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导游词介绍
“魔法少年李狗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李庄导游词介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庄导游词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李庄导游词介绍
期待已久的星期五终于到了,我们终于可以去向往已久的古镇——李庄了。
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准备出发了!书包里装着文具盒,笔记本,一本课外书,还有一瓶矿泉水。其实我好想带点零食的,可是老师说不能带零食,怕零食的包装袋污染了李庄的环境!
大概九点的时候,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上车了,按次序我们上了五号车,在车上我们非常激动,我们要去春游了。上车很久车都没开动,我们都很着急。原来,是我们的车队有很多辆车,要慢慢的一个接一个的开出去。由于我们的车停在最后一排,所以很久都出不去。我们的车终于开出了校门,出发了,车上一片欢呼。
车在公路上奔驰,我们的右边是清澈的岷江,左边是耸立在岷江畔的白塔山。车行驶了一段路程,我们就来到了合江门对面,眼前的景色非常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岷江闪闪发光,突然让我感觉到,宜宾,是一座非常美好的城市!
我们一路唱着班歌,坐在奔驰的车上,两边的风在我们的耳边呼啸。
3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李庄。下车后,我们排着队依次参观李庄的古迹了,首先看到的是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旧址,里面的建筑非常壮观,那祥云百叶窗上有一百只仙鹤,下面的福禄寿喜图案也很有讲究,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也曾在此研究李庄的古建筑,李庄的旋螺殿是非常有特色的古建筑,离李庄镇还有几里路,我们没有去。战争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搬迁到这里,同济医学院的师生还在这里研究医学,直到现在,同济大学和李庄中学都是友好合作单位,李庄也因此而出名。之后我们又参观了:羊街、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我们还看了舞草龙,李庄中学的哥哥姐姐们,为我们表演的草龙,是用稻草编成的,非常漂亮。草龙被哥哥姐姐们舞得非常精彩,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同学还在李庄买了工艺品呢!
吃过午饭,我们就回校了。我认为李庄非常有文化气息,是宜宾文化的标志之一。
篇2: 李庄古镇导游词
话说“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镇内有体现明清时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赏价值的禹王宫、天上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有被世界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颇足傲于当世”的旋螺殿等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学术带头人梁思成先生将张家祠百鹤窗、旋螺殿、奎星阁、禹王宫九龙碑称为“李庄四绝”。
篇3: 李庄古镇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距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19公里。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
1939年,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古镇深处,是几条古街巷,与其他以“古”为特色的景区不同,古街巷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狭长的街巷两旁,均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像刘家院子、王家院子以及传说中的龙门客栈等,清一色的石地木墙、精工建造。徜徉其间,每一座古宅似乎都在诉说着李庄昔日的繁华与沧桑。
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k人聚居地,一度曾是川南6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李庄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
李庄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至今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街巷。这些街巷道路皆由条形或方形石板铺砌而成,两边一般留有一米宽的石阶。街巷的名称多根据其位置、特征或集中从事某一商贾活动而命名。从高处放眼望去,李庄的房子近乎清一色青砖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连成片。小的四合院面积约150至200平方米;大的四合院面积由数百至数千平方米不等。四合院中的天井可以说是李庄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铺有条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统,主要功能是采光、休闲和洗晾衣物;有的还修有栽种花草的台圃。
坐落在李庄古镇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宫闻名遐迩,主殿为亭阁式的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殿内结构精巧,运用力学神妙,八面均用斗拱承重,且皆由右侧旋转至顶,呈螺旋状,故名“旋螺殿”。此庙虽经4风雨地震,仍屹立如初。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迁住李庄时,曾对文昌宫建筑进行了多次考察,赞誉它“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李庄镇西边的张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这座宗祠厅房的50扇窗门别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这座张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门,雕刻工价都要14两纹银,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的一月俸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时也为这样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赞叹,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文昌宫、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
除了老街巷、四合院外,小小李庄古镇上,至今还保留着好几家老酒厂、老酒窖。宜宾地区酿酒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名酒“五粮液”就出产于此,造酒业在这里十分普及和兴盛。这些老酒厂虽历经几百年沧桑,但仍保留传统酿酒工艺原貌。李庄老酒厂是祖辈几代人经营起来的,厂里的酿酒工都是李庄镇人,别看他们大多是30来岁的壮汉,但从事酿酒的年头已有一二十年了。他们每天劳作在酒窖里,默默无闻地制作着高粱白酒,并在当地销售,并不与宜宾声名显赫的“五粮液”名酒争风。当然,他们每天也有自己的乐趣,劳作之余美美地喝上几两自己酿造的高粱酒。
篇4: 李庄古镇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古镇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
李庄古镇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能折射中国文化、涵养着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
李庄的民俗民风,历来就是淳朴质实,重视耕读,热心公益事业,心怀天下,爱乡爱国。《南溪县志》记载:“张瑶治家有法,子侄慧能读则读,弗能读即去而耕。无舍业嬉者,无袖手游者。凡道途坍塌,桥梁倾圮者,皆通之。”李庄原与南溪一地,民俗民风一贯好客,犹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篇5: 李庄古镇导游词
听说李庄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它的特色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许许多多的游客都慕名前往。今天,老师也带领我们学校四至六年级的大部分同学去李庄游赏,让我们感受李庄古镇的魅力。
早上九点十分, 我们乘着大巴车向李庄进军。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透过车窗向窗外望去,远处是青纱笼罩的群山,连绵不断,此起彼伏。近处,是融化的河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悦耳的“哗哗”声。同学们在车上的欢笑声加上河水的“哗哗”声,这不正是春天的交响曲吗?放眼望去,眼前是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苗,闭上眼睛,我好像听到了打谷场上机器的轰鸣声。
下了车以后,小导游们带着我们一一参观了李庄镇的主要景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家祠和祖师殿。李庄镇的张家祠,上为正祠,下为厅堂。其厅房的50扇窗门别具特色,每扇门都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那里的旋螺殿外为三重檐,内实二层,青色简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三檐即有三种样式,而同一檐中,格式略有区别,与宋、清两代结构迥异;顶部藻井向右转至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祖师殿是当年同济医学院所在地。当年同济师生就在此解尸体,曾经有位老乡爬到祖师殿看到下面的尸体,吓得滚下来,然后便传开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时隔不久这个谣言在事实面前便不攻自破。
中午吃完饭后,我们休息了片刻便回学校了。同学们感受了李庄古镇的文化魅力,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归途。在车上,同学们唱起了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这欢快、嘹亮的歌声在美丽的春光中荡漾。
篇6: 李庄古镇导游词
所有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早上8点,学海广场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有序地集合完毕,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李庄研学,以不一样的视角去领略它的风采……
抑制不住的激动,掩饰不了的喜悦,难以表达的开心,在前往李庄的车上激荡开来。同学们欢笑着,雀跃着,有的透过车窗玻璃遥望前方的风景,有的相互小声讨论,有的拿出老师发的资料仔细阅读……
半个小时的车程不一会就到达了。虽然以前也来过李庄,但今天再次踏上李庄这片土地,不知怎的,心中多了一份庄严和神圣。
下车后,我们紧紧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嗅着一路酒香,走过一段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来到东岳庙。走进庙里,一幅巨大的字画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个大字。再往里走,便是一个大殿堂,舞台上呈现的是村民们给三位军人加油打气的情景,上方的横幅写着“投笔从戒,抗战救国”,旁边的展柜里放置了一台有锈迹的老式发电机。
讲解员说:“当时同济大学的学生们买不起煤油灯,所以买了这台发电机。”看着这台机器,我仿佛听到了发动机工作时的“嘎吱嘎吱”声,眼前浮现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艰苦的生活情景。一台古老的发电机也能折射出当年全民抗战的艰辛和毅力,这是我之前来李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游完东岳庙,我们来到了张家祠。张家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一走进大门,就看见“百鹤祥云窗”,它原有五十角,每一角都则有一对仙鹤,每一扇仙鹤的形态却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经过战乱,现在保存下来的却只有二十四扇。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知道张家祠还是原国立中央博物馆院李庄旧址。“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岌岌可危。
为让南京的国宝文物免遭日本侵略者的窃取和破坏,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馆将近11000箱的数十万件国宝文物分三路西迁至抗战大后方。194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部分国宝文物西迁至宜宾李庄。国宝文物在李庄待了六年,全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在展厅里,我一下子就从众多展品中发现了它――一个箱子,它在展品们中格外显眼,散发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魔力。箱面上用米白色粉笔写着“98”,木箱盖坑坑洼洼,上面有许多碎屑;箱身却依旧挺直脊梁,光滑无损。讲解员温和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箱子,是所有展品中唯一一件真品。”我心中一震,这个箱子见证了历史,历经岁月的洗涤,依然熠熠闪光。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王家院子。这里是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旧址。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历史悠久,院内门窗形式变化多样,有保留完整的李庄特色双门。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古代官宦家庭的门庭院落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沉浸在探索李庄的神秘中,竟不知道已经中午12点了,老师们带领大家去吃午饭。饭前,老师拿出精心准备的小点心――李庄白糕,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软软的,糯糯的,味道好极了。饭桌上,大家对李庄白肉赞不绝口,白白的肉片让人惊叹于厨师的刀工,每一片白肉都被切得很薄,好像只有一二毫米,再加上店家独特的蘸料,吃在嘴里感觉肥而不腻,肉香四溢。
李庄研学时间短,却让人收获颇多。我们重新认识了李庄,了解了李庄,领略到李庄的文化之美,感受到李庄的人情之美,品尝到李庄的食物之美。
篇7: 李庄古镇导游词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话说“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到李庄古镇游玩,如同其它风景名胜古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所以出发前对李庄古镇景区概况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随旅游团出游,带队导游会给游客讲解李庄古镇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参考李庄古镇必去景点推荐。最后,和亲友结伴出行照相机必不可少,用照片记录下李庄古镇旅途中愉悦的心情。
李庄古镇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黄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庄花生精选本地花生为原料,以盐浸泡,外表呈白色;采用多种中药配制的香料,使用传统工艺,经过10余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盐味火功恰到好处,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李庄的黄辣丁(学名黄颡鱼),为长江鱼中佳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个头10厘米长短,为红烧、火锅的上等佳肴;若与竹荪做汤,名“二黄汤”,为汤中极品。李庄的黄粑,用红塘、猪油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叶包裹蒸而食。色泽金黄、香气浓郁、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具有浓郁的芳香油味。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别有一番风味,为宜宾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制的白糕。李庄白肉以生长8―10个月的猪为主。取其后腿上约3公斤的“三刀”肉为主料,即选料精。火候准,煮白肉讲究火候,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煮的过程中不时用竹签刺肉,以便使肉内外受热均匀。起锅后将肉放入凉开水中,以保持水分,为刀工片肉做准备。刀工实为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将2斤猪肉片成长20公分、宽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余片,堪称一绝。接着是配料,李庄白肉调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并舂成糊状,名蒜泥糍粑椒,再加上好酱油、白糖等调料,具有鲜香麻辣、诸味协调,达到添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境界。白肉已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之说。李庄白酒以本地高梁为酿酒主料,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后经存放和勾兑便可出售。
李庄白酒有“李庄五粮液”美称,也是泡制各种药酒的基本用酒。
李庄白糕主料是采用优质糯米经炒熟后,加进一些能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细的芝麻则称为“麻糕”。无论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软糯、入口化渣的特点,特别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买上一提礼品盒包装的李庄白糕走亲访友,那真是极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礼品。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成菜白肉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今天,随着李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李庄的当家名菜“李庄白肉”,已成为李庄小吃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闻名遐迩。何卫东,李庄人氏,人称“何三白肉”,前刻苦钻研白肉刀工技术,调料工艺,煮肉火候,在众多白肉师傅中取得了“李庄白肉第一刀”的称号。因慕名而来品尝白肉的游客很多,“第一刀”一年要片1000多斤白肉,每年过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有50至100斤的销售量。据“第一刀”介绍,他收了4个徒弟,他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李庄刀工蒜泥白肉”的美味以及这种传统工艺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篇8: 李庄古镇导游词
国庆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浏览了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古镇。
妈妈跟我说:“三千年前,李庄就是人聚居之地。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k人聚居地,据说是因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从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
古镇被郁郁葱葱的高山包围着,四周有宽广的河流和黄色的沙滩。古镇的街道上是青石板铺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踩得又光又滑。街道两边的房子都是木头做的,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有狮头形状的门环,真独特。
一阵敲锣打鼓声吸引了我,走进一看,原来是在舞龙,妈妈说:“这是古镇人们祈福的传统节目,表达出他们的愉快心情。”
古镇有三大特产:白肉、白酒、白糕。但我觉得不止三个,还有一个特产,就是石头。他们从河滩上选来漂亮石头,打磨抛光做成各种工艺品,五颜六色的,大家都很喜欢,带回去做纪念。
古镇很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9:四川李庄古镇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宜宾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
李庄在四川宜宾市浩荡长江的南岸,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李庄是一个人口仅有1.2万人的偏僻的小镇,错落有致的木0、青石板铺就的狭窄的小巷、高大的木门槛和沉重的木门、一座座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宅古庙,使它在全国早已声名遐迩,更使其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所以,在我国又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说。
由于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所以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而在江边每日有班轮和汽垫船各二班上下;一级水泥公路里程25公里,每日有近百班大、中客车往返,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广县,治设今李庄。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为南溪县第三区公所治所,1983年9月,随李庄区划归宜宾市领属。
李庄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10余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镇内的羊街、席子巷等,风格古朴,反映了明、清时代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
该镇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庄镇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的建置史。又于隋、唐、宋代中作过戎州(今宜宾市)州治、南广、南溪县县治共计400多年,1992年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李庄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由庙宇、宫观、殿堂组成的“九宫十八庙”和省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众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将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誉为李庄“四绝”。
镇内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有:
旋螺殿、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
旋螺殿:古镇李庄南面2.5公里处,有一硕大石包,形似蜗牛,人称“石牛山”,横亘于三条正冲稻田之间。“石牛”腹下,是一深潭,叫“龙潭”。明万历二十四年(15)八月,在“石牛山”上建造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宫殿,因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称“文昌宫”。主殿为亭阁式的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每边宽与进深均为8米,高12.5米。殿内结构精巧,运用力学神妙,八面均用斗拱重叠由右侧转至顶,呈旋螺状,故名“旋螺殿”。此庙虽经4风雨地震,仍屹立如初。
禹王宫:现名慧光寺,建于清道光(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名。
祖师殿:又名真武宫,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间帮会组织天灯会集资兴建,占地4349平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后殿独立于后院中。光绪三十一年(19)因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而拆去大山门和戏楼,改建成现状。
介 绍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
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位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李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林徽因、梁思成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
交通
宜宾南岸客运站乘坐任何一辆发往李庄的公交车即到。
篇10:小莲庄导游词介绍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篇11:小莲庄导游词介绍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
篇12:小莲庄导游词介绍
南浔区,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南连省会杭州,北濒太湖,东接天堂苏州,西上直达南京,是1月建成的浙江省县级区。素有“湖丝之源、院士乡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是“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1,会聚了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渔文化、儒商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并凭仗“辑里湖丝”荣获了首届世博会金银大奖,与世博结下了不解之缘。南浔历来名人辈出,有着“9里3阁老,10里两尚书”之称,并且是中国近代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近现代出现出了以“4象8牛7102金黄狗”为代表的丝商巨贾、民国奇人张静江、报告文学家徐迟、两弹1星元勋屠守锷、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名人大师。南浔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江浙雄镇”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和张石铭旧宅等古建筑群。除南浔古镇名满世界外,含山、石淙蚕花和南浔辑里湖丝、养蚕技艺等蚕桑风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菱湖“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1保存完全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被誉为中国鱼都。另外荻港古镇小桥流水、回廊曲巷,可与同里、乌镇、西塘等媲美。区域内还有船拳之乡练市镇、绫绢之乡双林镇、灯谜之乡菱湖镇、南苕胜境和孚镇、湖笔之都善琏镇、东迁县治旧馆镇、塔地遗址千金镇、道教胜地石淙镇,构成了江南少有的古镇群。
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3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狄港渔庄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1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13:小莲庄导游词介绍
小莲庄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1885年,完工于1924年,历经了刘家祖孙3代人4的时间。大家可以想象1下,40年的时间,工程有多浩大。它主要由义庄、园林、家庙3部份组成,共占地27亩,以园林中近10亩荷花池位中心。小莲庄里共有3宝,首先我们来看第1宝:碑刻长廊,这里共摆设有4105方碑刻,由《紫藤花馆藏贴》和《梅花仙馆藏真》两部份组成。是清朝20几位文人之间来往投赠的诗文,值得1提的是在这其中就有1方是宰相刘罗锅的书法真迹,这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赐的仙仿印章。大家看后面的这个墉可是土字旁的哦。而这些碑刻经历过_的浩劫为何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全呢?这里呢,有1个小小的故事,相传当年看守小莲庄的园丁把这里所有的碑刻都抹上了石灰水,在外面都贴上了报纸,在报纸上面写上“毛主席万岁”,这样才躲过了这场浩劫,保存至今。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4面厅的建筑叫做静香诗窟,我们都知道荷花共有4德“洁净、馨香、柔软、可爱”这个诗窟就独占了2德。这个亭子我们要进去看它的顶部结构,这是过去量米的1种量器,叫做斗,这个斗有3大特点:在造型上,它是1个“寿”字,4周围着的是蝙蝠,两个组成了1幅吉祥图叫“福拜寿”。隔壁是另外一种量米的量器,叫做升,过去量米10升是1斗,所以这又叫做升斗厅了。在建筑学上它被称为“海内孤本”,上海同济大学的古建筑园林学家陈从周称它为“有性情的建筑,有品味的艺术”。由于中国由1个词叫“才高8斗”,所以这里是衡量人材华的地方。主人当时请1些客人在这里吟诗作赋,但是这请的客人是有等级之分的,坐在升字厅下面的呢就相当于现在的专科大学生,而坐在斗字厅下面的呢就是本科生了。这边的木雕雕的是荷花,和这边的10亩荷花池是相呼应的,鸳鸯代表的是“比翼双飞”。这边的这块镜子也是主人当时从法国进口过来的。升斗厅除内部精致的结构之外,它的外部结构也是很有特点的,大家随着我往外面来看。它的屋顶是歇山顶的,上面屋檐的每一个角上都塑有8仙,我们这边看到的是张果老倒骑毛驴,是主人希望客人在自己的家中能够“8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思。上面还有蝙蝠倒挂,寓意是福到。上面大家还能看到1个象鼻,由于刘镛是4象之首,象鼻就代表了他的地位。这边的这个亭子是赏荷花的地方,夏天赏荷的时候小姐侧身凭栏而靠,所以这个也叫“美人靠”。看完这里我们继续往里面参观。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可以称得上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叫做“东升阁”,这边我们看到的是中式的立面,待会我们还可以过去看1下它欧式的立面。由于是园子当中的制高点,登高可看小莲庄全景又可以东观日出,是刘家休闲避暑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的时候,1般大户人家,女的呢是不能随意出头露面的,所以她们只能在这上面观赏小莲庄的美景,所以这个楼也叫“小姐楼”。转身小姐楼的对面是1个90度的亭子,由于它的形状像1把展开的折扇,所以叫扇亭。如果大家仔细留意1下,其实小莲庄的每个亭子的形状都是不1样的。1边是小姐楼,1边是扇亭,就有“小姐执扇扑流萤”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小莲庄的第2宝,御赐牌坊。首先我们来看1下第1座,它是乐善好施积善牌坊,也就是功德牌坊了。光绪3年的时候,安徽4川等地闹洪水,刘家花了310万银两到安徽4川去赈灾,因而奏报朝廷以后呢,光绪皇帝下诏书建此牌坊,过去建牌坊不是随意可以建的,只有皇帝下了诏书才可以建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诏书2字。看上面的那幅人物图,那里有座桥,叫做洛阳桥,两个年轻人考中状元了,骑着马敲锣打鼓过这个洛阳桥回家报喜去了,这是1幅状元及第图。我们来看下中间这里的文字记载,这里记载的是甚么呢?这里记载的是刘家祖祖辈辈做好事的经过,那为何在这右下方是空白的呢?由于当时刘镛想到他的子孙后代要继续做好事,留给他子孙后代的,但是后来时期不同了嘛,民国了,也就没这个机会再刻上去了。私家园林不能随意掉龙虎刻凤,所以主人用右侧的孔雀,左侧的麒麟相代替,取意为龙凤呈祥。这座牌坊采取了5楼4柱的结构,4柱指的就是当时刘家的家属所走的道不同,他们家的男子从中间走,女子要从旁边窄的走,仆人从哪里走呢?仆人从两边擦墙而过了。下面我们去牌坊的背面看1下,是刘家官位与官职。刘镛是2品官,祖父与父亲是3品官,刘家最大的就是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1品工部郎中,相当现在的建设部部长。大家来猜猜牌坊中间的这两块大石头是做甚么用的?其实它叫“旗杆石”用来插旗的。祭祖的时候,1边旗上写着国泰民安,1边旗上写着风调雨顺。大家再看看家庙门口的这两尊石狮子,母狮子怀抱1头小狮子意味子孙延年,雄狮子怀抱1球意味权威,暗喻刘家的家训——“慈母严父”。这边就是刘氏家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常说的门当户对了。那这1座是由于刘庸的大儿子刘安澜2109岁就死了,而他的夫人刘邱氏(1品夫人)克守妇道,守节不嫁,故在此建造了1座贞节牌坊。参观完了刘氏家庙,我们再来看看“菽频奖学金‘成绩展览馆。菽频奖学金的开创人顾乾麟先生是“南浔4象”之1的顾家后裔,大家看这8个字“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这是顾乾麟的父亲留下的遗训。当顾乾麟事业兴旺,资产逐步增加。他常常联想起父亲的遗训,便决定创办1项奖学金,用于资助那些贫苦学生,其中最著名地位1位就是为馆题辞的领导人钱其琛。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有1个同心照,这是顾乾麟的学生送给他和他夫人的1张同心照,我们现在来看1下这幅图:1个太阳和1个月亮就是1个明亮的“明”字了,世界地图就取1个世字,把太阳和月亮都留在世界上就取名为刘世明,这就是顾乾麟妻子的名字了。那末这边的3横呢就是8卦里面的乾卦,下面的麒麟回头就是回顾,全部连起来就是顾乾麟先生的名字了。那末大家想1下,顾家的奖学金馆为何要放在刘家呢?由于刘镛的女儿刘世明嫁给顾乾麟为妻,那末顾乾麟就是刘家的女婿了,所以才能放到刘家来。参观完了奖学金馆,我们接着参观其它的。
篇14:李庄游记散文
李庄游记散文
乙未金秋,自驾到达川南古镇——李庄。
李庄,距宜宾市区27千米,毗邻长江第一港——宜宾港,同济大道将现代文明与古镇连为一体。古镇沿长江岸堤顺势而建,清一色青瓦青砖明清古建筑,巷子和四合庭院相得益彰,古朴端庄的祠堂和四合院民房交相辉映。
“旋螺殿”系明万历年间木结构三层飞檐拱顶建筑,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李庄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古镇约2千米。旋螺殿历经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巍然挺立,堪称中国古建筑的骄傲。从古镇出发,20元/人的旅游观光车往返仅需数分钟。
“梁林旧居”是李庄人文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古镇边的小村庄内。“梁林旧居”由一长排木结构瓦房和天井组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女士抗战时期的主要居所。梁、林均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早期主要成员。梁思成先生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国徽的设计工作。林徽因女士早年创作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流传甚广。“梁林旧居”陈列了多幅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素颜照,展馆记述了梁、林二人的生活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史实,是李庄人文故事的典范。
李庄古镇的多处古建筑均系抗战后期上海同济大学辗转李庄的办学点,其中以庙宇和祠堂为主。同济大学因战事迁到内地,辗转到李庄得到当时李庄广大乡绅的大力支持,这既是李庄老一辈爱国重教的典型,又是李庄得以蜚声海内外的根源。由于得到李庄绅士和乡民的大力支持,国立同济工学院、医学院得以在李庄继续办学,并培养了大量工学和医学人才。同时,同济大学各院校还积极响应当时的国民政府号召,组织青年学生参军抗战,成为当时中国高校学生参军最多的学校,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为李庄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庄有“三绝”——白酒、白肉、白糕。据说,李庄的白酒很有味,但限于自驾不能饮酒未曾品尝,非驾车者当不容错过!李庄的白肉是拿鲜猪肉用文火慢慢蒸熟,待凉后切成簿片用当地酱蘸而食之。白肉的吃法简单,蘸上酱不显油腻,酱的鲜爽味较明显。白糕的做法与其他地方米糕的做法类似,但白糕绵软耐嚼,不失为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
目前,李庄的开发力度不算大,群众参与旅游经济的意识还不太强,游走在“羊街”等古巷,很多大门紧闭,不多的几家商户也仅经营天然石和少量的土特产,旅游经济在李庄尚处于萌芽期,发展潜力巨大。
晨时从长宁县城驾车一小时到达李庄,至离开共6小时,对古镇的了解有限,姑且泛泛而谈,愿成为别驾们旅游的一点小参考。
末了,中国古镇各省有之,但李庄亦值得一访。
篇15:李庄一日游作文
李庄一日游作文
今天,我们一大家族人到“李庄”去玩耍。
上午10点钟,我们一行二辆小车刚进“李庄”的区域,就看见大门上写着“李庄古镇”四个大字,最突出的是李庄的欢迎词:“中国李庄欢迎您”,好大的口气是也,居然没有写四川、宜宾、翠屏区,直接就写上了中国二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来到了小镇上,我们就到处参观,看见了很多有关李庄的'资料。知道李庄是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抗战时期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大师学子第二故乡。也知道了李庄的四宝是:旋螺古殿、百鹤奇窗、魁星点斗、九龙石碑。还知道了李庄的名小吃有:李庄黄粑、苏汤圆、李庄河鲜、李庄白肉、何老幺花生、白糕、白酒。
知道了这些后,我们就去看名胜古迹了。
要说历史最悠久的便是东岳庙,它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供奉东岳大帝,在抗日战争中(1940—1949)迁的国立大学。
要说最窄的巷就是“席子巷”了,它是清代早期建筑,全长约60米,分三次建成,四方巷口相距甚窄,仰看成“一线天”,这里是加工、销售草席的专业一条街,直到现在还有老年人在现场编草席,故名“席子巷”。
当然,看了这么多地方,最让我感到自豪的那就是“刘家大院”了,(因为我也姓刘嘛)它建于清代中晚期,是四合院建筑,现在面积约300平方米,过去为刘姓私家宅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寓意颇深,耐人寻味,它综合了刘家的家规。除此之外,还有胡家大院、王家大院、张家祠……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因为时间的原因,很多地方我还没有去看就回家了,真是终身遗憾啊!
篇16:介绍福建菽庄花园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让我代表华侨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为我们开车的师傅姓李,今天的旅程就由我和李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
现在,我们将去游览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处在我们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之上,他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为了怀念台北板桥别墅而修建的私家花园,建于1913年,于1956年辟为公园,是一座颇有特色的中国近代园林,厦门二十名景中的“菽庄藏海”,藏海,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呢?到底是何藏法?那就随我一同去游览一番!
我们现在是在大门口,大家看到了门上的园匾“菽庄”这乃是主人字“叔藏”的谐音,菽是豆类的总称,算是农作物的一种,当年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菽庄”在这儿有归隐田园之意。进入大门,一堵高墙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各位朋友,大家转过头看一下,门楣上高悬着“藏海”匾额,现在大家明白这堵高墙的作用了吗,这是主人林尔嘉对园林结构的精心设计,那么他到地在这片园林里藏着一片怎么样的海呢?请各位随我一起进入左边的月洞门。
进入月洞门,大家是不是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呢?看右前方的石壁上刻着“海阔天空”这四个字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笔迹。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壬秋阁,建于1922年秋,农历为壬戌年,林菽庄引用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首句“壬戌之秋”简称为“壬秋”,她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风格,有趣的是,这“壬秋阁”是一半着陆一半入海的,当然在这面是看不出来的,现在大家不防随我往着行走,现在大家回过身去看看,壬秋阁的另一半是支在海面上的,是不是别具一格?
我们左边有一片假山,这是十二洞天,这十二洞天代表十二生肖、十二地支,我们又称他为“猴洞”因为他就像一个迷宫一样,洞洞相连,常有小孩像猴一样在此玩耍。
我们面前有一座雕像,这就是我们的园主林尔嘉,他1874年出生于厦门,1880年去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军民拒绝割让,推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为议长,但主政优柔寡断,坚辞不就,台湾人民便奋起组织义军,与黑旗军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时,腐败的清政府又下令召驻台的官兵回大陆,林维源等人不敢逆旨,于1895年全家内渡,定居鼓浪屿。林尔嘉于1905年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厦门总商会总理,他发起建设厦门的电话、电灯、自来水等公用事业,1914年任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915年任厦门市政会会长,对厦门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接着往前走,前面小桥道路比较窄,请各位朋友一定要小心行走!不要拥挤!前面是园内的四十四桥,也许有朋友想问为什么叫四十四桥呢?其实就是园主在建园时正好四十四岁,为此纪念,故取此名。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内池、外池三处,每次涨朝里就把闸门打开放海水入池,退潮时便把闸门关上把大海藏了进来!
步入四十四桥,桥中有一亭“渡月亭”,现在我们大家就在这亭中体憩一会儿,看这亭是半月形的,亭内还有一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当月明之夜,夜深人静,海浪轻摇,园主人在此观海赏月,这种景至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是多么美好!这是园中最佳的观景赏月之处,当然园主写的这幅楹联也写出了他怀念故乡的心情。大家往我们刚才过来的路前方看看,前方的石壁上刻着“枕流”何为枕流呢?这枕流原与漱石一起合用,称为“漱石枕流”,出自典故晋代王武子问孙子“流可枕,石可漱乎?”子答“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林尔嘉引此典故是为了激励自己,以图重振山河。
菽庄花园风光万千,它集中了园林艺术中的最艺术个性的三个特点“藏、借、动静结合”:藏,就是把海藏起来,直到进入月洞门后才能够看见万顷碧波的大海;而四十四桥巧妙地把海水引入园内,变成大海、内池、外池,这便是园主对藏字所下的功夫。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已物,纳外景为内景,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为远景,借大海为铺垫,借楼阁为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富有立体感的画卷。
动静结合就是林尔嘉把园内坡那面建成假山,十二洞天洞洞相连,让孩子们去追玩,显示出动景,而坡边则建了小亭小阁,可供休憩观景,表现出静谧的环境;海潮流动的,长桥是安卧,这些都体现出了动与静的交融与和谐,可谓匠心独具!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游览了这独特的菽庄藏海是不是让你们有点留连忘返呢?希望这些都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也欢迎各位有机会下次再带上你们的亲朋好友让我们再次相聚厦门、相聚明天美好的未来!谢谢各位.
【李庄导游词介绍】相关文章:
1.介绍导游词
2.导游词介绍
3.庄河北冰峪导游词
4.夏邑导游词介绍
5.九寨沟导游词介绍
6.瑞丽导游词介绍
7.甘肃导游词介绍
8.云浮导游词介绍
9.岱山导游词介绍
10.介绍黄龙洞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