施了全屋供暖,过去刻意请些朋友来新屋坐坐,增加人气。之所以有”腊月不能搬家“的说法无非是顾忌人住进去会手脚冰冷,担心对身体不好,需要提前暖暖屋才好。
3、吃腊八粥不过午
每年腊八节,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开始准备腊八食材,熬制腊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还可以分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但是不能过中午。因为流传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寓意来年丰收有个好兆头。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吃蒜】相关文章:
1.腊八节腊八吃蒜
3.腊八吃腊八粥作文
10.关于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