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倒霉熊倔强的兔小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很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先来说说春节吧。春节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尽量赶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那就更开心了,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呢。有一首儿歌我至今还记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噼噼啪啪真热闹。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为祖先扫墓,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陆游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仰望一轮圆月,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篇2: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说话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篇3: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说话
每逢过年,父母亲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回到我们的老家——云浮。印象中,爸爸经常回老家,对家乡的种种事,他都娓娓道来。在爸爸的耳目濡染下,我开始对云浮的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过年,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往年的回家途中,我都是在车上睡觉。今年没有,因为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变。到家后,我找了个机会,问问爷爷奶奶家乡的种种。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房子没有现在的现代,是老式的四房一厅,靠门的两间房一间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做浴室,一间做杂物房,最后一间是房间。中间是客厅,厅的地上有个四四方方的槽。屋顶上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口,为的是让阳光投射进来,而雨天则用槽把雨水接进去排到地下。外墙是用青砖砌的,耐用又好看,则屋顶是用瓦铺的,整栋小屋温暖又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了我们家乡以前的小屋拜祭老祖宗。我发现老屋也有个槽在中央。抬头望去,刚好与屋顶上的口一线连上。此外,我还听了奶奶说的其他风俗习惯。比如说端午节,在广州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云浮也不例外,亲朋好友互送粽子,家家大扫除,把艾叶,菖蒲挂在门边,可以驱邪并驱杀蚊虫。
爷爷奶奶说了很多很多云浮的故事和风俗习惯,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家乡的乡亲们正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着家乡的风俗。
篇4: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说话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这些传统节日不难看出,贯穿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
从传统节日中,我们深刻认识和领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说春节吧,它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总要贴春联、贴年画和贴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我们倒贴“福”字,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要“守岁”,除了吃年夜饭,人们还要进行各种游戏,如下棋、玩纸牌、玩麻将、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等。在摆放的节日供品中,必备一大盘苹果,这叫做“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口彩有:吃枣表示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篇5: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叫“赏灯”。赏灯可不是单纯的赏花灯或看灯火,它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我们家乡的赏灯跟元宵节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元宵节。可以这么说,赏灯是家乡最重要的节日。
不同老屋的赏灯日期往往不同。多数老屋的赏灯日都集中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四。我家赏灯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一。在赏灯这一天,很多亲戚朋友都会前来做客。在家乡范围内会有许多自发组织的龙狮队伍前往老屋表演。一般舞龙的会多一些。我们叫舞龙的队伍为龙灯。一旦龙灯来到老屋,老屋的青年人会放鞭炮迎接。这时在家的老屋人一般都会聚在老屋里看舞龙。舞龙结束后,本老屋会派一个代表封红包给龙灯以表示感谢。
最为热闹的,还是下午的接花灯。接花灯通常安排在下午三点左右。这时绝大多数老屋人都会聚集在老屋门前。先是敲锣打鼓,然后组建龙灯。等人齐之后大家一起步行到圩镇将花灯接回老屋。一路上锣鼓喧天,龙灯相伴。到了圩镇将花灯接回后场面更加壮观。原本车辆通行的国道几乎成了人行大道。这时不仅仅是锣鼓声,还有几乎不间断的鞭炮声。回到老屋后,要将花灯挂在老屋大堂。这时龙灯会围着花灯转圈。转圈的过程中有多次参拜,这预示着吉祥如意。转圈结束后又将进行舞龙表演。这时的舞龙往往会有扔龙头的环节。扔龙头则象征更上一层楼。
到了晚上,老屋上下会不定时燃放烟花礼炮。只要不下雨,一般还会有龙灯前往老屋。到了九点多,每家每户会有一个代表在老屋大堂欢聚,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会散场。
这就是家乡的赏灯,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篇6: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
从战国始,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多年的历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灯前,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共享天伦、其乐无穷之趣。
《燕京岁时记》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形:“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全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示顺利,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外形如饼,到了北齐,外形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外形与现时无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外形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外形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外形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爱好了。
篇7: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
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外形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
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小时候的我,迷惑不解也好奇地问过母亲:“屈原抱着怨气是跳到家门前的小河里淹死的吗?”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喃喃地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