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王令翻译赏析
“扶修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春游王令翻译赏析,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春游王令翻译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春游王令翻译赏析
,是北宋著名诗人王令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游的欢乐情景,表达了王令由春游所产生悲愁的独特感受。
原文:
春游
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
春游字词解释:
⑴春城:指扬州。
⑵层台:高台。
⑶若何:如何。
春游翻译:
春天里城中的儿女纵情地春游,微醉时斜倚高台欢笑地登上高楼。满眼落花纷飞,让人生出多少惜春情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懂得春将归去的忧愁!
春游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一次春游后所作,从语言风格看,很可能作于皇v(1049-1054年)年间,他多次放弃参加科举考试之时。
春游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虽曰“春游”,但与一般的“春游”诗在感情上有所不同,它是抒写见众人嬉笑春游,而引发的独物感受的。
首句“春城儿女纵春游”,直接点题,是写:在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光中,男女青年熙熙攘攘、纵情玩乐的场面。王令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扬州在北宋是著名的繁华都会,扬州人极喜春游,可见这是记叙当时的实况。说“春城”而不说扬州者,是为强调“用事”,借用唐朝诗人韩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进而体味到“纵春游”的飞扬兴致。
次句“醉倚楼台笑上楼”,承上,具体描绘春城儿女春游时的欢乐情景。他们乘着酒兴,追欢逐笑,靠在层层台阁上,似醉若狂,沉浸于春景的欣赏之中。“笑上楼”三字,活现出青年男女无忧无虑的情状。“醉”字,用得极妙,既可理解为酒醉,又可理解为被美景陶醉,而且联系三、四句,似又寄寓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含义。
第三句“满眼落花多少意”,一转,写诗人由“落花”而引起的感触。杜甫曾说:“一片花飞减却春”(《曲江二首》),何况作者面对的是“满眼落花”呢?“多少意”,正说明他的感触很多。花好不能常在,年华如流水逝去。这曾引起多少诗人的嗟叹,作者也不例外。联系作者“奈何少自废,老则成空悲”(《金绳挂空虚自勉兼示束孝先熙之》)来看,这种感触是极为强烈的`。更何况,王令是个极有抱负,自恃极高的人,但却不容于俗,沉埋蒿艾。像他这样一个不偶于时的人,面对“满眼落花”,自不免产生身世飘零之感。他当然要深悯落花,自悼身世了。
“多少意”本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内涵是不确定的,也可能寄寓着对北宋中叶表面繁荣的某种忧患。诗人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情绪,那些纵情玩乐的人怎么能理解呢?
因此,末句很自然地结出“若何无个解春愁”的叹息。诗人是孤独的、寂寞的,没有一个人理解他在春天里的忧愁。
纵观全诗,前两句虽也渲染了春城的繁华、春游的热闹,及游人的欢乐,但却不是全诗的主旨。后两句,才是全诗的主旨。作者正是运用这主客陪衬、主客对比的方法,从繁华中现出衰落,从热闹中现出孤独、从欢乐中现出悲愁。至于“愁”字的具体内容,诗中并未明言,但我们从“落花”所触发的情思中,似可以理解为是对个人年华老大而一事无成的悲叹,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国家表面升平而内里已经腐烂的隐忧。
个人资料: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相关推荐:
暑旱苦热 王令_王令的诗
送春 王令_送春 王令赏析
篇2:王令《送春》翻译及赏析
王令《送春》翻译及赏析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作品翻译: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送春 王令赏析:
这首诗是写景的七言诗,主要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江都人,北宋诗人,因幼年丧父。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坐过。其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为生,往来於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为知己,之后文学知名。1059年(嘉祐四年)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在极其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480余首有价值的诗作, 代表作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篇3:叨叨令翻译赏析
叨叨令
无名氏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老了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作者简介]
元散曲中无名氏的作品主要约有两类:一类是民间粗通文墨者所制(或记录、修饰民间歌手所创唱辞),多用俚言俗语,粗率质朴;另一类则在内容、情调、用语诸方面表明是相当修养文人所作。此两类作者俱非“名公才人”,不见经传,然其曲能保存至今,倒说明它们在当时流传较广,方能为诸收辑元曲者采录。
[写作背景]千百年来,去京城求功名的总是络绎不绝,长安道上总是车马攘攘,可即便是有了功名,有了勋业,有了荣华富贵,都逃脱不了“荒冢一丘草没了”的命运。世事匆匆,人生短暂,一切不过是黄梁一梦。因此作者写下了这曲叹世伤怀之作。
[注解]
邙山:指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以来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乌江渡: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渡口。
邯郸树: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卢生在邯郸旅舍的黄梁一梦。
也么哥:句末感叹词。
[译文]
自古以来,去长安的'路上,黄尘滚滚,车马不绝,尽是求取功名的人。北邙山上那些帝王将相的坟墓,残碑断碣,荒草萋萋。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是何等不可一世。到头来只落得兵败垓下,自刎乌江。邯郸道上客店中的卢生,在睡梦中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时主人的黄梁米饭还没有蒸熟,只见窗外森森古木在一片落照之中。人都老了,人都老了,怎能不让人为人世沧桑、英雄失落而伤感呢!
篇4:送春 王令-送春 王令赏析
送春 王令,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送春就是唱春歌,也叫唱春、颂春,是高淳民间文艺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作品翻译: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篇5:送春 王令-送春 王令赏析
这首诗是写景的七言诗,主要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江都人,北宋诗人,因幼年丧父。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坐过。其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为生,往来於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为知己,之后文学知名。1059年(嘉v四年)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在极其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480余首有价值的诗作, 代表作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以上这篇送春 王令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6:《卢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卢令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译文
黑犬颈圈丁当响,猎人英俊又善良。
黑犬脖上套双环,猎人英俊又勇敢。
黑犬脖上环套环,猎人英俊又能干。
注释
①卢:黑毛猎犬。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
②其人:指猎人。仁:仁慈和善。
③重(chóng虫)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
④鬈(quán全):勇壮。一说发好貌。
⑤重鋂(méi梅):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⑥偲(cāi猜):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鉴赏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看法不一,今将几种主要的说法列举如下:一、刺荒说(《毛诗序》:“《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好陈古以风焉。”)二、刺以色取人说(牟庭《诗切》)。三、女恋男、女赞男之说(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袁梅《诗经译注》)。四、猎歌说(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五、赞美猎者说(王质《诗总闻》、朱熹《诗集传》)。今人多从第五说,当以此说为是。
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实在看不出诗中有“陈古以风”之意,也看不出“词若叹美,意实讽刺”(方玉润《诗经原始》)之类的暗讽手法。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陈继揆《读诗臆补》云:“诗三字句,赋物最工。如‘殷其雷’及‘卢令令’等句,使人如见如闻,千载以下读之,犹觉其容满目,其音满耳。”对“卢令令”三字感受特深。“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篇7:《婆罗门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婆罗门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作者柳永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辅叙了主人公睡前的孤苦无聊,抒写了词人的离愁和他对情人的相思。
婆罗门令①
昨宵里恁②和衣睡③,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④、闪闪灯摇曳⑤。
空床展转⑥重追想,云雨⑦梦、任攲枕⑧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⑨。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注释】
①婆罗门令:词牌名。
②恁:如此,这样。
③和衣睡: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觉。足见寂寞无聊之极。
④疏窗:雕有花格的窗子。宋·黄裳《渔家傲》:“衣未剪,疏窗空引相思怨。”
⑤摇曳:来回晃荡的样子。
⑥展转:即“辗转”。
⑦云雨:指男女欢合,出自宋玉《高唐赋》。
⑧攲(yi)枕:斜倚枕头。攲,依靠。
⑨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好像是远在千里之外一样。 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白话译文】
昨夜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了,今夜又是如此。睡前独自饮酒,一直到初更时分才醉醺醺地归来。刚过中夜,又被惊醒,是为什么事呢?寒冷的天气,微风细细,吹动花格窗子,灯火摇曳不定。
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想要重温旧梦,却难以继续。心中无限情绪,情人却在万里之遥。这良辰美景,空有相思的情意,却没有相见的办法。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此词即为那时所作。
【赏析】
词作的上片写孤眠惊梦的情事,造境凄清。开头二句“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词人从“今宵”联系到“昨宵”,说昨夜是“和衣睡”,今夜又这样“和衣睡”。两句连写两夜,而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词人从羁旅生活中选择“和衣睡”这一典型的细节,不但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更主要地表现出游子的苦辛和孤独的心境。其中的“又”字,传达出游子生活的单调,也表现出游子心中的苦楚情绪。接下来写道:“宣归来,初更过,醺醺醉。”这三句是倒叙述,写入睡之前,喝了一阵子闷酒。其中“小饮”说明了喝酒未尽兴。因为独酌毫无意趣。但是,一饮却到“初更过”。“更”即“一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约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陪同喝酒,也得在“举杯销愁”啊,然而,独自喝酒容易醉!就如李白所说的“举杯销愁愁更愁”嘛。你看,主人公最终还是“醺醺醉”而归。这里的“醺醺醉”三字,既说明了为什么要“和衣睡”,又为下面写追寻梦境埋下了伏笔。
接着词人写道:“中夜后、何事还惊起。”“中夜”即半夜。“何事还惊起。”这句是设问句,词人通过设问来增强情感,使读者感到梦醒人的满腔幽怨。下面接着“惊”来写,原来是“霜天冷,风细细”。词人写环境,从“冷”和“细”的角度来写,也就是从肤觉感受的角度来写,表现出被寒冷“惊”醒。“触疏窗,闪闪灯曳。” “触疏窗”指透风的窗户。“曳”即闪动、摇摆之意。这是从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写出了旅舍透风的状况,也写出了羁旅人的.寒心感受。从视角来写了心“惊”的原因。
过片“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词人撇开上片的景语,继上面“惊”醒后寂寞的心情。一个“追”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想要重温旧梦而不可得。“重追想”三字告诉读者自己酒后睡下做梦,而且是“云雨梦、任攲枕难继”之梦。“云雨梦”指男女欢会之梦。“攲”通“倚”,即斜靠着。这里对上片内容作了补充,原来醉归后短暂的一觉中,他曾做上一个好梦,与情人同衾共枕、备极欢洽。这里,词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将斋诗话》)的艺术手法。也就是说,本是凄清的环境和寂寞的处境,而却做了一个美好的梦。然而,好梦难成,这样,更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与伤感。接着写道:“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咫尺千里”指相隔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如相隔千里一样。这两句形成对偶,在 “寸心”万绪与两个对句就极写这种复杂的心绪,每一句中又有强烈对比:“寸心”对“万绪”,在“咫尺”与“千里”,在“寸心万绪”与“咫尺千里”的对照中,层层推进,写出主人公感情负荷之沉重。而今天各一方,空怀相思之情。所以词人接着写道:“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好景良天”也就是“良辰美景虚设”的省语。“彼此空有相怜意”就有唐婉在《钗头凤》中所写道的“人成各,今非昨”一样的凄清之感。结尾写道:“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这两句也形成对照,从形式上看,只是更换了首尾二字。“有意”、“无计”相对照,强调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了主人公羁旅的烦闷与伤感。
总之,这首词在艺术上很有特点,全词通篇写中宵梦醒情景,却从睡前、睡梦、醒后几方面叙来,层次丰富,而意境浑然,颇耐人寻味。在叙述手法上,不但有倒叙、有伏笔、有补笔,而且前后照应。同时,巧用对比、叠词等修辞手法,提高了词作的审美表达效果。
篇8:采莲令柳永翻译赏析
,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醉蓬莱是词牌名,采莲令是词牌名,柳永的这首采莲令全名是《采莲令・月华收》,这是一首别情词。
原文:
采莲令・月华收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春游王令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8.王粲文言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