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

2023-03-06 08:49: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上头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供大家阅读参考。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

篇1: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

朱自清

朱自清(18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2-3]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4]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创作特点

散文

主题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背影》、《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谈抽烟》、《说话》、《沉默》、《撩天》、《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等。

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等;批判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

风格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问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小满。但作者毕竟小是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小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又释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连在无边荷塘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小规则的画线。”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右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小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12]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在《松堂游记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姗姗来迟而又被云半遮的月亮,喻为害羞的乡卜姑娘。让人感觉情趣无穷。

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叠词则多达72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涟漪”、“于是人们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嵘朦胧胧”“富富丽丽”等,这一些叠词的运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儿化语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颇有跌岩回环的听觉美感。特别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使文章语言在洗炼中现出多样化。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诗歌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篇2:朱自清作品及作者介绍

1.匆匆 [朱自清] 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3.背影 [朱自清]

4.荷塘月色 [朱自清] 5.圣诞节 [朱自清] 6.序 [朱自清]

7.女人 [朱自清] 8.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朱自清] 9.歌声 [朱自清]

10.阿河 [朱自清] 11.哀韦杰三君 [朱自清] 12.飘零 [朱自清]

13.白采 [朱自清] 14.温州的踪迹 [朱自清] 15.一封信 [朱自清]

16.《梅花》后记 [朱自清] 17.怀魏握青君 [朱自清] 18.儿女 [朱自清]

19.旅行杂记 [朱自清] 20.说梦 [朱自清] 21.海行杂记 [朱自清]

22.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23.看花 [朱自清] 24.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25.论无话可说 [朱自清] 26.给亡妇 [朱自清] 27.你我 [朱自清]

28.谈抽烟 [朱自清] 29.冬天 [朱自清] 30.择偶记 [朱自清]

31.说扬州 [朱自清] 32.南京 [朱自清] 33.《忆》跋 [朱自清]

34.《山野掇拾》 [朱自清] 35.《子恺漫画》代序 [朱自清] 36.《燕知草》序 [朱自清]

37.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朱自清] 38.威尼斯 [朱自清] 39.佛罗伦司 [朱自清]

篇3:冬天(节选散文) 朱自清

冬天(节选散文)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 君P 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 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 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 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 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精彩语录摘抄

1.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2.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3.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4.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5.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6.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7.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无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

8.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篇4:冬天朱自清散文

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 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附:从朱自清散文《冬天》想到的

印象中最深散文作家是朱自清,因是家里一本朱自清散文选。小时候,没耐心看他那些游记,专见他淡淡地讲着事情。小时候看书特别盲目,一味看下去,谈不上个中滋味。

朱自清散文中,有名气的如《荷塘月色》、《背影》,被讲太多,故我选了朱自清的《冬天》。我想试图去解构,来讲明白,朱自清是如何运用文字的魔力。

只对于第一段,来看几句。

首句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平常的语气,叙旧一般,平静。朱自清的文章似乎都有这样特点。

然后。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这段里作者展现的画面是,昏暗的老屋中,洋灯下,炉子上煮着豆腐。由豆腐画面转到老屋,重写豆腐。豆腐是主角,而老屋画面只是“不经意地”带出来。这总还是描写豆腐,便是详略安排。详写豆腐,下文吃的愉快,老屋是点缀,,给人以画面感。下文是作者同父亲围桌吃豆腐,有些温馨的场面。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开头部分的老屋场景若详写会怎样?即是将开头几句描写详略颠倒怎样?我试写了一段。

一小洋锅,水滚着,一小块一小块养着豆腐。锅和洋炉子熏得黑,也显出豆腐的白。这在晚上,屋子老了 ,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散放的静在影子里的各样东西,这时显得有序,同随意摆着的旧家什一起不惹眼,沉默着,或反一点旧光。

不提文笔,我自作主张添了些内容,加多了对老屋子的描写。现在看表现出的是一种陈旧,生活气的氛围。回忆不可能详细,如非在场,我们对大多日常的东西会”熟视无睹”。也可以说,因此现在场景更像是多年后作者重回老屋,又与父亲煮了豆腐。而且整体感情氛围偏向低沉。

于是我替作者写了久别重逢。像这样:

围着桌子是只我和父亲了,父亲站着看着小洋锅。昏暗的洋灯腾着雾气,越显出苍老,皱纹。父亲慢慢伸了筷子,夹出豆腐,放在我酱油碟上,笑,“小时候你便爱吃。晚上冷,吃了也暖和。”我本来自己要动手,只是父亲不肯,又一次的坐享其成。我小心咬着豆腐,见父亲也已坐下来了,问:“家里怎样?”

这便是由详略描写不同引起的差别。简单地说,详写是你主要要体现出的感情,略写是几笔勾勒,表现一个场景,丰富内容。略写是必要或不必要的交待,装饰。

接下来,作者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毕竟作者眼巴巴的盼望,因此对父亲动作的印象也很深。而且,描写大不必华丽,作者连续的动作描写,普通但显得真实。因为这里作者不需要塑造太多父亲的形象,段落主要还是写小时候的一个场景,重点在一起吃豆腐。对人物描写意味着对人物的塑造,对动作的描写是一个空白塑造,“没有特点”的普通,真实。这篇段落对父亲得塑造只在于动作和语言,这就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于是着墨最多的和豆腐有关的补充了对父亲的塑造。比如,我试着给这位父亲弄一个新的形象。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热,慢些吃,不准掉!“父亲常板着脸训斥,这时扫了我们眼巴巴的盯着的神,只是转过去夹豆腐。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暖和。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虽得小心提防父亲的板子,可还是等着那热气,等着一个个热气里掉下来的豆腐。

这就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了。一个空白的塑造使读者有一个想象,再为他们理想中的形象作补充。

这是白描的特点,给人以真实感,白描之外的叙述充当补充。

朱自清这篇散文,质朴真实,生动,其最基本的东西是描写,也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描写和恰当的详略安排行文结构等配合,文章便入绝佳。

但其实作者自己写的时候不会想怎么多,顺着感情线的引导自然舒展下来。写作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作者心中“理想的真实”以及所引起的感情。在写作上,技巧并不重要,文学理论帮不了你,还是个人多读多写,不要太在意这些技巧。

篇5:冬天朱自清散文

阅读朱自清散文《冬天》,回答17~20题。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是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然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时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使是冬天也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们儿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暖的。

1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描述三幅画面的内容。(6分)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18.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19. 本文对冬天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以“冬天”为题,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 文章中有多处打动人的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一处,说说它的精妙之处。(3分)

参考答案:

17.第一幅:冬天,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第二幅:静静的冬夜,与友人泛舟西湖。第三幅:我和妻儿在台州城里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6分,每一事件只要能答到基本要素即可给2分)

18. 写出了亲情的温馨包围着作者,使作者感到心中非常温暖。(3分,意思对即可)

19.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 4分,每点看法2分,意思对即可。)

20.“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是细节,用环境的昏暗衬托亲情的浓厚;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表现我们急切的神态;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是细节,表现环境的安静,心境的恬静,与寺里面的嘈杂形成对比;“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是细节,家的温馨与脉脉的亲情蕴含在“微笑”中。(3分)

篇6:朱自清散文介绍

朱自清散文介绍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又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等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1、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致的评价。此书是含概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包括了《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

其中以《绿》、《荷塘月色》的成就为最高。

2、散文核心

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比较狭窄,大多为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25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春》、《绿》等。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伦郭杂志》、《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4、散文目录

《朱自清全集》

《歌声》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春晖的一月》

《航船中的文明》

《旅行杂记》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飘零》

《背影》

《阿河》

《执政府大屠杀记》

《哀韦杰三君》

《海行杂坊》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怀魏握青君》

《儿女》

《白马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给亡妇》

《哀互生》

《春》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买书》

《初到清华记》

《蒙自杂记》

《北平沦陷那一天》

《论诚意》

《沉默》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正义》

《绿》

篇7:朱自清短篇散文《冬天》及试题

重拾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我工作了十几载之后。人到中年,心境也渐渐沉稳下来。浮世中,那些贵气的、流光溢彩的东西已不能再打动我,反而是那些低调的、不张扬的人或物,渐渐相拥而来,刻骨铭心。在北风凛冽的冬天,我踏雪出发,信步去赏朱自清的《冬天》美景,竟有一份温情缱绻在心底……

“一间老了的房子,点着昏暗的‘洋灯’。”朱自清的儿时是清贫的,以至成年后“一说起冬天”,他就会想起豆腐,想起儿时“家中那一‘小洋锅’白水豆腐”。在茫茫雪野的冬夜,当呼啸的寒风席卷着整个大地时,老屋里那乌黑的炉子上就会煮上一小锅白水豆腐。父子四人常常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热腾腾的豆腐。任凭屋外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老屋里却滚动着如春般的暖流。这父与子、兄与弟其乐融融的平常家景,温暖了儿时朱自清的心灵。他丝毫没有感到生活的贫苦与严冬的寒冷,反而在记忆里,勾出了一份甜美的憧憬。“他们这并不是在吃饭,只是在玩”,而且是他们三兄弟都喜欢的,常常“一上桌就会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一年冬夜,已在文坛初露头角的朱自清与友人泛舟西湖。一弯明月、几缕清风、山影朦胧、星火点点。“S君口占两句诗,‘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君子之交、趣味相投,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彼此间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他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安宁静谧的冬夜,悠远流长的友情,在朱自清的心里,仿佛“醒了一场梦”,偶尔回忆起来,“那晚的月光,还像照在身上”,极其温暖。

成家后的朱自清曾携妻带子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季。那里是个空寂的山城峡谷,没有城市的喧嚣,“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他们就住在山脚下,松风鸟影、天地空空、一片寂寥,好似“老在过着冬天”。而朱自清却自感“家中老是在过春天”,透过临街的“大方窗”,他时常会看到,妻儿三人都面带天真微笑地等着他归来。这暖人的笑靥如沐春风,在他的记忆里定格,醒目清晰,终成画卷。

在寒冷的冬季,与朱自清邂逅,内心竟慢慢涌升起一股暖流,一股有关亲情、友情与爱情的人间温暖穿越凡尘,激荡全身,描绘春之图腾美景……

篇8:冬天(朱自清散文)赏析

冬天(朱自清散文)赏析

课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 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赏析

文品如人品,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其中情感却需要仔细体味,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是这篇散文打动人的原因之一。第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描写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抒发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谁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你看,“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往往都不是如胶似漆的,你看,“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多么平和,多么温馨。第三个场景回忆一家人住在台州时的情形,其中有甜蜜的爱情,有圣洁的亲情,你看母子三人等着“一家之主”时的镜头:“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好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想起大鸟归巢时、小鸟张大嘴等着享用美餐的情形,任何一个中年男子读到这里,总不免会想到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可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加的茶水,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的都是这些原以为早该忘记的事情,当初竭力要记住的,差不多已经在记忆中消失。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重要啊!成绩、职称、新闻、谣言……蚕食了我们宝贵的光阴,直到老去,才知道它们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能够在平淡的日子中寻得感动。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文中,三个场景、几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一起。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文章题目叫,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有韵味。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在冬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许多人在所谓市场大潮中忙碌得脚不沾地,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课外练习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描述的三幅画面的内容.

答案:

第一幅:冬天,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第二幅:静静的冬夜,与友人泛舟西湖.第三幅:我和妻儿在台州城里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3分,只要能答到每一幅事件的基本要素即可给分)

2、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依据描写冬天的语句,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

3、本文语言朴素而饱含深情,请举一例简要分析.答案:是开放题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聊聊数语,就把父亲的慈爱、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也是一个很能打动人的细节!4.文中第一段中对父亲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答案:

肖像和动作描写

篇9:朱自清的散文冬天

印象中最深散文作家是朱自清,因是家里一本朱自清散文选。小时候,没耐心看他那些游记,专见他淡淡地讲着事情。小时候看书特别盲目,一味看下去,谈不上个中滋味。

朱自清散文中,有名气的如《荷塘月色》、《背影》,被讲太多,故我选了朱自清的《冬天》。我想试图去解构,来讲明白,朱自清是如何运用文字的魔力。

只对于第一段,来看几句。

首句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平常的语气,叙旧一般,平静。朱自清的'文章似乎都有这样特点。

然后。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这段里作者展现的画面是,昏暗的老屋中,洋灯下,炉子上煮着豆腐。由豆腐画面转到老屋,重写豆腐。豆腐是主角,而老屋画面只是“不经意地”带出来。这总还是描写豆腐,便是详略安排。详写豆腐,下文吃的愉快,老屋是点缀,,给人以画面感。下文是作者同父亲围桌吃豆腐,有些温馨的场面。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开头部分的老屋场景若详写会怎样?即是将开头几句描写详略颠倒怎样?我试写了一段。

一小洋锅,水滚着,一小块一小块养着豆腐。锅和洋炉子熏得黑,也显出豆腐的白。这在晚上,屋子老了 ,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散放的静在影子里的各样东西,这时显得有序,同随意摆着的旧家什一起不惹眼,沉默着,或反一点旧光。

不提文笔,我自作主张添了些内容,加多了对老屋子的描写。现在看表现出的是一种陈旧,生活气的氛围。回忆不可能详细,如非在场,我们对大多日常的东西会”熟视无睹”。也可以说,因此现在场景更像是多年后作者重回老屋,又与父亲煮了豆腐。而且整体感情氛围偏向低沉。

于是我替作者写了久别重逢。像这样:

围着桌子是只我和父亲了,父亲站着看着小洋锅。昏暗的洋灯腾着雾气,越显出苍老,皱纹。父亲慢慢伸了筷子,夹出豆腐,放在我酱油碟上,笑,“小时候你便爱吃。晚上冷,吃了也暖和。”我本来自己要动手,只是父亲不肯,又一次的坐享其成。我小心咬着豆腐,见父亲也已坐下来了,问:“家里怎样?”

这便是由详略描写不同引起的差别。简单地说,详写是你主要要体现出的感情,略写是几笔勾勒,表现一个场景,丰富内容。略写是必要或不必要的交待,装饰。

接下来,作者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毕竟作者眼巴巴的盼望,因此对父亲动作的印象也很深。而且,描写大不必华丽,作者连续的动作描写,普通但显得真实。因为这里作者不需要塑造太多父亲的形象,段落主要还是写小时候的一个场景,重点在一起吃豆腐。对人物描写意味着对人物的塑造,对动作的描写是一个空白塑造,“没有特点”的普通,真实。这篇段落对父亲得塑造只在于动作和语言,这就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于是着墨最多的和豆腐有关的补充了对父亲的塑造。比如,我试着给这位父亲弄一个新的形象。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热,慢些吃,不准掉!“父亲常板着脸训斥,这时扫了我们眼巴巴的盯着的神,只是转过去夹豆腐。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暖和。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虽得小心提防父亲的板子,可还是等着那热气,等着一个个热气里掉下来的豆腐。

这就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了。一个空白的塑造使读者有一个想象,再为他们理想中的形象作补充。

这是白描的特点,给人以真实感,白描之外的叙述充当补充。

朱自清这篇散文,质朴真实,生动,其最基本的东西是描写,也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描写和恰当的详略安排行文结构等配合,文章便入绝佳。

但其实作者自己写的时候不会想怎么多,顺着感情线的引导自然舒展下来。写作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作者心中“理想的真实”以及所引起的感情。在写作上,技巧并不重要,文学理论帮不了你,还是个人多读多写,不要太在意这些技巧。

篇10:朱自清的散文 冬天

朱自清的散文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 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作品鉴赏

文品如人品,朱自清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其中情感却需要仔细体味,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冬天》,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打动人的原因之一。

第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描写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抒发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谁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你看,“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

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往往都不是如胶似漆的,你看,“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多么平和,多么温馨。

第三个场景回忆一家人住在台州时的情形,其中有甜蜜的爱情,有圣洁的亲情,你看母子三人等着“一家之主”时的镜头:“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好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想起大鸟归巢时、小鸟张大嘴等着享用美餐的情形,任何一个中年男子读到这里,总不免会想到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可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加的茶水,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的都是这些原以为早该忘记的事情,当初竭力要记住的,差不多已经在记忆中消失。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重要啊!成绩、职称、新闻、谣言……蚕食了我们宝贵的光阴,直到老去,才知道它们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能够在平淡的日子中寻得感动。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文中,三个场景、几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一起。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

文章题目叫《冬天》,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有韵味。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在冬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许多人在所谓市场大潮中忙碌得脚不沾地,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篇11: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冬天是分别通过什么事情写冬天的`?

2.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从原文中找出至少三个句子)

3为什么不说豆腐在锅里,而要说“养”在锅里?

4“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1)“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的原因是: (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连用两个“等着”,这在表达上的好处是: (不超过15个字)

最佳参考答案:

1.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第一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第二幅画面:“我”和友人泛舟西湖。第三幅画面: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

2.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3.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

4.(1)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暖意。

(2)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

篇12:朱自清散文冬天原文及赏析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篇13:朱自清散文冬天原文及赏析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入松风鸟影的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

篇14:朱自清散文冬天原文及赏析

文品如人品,朱自清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其中情感却需要仔细体味,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冬天》,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打动人的原因之一。第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描写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抒发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谁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你看,“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往往都不是如胶似漆的,你看,“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多么平和,多么温馨。第三个场景回忆一家人住在台州时的情形,其中有甜蜜的爱情,有圣洁的亲情,你看母子三人等着“一家之主”时的镜头:“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好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想起大鸟归巢时、小鸟张大嘴等着享用美餐的情形,任何一个中年男子读到这里,总不免会想到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可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加的茶水,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的都是这些原以为早该忘记的事情,当初竭力要记住的,差不多已经在记忆中消失。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重要啊!成绩、职称、新闻、谣言……蚕食了我们宝贵的光阴,直到老去,才知道它们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能够在平淡的日子中寻得感动。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文中,三个场景、几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一起。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文章题目叫《冬天》,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有韵味。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在冬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许多人在所谓市场大潮中忙碌得脚不沾地,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相关文章:

1.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2.《草堂》原文及作者介绍

3.游子吟英文翻译及作者介绍

4.《陋室铭》原文及作者介绍

5.朱自清冬天教案

6.朱自清散文

7.朱自清散文赏析及解析

8.《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9.柳宗元作者介绍

10.游子吟作者介绍

下载word文档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作者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