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

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

2023-04-03 08:35: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间四月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

篇1: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

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

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两种文化形态.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来看,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发生了异化了的文化,各自面临扬弃异化的问题.以文化体系内科学与人文两大部类的平衡机制为支点,分析中西文化异化的表征、根源和扬弃异化道路的`差异,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作 者:杨现勇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5(7) 分类号:G115 关键词:西方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异化   扬弃   平衡  

篇2:科技的异化及其扬弃

科技的异化及其扬弃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科技异化的现象和实质做了初步的`探讨,揭示出科技异化的本质特点和存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扬弃科技异化的合理化建议,以实现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

作 者:赵海英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刊 名:绥化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2) 分类号:B024 关键词:科技   异化   扬弃  

篇3:中西文化情根论

中西文化情根论

本文旨在从情感关系和情感构成的奠基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建立情感秩序,并且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秩序上;西方文化的情感秩序则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爱以及对于天国的神圣对象的爱的基础上,所以,其制度设计和文化心理就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情根”的根本缺陷是在夫妇关系的起点上用欲望代替了爱,使中国文化的“家”存在着情感危机.西方文化中灵肉分离的爱则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和制度上的冲突.

作 者:骆冬青 Luo Dongqing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刊 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情感根基   比较  

篇4: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扬弃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扬弃

从总的趋势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发展了,人的发展却走向片面化和孤立化,产生异化现象.这些异化现象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发展.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社会为实现最终理想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必须付出的代价.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逐步达到统一的过程,就是不断扬弃异化的过程.

作 者:吕洋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通辽,028043 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0(3) 分类号:B038 关键词:人   全面发展   异化   代价  

篇5:一日三餐与中西文化

中国人的饭食一般固定为一日三餐,所以汉语的“一日三餐”可以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组。中国人用英语表达这三餐时也固定使用三个词,即早餐=breakfast,午餐=lunch,晚餐=supper。

然而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固定,既可能是一日三餐,也可能是一日四餐,四餐的情况远比三餐多。叫法也很不固定,甚至同一家庭平时和特殊情况(如临时来客)对饭食的安排和称呼都会有所改变。所以不能用中国人的概念来理解英语有关饭食的词语,只有breakfast可以等于“早餐”,lunch 和supper却不一定就是“午餐”和“晚餐”。

主要的不同在于:中国人既然固定为一日三餐,其午餐和晚餐都是重要餐食,尤其是晚餐,因全家团聚往往成为最重要的一餐。尽管中国是茶的故乡,但喝茶却不成为独立的餐食。英国人不然,tea不像中国人这种喝法,往往成为独立的一餐,配有点心,相当于小吃。于是英国人便有了一日四餐。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是英国人一日以一顿为主餐或正餐,称为dinner,其余各餐都是辅餐,他们称之为light meal,即吃得不多,甚至用不着主食。麻烦的是英国人的dinner究竟是中午还是傍晚却不固定,甚至因人因情况而异,这就使得lunch不一定就是午餐,supper往往并非晚餐。

英国出的两本词书对此都有明确的说明。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1994),在dinner条下附有用法说明:餐食词语因社会阶级乃至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用法。如果午餐称lunch,晚餐便是dinner或 supper,在这种情况下tea便是下午喝一杯饮料吃点蛋糕或饼干。如果午餐称为dinner,晚餐便是tea 或supper。在这种情况下supper很可能是临睡前随便吃点东西。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81)认为上述第一种情况往往见之于英国中产阶级及上层阶级,他们的tea成为午茶,约在下午4~5点钟,晚餐为下午7点钟至8点30分;第二种情况多见之于英国工人阶级及苏格兰地区,tea(也称high tea)在下午5~6点钟,实际上相当于晚餐,有主食。如果他们睡觉前不再吃,就不称之为tea而称supper。如果傍晚时的这餐称tea,必然临睡前会再吃些东西,那一顿就叫supper。所以英语的supper精确的译法应是一日中最后的一餐,如果这餐的时间是傍晚,那就是cooked meal,如果是晚上9~10点钟睡觉前,那就是a small meal。

英国小说《简爱》中关于餐食的叙述正好反映了上述种种灵活性,可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四种译本(1982年,1990年及1995年的两种)却都用固定对应词去套,不顾实际情况。下面就lunch, supper和dinner三词举例说明。

Lunch: “You had this morning a breakfast which you could not eat: you must be hungry: I have ordered that a lunch of bread and cheese shall be served to all.”这是简爱到劳渥德学校的次日,因早餐的粥烧糊了没法吃而由学监谭波尔小姐做主补加的一餐,这里lunch就不是“午餐”,该校的午餐称之为dinner,下午1点钟开饭,上面讲话的时间是正午12点钟课刚刚结束时。

Supper:此词问题最多,书中所述餐食也是此词灵活性最大。先举劳渥德学校为例,它是四餐制,下午5时左右是tea,晚自习后上床前是supper,所以这里的supper只相当于“宵夜”或“夜餐”,可是四个译本全译成“晚饭”。再举该书第28章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府后身无分文,流浪寻找食物时的情景:

1. A little before dark I passed a farm house, at the open door of which the farmer was sitting, eating his supper of bread and cheese...

一个农民在傍晚时吃他的supper,显然他睡前不再吃了,这才是真正的“晚饭”。

2. The clock struck ten.

“Ye'll want your supper, I'm sure,”observed Hannah...

这是牧师家,又是晚上10点,这就不是“晚饭”而是“宵夜”了。同一章里不同的场合和时间,supper的意思也不一样,岂能固定翻译?

Dinner: 同是桑菲尔德府,dinner一词确有不同的意义,请看:

1. I then proposed to occupy myself till dinner-time in drawing some little sketches for her.(第11章)这是初到该府第一天上午给学生上完课后简爱的打算,显然该府的dinner指的是“午饭”。

2.The party was expected to arrive on Thursday afternoon, in time for dinner at six. (第17章)这是罗切斯特先生邀请了大批贵客来府的那天,这一特殊情况使dinner从中午改到下午6时,就不是“午饭”而是“晚饭”了。

有趣的是,在第29章圣约翰家,简爱被收留之初尚卧病在床时Hannah had brought me some gruel and dry toast, about, as I supposed, the dinner hour.这个dinner有两个译本,一个译本译为“午饭”,另一个译本译为“晚饭”,可见如拿不准时间,此词的意思就不清楚。正确的译法应是“午饭”。

由上可见,要正确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光拥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或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外语水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文/谭念

篇6:论传统的集体主义及其扬弃

论传统的集体主义及其扬弃

集体主义是我党历史上一直坚持的一种基本的共产主义价值观,现在,党中央又明确提出,要把集体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用以指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同时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它与马克思所说集体主义以及我们目前所需要的集体主义之间的基本区别,希望能借此说明扬弃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尽快确立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作 者:赖恩明  作者单位:上海水产大学,人文学院,上海,06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2.2 关键词:传统集体主义   新集体主义   利益   扬弃  

篇7:论人与机器的异化作文

论人与机器的异化作文

人们的思维模式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下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信息时代的当下计算机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对此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表达了他的忧虑:比起有朝一日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才是更令人担忧的。

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会按照某些既定指令和操作运行,毋庸置疑的是他将不再具有人类正常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指令的最终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价值观和道德感对这个人的行为将不再有约束力。我曾看过这样一则人们设想如果计算机会自主思考的闹剧。一台接收到的指令为“在不伤害其他人类的前提下使人类快乐”的超级计算机,接受指令后迅速以其超凡的计算和学习能力开发了一款令人感受虚幻快乐的软件。它让所有人类的大脑连接上这种软件,在各种化学药剂和物理刺激下感受虚幻的愉悦感。现实中则是人类一排排躺在营养舱中以营养液维生,脸上露出笑容。但事实上计算机并不曾“伤害”人类,也让每个人都感受了“快乐”。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营养舱中的人生快乐,但在计算机的眼中,它无不满足“快乐”的条件。这就是计算机的思维。请试想人类像上述那台超级计算机一样思考,在不断满足指令条件和执行指令的过程中将正常价值观和道德感的约束抛之脑后,不觉得可怖吗?如果人人都如计算机一样思考,其他物种甚至人类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在机械运行下真的能达到保证吗?届时人们行为的后果真的可控吗?

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有纯理性运算而与人的各种情感无关,人类一切善的情感,对弱小者的怜悯同情,对正确事物的认同,乃至于对朋友的友谊,对家人的爱都将不再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这些善的情感,几乎是人类群体中所有值得称赞的利他行为的根源。不再能有母亲抬起汽车救出自己车轮下的孩子,因为计算机运算中弱小的女子不具有抬起几吨重的汽车的`力量;不再会有年轻的志愿者乐意去乡村支教,因为他们不再对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产生怜悯同情,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无望的职业前景足以将他们吓退;不再有人托举坠出楼外的孩子,也不再有人会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人类所有非为名利企图而帮助他人的行为都因人们如计算机一样思考而被从根源上掐断。它让人过分理性地衡量利弊,而忽略了美好的情感产生的一瞬间于人于己都是大善,是利人行为的开端。它让人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客观条件和可行性,而忘记了人类的美好情感,譬如爱,能突然让人变得无所畏惧而坚不可摧。久而久之社会上所有的利他行为都会消弭,人人都在看似“理性”地利己,将人性中本应温暖的闪光点一一剥离。人类柔软的皮囊下裹着坚如铁石的机器的心,那时候人类社会除了钢铁机器还能剩下什么,是否会加速走向灭亡的道路?到那时群居动物都知道保护幼崽、扶助同伴,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会觉得难堪?不、不,他们只知如同计算机一样思考,引发难堪的羞耻心又怎会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出现?

但是对于苹果总裁库克的话我也并非全然认同,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这件事并非不值得人类担心,相反,它同样应获得关注。如果说AlphaGo打败柯洁还能说是计算机在围棋这种长于运算的棋类活动中占据天然优势,那么美国的另一项实验结果更令人惊心。一款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被放在Twitter上,它如同一个一个真正的人类小孩,像一张白纸一样在网络上任人图画。可它的研发者惊恐地发现它开始“学坏”了,开始说脏话、骂人,种种劣行不一而足。它的研发者在将它放在Twitter上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将它紧急关闭清理数据。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首先便是要让它获得学习力,如今就有险些失控之虞,往后更不必提。更有甚者,如今看来电影中设想人工智能自主思考和无数人类同时谈恋爱的情景并非天方夜谭,到时会思考的计算机会不会取代人类在彼此生活中的角色,每个人都成了一座被计算机包围的孤岛,人类社会又谈何繁衍生存?

此言并非是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是无可回避的。卡夫卡《变形记》中讽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如今人们应提防的正是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不可异化成计算机,而人工智能和人也必须终差一线,这个“度”的把握是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发展人工智能时应该不断摸索,也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中应不断反躬自省、时时为戒的。

篇8: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本文认为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译者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刘兮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0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  

【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相关文章:

1.感受中西文化

2.论对罗蒂协同真理观的扬弃

3.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

4.高端异化作文

5.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6.新课程与“猫论”

7.论道德与信仰

8.中西文化对隐喻的影响

9.归化与异化视阈下的英语习语翻译探讨

10.论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word文档
《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