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

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

2023-02-13 08:12: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

篇1: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

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你可以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孩子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孩子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

再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

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篇2: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随着幸福拍手歌的响起,又是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示自己才艺的圣诞节到了.

当小朋友都乐呵呵地手舞足蹈的时候,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身体很灵活,蹦来蹦去像兔子一般,但是有些孩子相对就表现得笨手笨脚,走路一板一眼,磕磕碰碰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其实,这是孩子后天训练不足,身体协调性不良的一个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么样去改善小朋友的这种情况呢?其实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音乐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让孩子通过动作的快、慢,动作的高、低,动作的强、弱来感受音乐,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

随着音乐的落幕,迎来了我们的主题节目:亲子游戏。这次我们一起感受语言的力量,这个游戏叫:两分钟国王。游戏很简单,在两分钟内,小朋友是国王,家长是百姓,百姓要听国王的`话,国王要百姓做什么,百姓就得做什么。就这样,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有位小朋友叫妈妈扯自己头发,有位小朋友叫爸爸做一百个俯卧撑,有位小朋友太害羞不愿意出来做国王,有位小朋友站了半天说不出指令,有位小朋友权利大反转,指令他爸爸当国王,自己当百姓……

你喜欢被人指挥你的生活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才是国王,每天对我们的小百姓们指手画脚,但是你的小孩又能不能如你所愿,你要他做啥他就做啥呢?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想,也有他控制不住的行为,例如说上课不专心、怕黑、咬指甲、学不会跳绳等等,不一定是他故意要跟你作对,而是他真的是力所不能及,是他生理性的神经发育不完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加上后天没得到适龄的、相应的训练所致,爸爸妈妈,这不是孩子的错啊!

让我们从心出发,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祝愿每个小孩子的每个圣诞都快乐!

篇3:孩子理解能力差

六种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

目的:帮助孩子从阅读对象中收获意义――这是一种很关键的技巧,当孩子渐渐长大,他需要从书本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1、引他大声读出来:这会让他被迫放慢阅读的速度,但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感受阅读对象。他不但看见了词语,而且还同时听到了它们。你也可以和他一起轮流大声朗读。

2、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为你的孩子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至少有90%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

3、反复读到流畅:要想从文本中获取准确的意思,需要平稳而快捷的阅读――也就是一种流畅的阅读。大概在2年级左右,孩子的阅读应该达到一定的速度。反复阅读熟悉、简单的读物,可以培养孩子快速解析词汇的能力,他的阅读会变得更加流畅,

4、与老师交流:如果你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感到非常困难,他可能需要更多特殊的帮助――比如说,需要增加他的词汇量,需要多进行发音练习。

5、补充课堂的阅读:如果孩子在课内学习一个特别的专题,可以帮孩子找一些相关的容易阅读的书或杂志。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可能相当困难的课堂学习,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感受。

6、与孩子聊聊正在读的书:这种口头交流可以帮助孩子记忆,也可以帮助他去思考。在阅读之前、中间和之后,都可以问一问、聊一聊。比如说:

阅读前:“这本书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兴趣?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没意思?” ……

阅读中:“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跟你先前预想的一样吗?后面会发生什么?” ……

阅读后:“你能不能大概说说这本书的内容?你喜欢它吗?喜欢什么地方?这本书会不会让你想到别的一本书?”……

篇4:课程内容的心理语言学理解

课程内容的心理语言学理解

课程内容心理语言学理解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课程内容进行人际沟通,探索用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理解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课程内容理解为系列符号系统,课程内容服务于社会交际.

作 者:刘伟洋 赵会芝 马春兴 苏晓丽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0 关键词:课程内容   心理语言   学理解  

篇5: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

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

一、分级式突显假设

分级式突显假设(TheGradedSalience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比喻性语言的最初阶段,词和短语的高度突显意义就已经被自动进行加工。[3][4]譬如当人们加工比较熟悉的隐喻(例如“steponsomeonestoes”)时,即使是独立的语篇语境中遇到的隐喻,其字面含义(如“foot”)和比喻含义(如“offend”)都会被同时激活。但是当人们加工意义比较晦涩的隐喻(如“Theirbonedensityisnotlikeours。”)时,他们首先激活的只是字面含义,因为这些是最明显的含义,最先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正是由于分级式突显假设比较灵活地解释了人们理解比喻性语言的速度,而且没有忽略人们理解词汇层面和短语层面所进行的语言加工情况,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比喻语言加工中的一种混合型观点(hybridview)。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读到某个单词时首先想到的是其突显的意义,因此不管语境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不管其接触到的隐喻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最容易被激活的都是其突显意义。[5]目前学界支持该观点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阅读时间实验、短语片段填空实验等。Peleg等还进一步指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有两个独立的机制———语言加工器和语境加工器———参与工作,前者会立即激活突显词语意思,而后者可以独立地加工出信息的整体含义。[4]然而Gibbs却发现,虽然语境可以很快地加工出人们对所读词语意思的解释,但人们在理解与当前语境明显不匹配的突显意义时,语境并未对整个短语的意思进行制约,而与当前语境相匹配的词语含义在话语解释的某些方面却会被忽视。[6]词语和话语层面上发生的这些差异表明,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可能有不止一个语境加工器,而在语言理解的不同时间点,也有多种不同的语境信息在同时参与阐释。

二、空间结构模式

在结合Fauconnier&Turner的合成理论[7]基础上,Coulson&Matlock提出了“空间结构模式”(TheSpaceStructuringModel)。该模式认为,对隐喻的理解除了传统上对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单一映射之外,还应该包含概念结构之间的协调,其概念整合网络的复杂映射四个或更多空间。[8]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隐喻“Surgeonsarebutchers”[9],传统上是通过从源域(“屠宰者”)到目标域(“外科医生”)的映射来解释,显然单凭这一个映射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医生的技术是否过关,只有通过空间结构模式的详细分解,才能从各个输入空间的合成空间中逐步获得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10](P208)。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首先从外科医生的目标输入空间中继承了部分信息,例如“有人需要动手术,接受手术人的身份以及手术所发生的地点”等等。同时,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也从源域(“屠夫”)的输入空间中继承了另外一部分信息,例如“屠夫的日常工作以及主要进行的活动,包括用利器进行切肉”等等。除了从每个输入空间中继承部分信息之外,合成之后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延伸,通过对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列而衍生出自身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屠夫”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与“外科医生”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之间存在不相符之处:屠夫的目标是宰杀动物,并将动物的骨头与肉切分出来;而外科医生的主要目标却是要治愈病人。由于屠夫的目标与外科医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结论———“外科医生的技术不尽人意”。正如合成理论那样,空间结构模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及认知现象,尤其有利于解释那些需要稍经推断才能得出的语言含义。同样的道理,对于陌生的诗歌隐喻的理解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于合成空间,而不是靠输入空间,或者在源域与目标域所共有的一些额外空间(即所谓的类属空间)中获得。空间结构模式尽管被不少学者认为只是LAKOFF时代的概念隐喻的改良结果,但是该模式相当有用,尤其是在解释不同的语境是如何建立不同的映射,进而又是如何影响对字面含义及比喻性含义的理解速度等方面作用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喻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被理解,主要取决于映射的复杂性以及概念整合过程的复杂性。显然这种灵活的隐喻加工观点并不支持标准语用模式,而任何忽视这种现象的隐喻理解模式都是不够全面的[10](P209)。当然,正如Gibbs指出,空间结构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能证明它是错的(即所谓的证伪性)。[6]显然,大部分隐喻理论都假设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存在某种融合,进而产生隐喻含义。因此,空间结构模式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从实证角度出发,找出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与其他模式相比更具优越性。

三、隐喻征途假设

隐喻征途假设(TheCareerofMetaphorHypothesis)认为,不同域的概念之间的隐喻映射可以通过两个过程来完成,即比较过程和范畴化过程[11][12]。譬如一个常规隐喻在映射模式上就会有一个从比较过程到分类过程的转移。如在“基因是蓝图”(Ageneisablueprin。t)中,“蓝图”这个隐喻由于有着两种与之密切相关的含义(即“详细勾勒出建筑师构思的蓝色与白色印刷图纸”以及“可以用来构思的任何事物”),从而导致常规的源术语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加工常规隐喻时,既可以通过把目标概念与源术语的字面含义相匹配(此为比较过程),也可通过把目标概念看作是根据源术语命名的高级隐喻类别成员(此为分类过程)来理解。目前已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隐喻征途假设。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加工常规隐喻时,通常比加工陌生隐喻速度更快,而且常规隐喻比陌生隐喻更具有不对称性。[13]当人们理解常规隐喻时,源术语可以比目标术语更有助于提高理解速度;而当人们理解陌生隐喻时,源术语和目标术语在隐喻加工的过程中起着相同的作用[13]。这一研究结果正说明常规隐喻的源术语比陌生隐喻的源术语更具有可理解性比喻含义。此外,隐喻征途假设还可以有效地解释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例如常规隐喻比常规明喻更容易理解,因为常规隐喻是通过直接分类过程来加工的,而常规明喻是通过直接比较过程来理解的[12]。综上所述,针对隐喻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加工这一论题,隐喻征途观点提出了全面、详细的见解。但我们也必须明确,隐喻征途观点是与隐喻密切相关的,它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比喻性语言,比如转喻和反语[6]。

四、隐喻理解抑制模式

隐喻理解的抑制模式(TheInhibitionModel)由Gernsbacher&Robertson提出。[14]该模式认为隐喻的阐释涉及基本的认知抑制机制,主要用于控制隐喻阐释过程中不相关的源域信息。譬如“律师是鲨鱼”(Lawyersaresharks。)这个隐喻,人们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对鲨鱼的一些不相关的特点进行抑制(包括会游泳,生活在海洋里,长鳍等等),目的是为了突出另外一些相关特点,比如坚韧、凶残和带有侵略性。相关的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阅读“律师是鲨鱼”这个隐喻后,比阅读“双髻鲨是鲨鱼”(Hammerheadsaresharks。)能更快地推导出“鲨鱼是凶残的”(Sharksaretenacious。)这个结论,却较慢地推导出“鲨鱼擅长游泳”(Sharksaregoodswimmers。)这个结论。[14]这表明隐喻的理解过程要求对源域内无关的特点进行抑制,同时对相关特点进行强调。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更好地理解在隐喻加工过程中对隐喻不相关信息的抑制,Gluckberg、Newsome和Goldvarg研究了以下问题:相关和不相关信息的通达差异究竟是由主动的抑制过程引起,还是只源于理解后的策略性加工?[15]Glucksberg等在实验中采用了相同的启动项和稍有不同的调查(probe)项,结果证明,隐喻理解过程对字面上与隐喻不相关的信息具有抑制作用。不过,他们却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隐喻理解过程对与隐喻相关的信息具有主动强化作用。该实验的数据很清楚地强调了在隐喻加工中抑制机制的重要性,尽管它不能区分隐喻理解的比较和分类(或归因)描述。[11]隐喻理解的某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具体的认知机制,比如抑制或压抑,来组织不相关阐释的出现。另外,Grady等描述了两种类型的隐喻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加工[9],如相关和相似,其中相似类的隐喻与Glucksberg等研究过的种类更为接近。

五、隐喻理解述谓模式

隐喻理解的述谓模式(ThePredicationModel)是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intsch提出的,以计算模式来模拟人类理解隐喻的一种模式。[16]该模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潜伏语义分析(LSA)[17],它提供的人类知识结构模型可以通过对大量文本的分析自动建立起高度空间化的语义空间;二是构建整合(CI)模型[18],它是一种文本理解模型,假设词、句或语篇的含义是通过与任何其他已知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得到的,该假设在高度空间化的语义空间内得以实施。词、句或语篇能通过该空间的向量(vector)来体现,所以它们是可以计算的。比如,可以计算在该语义空间内,两个向量间的距离,以此类推,可以得出任何词、句和语篇间语义关系的程度。总的来说,假设语言单位都是由词向量构成,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个句子的向量:一种是脱离上下文,忽视句子构造,即简单的总结词向量;另一种是根据句子结构并根据上下文调节词向量。可见,隐喻理解述谓模式旨在详细说明字面含义和隐喻句的具体理解过程,并模拟相应的计算。例如,Kintsch指出,通过比较模式产出的向量和合适的目标含义,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可以对结构比较简单的“Noun1—is—a—Noun2”的'隐喻进行解释,其模拟结果与我们凭直觉对该隐喻的解释相吻合。[16]而且通过各向量之间夹角的余弦函数值来进行比较,其结果也跟通过相关性系数解释的一致。因此,高度相似的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值就接近+1,而不相关的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值就接近零。如在“Mysurgeonisabutcher。”这个隐喻中,外科医生与手术刀相关(cos=。29)而与斧不相关(cos=。05),屠夫与斧相关(cos=。37)而与手术刀不相关(cos=。01)。“Mysurgeonisabutcher。”在语义空间里将外科医生与斧(cos=。42)拉得更近,而与手术刀远离(cos=。10)。反过来,“Mybutcherisasurgeon”将屠夫(butcher)和手术刀(scalpel)联系起来(cos=。25),与斧的关系未完全消除但却减少(cos=。26)。以上例子表明,与隐喻理解述谓模式一起,LSA空间可以用一种类似人的思维的方式来阐释隐喻的含义。Kintsch等通过以下三步更进一步比较了该模式建立的向量和人们对隐喻的理解:(1)由受试者评估“Noun1—is—a—Noun2”形式隐喻的理解难度;(2)受试者通过他们对隐喻的字面阐释完成“Noun1—is—”形式的框架;(3)通过计算模式模拟隐喻理解。[19]实验结果显示,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和受试者对简单或较难隐喻的理解再一次匹配:在解释简单隐喻时,受试者与该模式都产出与隐喻含义高度一致的回答;而在解释较难隐喻时,受试者和该模式都产出与隐喻含义完全不同的回答。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要素词本身并不能提供很多信息,简单的理解也不要求隐喻两个域之间事先存在紧密关系。对于论据和论断可能完全不相关的隐喻,只要能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即使两者从整体上来说是不相关的,该隐喻也是可理解的。更重要的是,先前关于隐喻理解的理论都是非正式的,而隐喻理解述谓模式是一个正式并完全实现了的计算理论,既推导出定量实验结果,又与当下广泛讨论的心理语言学在概念上密切相关。[19]

六、结语

由上可见,为了廓清隐喻是直接还是间接被理解的,我们需要相当灵活的模式,才能更详细更有效地说明语言信息源与非语言信息源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进而得出人们理解比喻性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本文所述的各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分级式突显假设强调了在比喻性语言加工中突显意义的重要性;空间结构观点展现了多个知识域是如何相互影响来产生新的比喻含义;隐喻征途观点包含了源域和目标域间的结构排列,等等。更重要的是,持直接通达观的各个模式在解释人们如何理解隐喻时,并未否认人们在理解对话方试图传达的意思过程中从未对单个词进行理解的情况,而且也不排除人们在理解比喻性含义时会比理解字面含义耗时更少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标准语用模式那样由彼此孤立的两个过程完成。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直接通达观对隐喻理解的解释比间接通达观更具灵活性,也更加接近现实。同时要指出的是,根据本文对这些在隐喻加工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模式所进行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比喻性语言加工中的所有层面,因此学界还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才能对比喻语言理解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过程有更完整的认识。此外,本文所述各模式对隐喻解释的实证研究中,测试的对象均为母语学习者对本族语中的隐喻进行解释。其实过往不少研究已表明建立在不同语言基础上的概念性隐喻在各种语言中的表征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第二语言隐喻的理解能力(即通常所讲的隐喻能力)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有鉴于此,外语研究者在今后应致力于探索如何提高二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能力。

篇6: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如果说,咬指甲、上课开小差、做作业动作慢等被视为孩子的坏习惯,那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这些“坏习惯”已被心理专家归入心理行为问题,不再是依靠父母的能力就能改变的,需要做必要的心理治疗。在市七医院的儿童心理咨询室里,记者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孩子,心理医生朱晓华告诉记者,来访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其所在的整个家庭都需要接受治疗。

啃手指甲的小男孩

门诊情景重现“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进咨询室,刚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起来,边说边拽着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医生面前的茶几上。

这是一双十指光秃秃、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围的皮肤粗糙增生,倒刺翘起,有的还留着撕扯后的伤痕,和眼前白净羞怯的男孩极不相称。

原来,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带大,上小学后不久常把手指弄得咯哒响。母亲担心养成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便辞职在家,严加管束,经常为这件事打骂他。后来,终于听不到他手指的咯哒声了,但母亲发现他的指甲都被剥掉了,一问才知道是他自己干的。有医生说这是缺锌引起的,于是补锌、排铅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还是无济于事。

心理测评

医生发现男孩存在社交恐惧,并伴有自卑、轻度的情绪低落,对母亲过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母亲也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几次咨询,父亲均未露面。原来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和妻儿交流。家中教育事宜概由母亲负责。很明显,这又是一个“心病”。

医生观点

在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的背后,往往反映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获得安慰。因此,打骂和斥责只会加重问题的存在而无一益。对待孩子的“手指问题”,必须要全面评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状况,解决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6岁孩子竟说“活着没意思”

门诊情景重现

带着王亮(化名)来看医生时,母亲几乎心力交瘁,“孩子最近老是讲‘活着没意思,还不如跳楼死了算了’这样的话,吓得我们全家都快崩溃了”。

王亮今年才6岁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开学,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经常侵犯同学,课堂上也缺乏自制力,搞恶作剧,令人头疼。父亲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有一次同学告状,王亮作业没完成,还淘气。回到家里,爸爸边打边说:“天天让别人告状,打死你算了!”王亮当时就回嘴:“你们看我不顺眼,我不要活了!”据母亲说,此后只要父亲不在场,孩子在遭受责备时,这样的话也就脱口而出了。

心理测评

从个案情况来看,在开始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教育。等到孩子开始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发现孩子有这么多缺点,“望子成龙”的心理

又使他们的教育方式演变为“专制型”。特别是父亲,稍有不满,轻则责骂,重则大打出手,并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语,刺激孩子。这些压力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服从父母的管教,所以产生了自杀的心理倾向。

医生观点

孩子出现自杀意念是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干预,但首先要以家长的改变为突破口,带动孩子的改变。家长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鼓励并让孩子表达他的看法与意愿;父母生气时,稍微做几分钟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缓解一下,不要情绪化;平时家长应利用假日,陪孩子出去散步,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使孩子有良好的心境。

一年级女生练琴练出抽动症

门诊情景重现

这个6岁的女孩看上去很聪明,只是手和胳膊常不由自主地乱动。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母亲只能焦急地稳住她的胳膊,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已有两年小提琴学习经历。她每周都要抽出两天到老师家学琴。孩子母亲说,她一进老师家门就开始哭,一开始练琴就泪流满面,还可怜巴巴地哀求说:“妈呀,我真的不想学。”父亲坚持要她学琴,把特长与升学联系在一起。

平时,父亲对女儿的练琴管得很牢。一旦孩子琴拉得不好,父亲就用手指戳她的头,还推搡她、大声训斥她。孩子就这样承受了两年,终于有一天扛不住了,开始挤眼睛、努嘴巴、耸肩膀,胳膊腿还控制不住地乱动。班主任也向家长反映:“她上课挤眉弄眼,还摆肩膀,经常突然地尖叫。你们还是带她到医院去看看吧。”

心理测评

这女孩子患的是抽动症,此病的病因有专家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要想全面康复至少需要2年。这个案例是由于家长逼迫孩子学琴,造成孩子精神上极大的压力和内心长时间的压抑,而诱发了此病。医生观点

现在很多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时,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少年宫或者其他小伙伴家里看看,以便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信心学下去,并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这些个案时,所有产生问题的孩子的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用错了方法,反而给孩子造成了负担。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各位父母,要在家庭当中施行成功的教养,必须要能与孩子有融洽的`沟通。父母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的需要,懂得通过恰当地满足其不同的身心需要来塑造其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下面的小测验可以帮助作为与孩子加强沟通的一个辅助手段,建议爸爸妈妈分别回答以下50个问题。

1.你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小伙伴或同学)是谁?

2.你孩子最喜爱的老师是谁?

3.你孩子最崇拜什么样的人?

4.你孩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5.除家里人以外,什么人对你孩子影响最大?

6.你孩子最喜欢哪一位亲戚?

7.你孩子最喜欢哪门课程?最不喜欢哪门课程?

8.你孩子的收藏物中他(她)认为什么东西最珍贵?

9.你孩子最害怕什么?

10.你孩子最烦恼的事是什么?

11.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撒谎?

12.你孩子最爱看什么电视节目?

13.你孩子爱看什么电影?

14.你孩子最喜欢什么娱乐活动?

15.你孩子爱好哪些体育项目?

16.你孩子爱听哪些音乐、歌曲?

17.你孩子最愿意到哪儿去玩?

18.你孩子最喜欢哪一类课外读物?

19.你孩子最近在看哪一本课外书?

20.你孩子最喜欢什么颜色?

21.你孩子最喜欢什么花朵(植物)?最喜欢什么动物?

22.假如让你孩子任意挑选世界上的东西,他(她)会挑什么?(只能挑一样)

23.就你孩子的年龄来说,他(她)是否感到自己太大或太小?

24.在学校里,你孩子是否感到自己被其他孩子所喜欢?

25.你孩子常在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26.你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

27.你孩子对社会上哪种职业最尊重?

28.你孩子最看不起哪种社会职业?

29.你孩子对家里什么事最不满?

30.什么事情最易使你孩子生气?

31.什么事情最使你孩子感到尴尬?

32.在什么时候你孩子容易和父母对立?

33.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听父母的话?

34.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失望?

35.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到高兴?

36.你孩子希望星期天怎样度过?

37.假期内,你孩子常爱做些什么?

38.家庭喜庆的日子中,你孩子最喜欢哪一天?

39.你孩子对自己做的什么事最自豪?

40.你孩子最懊丧自己做过的什么事?

41.你孩子最不爱做什么家务?

42.你孩子对什么事情能百做不厌?

43.你孩子在学校里有绰号吗?怎么会有这个绰号?

44.老师认为你孩子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45.你认为你孩子性格中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46.什么事情是你孩子最不屑一顾的?

47.你送给他的礼物中,你孩子最珍爱什么?

48.你孩子最爱吃什么菜?最不爱吃什么菜?

49.你给孩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0.你孩子喜欢你吗?

分析与建议:

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请孩子给你打分。在上述50个问题中,若能正确回答8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很了解,请继续保持;若能答对7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比较了解,但需要以后更加留意;若能答对一半,说明你对子女的了解勉强可以,需要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若连一半也答不上,只能说明你对孩子太不了解,极需加强关心,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请你权衡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你手头其他的事务,究竟孰轻孰重?

【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相关文章:

1.珠海:暑期孩子心理问题增多

2.如何消除孩子考前紧张心理

3.孩子的心理安全最重要

4.“情结”及其泛化

5.汉江临泛王维

6.育儿:做对理解孩子的好父母

7.高考考生家长谈高考:理解孩子 鼓励孩子

8.张起灵经典语录

9.辞灵范文

10.张起灵语录

下载word文档
《理解孩子的泛灵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