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天砚的文言文

天砚的文言文

2023-04-26 08:46: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神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天砚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天砚的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砚的文言文

篇1:天砚的文言文

少年视砚,不得砚丑。徽州汪砚伯至,以古款废砚,立得重价,越中藏石俱尽。阅砚多,砚理出。曾托友人秦一生为余觅石,遍城中无有。山阴狱中大盗出一石,璞耳,索银二斤。余适往武林,一生造次不能辨,持示燕客。燕客指石中白眼曰:“黄牙臭口,堪留支桌。”赚一生还盗。燕客夜以三十金攫去。命砚伯制一天砚,上五小星一大星,谱曰“五星拱月”。燕客恐一生见,铲去大小二星,止留三小星。

一生知之,大懊恨,向余言。余笑曰:“犹子比儿。”亟往索看。燕客捧出,赤比马肝,酥润如玉,背隐白丝类玛瑙,指螺细篆,面三星坟起如弩眼,着墨无声而墨沉烟起,一生痴瘛,口张而不能翕。燕客属余铭,铭曰:“女娲炼天,不分玉石;鳌血芦灰,烹霞铸日;星河溷扰,参横箕翕。”

篇2:《古砚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古砚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古砚说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题目: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 )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3分)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5分)

参考答案:

10.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11.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

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

12.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火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3分)

(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剑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 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5分)

篇3: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

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17.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译文: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

答: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16.(2分)B

17. (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 (3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19. (3分)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徳,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徳”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篇4:美砚

美砚

距县城一百里的.大运村,位于黄山东麓.村庄四面皆山同,除了有三十多户人家在比较平坦的大运外,其余一百多户皆散落在四周的半山腰上.

作 者:程瑞嘉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文学 英文刊名:SICHUAN LITERA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观天文言文作文

观天文言文作文

薄暮而曀,云归而万物暝,鳞云蔽天,或明或暗。倦鸟归窠,云隙窥天。倏尔狂风漫卷,作则飞沙走土,措手不及,为风所制。树影婆娑,沙沙起浪,若乳虎啸林。如麻雨脚,纷至沓来。点树,击石,融水。悄然来去,润物无声。空气清润,雨丝微凉,微风拂面,其喜洋洋者矣。若夫雷鼓声响,竟有艳日拨云,天见钧分,东墨西赤,晦明交融,电闪雷鸣。至若霞光溢天,霶霈倾盆,忽有一虹飞夸南北,明灭可见。

夜至,皓月当空。厚云归,为朵,为盾,唯近月处留叶状阙处。月明如洗,静如镜,若鱼眼。远天澄如水。风起,云动,月遮。蔽月处,云熠燿。天若河,云似岸,钩月作帆使。惟叹无星波光见。

观天之乐何极!

篇6:一箧磨穴砚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一箧磨穴砚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注释】

1、箧:竹箱子。

2、书:书法。

3、于:向。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看

13、穴:穿洞,作为动词。属于词类活用。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返”,返回。

17、方:正。

18、付:给,交付。

19、之:的。

20、至:到。

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

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翻译】

古人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很多枚,才知道老师曾经用过的(有多少)。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就返回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

【赏析】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及时改正。

篇7:廿二日天稍和文言文阅读

廿二日天稍和文言文阅读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门,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若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划线的词。

(1)波色乍明 (2)汗出浃背

(3)呷浪之鱼 (4)夫不能以游堕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游人虽未盛 人虽有百口

B、麦田浅鬣寸许 杂然相许

C、倩女之缋面 镜之新开

D、余之游将自此始 余人各复延之其家

3.选文第一段写的景物有 。

4.文段中作者直抒自己早春出游时欢快心情的句子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1)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6.作者在写景时,用词上处处突出了景物早春时的特征,如写柳条用“将舒未舒”,写麦田用“浅”,请再举二例说明这一特征。

(1)

(2)

7.请写一段话,描绘当地初春景物。要抓住初春景物的特点写,并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初始 (2)湿遍 (3)吸而饮 (4)坏 耽误

2.C

3.柳 山 水 麦 鸟 鱼

4.若脱笼之鹄

5.(1)柳条将要舒展还没有舒展开,柔嫩的枝梢在风中披散开来。

(2)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湿遍脊背。

6.写冰皮用“始”;写波色用“乍”;写水面用“新”;写土膏用“微”。(写出其中二例即可)

7.“略”

篇8:文言文阅读《列子·天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天砚的文言文】相关文章:

1.砚眼文言文翻译

2.砚边随笔

3.女蜗补天文言文翻译

4.砚望和平作文650字

5.砚竹记作文550字

6.走吧,张小砚经典语录

7.梵天寺木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砚铭考》说明文中考 阅读答案

9.文言文

10.一箧磨穴砚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天砚的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