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鞭夕照散文
“Naganom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长鞭夕照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长鞭夕照散文,欢迎阅读!
篇1:长鞭夕照散文
长鞭夕照散文
一抹落日的余晖斜照在汉白玉大桥雕花的栏杆上,河岸婆娑的杨柳倒映在静静地流水中,路边三五成群散步休闲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近些天来,每当这个时候,桥南头那片开阔地上,便会传来清脆悦耳的炸鞭声,鞭声一阵高过一阵,在清水绿树间回荡,引来众多人的围观和如潮的掌声。
炸鞭的主人是一位长者。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城东打鞭的行家,姓康名成,因为鞭炸得好,人送外号“城东第一鞭”。他有一手绝活,挥鞭舞起来,鞭梢在空中打转,能一连发出“啪”“啪”“啪”的三声脆响,尤其最后一声还带有尖尖的哨音,听起来宛转悠扬,似乎是一组绝佳的天籁之音,令人神往。老康这些年岁数大了,炸鞭的技艺更有见长,人们见面都尊称他“康老”。其实论鞭法和技巧,康老在这一带远近闻名,无人可比。这“城东”只是一个标记而已,“全城第一鞭”他是当之无愧的。
康老身体一直很棒,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病。今年都七十三岁的人了,仍然满面红光,精神矍铄。一顿还能吃四个卷子,一连还能打上五六十鞭。在我们当地,有个老歌子,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康老心胸豁达,从不忌讳。每当有人问他,他都笑笑,甚至主动说“我已到了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年龄了,老喽——”那个“喽”子也像他炸鞭的声音一样清亮而悠扬。
据说过去,康老年轻的时候,一连打上一二百鞭,都气不喘脸不红的,而且打发精准。百十米远,只见他几个转身,飞鞭如龙,具有百步穿杨之功。有一次,夜间捉贼,贼闻喊声,拼命的跑。康老,不,那时候只能叫小康或康成,眼明手快,一鞭下去,用手轻轻一带,贼子便被乖乖的倒退回来,四脚朝天的墩在地上,束手就擒。从此,再也没有谁领教过康老的鞭技。但听说康老小时候可没少挨鞭,康老的父亲是旧时的老车把式,打鞭那是没说的。传说他扎有一条长辫子,一米多长,打起鞭来,两者齐舞,呼呼如双鞭呼延赞。记得大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神鞭》,主人公的辫子神功可谓出神入化,指哪打哪,威力无比,想来康老的父亲也应如此。
世上的事有时你还真别说,“不打不相识”,这句话用在康老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在挨鞭接鞭的.过程中,康老也喜爱上了甩鞭和炸鞭。他对鞭的结构和用力过程颇有研究,他曾说打鞭也好比书法,鞭杆正如笔杆,鞭梢好似笔尖,写字看似手指手腕的功夫,其实浑身的力量都聚集在上面,只是待发而已。打鞭也正是如此。可惜康老学问不大,识字不多,理论不高,不然的话,那天遇到一个舞文弄墨对鞭道有兴趣的学者,将康老话语的精髓,生发开去,敷衍成文,说不定还能流传千古永垂不朽呢。
可是近来,康老突然觉得身体不适,打起鞭来,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康老虽然不信迷信,但他也疑惑是不是自己大限临近。像康老这样的人,死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但一生苦爱的技艺眼看着要随自己而去,他是死不瞑目的。经过再三考虑,康老决定在这桥南头临时开一个鞭场,吸引南来北往的行人,从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分文不收,情愿把自己多年苦练的打鞭技艺全部无偿奉献出去。
落日的余晖照进了鞭场,行人陆续聚拢了过来。康老似乎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他要与死神决战,要与时间赛跑。康老脱掉马甲,穿着一身宽松得体的白绸子,把头向后一摆,虽然是拖着病体,但看起来仍是精神抖擞。康老经常对人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精神头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只见他拖出鞭来,左右开弓,随便先打几个响鞭,已是功夫非凡。突然长鞭靠后,几步跨越,鞭子舞动起来,飞龙在天一般,只听“啪”“啪”“啪”的几声,一串清脆悦耳的鞭音在空中炸响。人们鼓掌,热烈的鼓掌;人们欢呼,尽情的欢呼。人群中终于走出几个年轻的小伙,向康老深深地鞠了一躬。
又是一个落日残照的黄昏,鞭场里的响声愈来愈稠密了。人们聚集在鞭场周围,康老却不见了。面对西天的云霞,那远去的落日仿佛告诉人们,明天的太阳照样还会升起;那清脆悦耳的的鞭声将会在历史的岁月中升华。属于马车牛耕长鞭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但鞭策自己娱乐健身走向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篇2: 夕照晚山散文
夕照晚山散文
家的后面背靠着一座小山,一座温柔而娴雅的小山,一座默默无闻的不知道名字的小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树互相拥挤着,呼吸着阳光,山脚依偎着一条咕噜咕噜哼着歌的小溪.就如同诸葛草庐边的山水那样味道,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
每逢晚饭后,总喜欢爬上这座小山,散步,追夕阳.信手携一本书,到了山顶,先是欣赏一下徐徐坠落的残阳,也感受下一天将逝的那种内心涌出的莫可名状的丝丝涟漪.山脚下牛儿叫唤着悠然自得地跟着主人回家了,村子里陆续升起了炊烟袅袅,一切静谧而安详.远处依旧是苍茫一片层层叠叠的连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日暮之时才独有的那种浑厚的穿不透的苍茫里,看不见远处的天际的线条,模模糊糊地一切如烟似梦地缠绕,缠绕….西天边,从云朵里冒出来的一抹残红.
一天过去了,我呢,有成长吗?有变化吗?多数时候,总是黯然神伤的发现,我还是去年的我,前年的我,前天的我,昨天的我.心依旧那么浮躁,已经读不了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读不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不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读不了大部头的《资治通鉴》.好不容易在旧书市场花一百元淘来的《资治通鉴》,买来后却再也没有翻过它.不知何时,已不再那么爱读书,曾今的那些激荡心灵的经典,到如今,于我,已形同陌路.或许已经习惯了慵懒的生活步调,如同前朝的没落贵族,依旧继续着曾今的繁华梦.安逸的生活最易消磨青春的锐气,没有激情的岁月形容必定枯槁.回忆变空白是因为没有刻骨铭心,吃不得苦头是因为曾经是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书,非借而不能读.轻易就拥有的必不会珍惜,没有经历痛苦自然很难享受愉悦.
我想我还是讨厌一成不变的`,如同讨厌我所工作的那个没有冬天的灯红酒绿的城市-没有分明的四季,天永远是那样灰蒙蒙的,没有风景,没有纷飞的落叶,没有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只有钢精水泥单调而重复地堆砌起的一座座城堡,将城市割裂成一片片的,他们说那叫小区.
还是习惯携一本书,饱食之后,作为助消化之用,即使随便翻翻,也不算是彻底的浪费时间.每逢夜幕降临之时,邻家的牛浑厚的呼唤,仿佛在送别刚逝去的这一天,也徒增了我的伤感.
我思量着,我的日子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在指尖溜走,有些想哭的冲动,泪湿了眼眶,却无法流下来。但是,我发觉,我早已过了流泪的年龄,或许泪腺早已彻底干涸,如同风干的岁月.
夕阳慢慢染红了天际的云,如同红彤彤的牡丹花,它即使逝去,临走前也留下了最灿烂的一抹余光.我忽然特别崇拜太阳,永远那么恣意汪洋,激情四射,循着自己的轨迹孜孜不倦.太阳的一天,也如同人的一生,喷薄的旭日如同初生的婴儿,中午炽烈艳丽如同人到中年事业有成,晚则如落日的黄昏黯然逝去.天地万物之理竟如出一辙,冥冥之中都有其定数,盛衰交替,最后直至消亡.
我的书还在手中,都不曾翻开,《资治通鉴》讲的是历代王朝的盛衰之理,一切我似乎早已幡然领悟.或许有些书也是多余,世界本来的道理一直都在那里,那么简单的躺在那里,而我们总是太多地牵强附会,如是成了书,成了卷,成了图书馆,成了数据库,将简单变成了复杂,将复杂变得更复杂,直至写书的人自己也无甚明了.
时间在慢慢死亡,向着另一端的地平线,坠落,坠落….
我日复一日地在我的山顶看着它渐行渐远,总有许多留恋.我渴望美丽的容颜不老,充沛的精力经久而不衰,爱情永远守候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就像现在这样,每日夕阳落山的时候,登临我的后山,看日落的余晖,听晚风清唱,看岁月慢慢掠过我的青丝,感受着,惊叹着,悔恨着,反思着,醒悟着,困惑着,豁然开朗着…如此循环往复.
篇3:情感散文:灯塔夕照
情感散文:灯塔夕照
湛江坡头区有一条灯塔路,路的尽头是一个小公园,在靠近海边的地方矗立着一座灯塔。 日落时分,我漫步来到灯塔前,仰望着它。夕阳从云缝中射出余晖,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显得格外醒目。灯塔的上端是圆形的,而身躯部分为棱柱状,上小下大,整个灯塔就仿佛是一位哨兵,身穿飘起的披风,注视着远处的海面。每到夜晚,无论晴雨,它都屹立不动,透过风烟雾霭,为夜航的船儿指引航线。
灯塔,在我心中一直有着神圣的地位,它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一首老歌---“航标兵之歌”。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曲,这首歌曲在当时很流行,而到了七十年代初,知青中更是不断传唱并被赋予了非常深的感情寄托。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唱这首歌的情景。
我们这一群与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知青不同,是参加当时最重要的三线工程“襄俞铁路”建设的“学兵”。当年,我们大部分都是十五六岁的年龄,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刚出头,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铁路建设。匆匆离开家人,经过几天火车、汽车的长途颠簸,再经过一整夜的徒步跋涉之后,来到秦巴深山的营地。精疲力竭的.我们倒头便睡。在休息了一个白天后的黄昏时分,30多人在一顶简易帐篷里,铺盖放在只有一层稻草的地下,大家或坐或躺默默想着心事。几天前才刚刚离别亲人,再回想昨晚在下有悬崖深谷上有落石的道路上夜行,而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心中不禁充满哀伤、茫然和莫名的畏惧。气氛越来越沉闷,突然,有人提议唱歌,就唱“航标兵之歌”吧,很好听的。但很多人还不会唱,有人推举一位年龄稍长的老大哥级人物出来教唱。歌声响了起来,不久,其他帐篷中也有歌声跟随而起。就这样,那深沉激越的歌声冲破夜色,在巴山汉水间回响,久久不息。
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为事业献身的冲动和前程的迷茫复杂地混合在一起,这首歌从此在我们心中被赋予了非常深而又难以理清的感情色彩,每当回首往事之时它便在耳畔轻轻回荡。
此时,站在灯塔前,目光望向夕阳下海湾的远处,对面那里又有一个工程工地在建设。实际上,这灯塔的前面本就是一个小海湾,现今由于填海建设,小海湾水域越来越狭小,水中长着一簇簇的红树林,船只已经很少过来了吧。也许,有一天,小海湾会被填平,在这之前,灯塔也要退休了。
“…我们的红心象灿烂的星光,永远照亮祖国的海疆。年轻的航标兵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光。” 真希望这座灯塔能够永远矗立,航标灯能够长久明亮!
篇4: 磐陀夕照散文
磐陀夕照散文
黄昏的普陀山,半明半暗。明的地方是山的轮廓,借了天幕的映衬和夕阳光辉的涂染,白日里葱茏苍翠的山峦,镶上了一道蜿蜒曲折的金边,横空勾勒出雄性十足的脊梁,阳光勾勒中仿佛有绿意缓缓地蒸发,如仙女舒袖,又轻扬着五彩斑斓如诗如梦的温馨。暗的地方是背着夕阳的山影,原来吐翠沁绿的满目山色,已是青黛一片,阵阵的涛声伴着徐徐的晚风从百步金沙处时时传来,飘荡在这青黛色的山色里。来普陀山游览的旅人大部分去赶那回返的游轮走了,喧闹着的普陀山突然静了下来,有节奏的隐隐涛声中,依稀还可以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人的说话声,冷不丁的还会传来有人在远处一声悠长的吼声,划破这静谧安详的山色,传得很远很远,愈发显得这普陀傍晚时分的宁静和神秘,似乎这天地间包含着某种无法参透的哲理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想必在这个时候观普陀落日会别有一番韵律,也是禁不得这普陀夕阳的诱惑,又听说磐陀夕照为普陀的一大景观,便顾不及一天的劳顿,我又一次来到了这观音说法台前的磐陀石下。
秋日夕阳下的.磐陀石,更显出它那惊人的奇观,真不知道是一种甚么样的神力,把这两块巨石如此这般地垒在一起。人们把那下面的一块底阔上尖的巨石称为磐,它周广20余米,恰好在其中间的凸起的地方将上石托住。人们把上面的一块上阔底尖的巨石称为陀,这高达3米、宽近7米的菱形巨石与下面的巨石尖对尖地相垒在一起,两石相接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还似两块巨石带了磁性,同极相对,一石悬于一石之上。据说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时,上石就会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细的丝线便可以横割而过,不知是真是假。此时只是感觉这两石险如滚卵,担心这涛声和晚风会把它震落或吹落下来。相传当年那个明万历年间的抗倭名将候继高领兵来到这普陀山时,看到这上面的巨石的重心不在中间,想是欲意留驻这海天佛国独有的风景,曾挥笔写就“磐陀石”三字刻于石上。他刻意地在这“石”字上多了一点,便使得这磐陀石安稳如磐。却不知亿万年来,这磐陀石屹立于这天地间,亿载未动,万劫不摇,日日于苍茫的暮色中,听不尽那夕阳下阵阵的涛声。
夕阳给这神奇的磐陀石披上了一层粲然的金装,伫立石前,突然感到人竟是那样的渺小,渺小得如沙滩上的一粒细沙那样微不足道,眺望远方,金灿灿的海水浩浩淼淼,海面上有帆影点点,天空中海鸟低翔,红通通的晚霞在海天相接处燃烧着,波光粼粼处仿佛整个海面蹿着一缕缕的火苗,一直蹿着、燃着奔来眼底,跃上海岸,把整个山坡点燃,隐约间从远方有涛声不时轻轻地传来,疏疏的松林轻摇着徐徐的晚风拂过面颊,使人万念俱消。有人说,这样的时刻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不知道自己是在“想”还是在“不想”,只是感觉自己的意识在轻松地流动,一如那天边的行云和这山间的流水。这宇宙的永恒、生命的伟大、大海的壮阔、落日的雄浑,还有背后那佛国的灵光,统统地涌入了自己的心头,触动着自己的慧根也荡涤着灵魂里淤积的污垢。
我再也不能这样静静地伫立了,于夕阳的光辉中仰望着那顶天立地的磐陀石,我在寻觅那据说可以通往石顶的石阶。那是一处通往圣地的石阶,我攀着石阶直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苍茫海天中,只有我和石,还有这大海、长天和那血红的落日。脚踩这耸于海天间的灵石,眺望衔于那远方海天相接之处的落日,心中猛然腾起一种朝圣般的情怀,顾不及这石的坚硬,我“扑”地双膝跪下,向前伸出双臂,两掌合拢,凝神屏吸,小心奕奕地将这一轮普陀落日不偏不倚地托于掌心,似乎整个宇宙托于手掌。猛然间感觉,渺小与伟大原来竟差这一步,借了这佛国灵石的神韵,我竟然与宇宙同在,不由得浑身热血沸腾,泪水顿时盈满了眼眶。
原来,身处其中,竟不知这普陀的落日中就有天籁。天籁里,有无边的海天,有不尽的佛韵,有满廓的空灵。落日中灿然生辉的磐陀石上,悠然苍茫间,一个男人跪着,以满心的虔诚用尽一生的执着,去托住一个雄奇壮美而又在熊熊燃烧着的普陀落日。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会永远刻于心间,它将是我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对普陀永恒的祭奠。
篇5:乡村夕照美散文
乡村夕照美散文
太阳沉下去,落到天边竟变成一轮红盘,这红盘弥散出温润的光,宛如仙女垂下的彩袖,这一刻,大地忽而绚艳奇幻起来。我偏爱这乡村的夕照,它闲适,宁静,让人遐思,似一幅斑斓隽美的画。
夕阳下,乡间的绿荫、泽塘和田野,都披上一层艳装,仿若梦幻,景色愈佳。这美奂的乡村,自然也美在夕照里。你若是一个村姑,连自己也美在其中了。
漫步野外,土埂长满野芹,青草蓬蓬然吐着一片绿,最多的是叫不上名的小花朵。旷达的`野外,紫棘棵疏枝疏条,临溪而立。野蒿、红果,还有笋竹,夕阳下满野灿烂,簇簇生发,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天边晚霞泼洒下来,一望无尽的翠色抹了一层红艳,一幅柔缓的景致在黄昏里铺开。若是油菜花开时节,更是一幅别致的画图了。
田畴里,喜悦的庄稼最惹人。开阔的土地上,五谷的影子像春潮,遍地的谷穗初绽时,一个个清秀的模样波浪式地往前涌。夕阳的红唇吻过来,小脸蛋儿都绯红成一张张柿子红。谷香遍野的时候,半个天边就红艳成一片香海了。
霞光铺满了天,在田间劳作的乡亲们要收工了。他们利落地收拾好农具,弯弯绕绕的小路上,一头头牛慢悠悠地跟在后面,这些听话的牛干完了一天的农活要归圈了。一群快乐的小孩童在小道上你追我赶,一转眼又窜到路边农田里捉蚱蜢去了。爱嬉笑的村姑做完农事,来到小溪边洗手和濯足,小溪花在石块间窜来窜去,真是惬意和快乐。晚霞映过来,蜜蜂成群结队地归巢了,一只只蜻蜓还在空中一门心思翩翩舞夕阳。村头荷塘中,一池荷朵蓬蓬地撩着霞光唱欢歌。村舍的瓦檐上,一缕缕炊烟映着夕阳逗轻风。斜日西坠,晚霞红透了半边天,乡村夕照静美又舒畅。
远村近落里,夕阳染了屋顶和瓦片,一排排树梢抹了一层红。洒满霞光的小院里,饭桌上摆上了农家饭,家家户户弥散着饭菜香。晚辈们一筷接一筷给老人夹饭菜,他们饭量不大,儿女们却没少尽孝心。这些嫩鲜的农家菜,有黄瓜、番茄和南瓜,都是从自家菜地里摘来的。一家一户刚洗刷完碗筷,黄昏就浓了一层,但乡村的夕照还没完。大槐树下,早就聚集了众多乡亲们,有故事的老人饶有兴致地讲三国,一群淘气的小孩童像炸了锅,在人群里钻过来钻过去。洒脱的村妇嗑着瓜子闲唠嗑,她们说,李家的闺女长得清秀手又巧,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婆家。当晚霞收起最后一道余光,热闹又快乐的乡村便安静下来。
我从乡村来,最知乡村事。乡村夕照是一幅隽美的画,画里有质朴、勤劳和快乐,还有最真和最美。
篇6:夕照
夕照
夕照正文:暑假的某一天,在风景迷人的巽寮湾的海面上,我们乘坐着渔船去捕鱼。当我们的渔船乘风破浪地在海上前进的'时候,哇!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这时候我看着太阳已经失去了中午的威严。它变大了,像个咸蛋黄一样,红彤彤的,变了没有光芒,发出淡淡的、温柔的光,给一片片云披上了一件件五颜六色的彩衣。这时,太阳在晚霞的陪伴下,一步步地向海面走去。看着这黄昏奇丽的景象,真像吟诵一首小诗来赞美它。太阳小了点儿,又小了点儿……没过多久,太阳已经连影儿都不见了!天边的红云也随着太阳而去了,太阳落下去了,但我还在不断地回味着夕阳那绚丽多姿,美妙动人的景色!!
篇7:黄昏夕照亦温情散文
黄昏夕照亦温情散文
浮躁的天气凉爽下来,清晨远去,午后归隐,正值黄昏时分,两个悠悠的身影踏着水泥路漫步。左手搀着右手,一步一个脚印,这条不起眼的小路已经走了五年。时光兜兜转转五年带走身边很多的人和事,唯有这条水泥路安然如初,左边是一排排房屋背影,右边是长长的菜地,田垄,鱼塘。期望最多的便是晴好天气,这样才能日复一日走完这段路,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枕边人还在身旁。
这是我所看过相当和谐的画面,两个老人,外公和外婆谈心漫步。八年前外婆突发脑溢血下半身瘫痪,三年调养后勉强能被人搀扶着迈几个步子。外公坚决不让外婆坐轮椅,而是亲自扶着她练习走路。从此,外婆开始了一手拄拐杖一手牵外公行走的生活。一条水泥路一走就是五年,现在外婆腿脚更灵活了些,可以围村子走上一圈呢。
谈及初遇外婆总是双目含情,仿佛那段时光就在昨日,与外公的一见钟情更是让我和众姐妹惊讶不已。据说,四十多年前,外婆在织布房专心致志织布,前来送粮食的外公没预兆地闯了进来。外婆顺着响声望去,便见一脸迫窘的外公进也不是退也不妥,无言地立在那里。就是这一眼,换来了外公的提亲。我和姐妹开玩笑一定是外婆面若桃花,美丽惊艳了外公;而外公帅气逼人,不小心就叫外婆沦陷了。我们都哈哈大笑,外婆连连点头答就是这样的。
外婆本就勤劳能干嫁过去之后更是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外公是医者,中医西医皆懂一点,经营着村里唯一一家诊所。没生意的时候偶尔帮外婆打理家务,更多的时候则背起自个的小竹箩上山挖药。外婆说早晨送外公出去,傍晚盼着他回来,那种焦虑至今也难以忘怀,好在每一次外公都完完整整平平安安归来。外婆还说,外公给她第一感觉就是有责任心。事实证明,外公尽到医者的责任,不丢弃病患;以及尽到他丈夫的.责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后来搬迁之后大舅承袭了医术,外公便闲下来放牛,领着我们一群小毛孩上山下河。几年后外婆病了,外公照顾外婆的同时跟了位风水先生学艺,奈何一窍不通。两老便在家边开垦了菜园,换着时节种蔬菜,而且无论哪种蔬菜都是大丰收,于是儿女都能分一杯羹。院子里有一棵不大的芒果树,如今已经能结果了。白天一群肥嘟嘟的鸡就在树下耍来耍去,生活平添几许活力。谁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会结束,特别是当我看到外公外婆齐步走水泥路时,恍惚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地老天荒,就是最美的爱情,于是更加笃定。
我在看《秒速五厘米》的时候看到一句话:“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不论与你相遇几次我都愿意。我已经别无所求,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你更重要。”拿了去问外婆,如果再给你一次生命你还要喜欢外公,还要和他一辈子吗?外婆没有犹豫爽快回应要。也许对我来说这样的话不过去矫情时的承诺,但对外婆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是同一个人从青春走到迟暮后幸福的总结。
相爱是外公和外婆做过最最专一的事,从日升到日落,共赏花开花谢,共看云卷云舒,共走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结果一不小心就到了白头。
篇8:夕照校园-
夕照校园-600字
默默地,校园在夕阳金色的余晖中站成一幅剪影。
吐出最后一群归去的喧哗,热闹了一天的校园终于宁静下来。带着份跋涉书山的淡淡倦意,我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
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小桥流水”,无纹的水面折射着微弱的阳光,让颤颤的散射的明亮融入渐渐变浓的夜色中。横卧的小桥在无声的校园中无声地披上一身微微带金的霞色。那斜长的倒影无语,许是倦了吧,却仍掩饰不了那白天曾涂抹在上面的欢闹。西沉的斜阳被校园假山的山顶拦住,大概是刺伤娇嫩的肌肤,不然,怎么那脸憋得这么红,还洒下几点鲜红的血滴呢?
信步前进,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色越入了眼角,原来是一大片如茵的绿草地。草儿们在夕阳下渐渐变暗、变淡,向无言袭来的暮色过渡着,草儿的气息,泥土的芳香在空气里酝酿着,和着暮色,宛若织成的.一件无缝的夜的丝衣—也许只的那天边的织女才能织出变柔柔的质感吧!
高大的求真楼终于出现了,静寂中却更见庄严。那镀金的“求真楼”三个大字闪耀着金光,金光中似乎幻化成追求真知的定义:探索真理,崇尚科学!转视到学苑楼,醒目的菱形校徽呈现在眼前:那是一只翻飞的海燕,奋翅冲破云霄,这应是竹中学子形象的真实写照吧!
夕阳终于隐没在地平线下了,我带着份宁静,带着份从容,踩着校园轻微的鼾声离开了。但那夕照下的校园,却已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
【长鞭夕照散文】相关文章:
1.夕照校园-
6.散文作家
7.杂音散文
8.感怀散文
9.散文 童年
10.散文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