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小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1、B
2、D
对比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题君山》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逼真地描绘君山倒影入手,笔势凝致,重彩描绘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的倒妙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泼,善于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在不借助浓词艳句而竭力形象雕饰的原则下,把事物摹写得维妙维肖,准确表现辜物的形态,蕴藉深刻,达到形神俱备的艺术境界。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篇2:题君山雍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题君山雍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8.首二句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8.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或:开篇描摹了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注意第一处解答,可能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所以给了“或”的答法,应给分。)
9.“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篇3: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题君山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雍陶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这些仙女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赋。少年时家境贫寒,遭遇蜀中**后,四处漂泊,曾作诗:“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834年(大和八年)中进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他的诗作被当时的很多名家称赞,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远。雍陶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互娱乐,居住在长安城中。后出任简州刺史,写下名作《题情尽桥》,一时广为流传。晚年闲居庐山养病,过着隔绝尘世的隐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传世。
篇4:题君山,题君山雍陶,题君山的意思,题君山赏析
题君山,题君山雍陶,题君山的意思,题君山赏析 -诗词大全
题君山作者:雍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篇5:古诗《题君山》《忆钱塘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题君山》《忆钱塘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⑴雍诗中沉沉和李诗中隐隐各自描写了什么? (2分)
⑵两诗结句都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⑶从动与静的角度看,两诗的描写各有侧重,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2分)沉沉:山影的凝重,隐隐:前山的模糊。
⑵(4分)比喻。雍诗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静。李诗将夕照中的满江红帆喻作无数穿着淡红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每点2分本、喻体,1分;表达效果,1分)
⑶(4分)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清幽神秘;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灵动绚丽。(每点2分;描写对象、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
篇6: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唐]李白
帝子①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②。
篇7: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
[宋]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帝子③湘娥:娥皇、女英;尧之二女,故称“帝子”;为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②君山:在岳阳西洞庭湖内。
1.黄庭坚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5分)
诗人是用衬托、设境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2分)首句用“满川风雨”反衬兴致之高;三四句设想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表现胸襟开阔,意气风发。(3分)
2.(6分)
李白诗所写洞庭湖的景色,空灵、秀美;(3分)黄庭坚诗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开阔、壮丽。(3分)
对比赏析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下的一组五首的七绝。公元七五九年(唐乾元二年)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作诗记游。这组诗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七言绝句。写诗人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显示了诗人的高旷的胸襟和挺拔的文辞。
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何等的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篇8:《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1.首二句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或:开篇描摹了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注意第一处解答,可能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所以给了“或”的答法,应给分。)
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她们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篇9:《晚望》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晚望》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
①陂:bēi,池 塘。
②青禾:青苗。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2分)
2.诗的最后两句妙趣横生,颇有韵味,试作具体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的春色图。
2.(3分)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 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扣住后两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来赏
诗意: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寂静,没有人谈笑的声音,只有那晚归的樵农在放声地唱着牧歌。
赏析:
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前两句描绘春色之美:清澈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后两句以声写静,更突出了山间的空旷宁静。全诗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篇10: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当④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即滟滪滩。③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1.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3分)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3分)
【参考答案】
1.首句写被放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对回到了家乡,对后面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美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知识扩展:赏析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遇赦,在回故乡江西分宁老家的途中,经过岳阳冒雨登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被流放到荒僻的地方,真是万死一生,虽然鬓发已经花白,但能活着回来,平安地闯过了瞿塘峡口滟滪堆这一险关,这已是万幸了。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还没回到江南故地呢,却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了,先登上雄伟壮观的岳阳楼,看一看对面湖中的君山吧!
诗人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终于“生出”四川,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回首往事,瞻望未来,一切都如眼前的山水,那样亲切自然,那样阳光明媚。在尽情欣赏湖光山色之中,已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篇11:《金陵图》和《金陵晚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金陵图》和《金陵晚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5分)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二: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4分)
答案:(1)采用拟人手法(1分),情景交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1分),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1分)。
(2)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4分)
答案: “一片伤心”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2分);但是这六幅图通过老木寒云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画”出了伤心之情(2分)。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2分)
答案: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1分)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1分)。
【比较赏析】
两首诗都取材于“金陵”,内容相近,表达了作者对颓废衰败王朝的伤心。作为晚唐时代的诗人,面对颓废的时代,他们伤心不已,但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也就只好也只能发发感慨罢了。
作为诗歌而言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片伤心为那般“伤心”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诗的主题。两首诗均以写景为主,“伤心”二字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两首诗均表现出诗人感世伤时的情怀,体现出他们对国家的忧虑,一片爱国真情。虽然他们也许并非不知道,这与世无补,与事无益,但依然有感要吐,有情要抒。
“画成”“不成”各千秋
两诗相同之处在于:内容相近,情感一致,手法也相同,都运用象征,借他物来表现,以景衬情,情寓景中。
两诗相同之处不少,但也有区别,面对颓景,一言可画,一言画不成,究竟有何区别?
高诗着眼于情,以此生发,虽有“浮云”“落日”,然而,心中的痛,心中的情,即使再高明的丹青妙手,倾尽所有的色彩,也难以画出啊!
韦诗立足于“老木”“寒云”,用“老木”“寒云”来象征颓靡的时代,见“老木”“寒云”如见那颗枯萎的心,哪里不可画呢?
仔细想来,两诗在这一点上,实际并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画成”,还是“画不成”都是为表达伤心而言,各有千秋,各有妙处。
篇12:雍陶《塞路初晴》阅读的答案附赏析
雍陶《塞路初晴》阅读的答案附赏析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①行子:出行的人。
题目: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1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明丽的景象。(1分)
2.“喜”字在此处是高兴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1分)“行子喜闻无战伐”中的“喜”字紧承第三联“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隐含在第三联中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2分)“喜”字还自然地引出下一句的“闲”字,诗人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1分)
题目:
3.本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5分)
4.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3.诗中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丽景象。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上,展示出一幅旖旎如江南风光又不失北国雄浑的壮丽图景。
4.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景象。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景象,告诫企图侵犯边疆的敌人,我军严阵以待,守护边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题目:
(1)本诗前两联景物搭配精妙,请简要分析。(4分)
(2)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答: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2分);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2分)。
(2)答:词人通过写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2分)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2分)。
雍陶(805—?)唐代诗人。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公元834年(文宗大和八年)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
赏析:
塞路初晴是一首边塞诗。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秾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这一切,是无比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愉快的感情。
这四句诗,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来,在点明时间上似乎叠床架屋,有些犯复,但仔细咀嚼,却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心。“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这当空舞动的七色彩练,将作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引入广阔的空间。一个“晚”字,点明了时间。在广阔的天空中,与“晚虹”相对,正是那发射着光辉的“斜日”,唯其斜挂天际,才能与天边彩虹遥相呼应,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这里,“斜日”不是用来点明时间,而是用来描写实有景象。“塞天昏”的“昏”字,也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这一句与下句“一半山川带雨痕”,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第三、四句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同时,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点。“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颜色上的搭配,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
“北门”,即北方门户,《旧唐书·郭子仪传》:“朔方,国之北门。”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前四句平平叙起,在节奏上舒缓平稳。第三联异峰突起,在内在旋律的起伏上,猛然形成高潮,给读者以强烈印象,也使得全诗有了刚健挺拔的气势。然后,到尾联又逐渐平稳,并且回复到前四句去。这样,在起伏跌宕之中,显出显著的变化,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上,浑然天成,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