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组词
“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昆组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昆组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昆组词
昆组词(精选50个)昆组词(一):常用组词拼音和解析
昆曲 kūn qǔ
1.流行于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也叫昆剧。2.昆腔。
昆布 kūn bù
一种海藻,生长在温带海洋中,长1米左右,黑褐色,固着在岩礁上。基部叉状分枝,柄部圆柱状,像叶子的部分扁平,包含丰富的碘和氨基酸等,可入药。
昆季 kūn jì
兄弟(xiōngdì)。
昆崚 kūn líng
即昆仑山。
昆娣 kūn dì
姊妹。
昆丘 kūn qiū
亦作“崐丘”。亦作“崐邱”。即昆仑山。
昆岗 kūn gǎng
见“崑冈”。
昆轴 kūn zhóu
即蜀冈,在江苏省。语本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崑岗。”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地势分明枕崑轴,阑干约略倚花宫。”参见“崑冈”。
昆岫 kūn xiù
亦作“崐岫”。指昆仑山。借指仙山。
炎昆 yán kūn
《书·胤征》:“火炎崑冈,玉石俱焚。”后以“炎崑”喻同归于尽。
昆腔 kūn qiāng
戏曲声腔之一,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十分流行,对许多剧种的构成和发展都有影响。也叫昆曲、昆山腔。
昆仲 kūn zhòng
对别人兄弟(xiōngdì)的称呼。
昆孙 kūn sūn
1.兄之孙。《左传·昭公十六年》:“孔张,君之昆孙子孔之后也。”杜预注:“昆,兄也。子孔,郑襄公兄,孔张之祖父。”2.远孙的统称。清梁章鉅《称谓录·元孙》:“昆孙又为远孙之统称。”
昆组词(二):昆字在开头能组的词语
1、昆明湖
2、昆池劫灰
3、昆布
4、昆弟
5、昆邪
6、昆季
7、昆仲
8、昆虫
9、昆明市
10、昆虫纲
11、昆夷
12、昆虫学
13、昆明池
14、昆裔
15、昆士兰
16、昆阳
17、昆玉
18、昆吾
昆组词(三):昆字在中间能组的词语
1、贤昆玉
2、公昆弟
3、贤昆仲
4、寄生昆虫
昆组词(四):昆字在结尾能组的词语
1、后昆
昆组词(五):昆字能组的四字成语
1、昆山之玉
2、垂裕后昆
3、昆山片玉
4、金友玉昆
5、玉友金昆
6、玉昆金友
7、昆弟之好
篇2:浅谈组词
浅谈组词
[作者] 湖南益阳市师资培训管理站 易元春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组词练习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课内课外作业、复习资料和试卷上都经常出现“组词”一类的命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了解字义,发展语言和思维。
近日,有机会翻阅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本,发现组词的要求有不妥之处,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凡课本上出现的生字全部组词,甚至每字组词3―5个;有的教师对一些构词能力极差或不能拆开构词的连绵词如“葡萄”、“蝴蝶”等也作同样要求;有的学生组词时竟盲目照抄字典、词典,如作业本上出现了“风尘、风水、风采”一类词语。对此,本人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组词练习的目的无疑是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词义,为运用打基础,而教小学生掌握词义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教授著《儿童心理学》P344)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他们所认识的概念往往是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对词概念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风尘、风水、风采”是高一级抽象词语,他们不但难以理解,也许老师讲给他们听也是听不懂的。因此,教小学生组词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他们掌握可能掌握的概念。低年级学生对词概念的理解受词概念本身所包含的直观特征所支配,主要依靠感性表象来理解词的概念。如一年级学生用“水”组词时,组出了“水田、河水、kāi(开)水、rè(热)水”等词,这是切合实际的,但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组出“水bèng(泵)”一类词。学生没见过“水泵”,就难以建立“水泵”的概念。尽管教师的语言直观(生动的描述)或图片、标本、幻灯等手段能帮助学生理解“水泵”的概念,而学生自己组词就没有这些条件。所以,教师教学生自己组词时,必须全面考虑。儿童认识客观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事物的外表到事物的本质。教小学生掌握词义,也应遵循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对词概念理解的程度如何,既决定词概念本身的难易程度,又决定思维对象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一致性。因此,在组词练习中,只能由日常生活概念到社会政治生活概念,由物质概念到精神概念,由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教学生掌握词义,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以上说明,把小学生当作成人,要求他们组那么多词,教他们掌握过多过深的概念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规律的。
二我们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本身不表示念什么声音,语言的音节,要看它作为一个词或同别的音节组成一个词是什么意义,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而,单字与其它字组合可组成很多不同意义的词字义也随着不同。
而在这“很多不同意义的词”中,有的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相一致的,有的是学生不可能接触、认识或难于理解的,因此,小学生组词切不可硬组滥组、漫无边际、多多益善。教师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组词练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究竟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可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词语以理解书本上的词语为主研究资料表明:小学阶段最初书面言语的词量少于口头言语的词量。初入学儿童已在生活经验中掌握了大量口头词汇和语言,理想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大量内容应该是这些词汇和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果脱离课文,反而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变成新的因素了,学生要重新建立概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既不理解,又费时费力。前面所述“风采、风尘、风水”一类词语既脱离了课本,又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宜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组词内容。所以,为了让学生把书面形式的词汇和语言与已有的熟悉事物联系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应以学习书本上出现的词语为主。
2、教师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接通所学生字与口头语言中已掌握的词语的联系如教“黄”字时,教师先以具体标本或实物让学生认识“黄花菜”,并掌握“黄”的概念,了解它的种类:“浅黄、深黄、金黄”等。而“黄瓜、黄豆、黄牛、黄土”等词语是学生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事物和口语中已掌握的概念,但与“黄”色的`“黄”联系不上来,一经老师指出,学生就豁然明白,啊,原来这么多词语中的“黄”就是“黄花菜”的“黄”,这样不但明白了词义,而且接通了生字与口语中已掌握的词语的联系。
3、利用所学生字与学过的熟字组词也便于学生理解“往”字,有“去、向、过去的”意思,学生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组成“往东、往西、来往、往日、往事、往常”等词语,这些词语学生口头能说,而且“东、西、来、日、事、常”都是熟字。如果在课堂上由不同学生提出,教师稍加解释,6个新词一下子为全班学生所接受。
4、选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给以肯定,也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组词的范围,应该大量是属于上述类型的。这样教学生组词,才能克服随意性,使组词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三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练习,还需要考虑汉语词汇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语素的构词能力有强有弱。如用“水”构成的词就很多,《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150个合成词开头的语素是“水”的,如“水泵、水汽、水表……”等,还有许多个合成词末尾的语素是“水”的,如“潮水、茶水、洪水……”诸如“风、云、地、大……”等,基本词汇同样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为全民所共同理解。但是,不是任何一个词都具有“水”等词那样强的构词能力,有的强,有的弱,少数的更弱,个别的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例如“我、你、他”的构词能力就很弱。有的词既不能拆开来讲,更不能拆开构词,如“萝卜”、“蜘蛛”、“蝌蚪”这类词,教师就要强调这些词的整体意义,既不能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拆开来组词。教师应根据词汇特点进行教学,不断丰富学生词汇,发展学生语言,开拓学生的智力。
篇3:黄昆简介
黄昆.固体物理学泰斗
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玻恩和黄”到“黄—朱模型”,他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座座丰碑。
“玻恩和黄”(born and huang),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和中国物理学家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理论》一书的简称,在固体物理学界尽人皆知。40多年来,这本著作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崇备至,奉若“圣经”一般。而黄昆于1951年在北京完成这部经典之作时,才刚满32岁,可谓大器早成。
黄昆19出生于北京。在燕京大学物理系完成大学学业,194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吴大猷教授,并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教导。他像当时一大群有志青年一样,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探求救国强民之道,孜孜不倦地追索科学的真谛。
1945年,黄昆赴英国布列斯托大学深造。他的导师,固体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爵士的治学风格对黄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形成了专注于具体问题的严谨学风。日后,这种治学风格又“散射”给他一代又一代的弟子。
黄昆到英国后写的第一篇论文是《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体中杂质相关的x光漫散射,并在六十年代获得了实验证实。这一理论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状态的有力手段,被国际上称为“黄散射”。 1948年1月,年仅28岁的黄昆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此后,黄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在那里完成了三项他自认为毕生最有影响的科学工作,这三项工作的成果后来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研究,对推动固体物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一项工作是由黄昆和他的研究助手、以后的夫人艾夫·里斯合作拓展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在利物浦大学工作期间,黄昆的勤奋和敏锐,深深地吸引了里斯,而她对专业知识的精通、工作的勤恳以及她的美丽温柔也给黄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50年,他们共同署名发表了《f中心的光吸收和非辐射跃迁理论》,这一开拓性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黄—里斯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爱情之树也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另外两项工作是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申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被称为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
1951年底,黄昆满腔热诚地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对新中国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普通物理、半导体物理以及固体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建设方面,黄昆做出了一系列奠基性的工作,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50年代初期,中国的大学正进行院系调整,国家急待建立起新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黄昆认识到为新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于是,他和虞福春、褚圣麟等教授一起,本着“学习苏联,参考英美”的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他们强调立论要严谨、物理图象要清晰,讲授要深入浅出,为基础课教学树立了范例。直到现在,北大理科基础课的教学还因袭着他们的讲课传统。
黄昆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黄昆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具体参加制定半导体发展规划,为这个重点项目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后来,他与谢希德教授合作,将他们讲课的讲义整理修订成《半导体物理》一书。这本既注重结合实际,又系统阐述半导体物理基本原理的教材,成了中国培养半导体人才的基本理论著作。为了更多更快地培养中国半导体事业的专业人员,1956年暑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校,在北京大学联合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系,黄昆任主任、谢希德为副主任。在他们的领导下,五校师生团结协作,先后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全面的半导体专业课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人才,这些人才继而成为全国各地半导体事业发展的领袖。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仿效成立了半导体专业,还建立了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使中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很快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1977年11月,黄昆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他为研究所带来了重视基础研究的新学风,培养了一个理论与实验并重、学术气氛活跃的半导体物理研究群体,他本人也迎来了科学研究的第二春。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黄昆于1983年证明了“在消除康登近似带来的不自恰性后,理论界两种似乎互不相关的处理方法——即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其实是等价的”;他与朱邦芬教授提出的计算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模型及类体模的解析表达式,被国际物理学界广泛接受,并被称之为“黄—朱模型”。
黄昆 36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1980年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1月,香港科技大学授予黄昆名誉博士学位。
一个个脚印,一座座丰碑。黄昆以他的成就,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进步。他的贡献属于全人类。
篇4:张昆华简介
梦回云杉坪
作者:张昆华[彝族]
今年元月十三日的夕阳是否有些异样?喷洒到我胸怀的是一缕缕金黄色暖光,犹如冬天里降临的一丝丝春雨令人感到温柔。是那暮霭似画的时刻,我收到来自遥远国度的一封书信。英文书写的寄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信封背面印有三双鸽子的尾巴闪开三片枫叶的图案——在这精巧别致的信徽的左下方,有一行手写的苍劲朴实的汉字:“不久回外双溪,再来信请寄台北市士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转,可也。”
虽未署名,我即刻明白,是台湾著名学者李霖灿先生来函。李老今年该是八十二岁高龄了吧,不说别的,仅凭他对东巴文化研究的卓越成就,他的书信无疑将是不可多得的当代文物。我喜不自禁地急忙拆信,站在路旁就拜读起来。天空中恰好有一群从万里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飞到昆明市中心翠湖来避寒过冬的海鸥唰唰唰地低翔盘旋,把一片片带音的翅影投射到信上,宛若那漂泊的时光……
“九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来信辗转于加拿大收到”,挂衔名为“丽江人李霖灿”的这位东巴学者,在他印制在贺年卡的近照上,自然而亲切地写道:“谢谢你寄来的美丽照片,十分珍贵,附寄一纸问候近佳……”还用丽江么些(今称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了一行只可意会而读不出声的“新年祝福之辞”,末尾这样画着:,就是“李霖灿鞠躬”。这封英、汉、纳西象形文字三合璧的充满着文艺内涵和美感情感的书信,不是十分难得的吗?但要说清我寄给他的“美丽照片”的来龙去脉,却也是并不那么容易的。
前些年我在图书馆翻看到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出版的由沈从文先生主编的《今日评论》,这本陈旧不堪的杂志上却有一篇内容仍然十分新疑的李霖灿先生一九四三年六月五日写作的散文《锦绣谷——雪山最胜处》像鲜花一样吸引了我。那美丽的“锦绣谷”和在谷中发生的纳西族青年男女为爱而殉情的悲怆哀怨的故事仿佛是一个令人想往但又是非常遥远的梦。
其实“锦绣谷”以及随之又改名为“云杉坪”的“雪山最胜处”,都是李霖灿先生他们五十二年前那次——也是他们至今仍然是唯一的一次游览时即兴取的地名。在那以前没有任何文人去过。那片胜地最早是自由散漫的牧童和牛羊一起发现的。照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写法是,读作“达乍谷”,意为地神下降的小草原。这在东巴经书上就有记载,因为自古以来那地方就兴宗教信仰和情死习俗有关。
为着造访达乍谷——也就是后来人们都惯常称之为云杉坪的小草原,我在想像中期待过漫长的岁月。当这样的时机终于来临,我便乘坐日夜兼程的大客车,在淅淅沥沥的秋雨拍落红叶的黄昏,离开滇池之滨的省城闹市,又在漆黑的午夜穿越唐代南诏古国的废都大理,于次日黎明经过遥遥一千多里的艰苦行程到达了始建于宋末元初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就是李霖灿先生自称为“丽江人”的丽江。跨出车门,一夕一夜的惺忪困乏立刻便与长旅风尘一起抖落。因为我一眼便看到了气候反差组合的奇妙美景:一排挺拔的亚热带骄子棕榈树伸出它那扇形叶掌毫不费力地托起了一列积雪晶莹得泛起绿光的雪山诸峰,那就是只能令人仰慕而从未让人登上过主峰的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地处云岭山脉中段,身旁虽是炎热的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河谷,但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它之所以有“玉龙”的尊称,是因为最南端最高的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的主峰酷似龙首昂然屹立,接下来向北逶迤的十二座雪峰恰如身披银鳞的龙脊山山相连,远远望去很像一条腾空的巨龙。而那片使纳西族青年男女痴情着魔地选定为殉情之地的云杉坪,便在这条慈祥而丰饶的玉龙的怀抱之中,便具有扑朔迷离的诱感力。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是我终生难忘的美好日子,我们乘汽车从海拔二千四百米的丽江坝子出发,与玉龙雪山并肩齐驱,百多里的路程始终是银屏彩画贴在车窗。来到雪山东麓的白水河畔,便弃车步行登山。这是牛羊和牧人踏出来的小路,时而蜿蜒曲折,时而笔直陡峭,但都沉没于茫茫林海之中。偶尔从林梢露出半面雪岭,像是少女的笑脸。凉风自云端送下牧笛声声伴和着的牛铃叮叮,好似断断续续的山涧小溪。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由低处向高处瞧见了飘荡在坪边四围的云杉树……
几个快步冲进云杉坪的坪口,我虽已饥渴无力,但我只要心还在跳,还在喘气,我就要向它跑去,以便早一秒钟投入那如梦似幻的红黄青蓝紫白绿等光彩一齐闪耀的万花筒里。云杉坪是美的招手,美的呼唤,美的磁场的吸引,使我激动,欢欣,仿佛生命已经属于云杉坪。当我跑到坪上,喜不自禁地还以年过半百之躯在草地上连连打滚,像羊羔牛犊一样撒野放情。我为什么不呢?鲜花像层层云彩铺在足下;而云彩却又宛若朵朵鲜花掠过头顶;雪山则似明镜摆在眼前;杉树扰如绿玉串成的珠线挂在颈间……疯狂过后,我静心下来仔细观看,其实这片海拔高达三千二百米的草坪是个干涸了的冰湖。冬天它仍是冰雪的宫殿。而此时它很像神话中王母娘娘遗落人间的大花篮。一转念又觉得还是东巴经说它是“玉龙第三国”最富想象力。云杉坪既不是人间的,也不是仙界的,而是人间与仙界的爱神相恋才孕育诞生的“第三国”!这美梦般的“第三国”,便是由雪山、森林、花草、圆坪所组合的物质世界和由宗教、文学、艺术所创造的精神世界而托举起的既不虚渺又不实际、既有欢乐又有悲伤、既充满生的魅力又幅射死的诱惑的纳西族青年男女们为爱而甘愿情死的云杉坪。那些相爱而不能结合不能同生的情侣,背着父母悄悄地约定,背上最好的食物,穿着最美的衣裳,走很远的路,爬很高的山,来到这片鲜花的芳草交欢,冰川与绿树共映光辉的圆坪,向着太阳跳舞,迎着月光唱调。当流星滑落的时候,一齐动手给篝火添柴加木把烈火燃得红红旺旺的,用火光的闪烁驱赶毒蛇猛兽,然后面带微笑,四只手端起一个碗,你一口我一口喝下草乌煮成的药水,相互伸出臂膀紧紧地拥抱着,让生命发动最后的冲击。没有羞涩,没有恐惧,只有爱情的音韵和旋律、雪山和树林的颠倒、星星和月亮的倾斜,慢慢地闭起眼睛,轻轻地停止呼吸……
一位身披毡子手握竹笛的老牧人给我指点了一处殉情之地。当年那情恋之火和杉木之火共同燃烧的灰烬已被绿茵茵的草叶和红灼灼的花朵所掩盖。只是这里的花草比别处的花草显得更要茂盛和漂亮。唯一可作证的是那片开着蓝色小花的草乌,高出花草一头,在秋风中凄然摇曳。也许是情侣们挖来的草乌没有煮食那么多,剩下的便自行繁殖起来。这些草乌的花朵叶茎根块似乎并不知道正是它们的祖先以剧毒的药性结束了人们的爱情悲剧……
云杉坪是美的诞生的圣堂,又是美的毁灭的舞台;是因为它太美,人们才想在这儿死的么?我实在无法细细评说,只摘下两朵草乌花夹在笔记本里,默默地告别了云杉坪。
当我返回丽江古城,来到玉泉公园内的东巴文化研究室参观访问,便被灿烂的东巴文化照耀得目眩心跳。因为我看见和感觉到纳西族祖先一千多年前所创造的无价的文化财富,要使任何珠宝都会黯然失色。我敢说,全世界至今仍唯一活着的纳西象形文字及其所画写的东巴经书,是中国的国宝,华人的文宝,人类的字宝。纳西人由图腾崇拜进而信奉原始巫教,巫师被尊称为东巴,意即智者。由东巴们发展原始巫教而创建起来的宗教就叫作东巴教。东巴在宗教的各种活动仪式中念咒或诵经所创造出来的记载语言的图画般的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思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东巴文。经过李霖灿先生到各地考察和找了许多东巴访问,他编著译注的象形文字共有二千零一十六个,除去重复的至少也有一千八百个。东巴们运用这些丰富多彩的象形文字画写刻印了东巴经一千五百多种共约两万多册。浩如烟海的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亦是现代人研究人类学、宗教学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世界各国研究东巴文化的学者犹如众星拱月。然而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祖国的文化赢得了最大的光荣。也就是说海内外研究东巴文化的学者当中,功夫最深、成就最大、贡献最多的应当首推李霖灿先生。
迎着玉龙雪山吹来的秋风,在古老的麻栗树飒飒作声的伴奏声中,我翻阅着李霖灿先生不断由台北寄赠丽江东巴文化研究室的几本著作,诸如《么些象形文字字典》、《标音文字字典》、《么些经典译注九种》、《么些研究论文集》以及散文著作《玉龙大雪山》、《阳春白雪集》等,加上纳西朋友的介绍,我深深地被海峡那边的“么些先生”的智慧和感情震撼了。由于李霖灿先生博学,精通象形文字和东巴经,人们敬佩地称他为“大东巴”。正是他的这些权威著作使欧美和东方各国的许多学者以及无数游客如流水般地涌到丽江研究东巴文化,观赏玉龙雪山美景。李霖灿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对美丽的玉龙大雪山情有深眷……我喜欢这里的一切,不但时时思念,他日化去,我的精灵魂魄必定会栖憩于斯,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我最美丽的年轻时光……”
抗日战争时期,李霖灿先生是由西湖岸旁迁至滇池之滨的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画的学生。他一九三九年初夏到丽江本是写生画画。但一接触到图画般的象形文字,便含泪把书箱埋藏于玉龙雪山白雪深处,转而研究么些东巴文化。直到一九四三年,他以四年时光辗转流连纳西族聚居的玉龙雪山周围、金沙江流域和滇川康藏交界处,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奥无穷的东巴文化天地里。四十年代末期移居台湾,任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研究中国绘画的同时,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么些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化,成为国际东巴论坛上一致公认的大学者。
问起李霖灿先生近况时,东巴文化研究室的李静先生反过来问我:“你没有看见云杉坪西北边沿的那座花岗石吗?”
“是有一座心形的墨绿色巨石呀!”我记得正是那座祥和稳重的石头把鲜花盛开的草坪和深邃的云杉树林连成为一片别致的风景。
“半年前,也就是四月十六日那天,是我和杨福泉、杨世光一起登上云杉坪把李霖灿先生的一绺头发埋在那座石头下面……”
“什么?”我欢喜地跳了起来,转身就想走出东巴文化展览馆,重上云杉坪去拜谒那座石头,但一看时间已不允许了。夕阳被玉龙雪山吞没,那边绵起伏的诸峰在云霞中悠悠地飘浮……
原来,李霖灿先生在七十八岁诞辰那天,望断云山,想到年迈之躯已很难前往丽江,便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绿雪斋对着明镜剪下一绺黑白相间的头发夹在特制的信函中,遥寄德国科隆大学,给在那里研究东巴文化的丽江纳西族青年学者杨福泉先生,请这位同行在回乡之便时把他的头发埋在玉龙雪山上,以借丝丝头发倾诉他对东巴故国的思恋之情……
我把那座埋着李霖灿先生头发的花岗石当作一本东巴经书放在心灵深处,返回昆明。事有凑巧,七个月之后,也就是一九九三年初夏,我又重访丽江。五月十六日那天,我真有路熟山轻、心急路近的感觉,穿过几片盛开着粉红色花朵的大树杜鹃林,丢下几座松杉栗树混生的山岭,很快就登上了彩霞笼罩、鲜花覆盖的云杉坪。也许是离别不久而思念又太深,我一眼就望见了那梦里寻它千百度的花岗石,便急忙跑到跟前。这从远古以来就是么些先民视为图腾而顶礼膜拜的石头,莫不是天空的一颗明星滑落而在此安身的陨石吧。石上闪耀着雪光、花彩、树影,使我感到那都是它生命之脉的跳动。石跟脚前有去年春天纳西族东巴学子掘穴埋发的三根黄栗木棍,还有花叶已化为泥土而剩下来的杜鹃树枝;再默忆和对照我采访过的几位埋发者的描述,我敢肯定了,这就是埋藏着李霖灿先生那一绺黑白相间的头发的石头,这就是接纳了远在台湾的东巴赤子对玉龙雪山眷恋皈依之情的石头……
五十年前李霖灿先生首次登临云杉坪时,他一定站在这座石头上凝望过雪山上的万古冰川,五十年后掩埋着已是耄耄之年的李霖灿先生的头发的石头,已成为一种东巴精神的标志和永远也解不开的玉龙雪山情结了。我仿佛看到了那作为李霖灿翻天覆地的精血与灵魂、智慧与恋情的化身的头发在石头下放射着光芒。我就近采了几朵红花献在石上,并虔诚地鞠躬致敬。
离此不远便是去年秋天那位老牧人给我讲述的纳西族青年男女情死之地。不知为什么我会自然地把李霖灿先生对玉龙雪山的爱与殉情男女对玉龙第三国的爱作比较。从埋画箱到埋头发,李霖灿先生不但发现、挖掘并且还通过学习与创造进而弘扬了中华东巴文化的辉煌。这当然是有别于以情死去寻求乌托邦玉龙第三国的那种爱的另一种更为伟大而美丽的爱。因为这种爱能够在文化中永存并滋养人类的精神花朵。
我举起相机摄下埋藏着李霖灿先生头发的石头。只见玉龙雪山站在旁边微笑。我忽然想道:玉龙雪山那白的雪青的崖,不正像李霖灿先生寄自台湾的那黑白相间的头发吗?
篇5:内蒙古昆都会召
内蒙古昆都会召 -资料
昆都会召在包头市昆都仑区昆都仑河右岸,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经历20余年才全部落成,汉名法禧寺。昆都仑为蒙古语横山口。结合地形,依山傍水兴建,为藏式建筑群,无围墙环绕,
资料
相传该寺大喇嘛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享有较高的荣誉。布局以大经堂为中心,辅以数座单体殿宇和住房。原有经堂、殿宇23座,藏经塔4座,以及住房60余座,占地110余亩。现存经堂、殿宇12座,住房约50座。殿堂内原有彩画和塑像等多已圮毁,大经堂经过维修,仍是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
篇6:《昆塔盒子》观后感
今天中午,我和表哥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新远国际电影城,观看杭产3D电影――《昆塔盒子总动员》。
故事从一颗星球开始讲起。在这颗花生星球上,唯一的水源就是一棵巨型仙人掌里的水,盒子“菠菜”希望家族有更多的水源,并证明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便背上行李,和盒子“蓝泡泡”一起做英雄,去星球的另一端寻找绿洲,寻找水源,寻找仙人掌“昆塔”。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打败了蜥蜴群,救出了星球上另一个盒子家族的公主。虽然故事并没有告诉我们“菠菜”和“蓝泡泡”最终有没有找到仙人掌“昆塔”,但我想,他们又勇敢又机智,一定能成功找到“昆塔”,成为盒子家族的大英雄。
电影不仅内容精彩,其中台词也特别有趣。“你好有菜(才)啊!”“拽什么拽,你以为你是lady gaga啊?”让我现在想起来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故事在给我带来欢笑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我想,只要去努力,没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事。
《昆塔盒子总动员》这部电影太有意思了,希望以后杭产电影也像《昆塔》一样,一样的精彩,一样的有趣,一样的引人入胜,一样的让我记忆深刻……
篇7:《昆塔盒子》观后感
国庆假期的一个下午,我在家里观看了《昆塔盒子总动员》这部期待很久的动画大片。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传说中的花生星球的故事:星球遭遇了干旱,主人公小男孩“菠菜”在内心听到了传说中能够拯救世界的传奇人物昆塔的召唤,于是和朋友“奶泡泡”一起走向寻找昆塔、拯救花生星球的征途。
在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主人公菠菜,我喜欢他,因为他是个英雄。在面临星球毁灭的灾难面前,菠菜不管别人的嘲讽,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始终相信昆塔的存在;而且,不畏艰辛,即使遇到困难险阻,依然毫不畏缩、勇战怪兽,一往直前。
菠菜的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希望。我从小就想当一位画家,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世界、幸福的生活。可是,画画需要坚持,需要长期的努力,面对学习的幸苦,老师严厉的指教,虽然我现在画得还不是太好,但是我觉得自己只有像菠菜那样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没有不可能,只有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我喜欢这首电影主题歌,因为唱着它,信念就会坚定,理想就会实现!
篇8:《昆塔盒子》观后感
暑假一天,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妈妈带我去奥斯卡影城去观看中国原创 3D动画片《昆塔盒子总动员》我很兴奋,期待马上看到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最好的3D动画片,故事发生在1800年前,花生星球遭遇可怕的干旱,传说一个叫昆塔的巴拉布人,坚信世界不会就此消亡,但是没有人相信他说的,于是昆塔决定独自寻找,终于在沙漠里找到了垂死的仙人掌,为了让仙人掌活下来中,昆塔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耗尽,巴拉布城获得了新生。从那时起巴拉布就将仙人掌命名为昆塔,从此纪念这位英雄,并预言巴拉布城需要一个英雄的时候,就会回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菠菜的孩子由于听到了,“昆塔”的召唤,在众人嘲笑的眼光中,与好朋友奶泡泡一同开启了拯救巴拉布的冒险之旅,一路上经历了千奇百怪的事,克服了 种种困难,遇到了傲气十足,讨人喜欢的女汉子公主“嘎嘎” 爱放屁的鸵鸟P哥,战胜了蜥蜴王。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有自己的梦想,不要放弃梦想,我们要像这部电影里的菠菜学习坚持自己的梦想,让我们向梦想前进吧!
【昆组词】相关文章:
1.昆交会实习报告
2.迁昆落户申请书
3.《蝶恋花》组词
4.伤组词
5.葡组词
6.赵组词
7.确组词
8.棵组词
9.弛组词
10.枯组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