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

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

2023-02-24 08:33: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棉拖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

篇1: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

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书香门第 同道伉俪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她的父亲李格非,为北宋文章名流,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元祐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学士之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精通经史,长于散文,而且有很高的诗词修养。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善属文”、“工词翰”,颇有文化素养。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使李清照自幼就受到了熏陶,为她日后所取得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清照在山明水秀的家乡度过了幸福安适、天真活泼的童年时光。平日里她经常和姐弟们一起读书、游戏,不是在花园里荡秋千,就是到郊外去欣赏优美的风景,还经常吟诗填词、展纸作画。李清照天资聪颖,记忆力非常强,据说能够指着堆积的书籍,说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她从小就有好胜心,为了显示、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才能,她做诗喜押“险韵(一种韵部很窄,字数较少的韵)”。不到十一岁,她的才华就闻名于乡里,被前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李清照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长李清照三岁。父赵挺之,字正夫,历官监察御史、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直至尚书右仆射(丞相)。传说赵明诚小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如实告诉父亲。父亲听了非常高兴,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你将来可能是“词女之夫”啊!这则传说很有浪漫色彩,但却说明赵、李的姻缘十分美满。

事实也正是如此。赵明诚和李清照,确是一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收藏碑刻、赏鉴文翰的共同爱好,使他们婚后的感情更加真挚热烈。夫妇俩有时到郊外春游,有时参加亲朋的宴会;或者在诗词上互相唱和,或者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志趣相投,形影不离。赵家久富收藏,赵明诚受到家庭影响,自幼“读书赡博”,“酷好书画”,搜访前代金石刻词。由于不断钻研,积累了渊博的金石方面的知识,成为宋代继欧阳修之后又一著名金石学家。刚结婚时,他还在京师太学读书,自己没有经济收入,但是却经常把衣服押在当铺换钱,去逛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是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最大的庙宇,寺内设有“瓦市”,类似今天的集市,销售各种书籍、古玩和字画。看到中意的碑文和字画,赵明诚就千方百计把它买回,与李清照“相对展玩咀嚼”。李清照为了协助丈夫搜集文物,在家庭生活上也尽量节俭。在京师时,有人曾拿来一幅南唐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出卖,要价二十万钱。二十万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他们当时虽为富家子弟,一时也不易筹集。李清照夫妇对这幅画爱不释手,留在家中欣赏了一夜,终于因为付不起钱又还给人家,为此他们怅惘了好几天。他们考证古代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买书、藏书、校书,朝夕以书为伴,终日沉醉其中,过着平静而又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

婚后两年,赵明诚出仕。赵、李二人少则需小别数月,多则要分居一年半载,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这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夫妻二人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表现得情意绵绵。传说有一年赵明诚出仕在外,李清照独自在家,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就填写《醉花阴》一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读后,叹赏不止,自叹弗如,却又想超过她。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得词五十阕,然后将李清照的作品混在其中,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玩赏再三,最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从此以后,赵明诚甘拜下风。

然而好景不长,李清照过门不久,北宋王朝内部的新旧党争日趋激烈。她的娘家和婆家,均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而她的公公赵挺之却一路升迁,赵、李两家在激烈的党争中,变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按照当时的情况,她一个过门不久的媳妇,是不便于表态的;但她那耿直的性格以及她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使她向身居相位的公公上诗救父,可惜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家人回到原藉。赵明诚虽然没有明确反对父亲,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倾向。崇宁年间,朝廷下令禁止苏轼诗文,还下令毁掉苏轼、黄庭坚所书碑文。而生活在新党家庭的赵明诚,不顾党的禁止森严,不顾“失好于父”,一字一句地搜集苏、黄的诗文,这不仅是出于对艺术的爱好,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向蔡京集团提出的抗议;这对李清照来说,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崇宁五年(1106),宋徽宗大赦天下,毁元祐党人碑。随着党的禁止的开放,李清照婆家与娘家的矛盾,自然得到了缓和,可是她公公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却上升了。次年三月,赵挺之被罢官,不久便病逝在京师。

赵挺之之死,好比房屋断了大梁,种种不幸便落到赵家。蔡京诬陷他“身为元祐大臣所荐,力庇元祐奸党”,朝廷先是追夺赠官,接着兴办大狱,将赵氏一家以及在京的“亲戚使臣”统统逮捕,后因查无实据,又把他们释放。此后,赵明诚难以立足政治舞台。于是夫妇二人离开**险恶的京师,回到青州故第屏居乡里。他们从陶渊明“归去来兮”和“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话中受到启发,把他们的书房称做“归来堂”,把内室称做“易安室”。这是他们夫妇又一次新生活的开始。这期间赵明诚集中精力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整理校勘,白天时间不够,晚上继续工作。平日整理好图书,夫妇二人便饮茶逗趣,或诗词唱和。这十多年屏居乡里的生活,既没有离居的惆怅,也没有都市的喧嚣;既没有家庭里的纠葛,也没有政治上的干扰,过得愉快而又充实。

大约在徽宗宣和三年(1121)秋天,赵明诚出任莱州太守,李清照随同前往。在莱州安顿下来以后,公余之暇,赵明诚仍从事文物的搜集和整理。经过二十年的辛勤劳动,大体上完成了记载着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宋代官制,三年为一秩。赵明诚在莱州做了三年知州,秩满后调任淄州。这时,一场袭击宋室江山的暴风雨已经在酝酿着了。

国破家亡 愁苦流离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太宗发兵,从太原、燕京两路向东京进犯。宋徽宗吓得气塞昏迷,跌倒在御床前面,于是传位给钦宗赵桓,第二年(1126)改元靖康。靖康元年十一月,金人围东京(今河南开封)。消息传到淄州,赵明诚和李清照立即感到紧张不安。他们所考虑的首先不是自身的安全,而是身边的文物。他们在紧张惶恐的氛围中好容易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翌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于金陵逝世。噩耗传来,赵明诚随即奔丧南去。青州“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李清照暂时留下,准备次年将这些东西运到江南。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五月继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也就是这一年的秋天,青州发生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文物,全部毁于战火。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次年春天,她辗转来到江宁,此时赵明诚正任江宁知府。

李清照在建康(高宗改江宁府为建康府)整整住了一年时间。靖康三年二月,赵明诚罢官江宁。三月间,他带李清照离开建康,雇船经当涂,上芜湖,准备到赣水流域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定居。船经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时,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笔力千钧的千古名句,表面看来是在咏史,实质是在讽刺现实。

五月,高宗向赵明诚发了一道圣旨,任命他为湖州知府。这时赵明诚已经到达池阳(今安徽省贵池)。因皇帝等着他到建康“过阙上殿”,他只好草草安排一下,让李清照暂时住下,自己便匆匆赶赴建康。

赵明诚到达建康不久,即以书报病。原来他从池阳走后,正值烈日当空、酷热异常的三伏天气,一路奔驰,劳累不堪,染上了疾病。李清照看完信,匆匆解舟东下,一个昼夜即赶到建康。这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扶病写了一首绝笔诗,便与世长辞了,终年四十九岁。

篇2:读“婉约词宗”李清照

读“婉约词宗”李清照

走进浩如烟海的诗词天地,有多少诗、词人千古流芳,闪烁在文学的星空。在古代文学的银河中,她是独特的一颗,是千年词史中的一个一个精彩的意外。透过那精美绝伦的'词作,我们认识了一位才气过人的奇女子。她就是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似清茶、似咖啡、似烈酒,带给人绝美的享受和绵长的回味。李清照留下的诗词不过七八十首,然而每一首都似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照亮了我们的眼睛。

就让我们跟着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一起去认识李清照,去品读李清照吧!

初识李清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活泼开朗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似乎听见少女清脆的笑声和她们无拘无束的喧哗。无忧无虑是少女时光是李清照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悠闲舒适的生活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折射出清丽、明快的色彩。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耳染目睹,加上天生聪慧,李清照很早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好一个绿肥红瘦!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文字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委婉地流露出少女细腻的情思。

初始李清照,似品一杯香茗,让人神清气爽。

走近李清照

走近李清照,聆听她的轻叹,你会发现她内心的清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李清照的愁缘于她对丈夫的爱和思念。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情投意合,两人彼此 相亲、相爱、相知、相敬。正因为他们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在风风雨雨中坚守,在政治困境中坚强。有一个时期,他们各守一方。相思之情化作珠玑——“花自飘 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 果说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写得缠绵悱恻的话,后来的词作就显得凝重愁苦了。风云剧变,国破流离,李清照与丈夫苦心搜集的字画文物一次次被劫散失。后来,丈 夫突然逝去,这给李清照致命的打击。饮酒煮茶品赏字画的雅兴再不复存在,一起牵手的人再不能风雨同舟。情何以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啊!

走近李清照,似品一杯咖啡,令人回味无穷。

走进李清照

国家破碎,爱人辞世,文物散失,孤身一人,颠沛流离,但这一切并没有让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倒下。因为,她是个独立坚强,爱憎分明,秀中有刚的女中英杰。

晚 年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辗转飘零、孤独悲苦中。无奈之下的她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举——再嫁。在当时再嫁是需要勇气的,何况李清照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她勇敢地迈 出了这一步。然而,这却是个错误的抉择。因为,她再嫁的张汝州是个地道的小人。李清照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在看清张汝州的嘴脸后,她再次做出一个石破 天惊的决定——离婚。即便自己将身陷牢狱,她还是将张汝州告上了法庭。

从失败婚姻中走出来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可想有多么孤独、凄苦。正所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上苍给了李清照满腹的才华,也给了她太多的磨难,但她把磨难化作了奇妙的文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来震撼人心。

李清照不是林黛玉,而是女中豪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她铮铮铁骨的体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才女豪放、坚强、独立的一面。我们怎不为之动容?

走进李清照,似品一杯烈酒,荡气回肠。

万古流芳的李清照,你将永远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你的光辉将引领无数的人前行。

篇3:才女李清照

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着这句词,我的心不禁会激起一阵感情的震撼。这是李清照的词,是说“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的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的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种环境又引起了内心的伤感,于是,凄凉、悲痛、悲切之情一起涌上心头,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意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但身为一个女人,她不能像岳飞一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一样上朝议事,更不能和政界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骂座,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经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认为奇,不以为功,“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有文化的女人,她并不被那个时代所承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在她的诗词中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哀愁。我们在欣赏她的诗词时,仿佛又看到了一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纤瘦的女子。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派词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年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名操一时,暂露峥嵘。婚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然而好景不长,新旧党争激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饱尝相思之苦。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腐败无能,其夫满怀热血,但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清照度过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竞之功。

因此可以说李清照的作品和愁是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河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为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情思。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活泼秀丽,语意清新。《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抒发了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婉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可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的表露了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浓重伤感情调,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亡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的怀念。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月”的京洛旧事;《满芳庭》“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景”,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在词中她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这些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凉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通过对李清照人生遭遇的考察,我们就可以明白“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叹,绝不是她的无病呻吟,而是其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总结与反思。正是由于她具有着极为敏锐、善于观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这就使得她特别深切地感知着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成分。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伤春既是如此,那么悲秋又该如何呢?读《鹧鸪天》词:“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就像酵母菌能使葡萄发酵变酒一样,具有着使人外界刺激中专门酿生悲剧性感受和悲剧性体验的特种“魔力”,词人张炎有词曰:“只有一枝梧桐,不知多少秋声。”在多愁善感者的耳朵中,哪怕是一树梧桐所引发的秋声,都能产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理效果。李清照词,正同此理。

可是,人生并不全部由苦难所组成,而是有悲有喜,然后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却几乎都对李清照那饱蘸泪水的词篇表现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点:

首先,人又七情,尽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有长有短,有顺有逆,但终究难逃生老病死,也无法免除悲欢离合对人的内心折磨,更会产生理想和外界环境的碰撞,也就有了触景生情的伤感。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当她面对人生的大悲大喜时,一定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领悟,周围的环境与他的心情正好发生碰撞时,她那无尽的愁和恨就涌上心头,正所谓触景生情,她就用词把她当时的心境反映出来。“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读者读到这,难免会生出怜悯之情和同情之心。所以,身遭厄运的人更懂得李清照的心,一帆风顺的人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读李清照的词是一种享受,那激越的音调和流走自如的艺术机构,真的能够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能激励人奋发上进。“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要做鬼中的英雄。体现了一种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目标越远大,前进就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义。

第三、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如梦令》中的“肥”“瘦”,《元宵》中的“熔金,合璧,人何处?”《武陵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等。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创先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之文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的人才,那它就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她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白描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的心理,词作中,情与形式的水乳交融,把婉约派的风格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杰出的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篇4:婉约与豪迈-浅析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文风

婉约与豪迈-浅析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文风

前言

宋代出名的才女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能够与男人媲美的女词人。勇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航向文学这座灯塔的李清照是才华洋溢的,所作作品可说是字字珠玑,轰动当时的文坛。而清照那清灵秀丽的词也无疑的大大辉煌了中国古典文学,让词的婉约发扬的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可惜的是她的作品多已因为年代久远而散佚,传世的只剩下原本的五分之一不到,但是对她在宋词上的成就,世人是多所赞誉的。

而此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在探讨绝代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从这么多以婉约为主要风格的宋代词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其次也探讨了从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到苍凉孤单的晚年这样长的时间过程,她的词风之转变;而最后想谈论的,则是跟她作品关系密切的国仇家恨。

论文内容几乎全都取材自书籍上,各家词选、词注、词评均包括在内--但又因为本论文的论述要点之一在于宋代才女李清照笔下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因此又以古今各评论家、文学家对她的文学涵养以及作品之艺术特色所发表的评论占多数。

正文

一、清照作品特色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公元一○八四年,自号易安居士,为山东济南人。出身诗书世家的她自幼便负有才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之外,更能鉴赏金石篆刻。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她那纤柔工细的宋词,并与秦观并列为婉约派之首。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对她赞誉有加:“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01、艺术特色

A、修辞运用技巧

绝代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享誉盛名,自有其独到之处。擅用白描技巧表现出细致的情意便是她为人赞美的特色之一。《醉花荫》透过上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勾勒,便先有一分惆怅萧索,让人心有戚戚焉--这样“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用意是先让寻常景物染上了清愁,以便于使人深入其情境。

再看《诉衷情》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捻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透过笔墨描写夜阑人静仍未入眠的主人翁的小动作,看似琐碎,但却巧妙的烘托出一份深闺百无聊赖的闷闷心情。而《凤凰台上忆吹萧》开头几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匲尘满,日上帘钩……”,短短几句道出闺中情景,却将那种欲说还休的无奈心情勾勒出……这般细腻柔美的情思和笔触,岂是区区纤巧细致四个字足以形容?

B、文字运用技巧

除了长于白描之外,以婉约为宗的清照也擅用浅俗文字入诗词,但虽如此,她笔下作品却一点儿也不流于俗气。如《玉楼春》最后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虽说淡淡几笔只是一派家常口吻,看似平凡无奇,却偏偏平常得不足为别人所道;一阕《蝶恋花》:“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也是用语浅白流畅,让人一看便大略明白其中涵意。脱离了花间派雕琢的词风而选择以寻常语入句,词意却翻腾而得“平淡入妙”旨趣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而这样难得的艺术涵养,绝非一般词人可比。

C、运笔特色

词风毫不流于矫柔造作,李清照用笔是以奇巧脱俗、俊雅秀美称于世的。词评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夸赞她的:“作长短句曲折而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的确是名副其实。而就算是引用前人语句,别有匠心的清照也是脱的妙极,不留一丝刻凿痕迹。

那为历代文人所激赏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一来以晚秋残花之瘦相比人被相思折磨之消瘦,二来在声韵方面极为恰当--自发声最宏亮的“风”到最细的“瘦”,字如贯珠的道出脉脉余韵……连陆德夫也评为绝佳!而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庵随笔》更赞她的名篇《一剪梅》起首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虽说《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出自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但难能可贵的是清照脱出的新句更加缠绵有味,将那情思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思量描入骨髓,比起范仲淹的原句反而越发生动了。

D、架构之妙处

李清照除了在文字上的功力深厚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整体架构也是重视的,其细腻的程度常叫人叹服。以武陵春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上半阕描写景物,以萧瑟的景物先入哀愁的情感,而下半阕则以“闻说”两字承上阕而启下阕。先用想像的笔法另辟一境,又轻轻转到双溪春好、拟泛轻舟的清愁来追悔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但全篇又都紧紧扣住“轻舟”这个要点,毫不放松下半阕另启的新境……这样的笔力和情感,就难怪词评家们说她的词风又凄婉又劲直了。

02、情感特色

A、婉约之情

清照的`作品另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便是她毫不虚伪的情感。不管是喜是悲,她词中的情感都是真挚细密而不让人觉得轻浮浪荡的。娓娓道来其中情意转折无限,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表现得尤让人低回不已,完全抓住婉约派的精华。如她的《永遇乐》写道:“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由今到昔又由昔到今,一波三折,余下无限情思。而《白雨斋词话》更夸赞《武陵春》中最让人愁肠寸断的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实在是“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句句说来情深意真,让人不为她的喜怒哀乐动容都不成。

B、豪迈之情

除了婉约之外,其实我们的女词人也有她意气风发、潇洒奔放的一面的,而那份不同于一般描写闺情的女诗人的豪情万丈,其雄健磅礴的气象也直追词风豪放的苏轼。这样的豪情表现得最明显的一首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情感热烈真切而奔放不拘,大胆鲜明的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气风发。而对清照这样洒脱豪迈的一首词,词评家夏承熹评道:“这绝非没有直接产生情感而故作豪语之人所能写出的”,清朝著名词评家黄蓼园于他所写的《蓼园词选》中更直言:“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由此可见,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绝非无豪情壮志与热血激情,只会一味沉浸在自我情感营造出的世界的文弱词人!

二、词风比较

一位真正的作者是活于生活中、时代中的,而不是只单单写些风花雪月自娱娱人而已。生活环境和整个大时代的变动,应该是都会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的。从李清照早年的惬意闲适到晚年的飘零异乡对她作品风格的改变,可以非常明显的印证这一点。

篇5:走进千古词宗李清照

走进千古词宗李清照

诗词是一种美的写照,但这样美的内涵是不同的。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美,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入洒脱之美,都在诠释着诗词的美妙所在。而我却始终钟情于李清照那种忧国忧民、哀婉苍凉的凄婉美。通过对李清照优美诗词作品的学习,我开始慢慢了解了她,走近了她,使我仿佛在风雪朦胧中看清了她那布满愁容的面容。

刘禹锡的一首《秋词》唱出了历史的新歌。那么李清照的一句争渡便划过漫漫长夜久久荡漾在人们的心头。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李清照这种女诗人。她19岁嫁入赵家,却又因夫婿要远任新婚不久便深深尝到了离别之苦。这位如水的女子伫立西窗,寻寻觅觅,度日如年,让她终日寝食难安,从而产生“为伊消得人惟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感慨,并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此黄花瘦”的千古佳句。面对这日渐空虚的日子,她要争渡,争渡于沉醉,争渡于迷茫,争渡于她充满愁苦的日子。

后来她经历了国家的衰败,一改昔日清新愉悦的'少女柔情。用哀婉苍凉的笑调记下国家的衰败,发出“流离痛苦,几时休”的感慨。在战争年代与夫婿久别重逢。她巧集《金石录》,泪洒《漱玉词》,描述着那人民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惨景,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李清照之美,美在她的千古才情,美在那分单薄得近乎虚无的美,美在那份纯净得近乎锥心的哀婉。李清照是一位千古才女,更是一位痴情女子,一个爱到深处情更酣的奇女才。最令人难忘的是那阕《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云惨淡,将一代女词人经历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挥洒得淋漓尽致。

写到这里,谁能不为这位寂寞千古,婉约词宗的孤独女子而潸然泪下呢?至今我才真正了解了她走近了她。她的一生是如情似梦般缥缈而沉浮不定,她的一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的匆匆而伤感。在她凄苦的经历中,我也跟随着伤感、痛心。不知这位经历坎坷之后的才女是否争渡到归路。

篇6:李清照婉约诗词

李清照婉约诗词

1.《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2.《晓梦》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

因缘安期生,遍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垂发女,貌妍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

虽乏上元术,游乐亦莫涯;

人生以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身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3.《新荷叶》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4.《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5.《忆秦娥·临高阁》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6.《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7.《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8.《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

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9.《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相关文章:

1.婉约的“女汉子”-李清照

2.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辗转一生

3.婉约的句子

4.婉约诗词精选

5.作文 小才女

6.李清照

7.北大才女励志演讲稿

8.民国才女张爱玲经典语录

9.《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武亦姝尽显古代才女范

10.应才女简历(应才女个人信息资料)

下载word文档
《婉约词宗 中国才女-李清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