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

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

2023-01-18 08:23: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回南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

篇1: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

14例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

摘 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越来越普遍,各基层医院已能开展,本文分析其所致胆道损伤的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减少或避免术中损伤,同时掌握好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要为追求腹腔镜手术的完成而手术,从而更好地保证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腹腔镜 胆道损伤 治疗

1.资料与分类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病例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5-68岁,人均年龄47岁,为胆囊结石而接受LC。

1.2 胆道损伤的分类 胆道损伤处理的难易程度、手术风险、预后的差别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和位置本文根据损伤部位及程度,选择Strasberg的A-E型及BismuthE1-E5型的分类【1】:

Strasberg的分类:分为A-E型 【2】

A型损伤为来源于胆囊管或Luschka管的LC胆漏

B型损伤为异位右肝段胆管、胆道树某部分的闭塞

C型损伤为异位胆管的横断而没有结扎

D型损伤为胆管壁的损伤,壁粘膜还有连续性

E型沿用BismuthE1-E5型的分类

沿用Bismuth的分类

E1型 低位肝总管狭窄(狭窄处距左右肝管汇合处>2cm)

E2型近端肝总管狭窄(狭窄处距左右肝管汇合处<2cm)

E3型 无肝总管残留肝门狭窄(肝管汇合处完整)

E4型 肝管汇合处破坏(左、右肝管分离)

E5型 异位右肝段胆管受损或同时合并肝总管狭窄

沿用上述分类本文收集14例, A型有3例,B型3例,C型3例,D型5例;其中造成E1型2例;E2型1例;E5型1例

2. 损伤原因分析

LC手术的难题是碰到了危险的手术,危险的解剖,危险的病理改变以至于造成胆道损伤;但在早期开展腹腔镜手术时对器械的不能协调地配合及操作不熟练也是造成误损伤的原因。

2.1本文A型中有2例发现为迷走胆管漏通过通畅引流而治愈,1例为钛夹使用不合理致胆囊管漏再手术重新结扎胆囊管才治愈,

2.2 B型中有2例是因异位右肝段管靠近胆囊三角止血时部分夹闭,术后24小时内发现开腹去除钛夹后治愈;1例在24小时后发现黄疸,48小时探查已出现异位胆管及平行的右肝管近肝总管处钛夹处坏死缺损置管引流后出现E5型胆管狭窄,3月后行R-Y手术恢复。

2.3 C型中有1例发生在我院,为副肝管损伤由于引流不畅造成肝门部的胆汁淤积,虽然开腹引流后仍形成了肝总管炎性狭窄的E1型;通过L-Y手术才痊愈。2例发生在外院经过通畅的腹腔引流1月才好,没有发生胆管狭窄。

2.4 D型中5例有2例发生在我院均为使用电凝钩分离止血时损伤肝总管;1例手术中发现肝总管损伤不严重后通畅引流20天痊愈;1例术后24-48小时发现胆汁性腹膜炎,考虑为肝总管电凝后迟发性坏死;手术后出现肝管狭窄的E1型,半年后行R-Y手术治愈。有3例发生在外院,2例损伤轻发现及时,合理的引流15-22天治愈,未发生肝管狭窄。1例损伤后出现了E2型

3.讨论

熟练地运用LC技术可使手术视野更开阔,更清晰,从而使解剖更容易;减少医源性损伤。但这必须建立在娴熟地掌握腹腔镜技术,认识腹腔镜器械的功能,丰富的临床解剖知识,细致认真的态度。总结本文14例病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3.1 在LC运用初期,未经严格训练的医生往往因对器械运用不够熟练,配合协调不够,钛夹选用或使用不合理造成损伤和胆漏。本文有5例属于此种情况。

3.2 胆囊三角出现粘连,解剖时结构显示不清,出血时盲目使用钛夹或电凝止血容易夹闭或损伤右肝管,肝总管及异位胆管。本文有4例属于此种情况.

3.3 LC的手术一定要强调及时合理的中转开腹。中转开腹并不意味着手术的失败,相反是手术者一种成熟的表现。手术中如发现胆囊及胆囊周围或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解剖不能很好地显示“三管”【3】;术中出血影响操作;术中发现有损伤结合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手术的应及时地中转。

3.4 手术中发现胆管异位、胆囊管过短、胆囊周围浆膜肥厚的病例要耐心地仔细地操作,等分离解剖清晰后再作下一步处理。

3.5 根据术中情况适时合理地放置引流。本文有2例就是因未放引流及引流不畅造成胆道损伤甚或狭窄。

4. 预防措施

自LC手术开展以来胆道损伤虽然是每一级医院每一级医生关注的重点,但其发生率仍很高,后果也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通过本文对以上病例总结的一些经验,从而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达到减少和避免胆道损伤的发生。归纳如下:

4.1认真仔细地了解胆囊炎的发作的病史,有无黄疸。观察胆囊与胆囊颈管的影像学,做好术前充分评估;是否需要助手协作,器械的准备情况,是否要作胆总管探查的准备。

4.2 注意牵拉胆囊的角度以免牵拉过度误把胆总管当胆囊管;解剖胆囊周围粘连及三角区时尽量靠近胆囊壁;并优先解剖出胆囊壶腹;分离胆囊三角尽量少的使用电凝钩,应用分离钳逐步仔细分离直至显示出“三管”; 夹闭胆囊管时应选用合适的钛夹。

4.3 时刻做好中转开腹的准备,摒弃过分的自信及经验主义【4】。术中如发现胆囊与周围脏器及胆囊三角粘连致密的考虑自己能力不能完成LC的可中转开腹;术中置纱布条于温氏孔或助手用吸引器以保持手术野的清晰,但当出血渗出影响操作时应立即中转;术中已发现损伤LC不能处理也应中转。

4.4 胆囊切除后对手术野进行清理和仔细地观察,根据情况是否置放引流管。

5. 胆管损伤后的处理

一旦胆管损伤应尽早发现,根据胆管损伤的程度,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处理方式。

5.1 对于损伤不严重的如电凝的小的误伤,小的迷走胆管损伤,胆管的误夹;本次手术能处理而不留后遗症的可选择电凝的小的误伤的精细缝合;小的'迷走胆管损伤的通畅引流;胆管的误夹后能马上取出。对于损伤较重本次处理有困难的一定做好充分有效的引流,为下次手术作准备【5】。

5.2手术时机的选择 手术时机应是尽早发现,诊断;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和MRCP。然后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从而使术后恢复得更好。本组2例均在24小时发现,恢复良好。本组3例3天内发现胆管损伤,手术立即行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恢复好。有1例因为胆管夹闭并发胆管损伤并胆漏,经通畅引流后二周内钛夹脱落,肝管恢复通畅,虽有轻度狭窄,不影响肝功及生活,这是较顺利的一种情况,可能是钛夹不够长、夹的紧张度不够的缘故。对于损伤严重的,一时不能处理的,在充分引流情况下仍难以恢复的3月后行再次手术。

5.3 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方式取决于损伤的部位,损伤的程度,损伤的时间。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符合生理要求,能尽快恢复的手术,即除去病因(钛夹)后重建,或充分引流后自行愈合。本文所采取手术方式,胆管端端吻合要求缺损不能过多,0.5cm以下,低位损伤,切缘整齐,无血运障碍,内径不能小于0.6cm,一定选择可吸收线6-0或5-0缝合,T管置放三月以上。如果损伤后有发生胆道狭窄可能应在三月后行胆道重建手术和胆肠吻合如R-Y手术等。

手术中能及时发现损伤并能正确的处理是胆管损伤最佳处理方式。就目前大的版本统计而言,LC手术的并发症仍低于OC。[6]

参考文献

1.黄洁夫,陈孝平等译.肝胆胰外科学.第四版.上卷.634-636.

2.Strasberg SM.Hertl M.Soper NJ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biliary injur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J.Am.coll.Surg. 1995.180.101-125

3.刘永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和预防.现代腹腔镜外科学.北京.第1版.1994.149-153

4.陈训如.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肝外胆管的规律与特点.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5.2.171

5吴金术,刘永雄.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处理及错误的纠正.肝胆外科杂志..7.(5).365-366

6.刘永雄,纪文斌.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J)390-392

篇2: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早期在某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制定防范对策。将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仅对试验组患者实施防范对策,比较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结果: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与患者手术解剖位置、手术医师操作技能存在密切关系,实施防范对策后,试验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为8.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2%(P<0.05)。结论:对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妇产科手术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原因;防范对策

女性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统的解剖位置极其相近,在行妇产科手术时,往往会因某种原因对患者的泌尿系统造成损伤,增加患者机体痛苦,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为降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率,我院本次研究对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防范对策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性抽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42例患者采用摸球法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3~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9±1.3)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患者19例、卵巢癌患者7例、宫颈癌患者8例、剖宫产37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1.2)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患者20例、卵巢癌患者8例、宫颈癌患者8例、剖宫产35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P>0.05),具有比较意义。两组患者均在参与研究前详细知晓我院本次研究内容,患者家属均同意患者参与研究,且在研究前均签署了我院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回顾早期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妇产科手术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并根据分析所得原因制定防范对策,对试验组患者实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处理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研究数据,年龄等计量型对比指标采用(x±s)表示,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等计数型对比指标采用(n,%)表示,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差异,P<0.05表示两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篇3: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原因分析论文

女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解剖位置极其相近,两大系统的这一解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几率,此外研究还发现导致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1)手术医师手术经验不足:手术医师因欠缺手术经验,手术过程中操作失误,直接对患者泌尿系统造成损伤[3];(2)二次手术粘连,手术解剖层次不清:有过盆腔手术史等妇科疾病手术史的患者,二次手术盆腔等部位发生严重粘连,解剖层次复杂,易造成泌尿系统损伤[4];(3)生殖系统手术解剖位置与泌尿系统紧密相连:子宫肌瘤、卵巢癌、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发病后病情会累及输尿管,导致输尿管发生移位,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术中易造成输尿管损伤;(4)原发疾病并发泌尿系统损伤:某些妇科原发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并发泌尿系统损伤等并发症[5];(5)手术时间:患者手术持续时间过长,输尿管长时间游离在体外,易对输尿管鞘膜造成损伤,导致输尿管供血减少,最终引发输尿管缺血性坏死。

3.2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导致妇科手术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我院制定的防范对策包括以下几点:(1)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除妇产科疾病史外,还需了解患者其他系统疾病史,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史,如患者有泌尿系统疾病史,则应在术前应用影像学技术检查患者泌尿系统情况;(2)试产过程中严密检查产妇机体状况,尽早发现相对性头盆不称,避免膀胱长时间受压从而造成膀胱损伤[6];(3)手术医师加强学习,明确妇产科患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两大系统的解剖特点,合理进行手术操作,注意对膀胱和输尿管的保护;(4)术前根据临床检查结果,明确患者是否合并泌尿系统损伤,根据患者合并症情况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手术方案,术中提高警惕,避免广泛粘连、大出血等状况的出现,加重对患者泌尿系统的损伤;(5)手术医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患者膀胱游离时间过长,长时间暴露在体外,发生缺血性坏死。

3.3结果分析

我院本次研究发现导致妇产科手术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主要与手术解剖位置及医师因素有关,根据分析所得原因制定防范对策对试验组患者实施后,试验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率为8.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2%。综上所述,我院本次研究认为对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妇产科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损伤率,改善患者原发疾病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同时我院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我院本次研究制定的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防范对策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易海军.谈妇产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护理.医学信息,2015,28(8):137.

2欧阳焰.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治疗措施探讨.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53~55.

3张雪芹,李美霞.妇产科手术导致泌尿系统损伤33例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123~124.

4高素荣.浅谈妇产科手术后泌尿系统损伤的防治方法.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8):4270.

5黄仰任,李辉华,林亮初等.妇产科手术泌尿系损伤24例临床分析.现代医院,2011,11(5):36~37.

6马玉娇,崔跃荣.妇产科手术后泌尿系统损伤治疗探讨.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1):356.

篇4:妇产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原因分析论文

研究发现妇产科手术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手术医师手术经验不足;(2)二次手术粘连,手术解剖层次不清;(3)生殖系统手术解剖位置与泌尿系统紧密相连;(4)原发疾病并发泌尿系统损伤;(5)手术时间。

2.2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比较

统计得出试验组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为8.4%,对照组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为21.2%,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篇5:浅谈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及防治论文

现代篮球运动逐渐发展为高度与速度齐全,身体与技术相结合,进攻、防守、篮板球三者并重,智力、意志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强度运动。现代篮球比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掌握协调多样的技术动作,而且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如突然变向、突然改变速度、急停起跳等动作。在篮球运动中技术复杂,技术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例如抢篮板球,学生跳离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侧方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地面不平,而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踝关节局部负荷过大而受伤。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来讲,不仅直接影响运动水平,而且可限制运动寿命。随着篮球运动对抗性加强,比赛和训练中出现各种操作的程度也在加强,如不预防,会阻碍篮球运动的发展。

一、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分析

从资料显示,运动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踝关节损伤,其中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多,其次是内侧副韧带损伤;踝骨折损伤虽然比例不高,但伤情严重,应成为预防的.重点。这与踝关节特殊结构有关的,由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的重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而后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在场地不平及起跳与落地身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是人体弹跳启动器,也是落地缓冲装置。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由胫骨及腓骨的远端和距骨三节骨构成,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叉状关节窝;胫骨下端底部有下关节面,与内踝关节面连成一体,共同与距骨相连,构成距骨滑车关节面;跟骨位于距骨的下方,是最大的一块骨头,跗骨向后突出部分称为跟骨结节。踝关节的运动除肌肉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肌腱和韧带,胫骨和腓骨由一些强有力的韧带连接。小腿由肌腱控制,肌腱的重点是跟腱,它直接和踝关节相连,止于跟骨。踝關节有六条三角韧带,这些韧带依附在踝关节上,起着连接、支持、保护和加固作用;内侧三角韧带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三条韧带,前为距腓前韧带,中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均起于外踝,向前、向后分别止于跟骨和距骨。足的运动通常都由距上关节和距下关节协调活动,使足关节共同完成跖屈、背伸展、内收、外展、回旋、环转等多方向运动机能。从踝关节解剖学角度来看,踝关节韧带中胫腓联合韧带纤维细密而又有弹性,不易受伤,故大多数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集中外侧副韧带的距腓前、距腓后及跟腓韧带。

当篮球队员在比赛场上不停地上下、左右跨步移动或前后跳起扣篮时,由于脚着地时,身体重心不稳或偏向一侧,常使足的前外侧先着地,所以足在跖屈内翻位扭伤外侧副韧带最为常见。

二、踝关节损伤的原因

1.一般原因。

从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运动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造成损伤的比例最大,占36%。在运动中,由于技术动作存在缺点和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容易引起结构组织损伤。另外,造成损伤的原因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占34%,场地、器材、气候状况不良占33%。

2.潜在原因。

篮球运动基本技术动作的滑步急停、转身变向跑和起跳上篮等,对踝关节要求很高。篮球运动的损伤部位中,占首位的是膝部、踝部和腰部,踝关节的距骨上关节面前大后小,外侧韧带弱于内侧韧带,因此踝关节在跖屈时容易引起足内翻,造成胫腓前韧带拉伤。

三、损伤性质及损伤症状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损伤性质以急性损伤为主,如不及时处理,易转变为慢性损伤。预防急性损伤尤为重要。伤后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明显的压痛,内踝和外踝有明显肿胀,局部有皮下瘀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四、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1.训练或运动时,采用支持带保护或特制皮护具保护。

2.加强踝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例如负重提踵、足尖走、跳等,至一定时间,肌肉力量非常有力时,支持带即可免用。

3.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运动中要集中注意力。

4.加强踝关节韧性的训练,加强技术练习,正确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

5.运动时注意场地的情况,尽量选择平坦的场地运动。

6.身体疲劳时,尽可能停止或减少运动。另外,在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中注重规范动作以免受伤,做好自我保护。

7.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注意放松,对于有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结束后必须进行20分钟冰敷。

五、踝关节损伤治疗

在篮球运动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和训练姿势不正确,常常会发生急性关节损伤,特别是在损伤的早期,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伤势持续加重。进行以下科学治疗能阻止损伤加重并缩短病期。

1.现场急救处理。

(1)立即用拇指压迫痛点止血,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24小时以后根据伤情可用药物外敷、理疗、针灸、按摩等,注射及支持带固定,同时练习踝关节功能。

(2)采用手法整复关节错缝。具体手法是:患者仰卧,助手牵拉上肢向上,术者一手握足跟,另一手握住足的远端,将足内翻和内旋进行拔伸牵拉。充分牵拉后,握足跟部的拇指顶于外踝窝部,以拇指指腹按压外踝窝,同时另一手推送远端,做足的外翻背伸运动,加以整复。必要时可重复手法三次,务求整复错缝之踝关节。

(3)外敷神农霜,并取一大块纱布和压迫弹力绷带,加压外翻位包扎,同时口服云南白药中的止血丹。

2.按摩治疗。

1~2天后,可进行轻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1分钟;(2)按摩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1分钟;(3)按摩悬钟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肘骨后缘)1分钟;(4)按摩阳陵泉穴(腓骨头下方凹陷中)1分钟。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

3.伤后练习。

(1)处理与伤后恢复练习:伤后立即进行冷敷,然后外敷新伤药,用绷带包扎固定。包扎时注意绷带行走方向,使受伤韧带处于相对松弛状态。受伤24小时后,可采用物理疗法,同时加以针灸、按摩,但肿胀较大者,切忌重手法刺激。如果只是单纯的踝关节扭伤,一旦急性症状减退,应在保护带(弹力绷带、护踝等)固定下进行着地行走活动。约两周后,可进行增加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如踝关节抗阻力活动,也可在松软的地上進行一些较慢动作的练习(跑、跳等);而对踝关节有松动不稳的伤者,要特别加强踝和足部的肌肉力量练习,并控制踝部的训练量。

(2)疼痛减轻后,即应用粘膏支持带固定,着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后可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协调性练习,在沙地上慢跑,或者在凹凸斜面上行走或跳跃,并逐步进入正规练习。

4.早期及中晚期治疗。

(1)在篮球运动训练比赛中,如有突发性踝关节损伤,早期应采取急救措施;而在24~48小时以内,由于软组织断裂和撕裂,出现水肿、血肿,发生反应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局部肿痛和功能障碍。因此该期处理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胀、镇痛及减轻炎症,处理方法有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

(2)中晚期治疗即在踝关节伤24-48小时以后,急性炎症已逐渐消退,但仍有瘀血和肿胀,治疗方法有理疗、按摩、针灸、外贴活血膏,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药等。其中按摩在此间极为重要,按摩手法应由轻到重、由远及近,从损伤的周围到局部。损伤部前几次按摩必须较轻,到晚期,损伤组织基本恢复,但功能尚未修复,该期的处理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治疗方法以按摩理疗法和功能锻炼为主,配合支持带的固定及中草药的熏洗等。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为最常见的多发性运动损伤,它直接影响技术教学和训练效果,也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故一定要高度重视踝关节损伤,加强预防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其发生率。

篇6:射箭运动的运动损伤防治的论文

射箭运动的运动损伤防治的论文

射箭运动是我国重点竞技项目之一,射箭运动员运动损伤多为慢性损伤,与运动年限与级别有关,通常级别越高损伤发生率越高。为了减少射箭损伤的发生,及早的预防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不可少,本文从射箭技术动作的角度简要探讨训练损伤的原因,并对此做出建议。

一、射箭运动的技术动作分析

射箭运动的主要技术动作按运动学可分为四个环节:举弓、开弓、固势、撒放。举弓时持弓臂外展以三角肌发力为主,由于射箭时的身体占位为侧对箭靶,因此举弓阶段运动员为了保持身体在站立姿势下的平衡状态,肩胛骨会轻微的内收,两手臂后伸,造成后背肌群发力,并且头转向标靶直到撒放结束,肩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开弓时持弓臂向前支撑,拉弓臂向后牵拉,主要以腰背部肌群的收縮发力为主,拉弓臂屈肘水平外展三角肌发力,并伴有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发力,为了保证躯干的稳定,腰部肌群持续用力。固势主要保持持弓臂前撑力与拉弓臂后拉力的动态平衡,此时颈背部肌群,如斜方肌,背阔肌等,腰部肌群,持弓臂三角肌,拉弓臂三角肌,肱三头肌等肌肉持续性收缩。撒放主要由拉弓臂的钩弦手完成,为了提高射箭时的准确性必须保持钩弦手放松,在静态平衡状态下快速放弦,放弦不是取决于伸指肌群的收缩而是主要由手指的屈指肌群做退让性工作造成的。

二、射箭运动的训练损伤原因

(一)局部负荷过大

射箭是一项个人肌肉耐力性项目,要求运动员保持一定的射击姿势,尽可能的维持肩颈部肌肉处于静态稳定,在反复的动作练习下,决定了射箭运动员的颈肩腰易发生运动性疲劳损伤。射箭运动员多发生慢性损伤,致伤原因主要为局部负荷过大、体能训练不足造成的。

我国射箭运动员的.肩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肌腱炎,三角肌损伤等。造成其损伤的两个原因,一是多次使用大磅的弓加强拉弓力量造成三角肌前束损伤,二是由于持续性收缩用力造成三角肌中后束损伤。颈背部损伤主要有颈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原因是长期旋转颈部使颈部肌肉长期收缩,舒张不及时,造成左右两侧力量不均衡,肌肉僵硬而发生疲劳性慢性损伤。腰部损伤有腰部后关节紊乱、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射箭运动员需要长时间固定身体重心,腰部肌肉持续收缩,加之身体核心力量不足造成了腰部慢性损伤形成。

(二)运动技术错误

射箭要提高准确性必须要求每一次射箭都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为了提高比赛成绩,在训练中会进行多次射箭练习,充沛的体能是完成射箭的必要条件,并且开工,固势等基本技术动作要求身体处于紧张状态,错误的技术动作会造成肌肉负荷加重。

(三)准备与整理活动不足

射箭对叫小肌肉群用力收缩要求较高,射箭运动员通常不注重小肌肉群的热身,放松时也忽视了肩颈部肌肉,长期以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形成。专项准备活动不充分也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

(四)心理因素

射箭运动要求运动员射箭时心态要稳,射箭时的心理波动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肢体发力不合理,从而造成损伤。在长期单调的射箭训练中会造成运动员心理疲劳,不愿训练,训练积极性下降,保护意识差造成运动损伤。

三、射箭运动训练损伤的防治措施

(一)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也是实现理想运动成绩的基础。在射箭运动中应重视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上肢肩胛背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多进行身体功能训练。一些全身性力量练习虽然可以显著提高身体力量,但鉴于射箭的专向性运动,建议做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同时要加强力量耐力的训练,要保证射箭时的稳定性。

(二)加强技术训练

射箭运动对技术要求较高,我国射箭运动员技术较好,但技术与体能,心理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需要运动员多进行实战训练,同时要求教练员寻求技术与体能心理相结合的高效的训练模式,从不同个体出发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能够克服机体生理惰性,提高体温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使运动者更快进入运动状态,充分调动身体各肌肉群。准备活动的进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就是对身体进行激活,拉伸;二是专门性准备活动,就是根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与专项技术相关的活动。射箭运动员应充分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将一般与专项准备活动结合,除了伸展活动外还需要进行全身肌群的激活。整理活动是结束一项运动必不可少的阶段,整理活动的目的是消除疲劳,使人体机能更快更好的恢复。射箭运动充分动用了人体小肌肉群与核心肌肉群,做整理活动时必须放松肩背的小肌肉群与腰腿核心肌群,预防疲劳损伤的长期积累。

(四)心理训练与教育

射箭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稳定的心态是优异成绩的保证,经常进行心理训练,通过模拟实战,同伴竞争,多参加比赛进行。射箭运动是个人项目,长期训练会造成训练者心理疲劳,怀疑自己的射箭能力。因此在训练中要经常鼓励射箭运动员,帮助调整心态。

建议:

第一,参加训练与比赛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第二,射箭运动训练时体能、技术与心理训练结合进行。

篇7: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治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治

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提高学生体育卫生知识,本文通过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常见原因、运动损伤部位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几点建议.

作 者:王加伟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刊 名:职业技术 英文刊名:VOCATIONAL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运动损伤   防治措施  

篇8:妇产科手术泌尿系损伤防治体会论文

妇产科手术泌尿系损伤防治体会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月至1月入我院进行妇科手术治疗患者一起11300例,泌尿系统损伤的患者35例(0.31%),35例患者年龄在3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3.2)岁。患者的资料均保存完整,并且患者均进行了充分的知情,签署知情同意。其中开腹手术7983例,泌尿系统损伤患者有29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19例,良性肿瘤1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2719例,泌尿系统损伤6例,均为良性疾病。598例阴式手术中均无泌尿系统损伤的生。这45例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情况分为输尿管损伤以及膀胱损伤,以及尿道损伤。其中21例患者为输尿管损伤,膀胱损伤患者为14例,尿道损伤患者为10例。

1.2方法

[2-4]。所有有输尿管损伤的患者在发生损伤后均进行及时的治疗,并且在手术后的24小时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B超、输尿管影像检查确诊结果。根据患者损伤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修补术。

1.2.1输尿管损伤的治疗:如果在手术中发现患者出现输尿管损伤,可以给予患者进行单纯性的修补术,如果损伤发现早,在3天内发现患者出现输尿管损伤,可以采取输尿管修补吻合术,如果发现比较晚,而且伤口比较小,可以直接对患者伤口进行缝合。如果损伤很大,应该考虑到患者伤口大小进行不同的修补手术,腰肌悬吊术、输尿管造瘘术等。

1.2.2膀胱损伤的治疗方法:在患者手术中,如果发现膀胱损伤,可以进行单纯性的修补术,就可以进行修补。如果是在手术后发现损伤,那么如果稍微不注意就会造成膀胱阴道瘘,这种损伤比较复杂,而且在进行处理的时候,比较考虑病瘘的大小,如果比较小可以直接通过阴道修补,如果瘘和输尿管比较近,在手术过程中,应该要避免第二次损伤,所以需要把瘘附件的组织进行游离,采取分层缝合术进行缝合。

2结果

15例泌尿系统损伤患者中,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10例患者盆腔粘连,2例为术中操作不当,3例为大出血误扎。在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后,泌尿系统损伤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最后痊愈,而且没有出现肾脏的损伤,而且没有形成输尿管狭窄。

3讨论

从生理学上看,女性生理构造比男性的远要复杂,因为女性的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是不开分开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在妇产科手术中,女性的泌尿系统受损的现象是不经常发生的,但是在手术中发生泌尿系统损伤对患者会产生严重的身体伤害同时带来的心理阴影也非常严重,而且这给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今医患关系越加严峻,所以临床上对于妇产科手术中对泌尿系统的损伤减少以及预防否非常重要。分析泌尿系统损原因以及防治情况如下:

3.1输尿管损伤。输尿管损伤经常发生于骨盆、后腹膜广泛解剖的手术如结肠、直肠、子宫切除术以及子宫肌瘤或者子宫内膜异位、大血管手术的时候,发生输尿管损伤的患者大多数为输尿管下端损伤,因为患者输尿管受到肿瘤的挤压,使其位置发生了变化,引起在手术的时候,混淆了医生的解剖关系,非常容易造成输尿管直接性的损坏,如果患者之前有过开腹手术史,容易造成盆腔内组织粘连,混淆解剖关系,导致医生对输尿管的走向错误判断,造成损伤[5]。许多患者在手术中会有大出血的危险,在手术中情况比较紧急,手术视野由于大出血不清晰,很容易在手术的过程中导致输尿管的损伤。

3.2膀胱损伤。妇产科手术中造成的膀胱损伤比较常见,多发生于切开腹壁及分离盆腔脏器的时候,术中误将膀胱切开或撕破,一般膀胱损伤发现于术中。但也有术中误缝扎,术后膀胱壁坏死但穿孔较小,在术后有漏尿的现象才发现,这类手术误伤多见于阴道手术。如果在术中发现腹腔、盆腔内有尿液就可以确定膀胱损伤,应该立即寻找膀胱破裂处,并鉴别是否有输尿管损伤,及时给予患者处理[6]。

3.3尿道损伤。主要发生在产妇患者,由于阴道前壁和阴道后壁相近,所有在操作的时候范围为阴道前壁,容易引起损伤,位于阴道与尿道之间的尿道憩道容易被误认为阴道前壁囊肿,切除的时候会伤到尿道。在进行子宫切除的时候,需要掌握手术的速度以及时间,不要过度的追求手术速度,要注意手术的质量,掌握手术中的'有关事项,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的降低妇科手术中的泌尿系统损伤。手术医院需要非常了解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统中的关系,了解解剖变异的存在与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在手术进行前有必要对患者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先对手术难度进行一个预估。

在实施粘连性手术的过程中,必要进行有序的手术操作,先要分离粘连,分离后进行先中间后两边,由浅入深,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动作要比较轻柔,防止动作幅度太大,造成脏器的损害,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也需要保持镇静,并如果发现患者大出血哟及时进行止血。综上所述,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是不开避免的,但是需要尽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医生在进行手术前,做好准备,手术中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对于容易发生损伤的位置需要小心的进行处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泌尿系统损伤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侯玉琼.妇产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防治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8(20):77-78.

[2]邹黎,吴竞,牟庆花.浅谈妇产科手术泌尿系损伤防治方法[J].今日健康,(6):45-45.

[3]李竹青,吴晓丽,韩宁.妇科手术泌尿系损伤15例的治疗及其防治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3):2397-2397.

[4]陈林芳.妇产科手术导致泌尿系损伤的防治方法(附45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6):501-502.

[5]安蜀昆,赵云霞,金松.妇科手术致泌尿系损伤11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3):110-112.

[6]韩天民,赵菊芬,霍竹惠,等.妇科经阴道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防治[J].西南国防医药,,25(5):536-537.

篇9: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

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

1.运动损伤的概述

所谓运动损伤是指因进行体育活动及运动引起的损伤, 是运动性伤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运动项目、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环境等息息相关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增加,大学生可以参加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导致运动损伤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出现有其自身发生的规律, 即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其特有的损伤好发部位及多发病。运动损伤包括的内容很广, 例如皮肤擦伤、挫伤、韧带拉伤、肌腱撕脱断裂、肌肉拉伤、软骨损伤、骨折、骨裂、内脏器官损伤、脑震荡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 具有以下特征: 年轻、精力充沛、参与运动的机 会多、运动负荷大且较激烈、运动损伤保护意识差、损伤处理 知识欠缺。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是较为常见的, 损伤种类多, 发生频率高。本研究对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运动项目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的指导。

2.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2.1 运动损伤部位分析

经过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研究分析, 以及笔者对长沙市四所大学在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运动损伤在课余比赛中居多,课外活动次之,教学和训练相对较少,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 课余比赛和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相对薄弱, 学生的活动时间比较自由、松散, 大多数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大强度的比赛和运动, 非常容易受伤。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引起的损伤占 28% .第二, 学生课余比赛和课外活动是将教学课中所学到的技术和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了综合实践, 有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 如果技术动作不熟练, 技能分化不完全就出现了错误动作, 错误的动作是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的, 造成局部肢体负荷过大或动作幅度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各类运动损伤中,人体躯干的损伤概率相比四肢较低,四肢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在于各类运动中,人的四肢运动频率和碰触概率是最高的,因此四肢损伤概率相对高一点。从性别来看,男性损伤较多的是踝腕关节, 女性的损伤以小关节为主,皮 肤损伤次之,损伤程度远低于男性。

2.2 运动损伤频发项目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运动损伤, 损伤发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两个同场对抗性项目和网球、排球、羽毛球三个隔网对抗的项目中。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足球和篮球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设施齐全,开展较为普及。这与此类运动对抗激烈、技巧性高、运动量和强度大密切相关。同时在运动或比赛中往往因争强好胜、情绪过于激动、动作技术不规范、用力过猛、冲撞过大, 并且缺乏防伤意识, 再加上运动场地不良、人员拥挤等种种原因, 易造成自身或对方的损伤。女性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比较集中在健美操、网球等项目中,这类项目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较好的准备活动,而女性在活动中常常忽略这些,因而在这类项目上容易形成运动损伤。

2.3 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2.3.1 缺乏体育运动常识各类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特征,只有认真了解这些运动特征,在参加这些运动项目时就会大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参加一个运动项目,多数是以兴趣为导向,而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所参与项目的运动特征。在篮球运动中,由于该项目身体对抗频繁,急停、急起、变向较多,导致踝关节受伤频率较高。许多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根本不注意身体接触,也没有提前对自己的各个关节进行热身,所以在激烈的运动中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2.3.2 体育运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余暇时间比较多,所以参加运动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运动多了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就会提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地面上的一个坑或者一个石子也会让学生摔一脚,造成肢体擦伤。在运动中,大学生往往只会关注运动的乐趣,忽略运动潜在的危险,这种缺乏保护的自我意识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教育, 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因此, 从新生进校就要加强安全思想教育, 进行系统地讲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常见的损伤预防知识及急救方法等内容, 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使学生真正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习惯, 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

2.3.3 准备活动不充分目前大多数学生认为准备活动就是跑步、做操,对准备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 敷衍了事。往往忽略这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快的进入所想参与的运动项目,就会减少或者省略准备活动。在各类体育运动之前,都需要足够的热身运动,使自身的各个关节和全身的肌肉、韧带提前动起来,跟上运动对身体的要求。如果只是纯粹的走形式,缺乏足够的准备活动,就会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

2.3.4 运动过度引起的运动损伤运动是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重要手段。然而,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运动过量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健康。这是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的A细胞、B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大大降低。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神经官能症,使你的反应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的弹性减小。过犹不及,运动超过一个度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篮球运动中,运动时间过长,身体消耗过大,自身的关节韧带就会疲劳,肌肉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下降,这样就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关节扭伤。

3.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体育健身的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并结合各运动项目的特点, 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预防知识, 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3.2 做好准备活动和课后疲劳的消除

在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要首先讲明运动前热身的作用,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热身模式,激发学生热身运动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对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准备活动的能力。使身体功能、心里状态达到进行健身运动的事宜水平。同时课后放松活动同样重要, 剧烈活动后, 动力性整理活动可加速全身血液在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基础上再次重新分配, 促进肌乳酸的消除与运动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 有助于疲劳的消除。而做一些静力性牵张练习可有效地消除运动引起的肌肉痉挛加速肌肉机能的恢复。

3.3 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身体疲劳

教学和训练中,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遵循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教学训练原则,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方法由易到难。同时, 对技术动作的规格严格要求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 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加强易损伤部位的力量和柔韧练习, 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幅度和抗拉抻性。控制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使身体处于最适宜的运动状态, 避免因运动量过大, 机体疲劳而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立伟。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2):89-90.

[2] 刘勇,陈龙伟,马晓光。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6):746-747.

[3] 韩晔冰上课教学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J].冰雪运动,,(2):62-63.

[4] 陆文龙。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4):143 145.

[5] 李淑芳。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创伤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6-37.

篇10:中学体育运动损伤问题分析论文

中学体育运动损伤问题分析论文

1.中学体育课堂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机研究

1.1从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看运动损伤的发生完整的体育课堂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每个阶段都有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经调查研究,将各个阶段运动损伤的发生分析如下:

1.1.1在准备部分发生运动损伤调查研究显示,体育课堂中在准备阶段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排在三个组成部分的第二位。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是因为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喜欢敷衍了事,学生自认为做不做准备活动是无所谓的事情,首先从自身意识上就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很多学生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特别是在柔初性热身时,由于用力过大从而导致韧带拉伤。

1.1.2在基础部分发生运动损伤体育课的学习主要是在基本部分中完成的,这也是基本部分出现运动损伤率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课的基本部分由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组成,造成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因此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学习处于初级或者是处于泛化阶段时,这两个阶段的技能掌握情况还不熟练,技术动作的掌握离自动化阶段还有差距,有些学生自以为己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发力上,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要领,以致动作变形而造成运动损伤。基本部分的前、后两个阶段是运动损伤出现的高发时间段,特别是在基本部分的后时间段,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不集中、同时体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课堂的基本部分的运动损伤,在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时,更要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1.1.3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不高,但是往往也有学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意外受伤。很多学生由于课堂中过于兴奋,导致体力下降,在将要下课时,又想去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结果导致受伤。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体力透支,老师在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时,造成拉伤。

1.2从体育课堂的上课时间看运动损伤的发生

将体育课安排在上午较早的时间段是发生运动损伤几率较大的时间段。据调查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每天起床后根本没时间去吃早饭,导致空腹去上课,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血糖过低造成体力下降而造成运动损伤。二、随着网络游戏的泛滥以及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很多学生会通宵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上网冲浪,从而导致上午较早上体育课时精神萎靡不振进而在体育课堂上造成运动损伤。三、由于早上的气温相对偏低,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以至造成运动损伤。

2.中学体育课中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

2.1加强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加强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思想重视的教育。由于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安排较少,学校缺乏对学生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教育。另外,据调查得知,很多体育教师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处理运动损伤,以致错过治疗时机造成运动损伤。

2.2准备活动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对体育教师预防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充分的准备活动对预防体育课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刺激体内各个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人体机体的神经兴奋程度,从而为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做好准备。

2.3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是关键体能的训练由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组成,两者要要兼顾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能可以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反之,不佳的体能就容易在学习与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体能是所有身体练习的基本运动力,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采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加强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激能力。

2.4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学与训练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以及顺序安排上应注意把体能要求强、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放在课的前半段进行教学。在安排课的教学内容时,为了防止局部负荷过重而导致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将项目相同或主要用力部位相同的项目安排在同一节体育课堂中。其次,从教学组织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减少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运动损伤。最后,体育教师应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提示,告诉学生该项技术易损伤部位和其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如应对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

2.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注意膳食营养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膳食营养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人感到疲乏,学生带着这种精神状态去上课时则容易由于体力不支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为防止运动损伤,作为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到早睡早起,另外,在膳食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在进行了大强度身体练习时,适当增加营养的吸收以延缓疲劳出现的时间。

2.6规范运动场地、器材的使用中学的.场地以及器材已存在失修或是缺乏的问题。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缩短,就会存在相应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引发运动损伤的要素之一。因此,应减少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规范或是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运动损伤,进一步规范场地器材的使用,建议学校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经常性地整修场地更换器材。

3.结论

3.1体育教师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让学生能发展其个性,推动中学体育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3.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宣传教育,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更加强课堂中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自我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自身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

3.3加强体能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监督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原则。

3.4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生活习惯的监督和管理。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发展。

3.5应减少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规范或是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运动损伤,进一步规范场地器材的使用,建议学校对体育设施加大投入,实时的整修场地更换体育器材。

篇11:工程机械非正常使用损伤分析论文

工程机械非正常使用损伤分析论文

工程机械非正常使用导致机械性损伤的情况较多,也是工程机械在使用阶段最主要的致伤因素。本文主要研究非正常情况下的工程机械致伤原因。

1新机不按规定进行试运转保养

新机试运转保养的目的是检验整机性能,及时发现和排除装配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其它机构正常工作,具体分为三类:一是改善零件表面的质量,提高耐磨性;二是检查紧定各部连接件和有关管路,消除松脱和渗漏现象;三是检查各仪表数值、各部配件间隙等是否符合要求。忽略试运转保养就属于非正常使用,将造成不良后果。新机各总成、各配合零件的摩擦表面微观上是不平滑的,当摩擦零件之间承受较大压力时,零件表面的凸凹不平将相互嵌入,工作时相互切削造零件局部拉伤磨损等损伤,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对于松旷部分,若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在工程机械工作时振动和旷磨会进一步加剧,也将导致有关零部件的过早损坏。对新机各种仪表数值等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将会为机械正常运行留下了隐患,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损伤事故。

2不按规定进行等级保养

使用中不按规定进行等级保养也是工程机械非正常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等级保养包括每班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和三级保养。每班保养是每完成一个作业班后所应进行的维护保养,包括检查润滑油、燃油、冷却水、各部密封及紧定情况,检查风扇皮带的张力,清除各处的污垢等,以便尽早发现故障,维持机械的良好运行状态,避免导致机械损伤。一级、二级、三级保养分别是机械每运转约100h、300h、600h所应进行的保养。尽管不同工程机械保养周期不同,但各级保养中的每项措施都有其针对性。有的是为了改善机件的润滑或冷却状况,如在三级保养中更换前后桥箱中的润滑油;有的是为了预防安全事故,避免机械损伤,例如在自行式车辆的一级保养中都要检查并补充刹车油,避免因刹车油不足而出现制动不灵的严重问题。每种工程机械生产厂家都通过润滑图和润滑表规定了几十个润滑点,不同的润滑点加注润滑油的种类不同,加注的时间间隔也不同,若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润滑保养,即为正常使用情况,可以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反之,就属于非正常使用,将导致各处润滑状况恶化,这时机件的磨损将严重加剧,机械寿命将大大缩短。虽然与视情维修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保养制度相比,定期维修保养制度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但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强调对机械的及时检查和维护保养是十分必要的。总之,使用中不按规定对机械进行等级保养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常使用状态,这种非正常的使用状态是最常见的致伤因素。

3不按规定进行换季保养

在最低温度低于5℃的地区,为适应季节的转化,每当入夏和入冬之际,必须对机械的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等采取相应的介质变换措施。这些例行的措施就构成换季保养。

1)未对冷却系统保养入冬前,必须清洗冷却系统,更换防冻液,检查节温器是否正常工作。清洗时要彻底清除冷却管路水套内的水垢,以免影响散热。加入的防冻液应质量好、腐蚀性低,避免因防冻液质量差而腐蚀机件。节温器工作要良好,防止内燃机水温过低或过高。进入夏季时,同样要对发动机冷却系进行清洗,更换成新的冷却循环水,检查节温器工作是否正常,否则,可能会因冷却不良而导致机件的严重磨损。

2)未对润滑系统进行保养入冬前应选择粘度较小的柴油机机油。低温下,柴油机机油的粘度随着温度下降而增大,导致机油流动性差,启动柴油机初期的润滑条件变差,启动困难,甚至可能出现“烧瓦抱轴”故障,因此应在入冬前更换粘度较小的机油。进入夏季时,应更换粘度稍大的机油,因为夏季温度高,若不进行上述换季保养,夏季润滑油过稀,机件运动表面无法形成良好的润滑油膜,从而导致机件的摩擦损伤。

3)未对燃油系统进行保养进入冬季,应选择凝点低、流动性好的柴油。低温时柴油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雾化不良,使燃烧过程恶化,柴油机的启动性、动力性、经济性下降,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选用较低凝点的柴油,一般选用原则是柴油的凝点应比环境温度低5℃左右。进入夏季时应更换粘度稍高牌号合适的柴油。另外还要检查柴油机预热塞技术性能,清除积碳,检查线路连接是否牢固,开关是否灵活等。

4)未对底盘进行保养工程机械进入冬季时运行时,应对变速箱、主减速器、驱动桥等换用冬季用齿轮油,轮毂轴承更换用低滴点润滑脂。缺乏冬用传动齿轮油时,可用15号汽油机机油代替,应急情况下也可以在夏用传动齿轮油中加入10%~20%的冬用柴油,以降低其黏度和凝固点,使其适应冬季使用的需要。换季时若不及时更换传动齿轮油,传动齿轮副的表面磨损会增大。这是底盘各传动齿轮箱如变速箱、后桥箱等内部零件运动表面过早疲劳损坏的重要因素。

4不进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保养

1)寒冷气候条件下没有进行保暖防护在严寒气温下,内燃机起动比较困难,冷却水和电解液较容易冻结,内燃机油量消耗会明显增加,运动副零件磨损也会增大,因此,应对柴油机采保暖防寒措施。常规做法是用保温套或挡风帘来对散热器进行遮挡,对柴油机进行保暖防护,保持机温不至于降得过低。作业中的工程机械需较长时间停车时,须间隔起动,保持机温,作业结束后,放净冷却水,放水后应起动内燃机低速运转2min。

2)寒冷气候条件下发动机防冻液不用或使用不当严寒气候条件下不用或不当使用发动机防冻液也是导致发动机出现冻裂损伤的重要原因。最常用的防冻液有两种:一种是由工业用乙二醇和纯水(蒸馏水)合成的,另一种是由酒精和水合成的。由于防冻剂和水的蒸发量不同,在发动机运转一定时间后,防冻液的密度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防冻效果,因此发动机每运转25~30h,须用比重计检查防冻液密度,如密度失调,应根据情况适量调整。防冻液的受热膨胀系数比水大,为防止防冻液热膨胀外溢,加注防冻液时应按冷却系的容积少加6%~8%;在严寒条件下,为便于发动机启动,防冻液可每日放出,加热后再加注。但温度不得超过80℃,并须在加盖的容器里加热,不得与热源直接接触。乙二醇防冻剂是有毒的.,因此,在配件加添防冻液时严禁用口吮吸。此外,由于酒精易挥发,并易发生火灾,使用酒精与水制成的防冻液时,应严格注意防火,尤其是在沸腾时。

3)寒冷气候条件下发动机燃油选用不当寒冷气候条件下柴油发动机燃油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启动困难,增加启动次数。因机件润滑不良增加磨损。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必须选用能与此温度相适应的燃油,以保证其良好的流动性、雾化性。有时为降低柴油黏度,可加入一定量的煤油。其混合比例可按照-20~-30℃时,容积比为煤油10%、柴油90%;-30~35℃时,容积比为煤油25%、柴油75%;-35~45℃时,容积比为煤油60%、柴油40%。在煤油和柴油混合时,应搅拌均匀,并注意防止杂质和水侵入。在加注空的燃油系统时,最好将燃油加热到60℃后注入(禁止与明火接触)。

4)寒冷气候条件下润滑油选择不当寒冷气候条件下,无论是发动机用润滑油,还是各传动齿轮箱的传动润滑油,都必须正确选择。否则不仅会使发动机的启动和运转阻力急剧增加,造成启动困难,同时也会使相关机件运动表面难以形成润滑油膜,加剧机件磨损。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可采用75%的冬用齿轮油加25%的冬用柴油或75%的15号汽油机机油加25%的冬用柴油混合油。同样,对液压系统的液压油,也应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采用机油作为液压油的机械,应采用专用锭子油,在冬用液压油中加入25%的柴油。

5)炎热气候条件下润滑油、柴油和液压油选用不当炎热气候条件下环境温度高,一般润滑油黏度将会降低,润滑功能减弱,若没有选用适合炎热条件下使用的润滑油,将导致磨损加剧;柴油选用不当,会导致发动机燃烧状况恶化,积炭增加,功率下降,总体技术状况变坏,相关零件磨损加大等;液压油选用不当,黏度不合适,会导致其对液压件润滑冷却作用降低,磨损加剧,设备技术状况恶化以及液压系统作业效率下降等。

6)炎热气候条件下未对柴油机进行有效降温防热措施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冷却水不够,发动机皮带松旷,散热器灰尘过厚,在机械行驶或作业中使柴油机过热,导致相关机件损伤。不能及时检查水温、油压等各仪表指数,致使异常现象发现过晚,加剧了机件损伤。当发现因发动机过热而使冷却水沸腾时,没有采取缓慢停机的冷却措施,就急忙加入冷水,通常也会使柴油机机体及水套等零件产生微裂纹损伤。

7)炎热气候未有对有关机件采取有效防热防潮措施炎热条件下工程机械露天停放,雨水、潮气、湿气侵入电气设备、离合器、车轮制动器及棉纺制品内,导致塑料绝缘件老化、棉纺或皮革制品霉烂破坏以及金属零件的锈蚀等。工程机械长期露天曝晒将导致有关橡胶件老化;对于车辆的轮胎,若在机械行驶或作业中充气时不考虑炎热气温的影响,还可能会因气压过高而损坏。此外,在高原地区作业的工程机械,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力低、温差大、气候变化快,对发动机、底盘的各系统,均有着特殊的影响,如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散热不良、燃油消耗量增加及易产生积炭等。一些不恰当的维护保养措施或使用方法,也将会对发动机产生不应有的操作。由于高原大气压力低,轮胎使用时充气不可太足,只需充气到标定气压的90%~95%,否则易导致轮胎爆裂。另外,操作技术不熟练,甚至盲目和野蛮操作,往往也是工程机械性损伤的一个重要成因。

5结语

总之,在工程机械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各种非正常使用所导致的机械性损伤,所占比例最多,危害也最大,也是使用中应极力避免的损伤类型。

[参考文献]

[1]陈六海,赵建民,袁建虎,等.提高工程机械保养质量的措施[J].建筑机械化,,(5):70-72.

篇12: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论文

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论文

(一)客观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

场地原因:篮球运动是一项速度、力量、灵活性、协调性结合的运动,

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包括了各种跑、跳、急停、转身以及一些高难度的空中对抗等,在如今高强度地激烈的比赛中,篮球运动员的奔跑速度可以直接影响一个球队的胜负。所以,在运动员高速跑动的过程中场地的因素也是造成运动员受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场地太滑或者运动员的篮球鞋的摩擦力太小,再加上对手防守压力,很容易导致运动员跌倒,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比如脚踝扭伤、膝盖擦伤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运动员在篮球训练或者比赛时的发挥。尤其是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运动员的突然加速、急停、转身是往往会由于场地或者鞋子的因素而跌倒受伤,轻者则是皮肉之苦,严重者还会伤及骨骼从而影响继续比赛。

(二) 主观因素

1准备活动不足导致的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对任何一名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肢体的各种运动来进一步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水平,使机体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如果运动员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参加激烈的运动或者篮球比赛,常常就会造成一些比如脚踝扭伤、肌肉拉伤、腰部损伤、肩关节拉伤等不同程度运动损伤。从而可见它的作用。所以,篮球运动员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剧烈的训练活动或者比赛会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这也从侧面告诫我们的篮球运动员以及广大的篮球爱好者一定要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从而来减轻或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2基本技术不够完善导致的运动损伤

篮球运动除了具备最起码的身体素质以外,篮球本身基本技术的基本功也必须扎实。比如最最基本的传接球来说,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对基本技术不能深入了解,动作粗枝大叶,再加上比赛激烈,防守队员的严密防守,运动员也会造成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最常见的如戳手指、漏接球伤到面部、抢篮板球落地不稳崴脚等运动损伤。这就告诫我们的篮球运动员不要过于追求华美的动作,而忘记了最基本的功底,其实基本功才是每一位篮球运动员最必不可少、最最重要的课程。

(三) 人为因素

当今篮球运动日趋火爆,尤其近几年中国球员陆续入选NBA以后,在姚明、易建联、巴特尔、孙悦等人的带领下,中国的篮球运动也进行的如火如荼,篮球比赛也愈见精彩和激烈。当然伴随着篮球比赛的精彩,在所难免的比赛中的身体接触也会越来越多、身体之间的对抗也日趋激烈、猛烈,双方篮球运动员采取的`防守或者进攻的动作也日渐加大,对力量对抗的要求越来越大,篮球运动员受到运动损伤的机率也随之增大。所以在如今的篮球比赛中,包括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和我们中国的一些篮球联赛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肘击动作、非法用膝、推搡、拉拽等违反篮球运动规则的动作,都会给我们的篮球运动员造成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不仅如此,往往还会由这些恶意的犯规动作引发篮球场上的群殴事件,这样的事件我们也不止一次地见到了。所以在此我郑重建议我们的教练员今后把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作为一项重要课程来抓,并希望中国的篮球协会对此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让中国的篮球运动变得和谐。

(四) 人为的恶意犯规导致的运动损伤

当今的篮球比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所以每支球队都对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锋的身高越来越高、体重越来越重、力量越来越大,后卫以及前锋的速度越来越快、突破越来越犀利。这势必给对方的防守队员造成巨大的压力,当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防守任务的时候势必会采取一些极端的防守方式,甚至是使出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故意让对方受伤,有时是让其严重受伤,使其不能参加比赛,从而来达到自己取得比赛胜利的结局。这种做法实在可恨,这样的胜利也毫无意义。

为此,我也要建议我们场上的临场裁判员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判断力,能够及时果断的发现并及时的将这些故意伤人的“杀手”判罚出场,确保运动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比赛的顺利,保证篮球比赛的精彩。

篮球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强生健体并加以娱乐的户外体育运动,并且篮球运动简单有趣、易于开展。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可以变换成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而对专业的NBA或者CUBA等职业联赛来说。篮球运动是提供人们欣赏、娱乐、休闲的体育运动,所以篮球运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要把比赛成绩看的高于一切,把篮球运动的作用扭曲变质

我们可以不尊重篮球运动员,但我们不能不尊重篮球,不能不尊重体育。所以在此我倡议:人人运动为健康,让那些有害健康的运动行为在运动场上销声匿迹。

篇13: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摘要:大学生在余假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碰到的一个新问题,余暇体育运动损伤有何特点;以及如何预防。减少伤害事故,是笔者要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余暇体育急性损伤挫伤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机器制造专科学校等部分在学院校大学生,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6月。

1.2研究方法

1.2.1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因与专项特点。

1.2.2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共计68例,其男生48例,女生22例。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

2.大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授伤特点

2.1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是急性损伤,慢性损伤病例很少,在68例中急性损伤65例占95%,慢性损伤3例,占4%

2.2专项损伤

从表一统计结果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竞技性越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3损伤分类

由表二可知,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挫伤发生率最高,挫伤中,又是踝关节的损伤最多,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在68例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很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足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可发生损伤。另外,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大学生余暇体育损伤的原因分析

3.1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3.2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设备器材不良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3.3饭后,中午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活动,由于不注意生理卫生,面导致损伤。

3.4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的损伤。

3.5所有的运动损伤中,无教师组织61例,占损伤的29%,有教师组织的7例,仅占10%左右,无教师组织三大球类占损伤的66%。

4.结论

4.1大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多数为急性损伤,只有极少数劳损性慢性损伤。

4.2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4.3损伤发生在学生余暇时间内,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4.4因场地、设备不良,不注意锻炼卫生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5.建议

5.1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5.2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5.3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

5.4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

5.5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无论发生何种损伤,都将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篇14:膝关节损伤的影像检查分析探讨论文

膝关节损伤的影像检查分析探讨论文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膝关节损伤的MRI和CT两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的4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和CT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 MRI检查出23个半月板损伤,71条韧带损伤以及59处骨挫伤;CT检查出6个半月板损伤,11条韧带损伤以及16处骨挫伤。MRI影像检查技术在骨挫伤以及软组织损伤中的检测效果要明显的优于CT影像检查技术。结论 MRI影像检查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检查中具有较多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加大推广运用。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影像检查;MRI;CT

膝关节是人体全身力量的中要支撑点,而且是人体最大的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比较容易造成损伤。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及早的采取治疗手段至关重要。其中MRI影像检查技术,可以对韧带损伤程度进行早期判断,并且可以清晰的显示撕裂部位以及半月板形态,为及早进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1]。本文就对我院的46例膝关节患者的MRI和CT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讨论MRI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所收取的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选取,其中选取了46例MRI和CT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29岁;左膝24例,右膝22例;骨折29处,半月板损伤23个,韧带损伤71条;采用保守治疗4例,关节镜治疗21例。病程为3h~15d,并且患者全部不同程度的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性障碍的症状。

1.2比较方法

患者全部进行MRI以及CT影像检查,对检查出的骨折,骨损伤以及软组织损伤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检查仪器

我院的MRI为万东医疗生产的0.36T的核磁共振,扫描基本为T1T2及IR序列矢状位;CT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是这一公司所推出的二代16层面螺旋CT。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 12.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运用t检验,利用x2检验率的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RI和CT影像检查技术的骨折检测情况如图一所示,骨损伤检测情况如图二所示,软组织损伤检测情况如图三所示。

3结论

(1)核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参数多,可多层面成像,可以很好的显示出骨以及关节附属装置的形态、结构以及组成成分的变化,尤其是对肌腱、肌肉以及软骨具有很好的分辨率,并且对于骨挫伤比较敏感,显示率比较高,大大提高了膝关节损伤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为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半月板损伤。如果是正常的半月板则是内薄外厚的纤维软骨,并且基质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没有血管成分,因此在各种序列上都为低信号。MRI影像检查技术中所显示的半月板外形都是三角形,并且厚度会根据年龄以及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当半月板出现破裂时,其纤维软骨的纤维素会出现样变,脂肪细胞浸润,并且在无血管区会出现增生的血管,纤维软骨也会出现坏死或者变性,逐步会被粘液状的基质所取代,日过再加上关节积液的渗入,那么半月板的这些改变都会引起MRI信号的异常[2]。MRI的Ⅲ级高信号影是半月板出现破裂的可靠依据,是进行手术治疗当然关键资料。其中MRI对Ⅰ和Ⅱ级患者进行诊断,其关节镜基本上是正常;诊断Ⅲ和Ⅳ级损伤,其关节镜也基本上一致;如果MRI是Ⅱ级信号,那么在关节镜肉眼很少会见到半月板破裂;如果是在Ⅱ级和Ⅲ级之间,也非常难以判断半月板到底是破裂还是变性。

(3)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其中韧带包括有十字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胫骨出现前移,而且和内外侧副韧带以及关节囊后部的增厚部分仪器对膝关节过伸进行限制,在MRI检查中是矢状位显示最清楚的。前交叉韧带在胫骨附着处的上方有脂肪和结缔组织的'存在,信号强度会比较高,MRI所常见的分支间是高信号,所以一定要避免误诊成是韧带内信号异常;后交叉韧带的主要主用是来限制胫骨上端相对股骨出现后移,并对胫骨的旋转以及关节的侧方活动进行限制,其在MRI中的矢状位显示最佳,并呈现出斜行的带状低信号影,稍微低于前交叉韧带,并且大多数后交叉韧带会呈现环弓型并向后形成一定的角度。另外韧带可以分为三级:韧带出现内损伤但长度不变,为Ⅰ级损伤;韧带出现内损伤,并且韧带长度也发生改变,为Ⅱ级损伤;韧带出现完全性撕裂,则为Ⅲ级损伤。但是在MRI中是不能依据以上症状进行分级的,只能够分出部分撕裂以及完全撕裂。MRI中所表现的完全撕裂是韧带呈现连续性的中断,周围所弥漫的信号会增强,边缘不清,不见连续的纤维束;不完全撕裂则是韧带出现局部或者弥漫性的增粗,边缘比较模糊。并且可见连续性的低信号纤维束。

(4)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以及关节积液。膝关节损伤容易引起周围的软组织肿胀,关节囊出现积液或积血症状,其中关节积液的出现,就代表着关节囊或者韧带可能出现损伤。MRI中的表现就是出现长T1和长T2的信号,合并出血的T1WI为等或者高信号。

(5)其中CT影响检测技术对骨病灶以及钙化的显示比较准确,并且在检测患者上腹部时不会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并且可以对患者体内所存在的磁性物质可以进行检测,又具有价格低廉,扫面时间短的特点,可以充分的保证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但是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没有MRI的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损害,检测方法以及成像参数比较少,不能够提供充足的诊断信息以及骨性伪影,会对颅窝病变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6)总体来说,MRI以其高质量的图像显示,无辐射以及无创伤的优点已经成为了非侵入性评价膝关节损伤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并在骨骼系统检查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可以对骨骼的形态结构清晰的反应出来,并且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比较多的生理、生化以及病例信息,联合运用多个序列,大大提高了对外伤性骨髓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和CT影响检查技术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可以说在影像检查技术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3]。目前来说,最大的缺点就是费用较高,但其所提供的影像资料非常可靠,可以使膝关节损伤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非常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所以仍旧不影响MRI在膝关节损伤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路芸, 张娟,低场MRI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423——425

[2] 管英,李柏森,低场MRI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吉林医学,,31(28),4866——4868

[3] 茆占湖,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15(2),155——158

篇15: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及膀胱损伤分析论文

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及膀胱损伤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例患者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全子宫手术11例,占55.0%;剖宫产5例,占25.0%,难产2例,占10.0%;腹腔镜手术2例,占10.0%。输尿管损伤13例,膀胱损伤7例。术中诊断15例,如发现有尿液自损伤处滴出或破口处见鲜红的膀胱黏膜,偶见导尿管气囊,表明膀胱损伤。如发现手术野有渗出液或输尿管扩张,考虑输尿管被切断或缝扎可能。术后诊断5例,表现为发热、阴道漏尿或无尿,腰部疼痛,经B超、膀胱逆行造影或肾盂造影确诊。

1.2手术方式

术中及术后48h证实为膀胱及输尿管的,分别行输尿管修补术、输尿管断段吻合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输尿管松解术、膀胱修补术,输尿管损伤均I期愈合,放置输尿管支架2-4周,由于超过48h出现炎症反应使局部组织水肿明显,愈合能力差,强行修复容易致手术失败,应行尿液改道,待3-6周后重新行Ⅱ期修补术。

2讨论

女性生殖器官与泌尿系统紧密相邻,故妇产科是医源性泌尿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其中50%以上为妇产科手术引起。

2.1损伤的原因

女性膀胱及输尿管与女性生殖器关系密切,特别是解剖位置上紧紧相邻,由于生殖器官的疾病。膀胱与输尿管可与病灶致密粘连,移位甚至受侵犯,导致盆腔损伤,特别是复杂而困难的手术,客观上就存在膀胱及输尿管损伤的可能性。

2.1.1损伤膀胱的原因⑴术前膀胱未排空,手术中容易损伤。⑵盆腔粘连或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解剖位置发生改变。⑶全子宫切除术缝合阴道残端时,如麻醉不满意,膀胱充盈,缝扎刺破或缝扎膀胱壁。⑷腹腔镜手术时电凝手术

2.1.2损伤输尿管的原因⑴输尿管位置改变:宫颈肌瘤和子宫粘膜下肌瘤突出宫颈或阴道,如果宫颈管内仍有粗大的肌瘤蒂以及颈管增粗,手术时容易损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使输尿管位置改变并紧密粘连,手术剥离囊肿时有可能损伤输尿管。⑵手术时出血处理不当,妇科手术时如卵巢癌或宫颈癌手术,盆底静脉出血或宫颈旁静脉丛出血,产科手术中切口延伸、撕裂出血,视野不清,盲目止血而损伤输尿管。

2.2诊断

手术时发现管状物断段应想到输尿管损伤可能,如发现手术野有较多的渗出液,静脉注射靛胭脂,观察手术野是否有蓝色液体流出。发现中上段输尿管明显扩张,应考虑到输尿管被结扎或钳夹,立即探查输尿管的`位置,走向及蠕动情况。如发现术中见鲜红色膀胱粘膜及导尿管气囊,表明膀胱损伤,如术中未发现,术后出现尿液性状及尿量的变化一般在术后第1、2次尿中带血,出血量少容易被忽视,如出现尿液外渗,或输尿管被结扎,可能出现少尿、无尿。尿液外渗可出现伤口引流液增多或阴道流出液体。术后表现不同程度发热,渐进性腰酸腰痛,排气延迟,腹胀等情况,可出现两侧肾区压痛,叩击痛。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主诉,生命体征,如出现发热,同时出现腹胀,腰痛,肾区叩击痛等,排除其他系统感染后,考虑泌尿系统损伤、感染可能。可做下列检查:⑴静脉注射靛胭脂;⑵膀胱注射美兰溶液;⑶膀胱镜逆行插管造影;⑷B超检查;⑸静脉肾盂造影;⑹妇科检查,观察阴道口有无液体流出。

2.3处理

膀胱损伤的术中处理,如果术中分离与下推膀胱比较困难时,在操作后应立即检查,发现膀胱损伤时应及时修补,膀胱修补术后应保留尿管7-10d,一旦术中及术后发现膀胱及输尿管损伤,应及时处理,必要时请泌尿外科会诊,可行输尿管修补术、输尿管松解术、输尿管断段吻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膀胱修补术,大多数预后良好。术后发现泌尿系统损伤者多数为输尿管周围瘢痕形成压迫导致输尿管移位所致,可以充分游离输尿管,并且保留其血液供应,放置双J管,可迅速引流出尿液,保护肾脏,减少尿液的外渗。

2.4预防

术前应充分准备,术前置导尿管,手术前了解导尿管是否通畅,膀胱是否排空,术者应非常熟悉局部的解剖,尤其是膀胱,输尿管与子宫,卵巢关系,熟悉易发生输尿管损伤的部位,如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输尿管进入隧道及膀胱处。和盆壁有致密粘连的子宫内膜异位处,生殖器结核及较大盆腔炎性囊肿,有可能使肿块壁粘连或输尿管移位。首先先恢复子宫及两侧附件的解剖位置。如有疑问请泌尿外科会诊,协助手术。腹腔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应该注意到能源损伤,有报道: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输尿管损伤比经腹子宫切除术高35倍。因此电凝时,点到为止,最好选用双极电凝或超刀,对病变范围大或估计严重粘连,可先行双侧输尿管内置入双J管,有助于术中辨别输尿管的走向,避免损伤。凡是困难的手术,关腹前一定要检查输尿管走向,对高度怀疑有损伤病例,需术中行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检查,避免二次开腹手术。有多次剖宫产手术史,盆腔粘连严重者,剖宫产时尽量靠近腹壁切口上段,在下推膀胱时,要格外小心,尽量避免暴力操作,防止子宫切口延伸、撕裂,产后出血需要行子宫动脉结扎时,应先摸清波动再行缝扎。

总之,妇产科复杂性手术,要有经验的高年资妇产科医生上台手术,熟悉解剖,遇到盆腔严重粘连或解剖位置明显改变,要恢复解剖位置,产科手术中遇到大出血时,不要盲目的钳夹,术后严密观察,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预防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及膀胱损伤的发生。

【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妇产科手术泌尿系损伤防治体会论文

2.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3.浅谈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及防治论文

4.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分析与防治论文

5.辣椒病害防治论文

6.清河水库水质评价分析及防治

7.如何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论文

8.对体操普修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9.案例分析论文

10.水利分析论文

下载word文档
《LC致胆道损伤的防治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