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散文:思绪如羽

散文:思绪如羽

2023-03-14 08:41: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散文:思绪如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散文:思绪如羽,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散文:思绪如羽

篇1:散文:思绪如羽

我常常躺在床上,透过天窗看群群的鸽子飞过,便在想:是什么力量使它们无厌倦地在天空飞翔呢?

“我活在这个世界做什么,别的不想做,只想把往事想想,你要是爱我,我愿意去死。”公爵真诚地向皇后表白。多少次,我被这激情的语言感动,甚至想将它写进作文本中,又怕老师觉得我思想“复杂‘。其实人活着不过三件事,NO。1好好回忆以前的事,NO。2好好做今天的事,NO。3好好打算将来的事。很不错啊~~

漫无目的走在街上,多半会像醉酒似的东晃西晃,偶尔低下头看自己的脚尖,也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我想那也是一种幸福吧。当这种幸福充塞了身体的时候,居然会有一种莫名的快乐,以至于迫使神经系统不听大脑使唤,竟流出泪来了。很可笑啊!抬头看一看天空,看见鸟的羽毛在上面打着转,飘悠悠地不肯下来,好像现在的心一样。

从不奢望有一天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总是听身边的人说:哎呀,你要怎样怎样,将来才会过的怎样!听烦了?那就打开电脑和朋友聊聊。那”哲人“便又说了:“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就想自己想想的'事,因为没人会去’监控‘你的大脑。”我冷笑,但觉得生活也本如此,起码自己要学会找乐趣。这小子还不错呀,本想夸他一句“前途无量”,却把“量”打成了“亮”,结果他一怒之下将我列入了“黑名单”~~~(嘿嘿,这下真的“无亮”了)

做每件事的时候总想问问自己为什么做。“难道不是因为喜欢才做的吗?你不止有上嘴唇哦(单纯)?”“哲人”说。对喔,凡事只要对人无害,也就无所谓是否有利,只要喜欢就去做,做后无论付出了多大代价也不会后悔,相反会有一种充实的快乐----那我就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这也许就是让大地生灵活下去的一种勇气和信念。那也就无所谓对错,开心了就好。

天上的鸽子,许是因为喜欢才飞的吧!!

篇2:男如羽

男如羽_生活叙事

项羽是一个极为可爱的男人,结合了男孩的冲动任性和男人的魄力。我看《项羽本纪》,有几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何人见之?”说这种话是需要有点天真的。换做刘邦,一定说,故乡乃吾梦回之地,吾有今日全因心系父老乡亲。差很多了。我觉得项羽不是那种有权欲的男人。他不会把权利与政治上的成就感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认为这并不重要,看他幼时的生活学习态度就可以知道了:“项梁乃教其兵法战策,项籍开始兴趣很高,略知其意,又不肯深入学习。”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过日子的,喜欢就要不喜欢就甩掉。我倒是很赞同这样的性情,多有血性。当然,说项羽没有野心是太无稽了。但他的野心是原始的,属于男人的征服欲和控制欲的。因为无关政治、忽略人际,所以才没有沾染到猥琐的气味,保持了阳刚的视觉,这为项羽增添了很多随性的魅力,也比刘邦更具侵略性。他的原始的气魄融合了一种笃定,显得充满了力度的美。就是,要就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让所有人看看我的得意,否则要这些做什么来着?给自己看给自己用?项羽是不会在乎吃些什么穿些什么的,要的不外乎是万众景仰的大男人的成就感罢了。欲望,总好象有污秽之意,但直接的欲望就显得单纯干净多了。索性不掩饰,倒也添了率直的天真样子。

“楚、汉长期持久战,青年壮丁苦于军旅斗战,老弱百姓疲于推粮运草。史曰:屯戍、力役三十倍于古时!两国谈判,项羽曰:天下匈匈数岁者,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愿与汉王单挑独斗一决胜负,勿苦天下人民父子。”哈哈,刘邦大概私下里也忍不住讪笑了。我觉得司马迁是很欣赏项羽的,否则也不会把他列于本纪,也不会记叙项羽的这段孩子气的话了。有些人天生是纯真的,因了这种纯真,就算碰到再严酷的事情、做了再荒谬的举动、说了再无聊的话,都是可以原谅和激赏的。毕竟要保留这样的纯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司马迁写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觉得项羽有着和刘邦截然相反的真性情,落笔也注满了疼惜。司马迁著书一向客观,但这里真的让我感到有真情流露的。“我愿与汉王单挑独斗一决胜负,勿苦天下人民父子。”这句话一加进去,前面的“项羽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方灭”就似乎可以原谅了,项羽整个的形象有了根本的颠覆和塑造。之前,《史记》的'描述没有任何另人误会的感情色彩,我看到的是一个有劲没处使,做事没轻重,身边跟着范增,除了力气比阿斗大其他差不多的年轻的项羽。之后,他似乎开始成熟 ,开始让人明白有时候他的决定也不无道理,开始从自己逼仄的个人快乐里走出来。虽然有点战战兢兢,有点损了原本大丈夫不羁的气概,但懂事多了。有点不再是胡闹了的味道,正正经经的,有了男人参与政治之初强势的气魄,而且又不失天真。连男人都会觉得他可爱的吧。

但是,就算是旷世的男人也会有垓下之围。因为他纯真可爱,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也是柔弱无力的。这也许是司马迁如此塑造项羽而不可避免,或许也是蓄意的地方。这样一来,他值得怜惜的不仅是那绝世的男人味道,还因为他的结局。或许,惟有如此才配旷世的形容吧。

项羽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官船侯之多时了,劝慰项羽: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人民数十万,足以称王称霸。愿大王上船急渡,乌江虽大,只有臣这一条船,汉军追至,是无船渡江的。一席话,说得项羽万念俱灰,重整山河待后生的豪情壮志一落千丈。项羽苦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即便江东父老可怜我,我何面目见他们?纵然他们不言不语,我难道就问心无愧么——项羽宁死不归江东,堪称空前绝后。这样的结局是震撼人心的,它就象是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剪影,将项羽活生生地固定了下来,成为我所以为的男人的代表。男人是不能苟且偷生的,是不应该以生存为借口不择手段的,什么卧薪尝胆韬光养晦,都是不舍得俗世没有勇气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角色。男人用来形容他们的只不过是性别罢了。

篇3: 羽散文

羽散文

一片羽飘落手掌,是谁抛弃了你,还是你挣脱了谁?钟声敲响,是苍老又遥远的声音,10点了。

无人的街道,我握着羽,走着。深蓝的天空上,幽静的月光照在湖面上,缕缕寸寸的月影绽放绵长的光芒,诉说一生的悠长。

草地上已有了晶莹露珠。从钟楼上反射的亮光,让我看清了整条街道,没有,一人都没有。一只鸟飞出,又是一片羽,伴着鸟声,钟声敲响,是寂寥又沉重的'声音,11点了。

还有时间,一点点时间。我坐在钟楼上,这里已经好久没来过了,它灰尘密布,墙角一丝一缕的蛛网摇曳,是谁的幽魂被释放?手中那两片羽紧紧地握着,我知道马上会有第三片,羽……

滴答,滴答,51秒,52秒……

我握着羽朝钟楼露台走去,月亮圆得可怕。我张开双臂跃过铁锈的栅栏,衣袂在空中摆动,最后坠落……

滴嗒,滴答,58秒,59秒……

钟声敲响,是空洞又诡秘的声音。一片羽从钟楼上飘落……

篇4: 羽和茶经散文

羽和茶经散文

我的老家在湖北天门市,古称复州竟陵县,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

所谓竟陵,即山脉到此终止之意。《东皋杂录》云:“竟陵者,陵之竟也。”也就是横亘天门境内的大洪山余脉至此为止。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景陵”的名讳,且县境西北有“天门山”,故易名为天门县。1987年撤县建市,改天门市城关镇为竟陵镇。

竟陵城南有西江流过,西江,又叫天门河。它恰似一根鸡肠,傍着汉水逶迤一百二十多公里。西起京山盘山砚,穿山岗,汇小溪,直通竟陵。然后潺潺奔流,横贯竟陵腹地八十多公里,东至汉川,后归汉水,流入L江。

西江穿过重重山岗,涌向江汉平原。两岸百里金浪起伏,银海翻波,堤上杨柳婆娑多姿,河里白帆点点,舟舸相逐,渔歌互答。陆羽写有一首诗对这块富饶美丽土地的赞美。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晚唐诗人皮日休也曾写诗夸赞竟陵风光秀美,胜似吴天。

美尔优游正少年

竟陵风月似吴天

车鳌近岸无防取

舴艋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旁千顷稻,

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

为爱南塘缩项鳊。

竟陵是中唐时期陆羽(733―804)的出生地。陆羽,字鸿渐,名季疵,别号|冈子,桑r翁,竟陵子。

天门竟陵建有羽公园,公园内有由六根红色立柱支撑并盖着黄色琉璃瓦的亭子――陆羽纪念亭,附近还重修了一处三眼井。这处三眼井,上面盖着一块八方形的巨石,高出地面约五公分,巨石板上,三个不大不小的圆孔留下道道绳痕,每孔可容一只小木桶入井汲水。传说这口三眼井是陆羽当年汲水煮茶用的。

建造陆羽纪念亭之后,又续建了占地9900平方米歇山顶,飞檐斗拱,形若圣庙的陆羽纪念馆。这些相关建筑物的兴建,据说与周总理有关。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印度访问,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与周总理交谈时,提及了陆羽写的一本《茶经》在印度流传,并高度评价了《茶经》对饮茶、品茶及对茶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周总理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了此事。总理的话传到了天门,经考证,得知陆羽确系竟陵人。如今竟陵的古雁桥,鸿渐关,雁叫关等处,都是陆羽时代留下的遗迹。

陆羽的家世无从可考,然其经历颇为奇特。陆羽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于竟陵城西的藕湖边。西湖盛产藕,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流传:“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西湖是西江水在竟陵城西悄然绕成的一个傍城湖,是西江缺口在城西低洼地蓄积洪水形成的。这里,一道绿色长堤将西湖与西江挽在一起,江依湖,湖托江。西湖水面宽阔,朵朵红莲似锦,片片绿荷飘飞。湖中覆釜洲上有一座禅寺――龙盖寺,像一座雕龙画舫在湖中荡漾。进山门,一条大道横穿湖心,直达正殿。寺内,古木参天,修篁摇曳,清风吹来,满寺飘着荷花的清香。

寺内禅师法名智积长老,姓陆,颇有学养。一日,智积长老走出寺门路径一座桥,看见桥前芦苇滩上有几只大雁低飞,忽而插入芦丛,忽而盘旋空中,且发出一声声鸣叫。禅师走到苇滩一看,发现一只大雁用其羽翼护着一个婴儿,智积禅师甚感惊异,便将婴儿抱回寺中抚养。长老姓陆,婴儿遂以陆为姓,又有雁羽相护,遂名羽。这就是陆羽传奇人生的起点。

陆羽从小聪颖,跟着禅师读书识字,参禅拜佛,很有长进。然陆羽性格孤僻,个性固执。在寺内作小和尚,却不愿削发受戒,智积禅师多次劝说,终不从。师怒,罚在寺内种菜、洒扫等劳役。陆羽志不在佛,遂趁禅师不注意时,逃出庙门,到四方游历。他历尽千辛万苦,北临义阳(今河南信阳),西游巴山峡川(今湖北巴东一带),东至吴越(今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到上元初(760年),他定居苕溪,自称桑r翁,又号东冈子,以嗜茶著称。他在这里经常肩披纱巾,身着短褐,脚著藤鞋。独行山野,到处采茶觅泉,评茶品水,考察茶事。有时杖击林木。手扶清流,诵经咏诗,留连忘返……经过多年潜心钻研茶事,最后,他撰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制作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这部书既是论茶的自然科学专著,又是介绍茶文化的社会科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一之源,概述我国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与产地土壤、培育技术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二之具,介绍了十六种制茶工具;三之造,论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和制作方法;中卷四之器,详述了烹茶与饮茶方法;七之事,追述唐代以前的茶人茶事和历史传说;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各地茶叶的高下位次;九之路,讲的是简事茶,列出野外采薪烹茶之法;十之图,主张把《茶经》的解说绘成图,挂与茶席之上,便于人们看图品茶。

陆羽是中国也是世界饮茶史上的一位集大成的茶叶专家。《茶经》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饮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茶经》已流传海外,被译为日、英、俄、印等多种文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美国著名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盛赞说:“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的关于茶叶之书籍使中国及世界饮者,俱受其惠”。所以,人们称陆羽为“茶圣”,“茶仙”,“茶神”。

中国人发现茶的`药用与食用的功能很早,但以茶主要作为饮用,则始于陆羽。对此,不少古代诗文多有记载。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的序言中写道:“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以煮之,与夫瀹蔬而啜无异也。”季疵指陆羽,“与夫瀹蔬而啜无异”就是指季疵之前,茶是须经烹煮且与蔬菜无异的食品。从季疵开始,才将茶主要作为饮用。《晏子春秋・卷六》称晏子生活俭朴,“食脱粟之饭……及茶而已。”说明晏子是把茶与饭食并用的。三国时魏人张楫《广雅》云:“荆巴间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虞世南《北堂书钞》有“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以卖之。”从以上记载,说明中唐陆羽之前,茶主要作食用、药用。到中唐陆羽才将茶主要转为作饮茶。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最宜者,是指比其作食用、药用来,还是以作饮用为主要。北宋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研究了茶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也都是为了便于饮者冲泡与饮用的。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制茶之法,包括“采之,蒸之,捣之(杵碎),拍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直到今天,上述制茶之法,我们仍在沿用。

也是从陆羽开始,十分讲究冲泡或煎煮茶叶所用之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指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饮之。”陆羽还把自己寻访过的山泉列出二十个等级。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天下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峡州蛤蟆口水为第四。陆羽选水,大致凭感觉与实践,眼观口尝,再加分析,达到清、甘、洁的标准,方可称为煎茶用的好水。

陆羽选水煎茶,对后人饮茶影响甚大。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之蛤蟆口,水为第四。宋王安石受此影响,曾托苏东坡取中峡水煎茶。

苏东坡被贬黄州,临行时,到王安石府邸辞行。王安石送苏至滴水檐下,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疾,老年常发。太医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煎服,方可治愈。几次欲差人往取,又恐所差之人未必尽心,倘若借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蛤蟆泉》水携一瓮与老夫,则不胜感激。

东坡到黄州后,竟把所托之事给忘了。过了一年,正好 苏夫人西向四川,苏东坡送夫人半程,到夔州再返棹东下,以便取中峡水。哪知东坡乘舟西行,看见两岸千寻峭壁,一线沸波,便只顾欣赏沿途风光,竟然忘记在中峡取水。待记起此事时,飞舟已至下峡。东坡遂吩咐水手返航,然逆水行舟,十分困难。东坡询问当地乡民,问三峡水可有好坏之分?乡民答:“三峡水一个样,没有好坏。”东坡思忖,荆公未免迂塞,何必定取中峡水,乃命人满满地取了一瓮下峡水。

东坡携瓮到相府。王安石喜不自胜,亲自启封,迅疾煮水沏茶。王安石问:“此水取至何处?”

“中峡”东坡诓答。

王安石答道:“又来欺老夫了,此非中峡水,乃下峡之水也”

东坡大惊,乃以实相告,并问:“老太师何以知之?”

王安石说,《茶经》云:上峡水太急,味浓;下峡水太缓,味淡;惟中峡水缓急相当,得之于泉,浓淡相宜。今观茶色,故知非中峡水,乃下峡水也。可见,陆羽论水质与茶事,对后世饮茶者影响之深。

后来,欧阳修至中峡,曾写诗赞美蛤蟆泉:

“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

陆游赴蜀上任,途经蛤蟆泉,用泉水煮茗,味道甘美,也吟诗一首:

不肯爬沙桂树边,

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

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

掬珠弄月可忘年。

此外,陆羽还十分重视对茶叶自身品质的研究,在《茶经・三之造》章中,他指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春茶品质为佳。”以前人们缺少春天采新茶的观念,西晋人杜育在《F》中谈到采茶时写道:“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行,是采是求。”说明此前人们采摘茶用来作食用或药用,是春秋四季都可以采摘的。陆羽则强调春天采新茶,认为这新茶其品质好,最宜饮用。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诗中就有“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诗句。

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大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及饮茶事业的发展,使饮茶之风在中国盛行起来。唐人刘贞亮认为茶有“十德”:能散邪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享有茶中亚圣美誉的唐朝诗人卢仝写了一首《饮茶歌》,经历各代,人们久唱不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引发灵感)。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掖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卢仝自号),乘此清风欲归去。

他把个饮茶之乐,写得简直到了飘飘欲仙的地步。

中国是饮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作为一种文明或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早的国家。早在1191年,日本西荣禅师自中国学习归国后,就根据中国寺院茶法,制定了禅宗茶礼仪。1264年,日本圣一大应禅师又从中国径山寺带回去了“茶道具”和茶宴方法。以后,中式茶宴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

中国茶也从陆上“茶叶之路”输往了土耳其,再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

英国是欧洲最典型的饮茶国。他们至今仍推崇中国祁红、武夷岩茶等名茶。英国王室历来以中国的祁红作为礼茶来招待贵宾。

到了清代,欧洲各国均从中国各港口贩茶,福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港。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占到了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90%以上。直到今天,我国的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总量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人的饮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叶行销世界各地,中国茶叶五洲飘香。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功不可没。

茶圣陆羽,是我的故乡天门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5:静夜思绪散文

静夜思绪散文

白日里,我们的生活并不平静,许多人都在为生计奔波着,忙忙碌碌,好像没有多少消停的时候。犹如海洋的浪花奔腾跳跃,无法停顿下来一样。好像只有到了夜深人静,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平静下来。

当你某一天行走在城镇的街道上,无不被城镇白天的喧嚣声所弥漫,沿街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不同的季节有商贩们不同的吆喝声——“新鲜的草莓啦!”仿佛是春天的呐喊;“又香又甜的地产香瓜啦!”响彻着整个夏天的时空里;“刚出锅的粘苞米,热乎的!”听着这样的声音,你会感觉到秋天随声而至;“大串的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啦!”一个“冰”字把冰天雪地带来了,冬天不期而至。街市,一年四季都流淌着不免让人垂涎三尺的喧嚣声。除了这些发自人们声带的声音之外,更加甚嚣尘上的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喇叭声。车如流,人如潮,把原来曾经宽敞的街道变得拥挤不堪。至于那棚户区的倒塌声和建筑工地搅拌机、起重机以及塔吊的重音,混合成的交响乐,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听,都冲击着你的耳鼓,甚至会形成耳鸣,让你分不清到底是耳外还是耳内发出的声音。沸腾的、鼓动的、激荡的,让你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也不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当下白天的生活,你难以回避,也无处躲藏,除非你离开这所城镇,归隐到地广人稀的田园,让大自然的宁静回归到你的灵魂深处。

与白日相对的当然是黑夜,或者叫夜晚,运动一整天的白日,也许是疲惫不堪了,想歇歇了。白日向往夜的静止,犹如忙活一天的人想静卧床榻进入无惊无扰也无忧的梦乡一样。动与静,是一种相对论,动与静保持着世界的平衡,一动一静,宜动宜静,是世间一切事物的'规律。谁也不可能去破坏或改变。

万籁俱寂,只能存在于宁静的夜晚。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是何等的无声无息的宁静。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这里的一切一定是静悄悄的,恐怕惊扰了人间美好的静寂。

或月白风清,或一弯冷月,或满天星斗,总之是处在静夜之中。我喜欢这样四处寂静无声的夜晚,让自己的思绪在静夜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如天马行空,或如悟空腾云驾雾,让思想在宁静的灵魂中纵横驰骋,无遮无拦。或如江河之水放纵奔流,越过高山,穿过平原,到达任何想到达的地方,浏览宇宙间一切美丽的风景,探索世间一切奥秘,洞悉世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切,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配合,需要在宁静中才能达到深思熟虑的境界。正如诸葛亮所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红尘滚滚的尘世,纷至沓来的纷争,乱花眯眼的欲望,都会把内心的这种宁静驱赶的无地自容,每个人的思绪都被生活杂念和世俗欲望所裹挟,如同天空被乌云笼罩,无法见到晴空万里一样,人们的头脑也不会清醒,无法对自己的或民族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或选择。

我喜欢在静夜里读书。夜间,少了喧嚣白日的袭扰,亦少了繁忙白日的操劳,一个人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四平八稳地坐下来,捧起一本白日想读而没有时间读的书,终于可以细细去品读,一字一行都不落,逐句循章,或者说去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让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去编织知识的网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静夜思,让我们思考的很多很多,例如人类社会、道德理想、民主法治乃至历史、哲学、文学等等,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氛围,如何关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存这样一些大课题,如何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掌握更多为自己谋生乃至为老百姓造福的真本事,甚至成为利国利民的大工匠......思承千载,题接万里,海阔天空,无所不致,思潮澎湃!犹如临海听涛、登山观日,不免大气磅礴起来。静夜让人的思想境界突兀高耸起来,这是白日无法取代静夜的独到之处,这也是我喜欢夜读的一个理由吧。

一位作家写道:“我背负着传统的包袱,却生活在一个高度缩略化、功利化、商品化、物质化的都市,我渴望找回本真的状态,清新的感觉,文明的情怀而不可得”。

有人说过:“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但是不平静又怎么可能幸福呢?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周围是乱遭遭的,自己的心里也是心乱如麻,当你打开书想在书里找到平静的时候,最初几页是很难的。但是当最初的几页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来,把外面的车水马龙还有那些喧嚣的声音都阻拦在了外面。这个时候,你觉得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这个世界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的声音,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捧一本心爱的书卷或一杯香茗,品味着茶的清香,愉悦着文字的轻盈,陶冶着情操,净化着灵魂。总能让人从纷繁复杂的境界挣脱出来,还一个清静的自我,寻觅一份难得的宁静。茶香滋润着肺腑,字里行间跳动着灵魂轻快的乐符。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忘却了烦恼,在于茶的回味中看淡了名利。自此让人体会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喻意。也能够让人领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在错综万象的风云变幻中,理出自然的头绪。在物欲横流的夹缝中,觅得看天边云卷云舒的闲情逸致。

一位名人曾说过:“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但愿岁月静好,一切安好!

篇6:月下思绪散文

有关月下思绪散文

亦或睡眠已足,已或怀有心事,看着窗外朦朦胧胧的月光,毫无睡意,几番辗转反侧,终于借着一线月光披披衣起床。一看时间,才零晨3点半。再上床躺下,还是“烙饼”, 还影响家人休息,于是信步来到院子赏赏月下之景吧。

月朗星稀,院中竹影婆娑,不由得想起苏轼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噪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与其朋友并非真是闲人,那我呢?

在此美景之下,心又如何平静如水?工作,心力交瘁却没有想要的结果……良辰美景,不想让这不愉快影响一天的心绪,可思绪依然难平。

亦或年岁渐老,越来越愿怀旧。求学时的好友,对我关怀备至三年的大哥被时间的年轮磨得终无音讯,想联系却无勇气,只能请月光代问候“你们还好么?”“爱写诗的大哥何时让小妹我再欣赏一下您的才华?”

距离的'阻隔无法逾越,可近在咫尺的又如何?也只是空劳牵挂而已……

一阵微风吹过,不由得打了个冷颤,心神收回。子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已接近知命之年的我怎么会如此多愁善感?生活原本就是快乐与失意相生相伴,如此我们的一生才会多姿多彩,正如冰心先生所说“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于是转身回屋,继续与书为伴……

篇7:思绪的经典散文

思绪的经典散文

夜深了,沉睡中的我在一阵阵春雷的惊动中,无奈张开疲惫的双眼,静听小雨敲打窗棂。四周一片安静,偶有闪电透过窗户玻璃,在床前成为瞬间寂寞的定格,娇柔的妻子如水蛇般缠绕着我,发出满足而又愉快的清鼾声。难以再次入睡的我,索性轻轻地拿开妻环绕我的双手,悄悄地披衣下床,静立床前,猛然间产生雨中漫步的冲动,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冲出楼梯,融入在春雨中。

夜晚的小区显得安静而寂寞,周边一片宁静,只有春雨在演绎着夜的沉寂。说是春雨吧,却失去了她的温柔,没有朱自清老先生笔下像牛毛般地斜织着,甚至于连春雨贵如油的意境也不见踪迹,就如夏雨般疯狂地泼洒着。小区的路灯在细密的雨中愈显寂寞,暗淡地发着光,映照在小区的花坛。花坛中的合欢发出欢快的呻吟,极尽欢愉地迎接春雨的沐浴,夜色中,墨绿的叶子挂满晶莹闪亮的雨珠,肆虐飘洒的雨滴让我有一种进入夏天的错觉,只有远处寂寞而萧条的低沉雷声提醒着我,这是春夜的喜雨。漫步在雨中,感悟雨中的风景还真的有点欣喜若狂,只是无奈头发滴下的水珠,告诉我应该回家了,浑身感觉冰凉的气息告诫着我这是一个既暖又凉的春夜。雨打树叶的欢快,似乎在述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也似乎演绎着“一冬无雪天藏银,一夏无雨地藏金”的谚语,于是乎吟唱着,因果循环的禅语。

回到家中,悄然换上干燥的睡衣,黑暗中静立阳台,张眼望向阳台外的春雨,沉静的站立中,听雨在没风的春夜里轻吟,是寂寞吗?还是过往的思索?是呀,有多长时间没能在春雨中感悟生活的浪漫,所有的只是在下雨的季节里匆忙的奔跑,在寂寞的深夜匆忙寻路回家的慌张,是生活的无奈吗,还是心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欣赏,是忙碌的生活夺走了我的浪漫,还是自己的沉沦让生活中的激情浪漫黯然远行!

对呀,到底谁夺走了我的清闲,是与别人攀比吗?可这个世界没有了攀比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吗?可攀比竞争的过程中,我又得到了什么,攀比的过程中也不免收获着几许的无奈!窗外的雨声极力地嘲笑我的无耐,时有还无的雷声扰乱着我的思绪,似乎有一声叹息在耳际回绕,侍奉着我唯一的`无奈。是呀,对比也好,攀比也罢,如若控制不好,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嫉妒的无奈情绪,当这种负面情绪达到另一种可怕的高度,所有的危害就会在无言的生活中演绎着另一种悲剧,历史的天空中无声地回荡着因嫉妒而生的悲歌!

眼望着窗外之雨,静听雷声在耳际回绕,思索着,谁夺走了我的清闲,谁夺走了我的欢笑,是寂寞吗,还是奔忙无为的生活,是心中的追求,还是无望的前景,是深夜中的沉思,还是对生活的喧嚣!望向窗外的雨,调皮地敲打窗棂,挑衅着我脆弱的思考,只是无言的静默中,似乎在炫耀着它的快乐,高述着它的欢快,有风时可以飘洒起舞,无风时可以安静挥洒自己的激情,润物于无声之中,一切皆自然而定,一切皆应运而生,淡然飘落!

篇8:风吹思绪散文

风吹思绪散文

闲静之夜,何处不起风。一经百折千回,不仅感叹世事沧桑。听一首无眠小曲儿,道不尽多少甘润感叹,或伤或美。

一曲之功莫不及灵犀之韵,若友情倍珍,相隔千距也心系彼此。离歌悲伤,终不压锦瑟之声;惆怅千缎,终不及丝连断藕;大雨摧物,也挡不住那温暖的渴望!

面朝空白的苍穹,无垠万里,心有沉入湖底的平静,没有一丝的心悸,没有一点的躁动。我想起了那句话: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去打开天堂的大门,可是我有吗?没有,所以我永远也无法觅得清闲富典,划清尘世之恋。主人翁的`告白,与这凄白的天色,交相辉映,久久地延绵在心中。

仰头望着天,无一朵闲云,让思绪在其间肆无忌惮地放纵。欲幻化为云彩,为其增色一抹?欲羽缎为鸟,带去一点灵气?乍一看,自己却还在原地!

一切的想象都是虚无缥缈的,却给人一种灵魂的慰藉!人的灵魂,是至高无尚的,它的成长,异于人的驱壳,小小的事物都能让它生长。一片叶,一个身影,一个叹息......

有人说人的情感是福也是祸。高人一等的智商加上它,就是福音;而也因为它,多少的悲欢离合,正在时时刻刻地上演。不同情感的人,演绎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生命中,我在演戏,你也在演戏。今天是主角,也许马上就被伦为别人的配角;今天是配角,也许,下一刻就成为主角。掌握人生,才能演绎出精彩,到那时,主角也罢,配角也罢,统统都不重要了!

风在吹,我的思绪在乱舞......

【散文:思绪如羽】相关文章:

1.思绪飘向窗外散文

2.瞬间思绪的散文

3.思绪的经典散文

4.月色正浓思绪飘飞散文

5.云上的思绪散文

6.作茧自缚,羽化成蝶经典散文

7.来时路羽化成蝶现代散文

8.爱你如美文散文

9.心如秋虫散文

10.散文岁月如歌

下载word文档
《散文:思绪如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