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璃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研究
1绪论
会展旅游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2 会展旅游的基础理论
2.1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
2.2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概念界定
2.3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2.3.1培育辽宁本地绿色会展旅游市场的需要
2.3.2实践举办方绿色发展战略的需要
2.3.3生产绿色会展旅游产品的需要
3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存在问题
3.1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环境有等改善
3.2市场化程度不高
3.3与相关旅游行业的联系松散
4 实施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策略
4.1会展场馆的绿色管理
4.2当地旅行社的绿色管理
4.3接待酒店的绿色管理
4.4当地旅游景区的绿色管理
结论
指导老师意见:
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收集的文献类型应该多样化,可以是期刊文章、书籍、网络、中国知网中的博硕士论文库中的硕士论文等;
2、外文文献数量至少3篇,以英文语种为主,也可以是其它语种,但是摘要部分必须是翻译成英文摘要;
3、摘要字数应该在300-500之间,列出3-5个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都要对应着翻译成英文的;
4、附录部分要求是从你正文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中选择1篇,你选择的外文文献不能太短了;
5、正文部分写作中,应该注意使用图表和数据,而且数据不能过于陈旧,原则上应该是近3年的数据,如果数据很有代表性,体现连续性,可以是近5年的数据;
6、绪论部分撰写时,对国外成果的综述,应该选则不少于3-5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和主张,对国内成果的综述,应该选择不少于5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和主张。注意,观点和主张可以是发表的期刊、书籍、论文集、国际性会议论点、调研报告等等,总之应该是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
全文总字数:1.2万字
论文的构成:
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到5个)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将中文摘要,关键词翻译过来)
目录:
1绪论(字左右)
2 会展旅游的基础理论(4000字左右)
2.1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
2.2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概念界定
2.3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2.3.1培育辽宁本地绿色会展旅游市场的需要
2.3.2实践举办方绿色发展战略的需要
2.3.3生产绿色会展旅游产品的需要
3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存在问题(3和4共4500字左右)
3.1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环境有等改善
3.2市场化程度不高
3.3与相关旅游行业的联系松散
4 实施辽宁省会展旅游绿色管理的策略
4.1会展场馆的绿色管理
4.2当地旅行社的绿色管理
4.3接待酒店的绿色管理
4.4当地旅游景区的绿色管理
结论(700字左右)
参考文献:(至少6个,外文文献数量至少3篇,以英文语种为主,也可以是其它语种)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附录:是从正文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中选择1(所以不算1.2万字之内)篇选择的外文文献不能太短了。
篇2: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呢?
论文提纲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准备:1.确定基本论点,就是确定全文的表达中心。2.选定材料。选定材料,应当少而精。经过对材料作整理,又使其与论点连在一起,就便于下一步编写提纲。
编写提纲。要编制一份好的学术论文提纲,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1.合理的项目
一般在论文题目之下,编写出两个或三个层次的小项目。
2.采用有效地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
其方法主要是:
(1)拟定标题,即自己给论文起名字。它要求标题能传内容之神,名副其实,使读者看了一眼便知。
(2)考虑构篇大小和顺序安排,既考虑全篇从哪几个方面,或按什么顺序展开、阐述基本论点,又逐个安排每个论点,再依次考虑每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构思的顺序标上序码并排列好,以备行文时使用。
(3)全面、反复地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减或调整。
3.编写内容详简适当的论文提纲
提纲分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的内容只包括论文题目、下位论点。而详细提纲除此之外,还包括论证下位论点的各种证据。一般说来,宜编写详细提纲。因为编写这种提纲,一则能帮助自己全面地进行谋篇布局,二则能帮助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篇3: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素材
1、毕业论文大纲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代写论文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代写论文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代写论文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代写论文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篇4: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篇5: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应做到:
1、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工作,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论文力求做到观点正确,方法科学,技术先进。
2、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查阅和使用有关技术资料工具书,通过计算、绘制图表等工作提高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能力以及编写文件的能力。
3、领会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理论和实践的正确关系,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4、论文内容杜绝抄袭。如果论文中需要引用其他论文的观点 、理论、方法、流程等内容,必须在论文中注明参考文献,文责自负。
5、论文遵守国家安全保密条例,注意技术、方法、模式等涉及专利的保密。特别是应用类论文,论文内容应当获得合作单位的许可。
6、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得到指导教师的确认。
篇6: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 2 章 伸缩臂参数化建模
2.1 伸缩臂的结构特点
2.2 伸缩臂三维实体建模
第 3 章 伸缩臂、转臂的强度校核
3.1 工况一伸缩臂伸出 4 节
3.1.1 验算第四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1.2 验算第三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1.3 验算第二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1.4 验算第一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1.5 验算基本臂危险截面强度
3.1.6 验算转臂的强度
3.2 工况二 伸缩臂伸出 3 节
3.2.1 验算第三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2.2 验算第二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2.3 验算第一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2.4 验算基本臂危险截面强度
3.2.5 验算转臂强度
3.3 工况三伸缩臂伸出 2 节
3.3.1 验算第二伸缩臂危险截面的强度
3.3.2 验算第一伸缩臂危险截面强度
3.3.3 验算基本臂危险截面强度
3.3.4 验算转臂强度
3.4 工况四伸缩臂伸出 1 节
3.4.1 验算危险截面 D 的强度
3.4.2 验算基本臂危险截面强度
3.4.3 验算转臂强度
3.5 工况五伸缩臂全部缩回
3.5.1 验算基本臂强度
3.5.2 验算转臂强度
第 4 章 伸缩臂、转臂的静力学分析与实验
4.1 各工况下伸缩臂的强度和刚度分析
4.1.1 工况 1(伸缩臂全部伸出)分析
4.1.2 工况 2(伸出三节伸缩臂)分析
4.1.3 工况 3(伸出两节伸缩臂)分析
4.1.4 工况 4(伸出一节伸缩臂)分析
4.1.5 工况 5 (伸缩臂全缩回)分析
4.2 各工况下转臂的强度和刚度分析
4.2.1 转臂简化图形
4.2.2 材料定义和边界条件设置
4.2.3 网格划分和单元选取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伸缩臂的静力学实验
4.3.1 静力学实验的'目的
4.3.2 试验方案
4.3.3 试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4.3.4 试验数据与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对比分析
第 5 章 伸缩臂疲劳寿命评估与动态性能分析
5.1 评估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5.2 伸缩臂疲劳寿命的评估
5.2.1 疲劳寿命评估的基本方法
5.2.2 伸缩臂的疲劳载荷谱
5.2.3 伸缩臂材料的疲劳特性
5.2.4 伸缩臂疲劳寿命的估算结果
5.3 伸缩臂结构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5.3.1 模态分析的目的
5.3.2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3.3 伸缩臂结构的模态分析结果
第 6 章 结论
本文结论
本文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对 SQ200ZB4 起重机伸缩臂结构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并运用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了对起重机伸缩臂动静态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和疲劳寿命值的估测,现将全文的工作总结如下:
(1)起重机整机中单独提取伸缩臂结构,在参数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利用 PRO/E 软件绘制了伸缩臂的三维实体模型。
(2)采用经验公式,对伸缩臂各工况危险截面的应力值进行计算和校核,以验证 SQ200ZB4 随车起重机伸缩臂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3)基于接触算法,将伸缩臂三维实体模型导入 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分析与仿真软件里,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加载约束类型和工作载荷,生成伸缩臂各工况的应力应变分布云图,并将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力学模型的合理性。
(4)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 MSC.Adams 对起重机各工况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生成伸缩臂的疲劳载荷谱,并修正了其平均应力等寿命曲线。基于名义应力法和线性累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利用伸缩臂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对其疲劳寿命进行了估测。对编制 SQ200ZB4 随车起重机的使用、维护、保养等工艺文件提供参考。
(5)根据动力学模态分析的相关算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提取伸缩臂前四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分析,能够为伸缩臂结构的优化改进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提高其工作的稳定性。
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SQ200ZB4随车起重机伸缩臂结构的动静态力学特性和疲劳失效规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起重机类产品数字样机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然而,在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针对大变形和各臂之间接触摩擦问题,不能采用线性有限元法进行分析,随之引发诸如解的稳定性、收敛性及收敛率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篇7: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一
致谢 5-6
摘要 6-9
Abstract 9
目录 10-15
图目录 15-16
表目录 16-18
1 导论 18-30
1.1 问题的提出 18-2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23
1.2.1 研究目的 22
1.2.2 研究意义 22-23
1.3 相关概念界定 23-25
1.3.1 农村金融与涉农贷款 23-24
1.3.2 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 24
1.3.3 农贷绩效与配置效率 24-25
1.3.4 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 25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25-28
1.4.1 技术路线 25-27
1.4.2 论文结构 27-28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28-30
1.5.1 可能的创新点 28-29
1.5.2 存在的不足 29-30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30-44
2.1 理论回顾 30-34
2.1.1 农业信贷补贴论 30
2.1.2 农业金融市场论 30-31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31-32
2.1.4 局部知识论 32-33
2.1.5 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 33-34
2.2 文献综述 34-44
2.2.1 金融发展理论 34-35
2.2.2 农户与农户金融 35-37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 37
2.2.4 农村信用社改革 37-39
2.2.5 农村金融配置绩效 39-41
2.2.6 农村金融激励机制 41-44
3 农户行为、金融需求与融资意愿 44-62
3.1 引言 44
3.2 农户行为与农户借贷模型 44-47
3.3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分析 47-51
3.3.1 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 47-49
3.3.2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49-51
3.4 农户禀赋对融资意愿的影响分析 51-61
3.4.1 农户决策的MNL模型 51-53
3.4.2 样本说明与变量选择 53-54
3.4.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4-61
3.5 本章小结 61-62
4 农贷禀赋、省域差异与空间分布 62-80
4.1 引言 62
4.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总体描述 62-64
4.3 农村金融网点分布差异的空间计量 64-78
4.3.1 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计量模型 64-67
4.3.2 理论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7-70
4.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70-78
4.4 本章小结 78-80
5 供给配给、需求压抑与双重约束 80-100
5.1 引言 80-81
5.2 供需双重约束的理论分析 81-88
5.2.1 供给配给型的信贷约束 81-85
5.2.2 需求压抑型的信贷约束 85-88
5.3 供需双重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 88-99
5.3.1 信贷约束的确定与分析 88-91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91-93
5.3.3 OLM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93-99
5.4 本章小结 99-100
6 局部失灵、低位均衡与金融缺口 100-114
6.1 引言 100-101
6.2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局部失灵 101-105
6.2.1 农村金融发展成效 101-103
6.2.2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分析 103-105
6.3 局部失灵下的市场低位均衡 105-106
6.4 低位均衡下的农村金融缺口 106-113
6.4.1 农村资金需求量分析 106-108
6.4.2 农村资金供应量分析 108-110
6.4.3 农村资金缺口与金融缺口 110-113
6.5 本章小结 113-114
7 基于信贷约束的农贷绩效微观计量 114-132
7.1 引言 114-115
7.2 信贷约束下农户获贷效应:Heckman回归 115-123
7.2.1 自我选择与样本选择模型 115-116
7.2.2 变量设定 116-119
7.2.3 模型分析 119-122
7.2.4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信贷缺口 122-123
7.3 信贷抑制下的农户福利效果:ESRM分析 123-129
7.3.1 模型构建 123-125
7.3.2 变量描述 125-127
7.3.3 估计分析 127-129
7.4 本章小结 129-132
8 基于统计数据的农贷绩效宏观实证 132-164
8.1 引言 132
8.2 农户增收效应的因素检验:VAR估计 132-149
8.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3-136
8.2.2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36-140
8.2.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140-149
8.3 农村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DEA-Tobit两步法 149-162
8.3.1 DEA-Tobit模型 149-153
8.3.2 变量与数据选取 153-155
8.3.3 实证结果分析 155-162
8.4 本章小结 162-164
9 涉农金融使命漂移与扶持机制 164-174
9.1 引言 164
9.2 涉农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 164-165
9.3 涉农金融机构的激励模型 165-169
9.3.1 模型假设 165-166
9.3.2 模型求解 166-168
9.3.3 模型结论分析 168-169
9.4 我国正向激励的政策扶持机制 169-172
9.4.1 财税扶持政策 169-170
9.4.2 金融扶持政策 170-172
9.4.3 政策激励需关注的问题 172
9.5 本章小结 172-174
10 农贷市场信号显示与信息机制 174-192
10.1 引言 174-175
10.2 农贷市场的“搭便车效应” 175-178
1 O.2.1 信息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75-176
1 O.2.2 信息不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76-178
10.3 农贷市场的信号显示 178-185
1O.3.1 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 178-179
10.3.2 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号显示 179-185
1O.4 农户自动履约激励与征信机制 185-188
1O.4.1 基于声誉激励的.银农博弈 185-187
10.4.2 引入征信机制的银农博弈 187-188
1O.5 我国双向激励的农村征信机制 188-190
10.5.1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88
10.5.2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模式 188-190
10.5.3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关注的问题 190
10.6 本章小结 190-192
11 非正规金融生态位与联结机制 192-212
11.1 引言 192
11.2 格乌司原理与非正规金融生态位 192-194
11.2.1 格乌司原理 192-193
11.2.2 非正规金融竞争优势 193-194
11.3 非正规金融与农户信贷约束的缓解 194-203
11.3.1 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 194-199
11.3.2 非正规融资与农户信贷约束 199-203
11.4 金融联结的Stackelberg模型分析 203-206
11.4.1 农贷市场特征与软信息激励 203-204
11.4.2 金融联结模型 204-206
11.5 软信息激励的金融联结机制分析 206-210
11.5.1 国内外金融联结的基本情况 206-208
11.5.2 宁波象山“村民集团授信”创新案例 208-210
11.5.3 金融联结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10
11.6 本章小结 210-212
12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12-216
12.1 研究结论 212-213
12.2 政策建议 213-216
12.2.1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积极创造金融支农良好环境 213-214
12.2.2 构建适度竞争农村金融体系,努力缓解农村市场信贷约束 214
12.2.3 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有效纾解农贷市场局部失灵 214-215
12.2.4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杠杆效应 215
12.2.5 探索农村金融分层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215-216
参考文献 216-226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26
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二
目录 4-8
图表目录 8-10
摘要 10-13
Abstract 13-16
1 导论 17-32
1.1 研究背景 17-18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19
1.2.1 研究目的 18
1.2.2 研究意义 18-19
1.3 相关研究综述 19-28
1.3.1 关于福利的研究 19-26
1.3.2 关于福利测度的研究 26-28
1.3.3 研究评述 28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28-30
1.4.1 研究方法 28-29
1.4.2 研究内容 29-30
1.5 创新点及不足 30-32
1.5.1 可能的创新点 30-31
1.5.2 研究的不足 31-32
2 相关理论基础 32-42
2.1 农业产业发展层面 32-36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4
2.1.2 农业系统理论 34-35
2.1.3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5-36
2.2 经济增长方面 36-40
2.2.1 生态经济理论 36-38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8-39
2.2.3 幸福经济学理论 39-40
2.3 社会福利方面 40-42
3 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及生态问题 42-62
3.1 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 42-49
3.1.1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内涵 42-43
3.1.2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特点 43-45
3.1.3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作用 45-49
3.2 农业产业的生态问题 49-61
3.2.1 农业资源问题——自然资源锐减 50-55
3.2.2 农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55-57
3.2.3 农业生物安全问题—生物风险凸显 57-58
3.2.4 农业生态问题—生态破坏严重 58-61
3.3 本章小结 61-62
4 基于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福利测度——以湖北省为例 62-79
4.1 文献回顾 62-65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65-69
4.2.1 研究方法 65-68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8-69
4.3 实证分析 69-76
4.3.1 农业从业人员发展指数动态分析 69-72
4.3.2 农业产业发展生态足迹的动态审视 72-74
4.3.3 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福利指数的动态审视 74-75
4.3.4 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分析 75-76
4.4 简要结论与启示 76-77
4.4.1 简要结论 76-77
4.4.2 启示 77
4.5 本章小结 77-79
5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绩效评价——基于农户调研数据 79-98
5.1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 79-92
5.1.1 数据来源及统计检验 79-84
5.1.2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各公共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84-92
5.2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综合模糊测度 92-96
5.2.1 明确评价因素集U 92-93
5.2.2 给评价集V 93
5.2.3 明确评价指标权重集A 93-95
5.2.4 构造评价矩阵 95-96
5.2.5 给出模糊评价结果 96
5.3 简要结论 96-98
6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三方博弈分析 98-108
6.1 当前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组成内容 98-99
6.1.1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产生的利益主体结构 98-99
6.1.2 生态福利的公共属性 99
6.1.3 生态目标实现中的监管机制 99
6.2 生态福利产生中各主体行为分析 99-101
6.2.1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中央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00
6.2.2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地方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00-101
6.2.3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农业经营者层面的原因分析 101
6.3 农业生产生态目标实现过程中三方博弈行为 101-106
6.3.1 建立三方博弈模型 102-103
6.3.2 农业产业生态目标实现中的三方博弈分析 103-105
6.3.3 动态博弈模型均衡解 105-106
6.4 本章小结 106-108
7 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提升策略 108-119
7.1 国际典型实践 108-113
7.1.1 美国 109-110
7.1.2 欧洲 110-111
7.1.3 日本 111-112
7.1.4 其他国家和地区 112-113
7.2 国际实践的经验规律启示 113-114
7.2.1 重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 113
7.2.2 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的集成示范与推广 113
7.2.3 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13-114
7.2.4 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114
7.3 提升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的策略分析 114-117
7.3.1 政策法规体系 114-115
7.3.2 组织管理机制 115-116
7.3.3 社会参与机制 116
7.3.4 资金投入机制 116-117
7.3.5 信息网络建设机制 117
7.4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实现与提升的未来政策取向 117-118
7.4.1 调控农资供应市场,建立生态农业的补偿机制 117-118
7.4.2 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生态农产品管理 118
7.4.3 鼓励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开发农业环保技术 118
7.5 本章小结 118-119
8 简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119-122
8.1 简要研究结论 119-120
8.1.1 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指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 119
8.1.2 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重要因素,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为一般,有较大提升空间 119-120
8.1.3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目标难以实现 120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20-122
附录A: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的农户调查问卷 122-128
参考文献 128-135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135-137
致谢 137-138
篇8:简述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篇9:简述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服务营销在商业银行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服务营销的概念
服务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服务营销的建议
服务营销的措施
向客户充分展示的策略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篇10: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提纲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8-13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8-9
二、文献综述 9-10
三、创新与不足 10-13
第一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合理性基础 13-23
第一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13-19
一、法律层面:平衡土地所有权双重特性的必然要求 14
二、政治层面:缩限征收权范围的制度路径 14-15
三、经济层面:城乡统筹背景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 15-16
四、社会层面: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必要举措 16-17
五、现实层面:规范隐形流转市场的迫切需要 17-19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的正当性依据 19-23
一、法理基础:所有权平等原则 19-20
二、实践基础:地区实验改革初见成效 20-21
三、舆情基础:农村征地模式的制度缺陷不断催动 21-23
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与实践考察 23-32
第一节 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性分析 23-25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差异性分析 25-28
一、城乡二元土地权利的差异 25
二、城乡不同种类的土地使用权具备不同的土地权能 25-26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均不能直接出让、出租、抵押或转让 26-28
第三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实践考察 28-32
一、安徽芜湖模式 28
二、浙江湖州模式 28-29
三、重庆地票模式 29
四、四川成都模式 29-30
五、广东南海模式 30
六、江苏苏州模式 30-32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制度重构 32-1
第一节 统一构建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32-34
一、城乡二元土地所有权结构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残缺 32
二、法律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对等 32-33
三、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33-34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具体制度设计 34-36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目的与方式 34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权利主体与民主议定程序 34-35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年限 35
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 35-36
第三节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的配套制度 36-1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旳税费体系 36
二、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36-1
参考文献 1-42
篇11: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引言 7-8
第1章 法官释明概述 8-13
1.1 法官释明的含义 8
1.2 释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8-10
1.3 释明性质的澄清 10-11
1.4 释明的分类 11-13
1.4.1 辩论性释明与处分性释明 11-12
1.4.2 消极释明与积极释明 12
1.4.3 事实释明与法律释明 12-13
第2章 法官释明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 13-24
2.1 释明制度与相关诉讼原则的关系 13-17
2.1.1 释明制度与辩论主义 13-14
2.1.2 释明制度与处分主义 14-15
2.1.3 释明制度与诉讼指挥权 15-16
2.1.4 释明制度与当事人平等原则 16
2.1.5 释明与程序参与原则 16-17
2.2 释明制度具有重要法律价值 17-21
2.2.1 公正价值 17-19
2.2.2 效率价值 19-20
2.2.3 社会价值 20-21
2.2.4 权利保障价值 21
2.3 法官释明能够促进实质正义目的的实现 21-22
2.4 法官释明可以防止诉讼中遭遇突袭 22-24
第3章 我国法官释明的立法、实践及其问题 24-34
3.1 我国建立法官释明制度的必要性 24-26
3.1.1 释明制度能够理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4-25
3.1.2 释明制度能够弥补当事人的诉讼能力缺陷 25
3.1.3 释明制度制度能够提升司法公信力 25-26
3.2 我国释明制度的立法评析 26-30
3.2.1 法官释明的立法梳理 26-30
3.2.1.1 立法中的应当释明 26-28
3.2.1.2 立法中的禁止释明 28-30
3.2.1.3 释明的其他规定 30
3.3 我国法官释明的司法实践探索 30-31
3.4 当前我国法官释明存在的问题 31-34
第4章 完善我国法官释明制度的具体构想 34-42
4.1 法官释明的基本原则 34-36
4.1.1 公开原则 34
4.1.2 中立原则 34-35
4.1.3 适度原则 35
4.1.4 同等原则 35-36
4.1.5 个案释明原则 36
4.2 释明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36-37
4.3 释明的行使主体 37-38
4.4 释明的内容 38-39
4.4.1 举证的释明 38
4.4.2 诉讼请求与事实主张的释明 38-39
4.5 释明的方式 39
4.6 不当释明的救济措施 39-42
结语 42-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5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5
篇12: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提纲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7
绪论 10-13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0
一、选题的背景 10
二、选题的意义 10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0-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12
一、研究思路 11
二、研究方法 11-12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2-13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2
二、本文的不足 12-13
第一章 声音商标法律保护的一般分析 13-21
第一节 声音商标区别于传统商标的独特性 13-14
一、声音商标具有不可视性 13
二、声音商标由动态要素构成 13
三、声音商标的使用方式与传统商标不同 13-14
四、声音商标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的限制 14
第二节 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21
一、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14-15
二、商标本质的要求 15-16
三、国内企业发展需要 16-17
四、商标立法目的的要求 17-21
第二章 声音商标注册要件 21-33
第一节 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 21-27
一、积极要件 21-24
二、消极要件 24-27
三、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的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27
第二节 声音商标注册形式要件 27-33
一、图样表示形式 28-30
二、描述表示形式 30
三、混合表示形式 30-32
四、三种表示形式的比较及启示 32-33
第三章 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 33-40
第一节 声音商标侵权认定 33-37
一、在商业上使用声音商标 33-34
二、混淆之虞的认定 34-37
第二节 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7-40
一、国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7-38
二、国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8-40
第四章 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之完善建议 40-48
第一节 完善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0-41
一、商标实践需求原则 40-41
二、个案审查原则 41
三、利益平衡原则 41
第二节 我国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之完善 41-45
一、我国对声音商标显著性审查之完善 41-43
二、增加声音商标非功能性和非通用性的规定 43-44
三、增加声音商标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的规定 44-45
第三节 我国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之完善 45-48
一、声音商标侵权认定之完善 45-47
二、确立国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的判断标准 47
三、确立国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的判断标准 47-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3
【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相关文章:
1.护理毕业论文提纲
3.学士毕业论文提纲
4.经典毕业论文提纲
8.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10.哈师大研究生毕业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